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寻水那山中

2011-10-24 01:44谭柳青
椰城 2011年8期
关键词:机井老井父母亲

谭柳青

当今在不少城市和农村,普遍存在着一个大问题:缺水。安全卫生的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我的家乡在湖南芷江县的一个小山冲顶上,那里住着十来户人家,已经有了100余年历史,乡亲们喝的是雨后积在露天小池子里的水,水的质量很差,浑浊而苦涩,每到干旱少雨的季节,乡亲们为了能够获得喝的和煮饭用的一点水,总是在深夜里打着火把或手电“悄悄地”下到山腰的唯一一口水池里挑水,即便就是这样,大家用瓢一勺一勺舀上来的也是喝不得的半担子浑水。母亲是一个勤劳的人,她看到这种情况,急在心里,想在心里,为此,为了改变用水状况,能用上清洁卫生的好水,她开始了长达30余年的寻水历程......

2004年,一个美丽动人的春天。当清亮的井水从塑料小管流进了灶房新砌的小砖池的时候,60多岁的母亲露出了多年来难得一见的灿烂笑脸。望着白发苍苍的母亲,我情不自禁地忆起了母亲寻水的人生往事。

在偏远的山村家乡,母亲的大半个人生最爱做的两件事是寻找一口好井和修路。为着能在寨子周围寻觅到一眼清亮的水井,母亲有时在闷热的夜晚打着灯笼去寻找一块潮湿地,因为在这里开挖一口井也许就有水,就算希望很小,母亲就这么一直坚持了近20年。

家乡的寨子是一个百年老寨,而这里却长期只有一口深不过2米的泥塘井,就是这口常常堆满淤泥的苦水井,它却供养着寨子里数十户人家一个多世纪。

到寨下山腰这口露天苦水老井里挑水喝,就连一个成年汉子把水从山脚挑上寨子也会气喘吁吁。自从我懂得报恩以来,首先想到的就是抽空帮母亲多挑几担水。人说,天上下雨就有水喝,可是,遇到下雨时,那口老井便一片浑浊,挑一担水要放上两天勉强才能用;待到天干地燥时,人们就要带着一口小瓢轻轻地去舀老井里那薄薄的一层水,再后来就不得不到更远的山脚冲里去取水,而就是这老远来的水,也是桶底沉着一层泥。老井里的小虫子还真不少,舀上一瓢就有那么三四只不等。寨子里的人大多数人经常叫肚子疼,大家常因水质差得了不少病。

30岁前的母亲总是想在老井身上寻出更多更好的水来。她每年都要把井里的淤泥和井边的杂草清理两遍,还不时地去修整寨子通往老井的盘山小路。

1995年,母亲打出了第一口井,这比老井近了20多米。即便是结绳打水,乡亲们也乐得合不拢嘴。为了弥补水荒,母亲仍然每年去打理老井。

2001年的一个夏日,母亲带着我们兄弟二人在吊脚楼下方处很近的一块略微潮湿的地方打上了一口新井——水井深不足1.5米,一遇下雨浑水就会冲入井内,所以暂时不能用得太多,可这还是能为牲畜解决一下水荒。一辈子总舍不得花几个钱的母亲向父亲提出了一个“高要求”:用卖一头大肥猪的钱把家门前的这一眼“水井”修深修好。我和弟弟非常愿意各自出一点钱帮母亲实现这个夙愿,母亲却急急地对父亲说:“孩子们自己的钱也不多,他们要养家,送孩子上学,还是我俩努把力吧!”

寨子里的人出外卖点农副产品和山货总是肩挑担扛,真可谓“出外一肩重,归来一身累”,早晨摸黑出发,晚上顶着星星回家。大家多么想修一条通往外界的简易公路呀!2003年冬天,母亲卖掉了大肥猪得了1千多块钱,她与父亲坐在一起细算起帐来:来年买肥料、稻种、玉米种……钱所剩无几了,母亲的修井计划只好放了下来。这时父母亲开始商量,能不能在明年做阳春之前带动寨子里的人修一条通向山外的简易公路?于是父亲负责去做大男人们的工作,母亲负责去做姐妹们的工作。说干就干,就在这一年冬天,全寨子老少齐上阵,用了20多天的时间,一段弯弯曲曲的小公路呈现在了人们眼前,公路是从外界朝寨子的方向修的,由于力量有限,离寨子差不多还有一里路停下了。父母亲带头出了400元的修路费,用来买一些必要的修路用的材料,乡亲们也出了一些费用。寨子里在外工作的我与一位远房堂兄也各出了200元。村支书动员村里为大家解决了一些爆破器材。一位大婶对母亲说:“路开始修了,那水就没有办法了,我们这里没溪没河的,怕要一直喝泥巴水,没水喝了。”在一旁的一位老哥说:“就是因为没水,我们都不敢多养猪,连头耕田的牛喝水洗澡都成了大问题。”母亲很平静地说:“还有希望,路修好了,我们就可以去找能打机井的人拉东西进来往山脚打钻井,到时人呀牛呀都能喝干净水了,你要想10头大肥猪都不成问题。”大家哈哈大笑起来。一席话,大家对找水又有了信心。

