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非营利组织人员激励机制

2011-11-13 03:10□文/王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年13期
关键词:非营利职员理事会

□文/王 俊

完善我国非营利组织人员激励机制

□文/王 俊

本文主要对我国非营利组织人员激励机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完善我国非营利组织人员激励机制的对策。

非营利组织;激励;对策

在中国,非营利组织又被称为民间组织。根据民政部的定义,民间组织分为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三大类。

中国非营利组织目前在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都有所涉足,根据清华大学NGO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非营利组织活动的主要领域依次是:社会服务(45%),调查、研究(43%),行业协会、学会(40%),法律咨询与服务(25%),政策咨询(22%),扶贫(21%)。可见,非营利组织活动最为集中的领域往往是社会需要旺盛而政府和企业却又难以提供相应服务的领域,这些领域内存在公共物品供给“缺位”的状况,这为非营利组织的介入提供了空间。

一、我国非营利组织人员构成情况

在非营利组织中,所有成员—理事会、管理层、职员和志愿者必须组成一个开放式的交流、分享目标和分享成果的团队。非营利组织管理机构的核心是理事会和总裁,理事会成员由类似企业独立董事的外部人员组成,理事会人员大多是兼职的,职责是关注组织使命,确定运作的考核指标,并为组织筹集资金。比如,天津鹤童是典型的非营利机构法人组织(NGO-NPO)。由老领导、老前辈、专家学者、企业家、实务工作者和热心人士组成的鹤童理事会,有着服务老年人的使命,有个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结构和一套不致任何人利已营私的管理制度。其组织结构图如下图1所示。(图1)一般而言,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包括:

1、理事会成员。一般包括出资人、社区居民代表、政治家和社会工作者。理事会是非营利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其主要职责是为组织制订方案、确立目标和招聘成员等。

2、管理人员。执行总裁由理事会任免,其工作职责是执行理事会制定的方案、管理机构资源、开发服务项目、拓展外界联系、争取社会募捐、考核和评估雇用人员。他们为组织的目标和日常运行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并承担更大的风险。

3、职员。他们如同在营利性组织中的职员一样,有专业特长,享有固定的工资收入,其主要职责是协助总裁工作、开展人员培训和项目管理、对志愿者进行评估和监督等。

4、志愿者。志愿服务是非营利组织所特有的社会资源,志愿者是指出于自由意志而非基于个人义务或法律责任秉承以知识、体能、劳力、经验、时间等贡献社会的宗旨,不以获取报酬为目的,为社会提供各项辅助性服务的人员。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人员激励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据清华大学的调查,缺乏人才是非营利组织发展面临重大问题的第三位。根据NGO发展网对云南本土的非营利组织的调查情况,88%的机构认为留住人才很困难,组织的激励制度对人才去留有非常大的影响。从这些调查报告中得知,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职员的现状不容乐观。

1、薪水方面。在非营利组织内部也存在问题。不同职务之间的工资差异比较小,很难反映人员真正的劳动价值。内部不同工作属性的人员薪水差别不大,比如科技型人员和普通人员。这就会造成新的不公,会严重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员工的职业荣誉感岗位责任得不到反映,价值和社会地位得不到体现。

2、升职调级。非营利组织人员的晋升并不针对所有员工,范围不是很大,并且有一定的针对性,有时候还有其他的限制条件。在一个全额拨款的非营利组织,人员的编制受到很大的限制,现实生活中,很多岗位是从公务员岗位退居二线人员来担任的,并且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对于普通职员机会不是非常多。

图1 09鹤童组织结构图

3、考核制度。由于资金紧张,大多数民间非营利组织中的专职人员都比较少,因此缺乏对专职人员的重视,没有设立比较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对年终组织的各项评奖的规则更不甚完善。据云南省的民间非营利组织调查报告中显示,在35家被调查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中,有9家机构有相对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志愿者管理制度,有22家机构有财务管理制度,有13家机构有志愿者管理制度,有3家机构没有任何制度。在对职员保障上,有45%的机构,没有带薪假期,有5家机构,除了基本工资外没有其他任何福利。

三、优化我国非营利组织激励机制的对策

1、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社会公信力。非营利组织作为填补政府和企业空白的第三部门,它所从事的公益事业承载的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望。然而,非营利组织在中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很多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和员工并不真正了解作为非营利组织工作者应该具备的价值观和行为表现。一些脱胎于政府、事业单位或者研究机构的非营利组织在运行过程中,从领导者到员工都存在“官本位”导致的官僚化倾向,工作中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而不是表现出民主、参与、公开、透明的工作作风。这样无疑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形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降低了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力。而公信力低的非营利组织是很难吸引到人才的。中国一些成功的非营利组织,“自然之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由于有明确的宗旨与使命,社会形象非常好,社会公信力较高,这些组织吸引了众多志愿者的参与,其中很多志愿者受到感化和激励,成为组织的专职人员。非营利组织应当加强自身的公信力建设,借助传媒的力量扩大组织的影响力,从而使这种无形的社会激励成为吸引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

2、加强对员工的物质激励,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充分发挥物质激励的作用,需要对薪酬进行一定的设计。具体来说,在非营利组织内设计薪酬制度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重视内部公平性。对各个岗位做好工作分析和职位评价是保证组织薪酬结构公平的关键。可根据对岗位工作的分析,并同时参照劳动力市场薪酬指导价位,实行岗位薪酬制。岗位薪酬制的特点是:按照员工的工作岗位规定薪酬的数量和标准;二是保证外部竞争力。即要保证在与其他相似的非营利组织的比较中处于均衡状态。在同领域内的非营利组织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组织的员工通过对比其他组织提供的薪酬,影响员工的公平性预期;三是注重对职员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让员工安心工作的重要条件,很多非营利组织因为组织制度不健全和资金短缺并未对这个问题引起重视,这是需要加以改进的,一定要为员工购买社会保险;四是重视附加福利的作用。福利可以作为非营利组织薪酬设计中一个比较能够发挥作用的部分,在工资水平低的条件下,增加组织成员的福利可以有力地提升组织成员的工作满意度。比如交通补助;带薪休假;员工的健康、安全费用;各种非生产性的奖金津贴以及其他生活福利,还可以组织员工和家属开展旅游、游艺等活动。

3、发挥个人激励作用。再好的外部激励也需要和非营利组织成员的自我激励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作用。非营利组织职员选择加入机构,并以此为职业,内在的动力是在于其深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加入组织之后,通过各项工作和实践,组织职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强化,自己能够更加全方位地认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符合非营利组织规定和倡导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在社会的舆论和组织的透明机制的双重监督下,非营利组织的员工能够强化自己的道德自律,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自觉维护组织形象。自我激励是非营利组织职员最重要的激励因素,它需要社会激励和组织激励的引导和强化。非营利组织职员只有通过自我激励与社会和组织的外部激励相结合,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在工作中释放自己的能量。

[1]RoequeA.Payrai sesat New Yorkeharit iesbeat in flation[J].The Chroniel eof-Phi l ant hropy,1995.7.

[2]吴东民,董西明.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张霞.非营利组织管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F27

A

(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非营利职员理事会
第六届第二次理事会会议
义务教育民办学校“非营利”是一大进步
台湾城市更新中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及其启示
打错了
发明与创新理事会
发明与创新理事会
“营利性与非营利”不能再混沌下去
反差就是这么大
俄罗斯修订《非营利组织法》
本刊理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