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时空的高校思政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模式研究

2011-10-12 02:19李爱敏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立体化理论课时空

李爱敏

(湖州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基于多元时空的高校思政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模式研究

李爱敏

(湖州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当前高校进行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重点和趋势。本文研究的思政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模式以信息时代的多元教学时空变迁为视角,力图集学校资源、社会力量和网络社区于一体,构筑一个富有实效的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新平台,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达到扭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孤军奋战局面,提高思政理论课吸引力和感召力,增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效能的目的。

多元时空;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模式

一、引言

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模式是指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点、规律和教学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集成思想政治教学资源,形成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全方位、多层次和网络化结合的教学新模式。[1]

“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当前高校进行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重点和趋势。笔者对思政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基于信息时代的多元教学时空变迁背景之下。

二、信息时代的多元教学时空变迁

时空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框架,任何事物的运动都离不开时间与空间的范畴。笔者对思政理论课教学“时空”的探讨,建立在马克思的哲学时空观理论根基之上,既着眼于“时间上的动态性与过程性、空间上的静态性与结构性”,又落脚于“时间上的变化性与延展性、空间上的作用性与方向性”[2]。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时空上的立体性,具体来说,是指在教学时空上传统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实验实践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固定教学场所教学与灵活虚拟教学环境教学相结合,整体量化的教学时间与个性化的随机教学时间相结合,外显的面对面教学与隐身地心与心的交流相结合。系统化到思政理论课教学时空与教学主体、教学对象的关系上,强调同一时空条件下的“生师课堂教学平台”、时空分离条件下的“生生自主实践平台”和超时空条件下的“生机网络互动平台”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

1.同一时空条件下的“生师课堂教学平台”

所谓同一时空主要是指基于课堂的教学时空,这是促进积极学习的最丰富环境,被形象地称之为抛锚式教学。根据情境认知学派的研究,传统的班级没有解构、学校没有消亡之前,立足于课堂与学校的教学模式仍然是各高校进行德育(或思政理论课)教学的主导模式。这种传统的生师课堂教学平台的最大特点,是教师与学生被置于同一场合、同一时间内,围绕既定的教学内容展开面对面地教与学。时空同一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其一,比较具有人情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适时调整讲课节奏、方式和时间;其二,有利于节约资源。但时空同一的教学平台也有其局限性,比如:扩招后大学生人数增多,思政理论课大班上课或多校区上课情况比较普遍,师生双向互动很难实现,重知大于重情与重行,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目的。

2.时空分离条件下的“生社(会)实践教学平台”

所谓时空分离主要指现实环境中的“教与学分离”或“师生分离”。这种模式主要是指教师与大学生在同一空间不同时间或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围绕特定实践教学项目进行的交流与对话。[3]时空分离条件下的教学时空实质是一种教学情境或功能环境。时空分离条件下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目的是通过运用理论使思想内化为学生行动自觉的过程,它以学生“参”与“观”的结合为逻辑起点,经过学生“观”到“思”的升华,终极目标是实现学生“思”向“行”的转化。“05方案”实施以来,全国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增强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途经和方式,普遍的做法是在特定的领域与地点设置思政理论课教育实践基地,这种实践基地的创设尽管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扭转了以往只重说教不重实践的理念,但从实际效果来讲,无论这些基地是物理性的、环境型的、生态型的或是社会性的,大部分也仅仅是提供了一个背景,与真实生活分离现象明显,互动效果不佳。笔者认为,真正的生师社会实践平台的构筑必须实现两个根本理念转变:第一,实践教学应该是开放性、多样化、个性化的,不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模式或补充模式。纽曼曾经在他的社会行动模式理论中指出,如果没有教会学生把自己的道德理想付诸实践,那么,道德反思和道德讨论将永远是空中楼阁。第二,在教学实践中,实践指导教师应重新进行自我定位,教师不再是主导者,而只是一个提供咨询与评价,进行肯定与纠偏的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3.超时空条件下的“生机网络教学平台”