2004年春,父母亲接连几天都在收看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的电视报道,两位老人的那个高兴劲儿又不约而同地落到了同一件事上——打井。父亲对母亲说:“今年,我们不但要把屋门前的这口井打好,还要把水抽上屋里来,再争取存上个千儿两千的。”母亲说:“那自然,今年一定要打好井抽上水,存钱的事也要想着点。你看电视上讲得这么好,又有新奔头了。”透过母亲的眼神,我发现她内心深处积蓄着一股希望的强大力量。一年和顺,又是一个崭新的春天。父亲上县城办了两件喜事,一是在银行存了2千块钱,二是买来了电动抽水机,接着用大农用车拖来两车沙石,请来泥水匠,几天功夫,一眼漂亮的深水井真真切切地出现在众人面前。父亲还放了一大挂鞭炮,以示庆贺。可是,就是这口花费超过3000元的深水井,也还是遇雨天就发浑。这口井就在父亲住的屋子下方的5米处,原来到老井里挑一担水的时间,现在在这里可以担上3次水了。乡亲们很多时候都到这里挑水来了,相比在老井用瓢取水,大家换成了用小铁桶取水。

平时,父亲要做点蔑货找点小用钱,没太多时间为母亲担水,看到母亲挑水的艰辛,父亲同母亲又商量着能不能找人来打口机井看看。母亲兴奋地说:“我找了大半辈子井水,我们这里的地面上除了很浑的雨水和泥水,就没有什么好水了,我不相信这大山的深处没水,要是再没有水,我们也要到更远的地方把水抽上来。”母亲办事从来是依着父亲的,而对于母亲寻水的事,父亲也是非常支持母亲的。父亲是一位党员,他对母亲说:“现在农民不用再交农业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多劳多得,我们先做个试验打口井,要是成功了,然后再帮助大家多打上几口井,把缺水的事情办好。”父亲接着又对母亲谈了第二件事:“你看,我们家里的柑橘场需要把路修通,村支书谭明生捐了2000块钱的物资,我们就不要乡亲们出修通进寨子公路的钱了,我们找个挖土机来修,那就快多了。”母亲笑了笑,夸父亲想得周到。2005年,春忙不影响母亲的打井计划,经过一周时间的忙碌,一口垂直深度40余米的机井在寨子里诞生了,抽进家中小水池里的水清亮可口,乡亲们都跑过来,你一口,我一瓢,比吃什么都高兴,母亲也从此放下了挑了近40年水的那根磨得发亮的桑树扁担。乡亲们经常在父母亲的热情相邀下,拿着壶提着桶来家里打水。这之后,寨子里又多出了2口这样的深机井。隔壁那位80多岁的老奶奶再也不用拄着拐杖下山挑水,母亲每天给奶奶送过去满满的一担水,奶奶常常感激地说:“变了,变了,现在什么都变好了。”

这位心地善良的老奶奶也会经常与母亲谈论国家的发展变化,她指着弟弟在父母亲的帮助下,将20余亩种庄稼的山地开发成的柑橘场说:“这是以前我们年轻的时候没有做到的,现在吃橘子不难了。”“还是国家的政策好,这每亩地国家都有退耕还林款哩,为了做到天干时有水浇树,家里专门修了一个大池塘。”说完,母亲深情地笑了。

猜你喜欢
机井老井父母亲
院子里有一口神奇的老井
问月
老井
护秋
老井
山西忻州忻府区机井普查分析报告
偶尔
清明祭
父母亲的新朋友———《意林》
做父母不当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