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同步”奠基品牌实现“双赢”
——省农委主任刘福成谈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

2011-11-02 01:49
当代贵州 2011年27期
关键词:龙头企业产业化贵州

■ 文/本刊记者 付 松

“三化同步”奠基品牌实现“双赢”
——省农委主任刘福成谈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

■ 文/本刊记者 付 松

“十一五”以来,全省各级农业部门立足资源优势、面向市场需求,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现了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区域布局开始形成、产业体系逐步完善、质量水平稳步提高、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的目标,取得了初步成效,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省农委主任刘福成。

“三化同步”夯实基础

《当代贵州》:刘主任,你好。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初步形成了哪些优势特色产业?

刘福成: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我们围绕发展具有贵州特点的现代农业,坚持以产业化发展为统领,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突出抓好生态畜牧业,蔬菜、茶叶、马铃薯、精品水果等农业产业,形成了一批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生产基地和企业集群,部分产业在全国也具有优势地位和较强竞争力。

《当代贵州》:这种优势地位和竞争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刘福成:通过几年的努力,优势地位和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牛存栏数位居全国第6位,猪存栏数为全国第12位。蔬菜总面积达972万亩,初步形成面向国内外市场特别是珠三角市场的“菜篮子”基地。辣椒达到340万亩,位居全国第一位,茶园面积突破300万亩,绿茶种植规模排名全国第一位。马铃薯种植面积969万亩,位居全国第三位,产量位居全国第四位,是珠三角地区的重要供应基地。果园面积达227.8万亩,火龙果、苹果、枇杷、桃李等时令精品水果快速增长,这些特色优势产业,在全国都占有一定的份额。

2011年1月5日,省农委主任刘福成(前排左二)在贵阳市花溪磊庄考察畜牧业发展情况。(江亚强/摄)

《当代贵州》:一方面要产,另一方面要销,在农产品的产销过程中,我们是通过哪些活动促进合作社与市场主体实现产销衔接的?

刘福成: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我们进一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力度。同时,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等活动,共有158家合作社与超市、学校或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销关系。

《当代贵州》:在“三化同步”的背景下,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省在推进农产品加工等二三产业的发展中取得了哪些成绩?

刘福成:我们主要通过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流通和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来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产业化程度,延伸农业的产业链条和增值空间。2010年,全省已有1.8万家经营户开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经营活动,实现总收入近140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近15%,100多万人从中受益,旅游观光农业已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新亮点。

“品牌效应”实现“双赢”

《当代贵州》:除了旅游观光农业之外,品牌农业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贵州如何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气候优势打好这张牌?

刘福成: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保护等品牌农业发展,有效提高了农产品生产的质量、效益和市场占有率,推动了全省农业标准化、产业化、高效化进程。

《当代贵州》:目前形成了哪些贵州自己的品牌?

刘福成:截至2010年,全省累计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990个,产地认定1052个;有效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企业18家100个产品,有效使用AA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企业3家11个产品;赤水乌骨鸡、贵定云雾贡茶、安顺山药、湄潭翠芽、都匀毛尖、贵定雪芽、石阡苔茶等特色产品获地理标志保护;老干妈风味食品公司和同济堂公司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康星油脂(集团)公司、永红食品有限公司、信友实业有限公司、从江香猪开发公司等近30家企业获得贵州省著名商标。

《当代贵州》:对于这些名牌农产品,我们是如何通过其自身优势开拓市场空间的?

刘福成:以农业相关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为主体,我们组织参加各种农产品交易会、博览会、展销会,帮助企业和农产品基地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寻求市场空间和合作伙伴,展示了我省农产品绿色、质优的形象,开拓了企业的市场空间,促进了我省农产品外销。

《当代贵州》:在农产品对外合作方面,我省取得了哪些重大突破?

刘福成:我们注重引进省(境)外优强企业入黔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先后引进四川希望集团、广东温氏集团、泰国正大集团、香港裕东集团、南京雨润集团、河南柳江集团、桂林大发等一批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落户。今年以来,农委收集各地上报项目334个,积极组织各类农业企业参与省内外农业展销会、农交会、博览会等活动。先后与美国赛蒙斯集团、美国温州商会、东方国兴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进行投资交流,与广东、云南、江苏、山东等省区在蔬菜、畜牧、农产品加工等方面进行相互考察,达成一批投资合作意向协议,与山东乐义集团等合作项目已落地建设。

突破“瓶颈” 推动跨越

《当代贵州》: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

刘福成:首先,龙头企业实力较弱,产业发展水平低。龙头企业的数量、规模和加工水平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畜产品、马铃薯等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还缺乏有规模、上档次、效益好的龙头企业带动。大部分龙头企业主要以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企业少,培育品牌和开拓市场能力不强,总体实力仍然很弱。

其次,优质原料供应和加工需求不对称,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亟待加强。许多龙头企业加工原料不足,加工生产时间短,产能过剩;原料运输距离太远,成本太高;原料竞争无序,导致原料缺乏;原料基地的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和集中度不高仍然是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薄弱环节。

再次,利益联结关系还不够紧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和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订单的数量和质量虽有提高,但遇到市场波动时,违约现象仍有发生,缺乏有效约束。

《当代贵州》: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

刘福成: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要大力引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发展劳动密集型、配套型、延伸型加工企业,支持企业技术研发、设备升级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设一批优势产业加工集聚示范园区,促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区域和企业集聚,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和要素资源优化配置。

积极发展农产品储藏保鲜、物流配送、市场流通、连锁经营等服务业;鼓励龙头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集中力量培育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实现真正的做大做强;围绕优势产业基地,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业一社”,提高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

加强诚信农民体系建设,带动农民在产业化经营发展中更多受益;支持企业和农民通过签订产销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责任,规范各自的行为;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最低收购保护价、按农户出售产品的数量来返还利润等方式,与农户建立更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

《当代贵州》: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下一步我省将围绕哪些重点项目继续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刘福成:我们将按照“面向市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优化结构”的原则,坚持走“生产基地规模化、产地环境无害化、生产加工规范化、产品流通品牌化、质量管理制度化、生产经营产业化”的路子,继续推进生态畜牧业、茶叶、蔬菜、马铃薯、辣椒、中药材、精品水果、特色渔业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实现肉类总产量300万吨、茶园500万亩、蔬菜1300万亩、马铃薯1100万亩、果园300万亩等目标。以提高产业集中度作为重要着力点,建设生态、高效、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积极引导农村土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加快推进农村规模经营步伐。围绕农业产业化原料基地,加强农田水利、耕地地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基地综合生产能力。结合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促进农业与服务业的互动和双赢。

《当代贵州》:这可能需要构建一个长效机制,才能更有效地推动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跨越发展?

刘福成:我们正积极落实国家和省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农民和企业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创新土地经营机制,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产品价格监控体系建设,推动形成农产品价格支持保护长效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氛围,推动我省农业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责任编辑/黄莎莎)

猜你喜欢
龙头企业产业化贵州
吕梁两企业入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百强
持续接力奋斗 推动山西农谷产业化发展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贵州,有多美
罗健夫:全面施政 促进再制造产业化发展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广东“5+1”全链条给农业龙头企业“点睛”
农业龙头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