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家鑫、日本大地震和情感代入法

2011-10-27 09:28孙藜
视野 2011年10期
关键词:药家旁观者受害者

药家鑫、日本大地震和情感代入法

选择这篇手记的题目时费了很多踌躇,按理该说说日本大地震,它直到当下还在强烈冲击着中国人的感受,不过还是决定说说药家鑫。——人的感受就是这么怪:时间就像不断升温的水,一个月就会让青蛙对灾难、危险的感知越来越平淡;空间就像过滤的筛网,上千公里的距离就会屏蔽掉很多悲痛和欢喜;历史的记忆好比一束探照灯,明暗之间也掀动着我们情感开合的按钮;人数的统计变得像色谱,从一万人到三万人的死亡,就像肉眼识别不出的悄无声息的颜色渐进。

其实也不想说药家鑫,想说的是连岳先生对这案子的一个评论。连先生在他的微博上持续关注药案,有一段评论被广泛“关注”和“转发”——

我不赞同流行的“情感代入法”:“如果你是受害者家属,会如何?”各自用不同的角度观察与判断,最能还原事实与正义,受害者家属希望最严厉处罚,是正常反应,药家鑫的家人希望最轻处罚,是正常反应,旁观者各有立场与观点,是正常反应……人人都入戏成受害者,反而是有害无益的不正常。

按我的理解,连先生不赞成情感代入法的语境,是在维系一种现代社会价值多元的主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都有自己特定的对“事实”的认知和对“正义”的主张,真正的公平恰在于让这种种“正常的”主张都有充分表达的空间,如果仅有一种“受害者”的入戏,那么表面上的“情感代入”就会形成一种可怕的“独言堂”、压制其他的声音。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特别是在中国容易形成道德审判取代法律正义的情境下。

但问题还有另一面:当所有的声音都得到表达之后,人们如何达成“共识”,这个共识包括理性的认识,也蕴含着情感的体验。或许,舍去“情感的代入”别无他法。它不仅要求伤害者与受害者双方的“代入”,还要求旁观者出于“公益”对双方的“代入”,唯有经过这种情感与理性的“代入”,每个人方能意识到自己立场和主张的缺陷,甚至是暴戾之处。恰如有人跟着对连先生的批评:如果药家鑫最初能有一点儿“情感代入”,还会以那么冷酷的“农村人很难缠”作为自己行凶的理由吗?

价值多元很美好,但我们不可能为多元而多元;情感代入很困难,正像作为邻居我们去感受日本大地震,会面临着时间、空间、历史和统计数字的情感障碍。不过,“同情心”本身就是一种超越的能力,超越自己加于自己的种种不成熟的心智制约。

猜你喜欢
药家旁观者受害者
安全生产没有旁观者
“目睹家暴也是受害者”,彰显未成年人保护精细化
药家鑫案:大学城外的血案
旁观者之眼:外媒视角下的吴忠信主持十四世达赖坐床
旁观者,未必清
受害者敏感性与报复、宽恕的关系:沉思的中介作用
关注校园暴力的旁观者
个案裁判的论证和接受——对药家鑫案的反思
关注恐怖主义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