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锦的文化性与应用创新研究

2011-11-16 05:20杨永庆
丝绸 2011年11期
关键词:纹样色彩传统

杨永庆,亓 延

(1.山东轻工业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济南 250353;2.江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鲁锦的文化性与应用创新研究

杨永庆1,亓 延2

(1.山东轻工业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济南 250353;2.江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通过对山东地区尤其是鲁西南地区的鲁锦民间技艺的考察调研,结合历史文献,深入分析了鲁锦的历史文化性、审美文化性及民俗文化性,探索了当今社会市场条件下鲁锦在艺术制作及应用上的几点创新,并提出了如何更好地传承鲁锦民间艺术的几点建议。

鲁锦;文化性;创新;应用

鲁锦是山东民间的一种土家织布,20世纪70年代之前一直都是山东人民的主要日常生活用品之一。它几乎覆盖了山东省所有的农村地区,是劳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来的一颗历史文化明珠。其中以鲁西南地区的织锦最具有代表性,它织工复杂、图案精致、古朴,色彩与纹样中又融入了诸多的儒家传统文化思想,虽经历了两千余年的洗礼,仍然神韵不衰,堪称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品中的奇葩。鲁锦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物质装备,也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思想的载体之一,它的存在和发展丰富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底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鲁锦的文化性

1.1 历史文化性

鲁锦作为一种民间织物,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是黄河文化的精华,是山东人民生活的全面描述及劳动妇女智慧的体现。

首先,山东富饶的地理环境为鲁锦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据《史记》记载:“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工,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矣。”由于齐鲁大地的“膏壤千里,宜桑麻”,山东人民才得以“多文采布帛鱼盐”。也就是在这块富饶的大地上,诞生了丰富多彩的鲁锦。

其次,山东历史上发达的棉纺织技术促进了鲁锦的产生与发展。从鲁西南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新石器时代的陶鼎和背壶底部的印织纹痕迹及“纺轮”可以看出,山东人民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了纺织生活。后来出土的商周时期的木制纺织工具“锯织机”(也叫腰机),也说明山东当时的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先进。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山东一直是中国的产棉中心。从鲁西南民间使用的织布机与当时山东嘉祥县城南武氏祠汉画石刻中《曾母投杼图》上的织机(图1)大同小异来看,那段时期内鲁西南地区的棉纺织技术就已经非常成熟与发达了。后来汉代的三大纺织中心之一的定陶就位于鲁西南的鄄城附近,山东历史上棉纺织技术的发达可见一斑。东阿生产的缣,曲阜生产的缟素,在汉代都已经是名闻遐迩的织物[1]。

图1 曾母投纾图中的斜织机Fig.1 Inclined loom in mother zeng spinning fi gure

再次,鲁锦的产生与山东人民的勤劳织做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唐朝杜甫《忆昔》“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和李白《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鲁人重织做,机杼鸣帘栊”的诗句中就可以体会到。宋代皇室在青州设立织锦院,专门制造高级纺织品,在宋神宗时,山东通过“和买”方式交易的绢帛,每年达30万匹左右,所有这些都是通过山东劳动人民日以继夜地不停劳作得出的成果。至元明两代,随着山东黄河沿岸棉花的大面积种植,鲁西南人民将传统的葛、麻、丝、织绣等加进棉纺织工艺之中,最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鲁西南织锦,即鲁锦。至清代,通过进一步对纺织机械进行改良和不断丰富与完善棉纺织技术后,鲁锦的织造水平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当时鄄城县的织锦就被作为贡品进献朝廷,成为皇室御用之物。

1.2 审美文化性

与其他民间传统技艺一样,鲁锦艺术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体现着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审美属性和造型规律。在鲁锦的织造实践中,农家女们形成了约定俗成的意识形态。

