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沉船黑石号的发现传奇

2011-11-03 02:15撰文马晓惠
海洋世界 2011年8期
关键词:黑石沉船阿拉伯

撰文/马晓惠

千年沉船黑石号的发现传奇

撰文/马晓惠

严格说来巴图希塔姆号并不叫“巴图希塔姆”

它的真名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而躯体仍静静地躺在由湛蓝的海水与危险的暗礁所组成的水下迷宫里

当德国人沃特法发现这个“睡美人”时

它已经在海底沉睡了千年之久

……

印度尼西亚的外海有一个被古代水手称之为“背叛湾”的地方,这是让古代航海者谈之色变的暗礁区。千百年来谁也弄不清在这片神秘而凶险的海域里有多少船只遇难,只知道在这暗礁散布的瑰丽水域里藏匿着大量宝藏,几乎每一件都与沉船有关。

巴图希塔姆号被发现时,距离勿里洞岛的西岸不到3千米。沉船附近就有一块臭名昭著的黑色暗礁,据推测这就是造成沉船悲剧的罪魁祸首。它的发现者给这艘知名不具的沉船起名为“巴图希塔姆”,灵感就来自于这块黑色的暗礁。不过在华人世界里,人们更习惯称之为“黑石号”。

黑石号的发现缘于一次八卦

黑石号的发现颇具戏剧性,他的发现者沃特法原本只是一家水泥厂的老板,空闲时喜欢跟工人们一起聊八卦。某次八卦时间,一名印度尼西亚工人随口说起在家乡勿里洞岛附近的海域有沉船宝藏的传说,还信誓旦旦地说,当地渔民曾不止一次捞到过海里的宝贝。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所触动的沃特法把这段话牢牢记在了心里。

沃特法不久之后就将寻宝付诸于行动。1996年,这名德国男人千里迢迢来到了印度尼西亚,戴着水下呼吸器潜入了传说中藏有宝藏的海域。多年后他太太回忆说,对他们来说这次寻宝行动与其说是寻宝,还不如说更像一次愉快的夏季度假旅行。谁也不曾想到,这次“夏季度假旅行”引出了之后让全世界人都震惊的发现。

黑石号并不是沃特法在这片海域发现的第一艘沉船,在这之前他已经发现了装有明朝宝物的鹰潭号和装有宋朝小火炮的马热尼号。不过一说起沃特法的惊人发现,人们总会默认为黑石号。这是因为在黑石号上的发现实在太惊人了,以至于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张浦生教授激动地用“罕见的宝库”来形容黑石号。在这么一座“宝库”面前,鹰潭号和马热尼号自然就变得黯然失色了。

黑石号是用椰综缝起来的

黑石号是迄今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沉船。一般来说像这种木质船体要不了几百年就会解体,而黑石号得以幸存是因为它的船身被海底的砂石包裹着。这层由砂石形成的坚硬外壳,杜绝了来自外界的侵蚀,从而让这艘千年木船得以不朽。

经过碳十二同位素测定,船身木片被认为出自于公元700年—900年,那时候只有阿拉伯人和印度人才有能力制造这种远洋船。通过对船身的复原,研究者发现这是一艘传统的阿拉伯单桅帆船,船上有两根等高的桅杆,用的是阿拉伯造船业者最喜爱的缅加木。由于采用了阿拉伯传统的缝合技术,黑石号的整个船身没有用一根钉子,据估计完成整个船身的制造需要缝20多万针。

所谓的缝合技术,就是把两块木板的接缝固定在一起,在距离边缘2厘米处各打一个洞作为缝合孔,用处理好的椰棕纤维进行缝合。为了达到长时间航行仍能不渗不漏的效果,造船者不但要在缝隙处涂上橄榄汁用以黏合,还要木板接缝处和缝线下方加一层白千层的树皮。(注:白千层的树皮是一种天然的堵缝材料。)

阿拉伯缝合船的最大优点是维修方便且修理成本小,当船体某个地方受到损坏时,只要解开缝合线就能抽出并更换那些破损的木板。不过大旅行家马可·波罗显然并不欣赏它,“这些阿拉伯的船只简陋不堪,许多陷在泥中动弹不得,因为这些船板不是用铁钉而是用椰棕绳连接而成的。要驾驶这样的船只出海,真是一件冒险的事。而且我还可以肯定,它们中的许多船只都在横渡风大浪高的印度洋时沉没了。”

从何处来,又驶向何处?