所谓超时空,是指人们通过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时空,实质是人类为自己开拓的另一个社会交往空间和文明发展平台。在这个多元化的虚拟世界里,人们通过互动使信息汇集、知识融合。基于超时空的网络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和学的模式。其一,它以学生的个别化学习为主要特征,突破了学生固定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的限制,采用开放、协作的随时随地教与学的方式,实现师生教育资源的共享。其二,网络平台具有超时空的便捷性、共享性、互通性和超值性,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大力开发和充分利用网络互动资源,可以有效地推进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教学目的的实现。其三,网络具有匿名性和异时异地的优点,有助于掩盖学生与教师面对面交流时可能产生的羞涩、不自在或“思维中断”,从而使对学生深入内心的思想教育和心理沟通成为可能。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思政理论课教学环节将更多地借助网络平台来实现师生互动,超时空教学的这些特点和优势,决定了它必然成为高校当前和未来教学模式变革的主流方向。

三、“立体化”教学模式——社会与人的“立体化”的必然要求

高校思政理论课旨在通过其教育教学,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政治理论、法律教育、道德规范内化为大学生个体的动机、意识、思想和观念,并使这种认知内化为行动上的自觉。然而发源于信息时代的“立体社会”和“立体人”对平面教育模式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且影响巨大。在此情形下,构筑能够架起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的桥梁势在必行。

1.“立体社会”对平面教育模式的冲击

从社会本身的特性出发可以发现,当前的社会是一个立体化的社会,包涵多元化的意识形态、复杂化的信息获取方式、多样化的生活方式等等,这些都对我们以往平面化的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主要是指基于课堂的教育模式)形成直接影响与冲击。

1.1 “立体社会”多元化意识形态对平面教育的冲击

从教学所处时代背景来看,人类正在进入由信息和服务构筑的“立体社会”,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开放型社会,正规教育空间、思想渗透空间、行为体验空间的争夺是立体化的,尤其是两种社会制度和两种意识形态对中国青年一代的争夺成为斗争的焦点和核心。在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心缺乏等等,都是这种斗争与较量的集中外在体现,对我国当前思政理论课平面化的教育模式形成严峻的考验。

1.2 “立体社会”多维度信息获取渠道对平面教育的压力

大学生获取各种思想信息的渠道呈现出多维特征。一方面,随着中国改革步伐加速,开放广度与深度增强,过去闭塞环境下理论说教与真实生活土壤的一致效应逐渐丧失,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和权威性也日趋弱化;另一方面,社会环境各种信息,特别是现代传媒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在强化,计算机网络凭借其开放性、快捷性、匿名性等优点,日益成为大学生获取各类信息的主渠道。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再延续过去那种堵、压、灌的手段与模式,相反,只有大力开发和有效利用这一新阵地,迎合时代需要、适合学生特点,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取得实效。

1.3 “立体社会”往复式价值体验对平面教育的检验

从思政理论课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来讲,实现“知”向“行”的转化,往往要经过认知、情感、信念、意志等反复多次的过程,不断地对各种社会复杂事物的是非、真伪、善恶、美丑进行知觉、辨别、分析、选择、吸收、运用,最终内化为自己的意识,这不是传统、平面化的教学模式所能解决的。我国知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在2010年9月清华的演讲中谈道:“现在年轻人面临着以‘蜗居‘为标志的住房焦虑,以‘蚁族’为标志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以‘暗算’为标志的人际关系、职场争斗,这些让年轻人必须现实、必须功利。”[4]因此,“现在年轻人人生之路一开始的目标就被物化”。这是刚刚20岁左右的大学生群体经过往复式价值体验得出的真实结论。但是,年轻人要有信仰、有理想、有追求、有抱负,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应该怎样担当起他们灵魂工程师这样的重任?