鲁锦的色彩在表现形式上多采用对比的手法,给人质朴中见富贵,单纯中见华丽的整体印象。其常用的色彩有黑、白、正红、桃红、玫红、草绿、翠绿、靛蓝、湖蓝、中黄、浅黄、咖啡等。根据传统文化寓意,鲁锦在色彩搭配的表现手法上均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如用“黑+红+紫+蓝+绿+黄+白”来表现“合斗纹”纹样,用“玫红+浅紫+桔黄+浅黄+黑”来表现“五彩河”纹样等(图2)。其中,黑与白是所有配色中必用的颜色,以黑或白来调和那些搭配中对比过于强烈的色彩,这是山东劳动人民经过千年劳动实践所获得的宝贵经验。由于染色技术和颜料的问题,过去民间的纱线多以原色或间色为主,很少能获得复色,织出来的花布均色彩艳丽、对比强烈,加以黑白两色可以减少视觉上的观感刺激,增加和谐感。

图2 “五彩河”纹样Fig.2 "Wu Cai He" pattern

从纹样上看,鲁锦极尽四综织机之特色,在极其有限的织物结构范围之内,利用色彩的变化和经线的复杂穿综,构成绚丽多姿的纹样。鲁锦纹样的典型特征是格子造型,这是由于鲁锦采用的是通经通纬的织造方法。聪慧的农家女们在漫漫织造岁月里,依靠不断地摸索与实践,逐步将坎花、桃花、打花、素提花等技艺融于一体,创造出了传统鲁锦色彩艳丽朴实、质地挺括饱满、造型风格豪放中见精细的特点。因工艺所限,鲁锦无法实现如印花图案等纹样均可以表现的性质,只能凭借连续、平行、间断、重复等织造方法来编织出独特的几何图案。日积月累后,这些图案纹样已由最初的条纹、斜纹、方格纹等发展到水纹、枣花纹、斗纹、狗牙纹、合斗纹、芝麻花纹、猫蹄纹、鹅眼纹等多种纹样[2]。

1.3 民俗文化性

民俗文化是民众百姓所萌发、创造、传承和享用的存载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文化。民俗文化因传承的文化空间、民族和地域的不同而显出鲜明的个性[3]。在鲁锦机织文化传承有限的空间中,山东勤劳的织女们不仅完成了对自身价值的认定及自身在家庭角色中的强化,而且温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鲁锦的图案形式和色彩搭配,体现了居住在齐鲁大地上山东人民的生活习俗、情感世界、审美情趣及行事规范,是一种物化了的传播齐鲁民俗文化的载体。

鲁锦艺人不仅要求纹样的造型、结构、色彩符合形式美,能够使视觉得到愉悦,还要求能够说出“名堂”,表现出其中所蕴含的吉祥寓意,可谓是“图必有意,言必吉祥”。如鲁锦色彩的“红靠黄,亮晃晃”“红红绿绿,图个吉利”等,既有她们对“鲜亮”视觉的要求,也隐含了人们对吉庆红火、富丽华贵日子的祈愿。鲁锦纹样中的几何形符号,表面看似毫无意义与内容,但在当地人的眼里却有着丰富的寓意。如鱼眼纹样反映的是“多籽”和与生育繁衍相关的含义,锯齿状水纹反映的是期盼幸福生活源远流长的含义(图3),竹节纹样反映是渴望家庭生活日益富裕节节高涨的含义等。

图3 “长流水”图案Fig.3 "Chang Liu Shui" pattern

另外,鲁锦织物中蕴含的伦理观和人文价值观,强烈地传递着浓厚的儒家文化思想。如鲁西南妇女用“八个盘子八个碗,满天的星星乱眨眼”纹样,来寓意“敬天”“奉祖”,期盼事事顺利。用“内罗城、外罗城,里头坐了个老朝廷”纹样,来表达老百姓对于治国有方的尧帝的思念,表现出倡导“德治”、维护“礼治”、重视“人治”的儒家学说等。虽说这些鲁锦图案反映当地民俗生活的形式是间接的、委婉的,但是其民俗文化性却因此而更具艺术特色。鲁锦的色彩、图案及名称等各方面折射出来的儒家文化思想已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在潜意识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一定形式上规范着手工艺者们的思维和她们的创作活动。

2 鲁锦的创新

创新,是一种以新思维、新发明为特征的概念化过程,在中国古汉语中称作“剏新”,有创立或创造新事物之意。当前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维度中,正经历着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由贴牌加工生产向自主品牌生产的华丽转身。2010年12月,中国纺织创新年会提出了以“需求驱动创新”的核心议题,以创新谋发展已成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共识。鲁锦作为中国传统民族纺织品中的一枝奇葩,要谋求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必须在艺术与实用等方面走创新之路。