有关专家一直相信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以丝绸出口为主,海上丝绸之路则是以瓷器出口为主,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为“海上瓷器之路”。但由于海上运输的特殊性,一直未找到有力的明证来证明它的存在。直到黑石号被发现后,这一切才出现了转机。

从黑石号被发现的那一天起,有关专家就在探寻它的起航港和目的地。无奈船上并没有航海日志、海图之类的记录性资料,历史学家也没能从史料中找到任何类似黑石号船只的信息。所幸在那些出水文物中找到了绘有唐代宝历二年(826年)的瓷碗,再结合其他器物的相关考证,黑石号的沉船年代最终被确认为9世纪上半叶。

专家大多都认同“黑石号”开往中东的观点,它的目的地可能是伊拉克的港口城市阿尔巴士拉。不过有关黑石号的起航港在哪里,专家之间曾有过广州和扬州之争。广州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公元9世纪前后约有1万名外国买办和商人居住在这里,他们大多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此外,广州大学的历史专家还提供了相关佐证,那是一则有关8世纪末一位中国官员在广州港观看一艘缝合船的资料,其中特别注明了这艘商船“不用钉子,用来连接全船各部分的唯一材料是椰棕纤维”,以此证明唐代确实有阿拉伯缝合船到过广州港。

乍一看是广州的理由似乎很充分,不过认为是扬州的也有话要说。扬州和广州同属于唐代四大港口之一,其重要性绝不亚于广州。更重要的是,自从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之后,扬州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扬州城里云集了四方商贾,单阿拉伯商人就超过了万人。扬州港里停泊的不仅有国内的商船,还有来自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的商船。

当时的扬州不仅是国内瓷器的集散地,也是外销瓷器的最大港口。长沙窑所烧制的瓷器主要用于外销,都是通过扬州港口运往世界各地的。黑石号的出水文物中就发现了大量的长沙窑瓷器,更重要的是这些瓷器都曾在扬州有过出土,连形状也相同。

此外黑石号上还发现了好些铜镜,其中一面的背面刻有“唐乾元元年十二月扬州扬子江心百炼造成”的铭文。当时扬州的铸镜水平十分高超,这些铜镜的存在也从侧面证明了黑石号是从扬州起航的。由此可见,黑石号从扬州起航似乎是一桩铁板钉钉的事儿了。

是普通商船,还是友谊之船?

拜如今热播的那些电视剧所赐,人们总觉得唐朝是一个红眉毛、绿眼睛的老外满大街转悠的开放时代,其实不然。外国商人来中国后必须入住专门的客栈,对外活动也得由朝廷指派的官员来安排,根本就不可能满大街随意溜达,更别说自由购买商品了。想要获得更多的自由,就必须使用一些技巧,比如在商人身份上再增加一层官方的色彩。也正是因此,一些商人还同时兼任了使者的身份。

除了皇家御用的瓷器之外,还发现了精美绝伦的金银制品,比如迄今所发现的最大的唐代金杯、专供皇室使用的唐代江心镜、一只刻有鸳鸯的精美银质大花瓶等。一些研究者据此推断,这些高规格的器物很可能是唐朝皇帝赠给外邦的礼物,还很可能是一份新婚贺仪,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鸳鸯是婚姻和谐的象征。

由此可见黑石号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商船,而是肩负外交使命的友谊之船。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情况并非黑石号独有,哥伦布第一次航海时也带着西班牙国王写给中国皇帝的国书,当年的威尼斯商人也身兼商人与使节的双重身份。

千年之前的“集装箱”与保险箱

瓷器是一种易碎品,即便在泡沫塑料横行的现代,运输瓷器仍是一桩难事儿。

在没有泡沫塑料保护的千年之前,为了达到保护瓷器的目的,聪明的中国人一手打造出了运输瓷器的“集装箱”兼“保险箱”,这是一种高大的平底粗瓷瓮。相同规格的瓷器先一叠叠起来用稻草绳捆扎好,再放进这些粗瓷瓮中,空隙处则塞入一些稻草梗或麦秸防止运输途中的碰撞损伤。考究一点商人还会在粗瓷瓮中撒上一些豆子,当豆子受潮发芽后就会自动填满所有空隙,效果类似于现代所使用的防震气泡膜。如此一来那些叠装在粗瓷瓮里的陶瓷就等于上了二重保险,粗瓷瓮的坚硬外壁是第一道保险,原始的“防震气泡膜”则是第二道保险。

一般来说,每一个粗瓷瓮里都能装进100只碗。由于这些粗瓷瓮都是平底的,能够一个个的叠起来,从而达到充分利用货舱里的每一处空间。也正是因此,黑石号才有“肚量”吞下这么多的货物。即便在黑石号沉没之后,这些其貌不扬的粗瓷瓮仍尽忠守职,继续充当着保护神的角色,直到千年后重见天日……

猜你喜欢
黑石沉船阿拉伯
沉船的启示
来自阿拉伯的奇思妙想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阿拉伯小镇的露天集市
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为例
海底沉船
沉船事件仍然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