中国女外交官风采

2011-09-27 09:04晓德
决策与信息 2011年3期
关键词:傅莹立志外交官

文/晓德

中国女外交官风采

文/晓德

出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的蒙古族女性傅莹2010年上任以来,已被国人熟知和喜爱。许多人第一次认识她还是通过一篇文章——《如果西方能够倾听中国》。

很少有波澜壮阔的豪言壮语,却往往能四两拨千斤,触动外国人内心深处那根最柔软的弦。

这就是傅莹方式的魅力。

“傅莹或许很难成为第一位女外长,但是她无疑是中国最优秀的外交官之一。”自2007年4月担任驻英国大使起,傅莹就已经是副部级外交官。而此前她的足迹已经遍及柬埔寨、印尼、菲律宾和澳大利亚。此后,伦敦的舞台为傅莹提供了更为活跃的空间,也令她成为少数同时拥有亚洲和西方外交经验的高级外交官。

一切看上去都是如此水到渠成。只是,另外一个时间跨度却告诉我们,尽管女大使、女发言人在中国外交领域已经越来越多,但真正能冲到舞台前沿的女外交家仍并不多见。

所以,王海容才注定被人们再次提起。

王海容:特定时代的特定人物

王海容是谁?

不止一个80后这样问。王海容,一个曾经权倾一时的中国外交风云人物,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年轻的外交部女副部长,时至今日,却已经不再为人熟知。

安徽省政府参事室副主任张立志,2009年曾在北京见到王海容,后者当时已从国务院参事室退休五载。张立志看到,王海容一身浅灰便装,脚穿一双布鞋,虽已71岁高龄,但仍显得相当硬朗。

当年王海容身居外交部副部长时期,张立志正作为工农兵学员,在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学习。“我们只能从银幕上看到她。”张立志告诉记者。

“毛主席见外宾时,十次有九次会有她在场?”

“对,还有唐闻生。”

张立志后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在那个年代,几乎每天都可以从报纸的头版,见到王海容活跃在毛泽东主席身边。一头乌黑发亮的短发,一副学生时就戴在脸上的白边眼镜,非常合适地架在小巧玲珑的鼻梁上,白净而又娟秀的脸颊,生动红润的双唇,总是挂着浅浅的微笑。

王海容出身于湖南的名门望族,祖父王季范是毛泽东的表兄,同时也是无党派知识分子,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政务院参事、政协委员。正是这一层特殊身份,才成就了王海容后来在外交部的飞黄腾达。

1960年,王海容考入北京师范学院俄语系。4年后,当大多数同学都到中小学任教时,王海容却青云直上,进了外交部,并被派到北京外国语学院进修。1965年,27岁的她被分配到外交部办公厅综合组。

此后的仕途之路,如坐火箭般飞速蹿升。1970年夏,王海容任外交部礼宾司负责人;1971年,被正式任命为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1972年升任外交部部长助理;1974年,被任命为外交部副部长,其时,她年仅36岁。

从1965年算起,短短九年间,王海容完成了由刚毕业的大学生到中国高级外交官的角色嬗变。秘密接待基辛格、乒乓外交、尼克松访华、中国恢复联大席位……她与当时的翻译唐闻生一起,几乎参与了毛泽东晚年的所有外交决策。

而围绕在王海容身边的,不仅有普通大众对其神秘身份的猜测,还有后来的无尽争议。

当年王海容在外交部的特殊地位,章含之曾在《跨过厚厚的大红门》一书中披露过。在书中,章含之直呼王海容和唐闻生为“通天人物”。在外交部,章含之当时官至亚洲司副司长,但最后没能调任驻美大使,谈及原因,她这样写道:“我已明白外交部的人事权,尤其是涉及中美关系这样的部门,越来越由部内两位毛主席身边的人掌握。”

但在毛泽东的外孙女孔东梅笔下,自己的这位“姐姐”则是另外一种角色:秘赴巴基斯坦与基辛格见面的艰辛,到联大出席会议吃不惯西餐的烦恼,接待伊朗公主时的奔波……在《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一书中,孔东梅对姐姐的心疼溢于言表:“外公晚年会见外宾,多有海容在场。她见证了外公的家——中南海游泳池会客厅高朋满座的盛况,为此感到欣慰和自豪。”

傅莹在英国牛津大学发表主题演讲——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何种角色?

然则造化弄人。1978年底,王海容结束了在外交部的生涯。此后直到1984年,才被重新任命为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且一干就是10年。晚年之际,站在了祖父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不知道王海容当时是否亦曾感慨万千?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与当年的高调相比,离开外交部后的王海容,学会了沉默。她与新同事温和相处,一起讨论物价高低,甚至还曾念叨过“什么时候也发笔小财”,却一直拒绝谈论过去的只言片语(除了孔东梅的那次对谈)。

耐人寻味的是,在外交部的网站上,全部有关王海容的信息只有一条个人简历,而且并不全面——“漏掉了”其担任外交部副部长的四个春秋。

大浪淘沙。回头看那段历史,张立志用了十个字来评价王海容:特定的时代,特定的人物。

的确,如果试图从王海容和傅莹身上找到共通的地方,看上去是相当困难的。除了同为外交部副部长,同为女性身份外,她们是那么的不同。而这种不同,其实也是中国外交身处不同阶段的一种折射,传承抑或改变,都在其中悄然发生。

与时俱进的风格变迁

那么,傅莹呢?儒雅,端庄,气质美女,我们似乎看不到任何的咄咄逼人。即使是奥运圣火传递遭到恶意干扰时,她的笑容也依然灿烂。而在笑容背后,则是理性平和的苦口婆心——“很多人可能从中领悟到,中国融入世界不是凭着一颗诚心就可以的,挡在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这堵墙太厚重了。”

柔和的语言,诚恳的态度,真诚得令人不忍心对她的发言产生怀疑。

凤凰卫视评论员杨锦麟曾经感叹:我们的傅莹太少了。“很多时候,有话要讲,不是声音够大、道理够硬就行了,要怎么讲,好让人听得进去,才至关重要。”杨锦麟毫不吝惜溢美之词地赞扬傅莹,“尽管柔声细语,但立场清晰坚定,而且给人听了觉得合情合理,心服口服。”

从王海容、傅莹身上,我们能看到什么?两个风格迥异(至少在外人看来如此)的女性。却都怀着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为中国走向世界辛勤打拼。

猜你喜欢
傅莹立志外交官
立志乡村振兴的筑梦人
姚立志绘画作品
Panda pride 萌宠外交官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苏梦飞
一对外交官夫妇的支教之旅
争做世博外交官
争做世博外交官
站在中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