2.“立体人”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多维度审视

从人本身的特性出发,尤其是具有较强独立意识和意志自主性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期,他们力图摆脱空洞说教,渴望现实道德与价值体验的“立体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多角度、多层次社会关系的制约,受到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邱伟光教授曾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指出:“必须从多角度多侧面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对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立体的综合分析,切不可将复杂的人、复杂的现象简单化。”[5]也就是说,要有效地实现大学生思想“内化”和“外化”两个过程,仅靠目前思政理论课一维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难以达到其目的,也难以发挥思政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思政理论课教学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课堂微观环境与校园中观环境和社会宏观环境的博奕与互动问题。如果课堂是左倾的,校园是中庸的,而社会是右倾的,那么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必然难以取得。

四、思政理论课教学与时空整合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立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现代新型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曾倡导过各种新型学习(教学)模式,随着立体化多元教学环境的建立与完善,这些模式的综合运用成为现实。如,自主学习模式、协作学习模式、数字化以及网络化学习模式等。这些新型学习模式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与数字化、网络化学习模式以及自主学习模式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可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习者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能动性。

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建构理念,是力求使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活动由单纯走向多元、平面化走向多层次,实现理论系统性与实践可操作性相结合。“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可操作方案设计主要涉及三个层面,即网络平台如何搭建与普及推广,学生自主体验与实践平台如何创设及其实效评价,课堂教学实效如何获取。只有实现这三个层面教学环节、教学要素、教学过程的有机衔接、合理整合,“立体化”教学模式才会取得真正的实效。

基于此,笔者力图通过对具体教学要素、教学过程、教学时空、教学环节的平面解剖,再运用系统论方法进行“立体化”整合,形成一个既具系统性又具可操作性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新模式。这种模式变革的根本理念和终极目的是实现思政理论课教学真正“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立体化”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上表只是一份平面解剖方案,从时空本质上来看,时空变量与思政理论课程整合在于:在课程目的和整合目标的引领下,在多元化、多层次的课程环境中,培养学习者基于“时间”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实现思政理论课教学形式在时空链的各个功能环节上地有效整合。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必须围绕思政理论课课程整合目标(宏观的教育层次、中观的教学层次、微观的个体层次),实现课程的时空间变量与具体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的融合,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的耦合。从以教学资源获取为基础的继承学习、以教学资源分析评价综合为基础的批判学习、以教学探讨与交流为基础的协同学习和反思学习,到以教学应用和反馈为基础的迁移学习和实践学习,循序渐进,从而构建起生师、生生、生社“三位一体的“课程环境”。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仔细地考察当前思政理论课教学立体化模式研究与实践的发展现状,可以发现从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完整过程来看,无论是课程目标和价值观念、课程形态和资源构成、学习空间和认知过程,还是课程学习评价的观念和方法等,都已经体现出明显的

[1]秦亚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05).

[2]朱永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时空追问[J].电化教育研究,2009,(01).

[3]舒先林,叶芃.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师生互动模式探析[J].长江大学学报,2008,(04).

[4]白岩松.让年轻人放弃理想的时代令人担心[N].北京晨报,2010-9-27.

[5]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魏登云)

LI Ai-min
(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Huzhou Teachers College,Huzhou313000,China)

Making"3-dimensional"teachingmodelresearchandpracticeisapriorityandtrendofcurrenteducationalreform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Research on"3-dimensional"teaching mod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emphasizes the teaching time and space changes in an information age,strives to combine the school resource,society forces and network community in an integral whole,constructs omni-directional and multiple perspectives,"3-dimensional"teaching platform,forms the personnel,the omni-directional and the entire proceeding education network.And eventually,we'll reverse the situation that teaching staff are alone with their efforts,improve the attraction and inspiring capac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d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world outlook,life philosophy and values.

pluralistic time-spac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3-dimensional"teaching model

G641

A

1009-3583(2011)-01-0073-04

2010-11-16

湖州师范学院高教研究所教学改革项目(JY28006)

李爱敏,女,山东日照人,湖州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讲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执政党领导规律研究。

猜你喜欢
立体化理论课时空
跨越时空的相遇
“曲曲通”立体化声乐教材建设实践探索
镜中的时空穿梭
建构班级立体化阅读体系的实践研究
一把“条举”的“立体化治理”突围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立体化监控在广东省路网监控中的应用
时空之门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