2.1 艺术创新

2.1.1 色彩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在迅速提高。新的流行趋势及流行色彩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传统意识与主张,改变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和审美标准,传统的鲁锦配色已很难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因此,鲁锦的色彩创新需围绕着现代配色美的原则进行,如采用弱对比搭配、复色搭配、流行搭配等方式展开。以弱对比搭配为例,可将“黑+红+紫+蓝+绿+黄+白”表现强对比的“合斗纹”纹样进行弱化处理,即降低配色中各对比色彩的彩度,并根据所需效果确定其色彩之间面积的大小之分,形成弱对比的统调。如想得到暖色弱对比色调的合斗纹配色,就以粉红色为主(占主要面积),粉黄色及粉紫色为辅(占次要面积),局部加少量的粉蓝、粉绿及黑与白作为点缀色彩进行配比,这样即可获得一个含蓄、温暖、典雅,符合现代人审美要求的配色。这样的方式既保留了鲁锦传统色彩搭配的形制,又将现代人喜闻乐见的色彩构成融入其中,形成符合时代特征的视觉美感,既尊重了鲁锦的传统文化寓意,又赋予了鲁锦以新的现代艺术属性。这是促进传统鲁锦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方法之一。

现代人追求的生活品质虽因人而异,但是主流却保持着大致的统一,即绿色、舒适、休闲、环保、低碳。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紧张,人们的工作压力巨大,工作之余,人们希望得到的是身心疲劳的缓解与放松。那些对比强烈、艳丽、明亮的色彩很容易让人兴奋,产生视觉上的疲劳,令人生厌,特别是在家居生活中。因此,传统鲁锦的色彩搭配已很难令现代人满意,故而影响其市场销售就不言而喻了。鲁锦要发展就要在色彩的运用上进行创新,只有满足了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诉求,鲁锦才能迎来第二个春天。

2.1.2 纹样创新

纹样是传递鲁锦文化寓意的重要载体,传统的鲁锦纹样追求流畅自然的线条和内敛的空间营造,它体现的是儒家哲学中“中正”和“中和”的思想精髓。然而这种寓意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讲是一种较为抽象的和难以体察的概念。如何运用现代造型方法去更直观、更便捷地体现这些文化寓意,以文化传统属性去感动消费者,让更多的现代人了解鲁锦、喜欢鲁锦、消费鲁锦,是鲁锦纹样创新的重要目的。

要在纹样上创新,首先应充分了解鲁锦传统纹样的造型方法、取材特点、寓意内容和工艺表现特征等,在把握鲁锦传统纹样规律性造型原则的基础上,提取主要的表现形式元素再进行创新。创新依旧要坚持用其原有形式和色彩、伸延原有寓意,传递原有神采、尊重原有特色的原则,这也是对鲁锦这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可以坚持在沿用鲁锦传统造型条格纹样的表现方法上融入现代设计语言,例如在原有条格纹样构成属性中多加入点、面的表现元素,在二维造型中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更符合现代设计美感的构成形式。另外,还可以通过在传统纹样中加入现代抽象的几何形图案、民间吉祥的线型图案(如卐字、中国结等)等表现元素,来“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不仅要用现代形式美的法则去重新组构原有传统纹样的表现形式,而且要在保留鲁锦原有纹样简洁、朴实、自然,色彩明快、艳丽的基础上,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4]。最终让消费者既能体验到传统纹样所传递的文化寓意和形式美感,又能收到的一份具有强烈现代艺术气息的视觉美感大餐。

2.2 应用创新

2.2.1 纺织品设计应用

当今社会,人们出于对未来自然环境的担忧及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关切,开始更多地关注生态问题和生活行为问题。“数字化”和“格式化”的生活模式让越来越多人感到压抑和焦虑,绿色、环保、低碳、舒适、自然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人们崇尚与向往的美好生活。人们渴望获得传统与现代、情感与技术相结合的生活用品,那些冷冰冰没有人性关怀的现代工业产品已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排斥。鲁锦具有的纯棉质地、手工织造和民族图案三大特点正迎合了人们对于这种回归自然生活的崇尚,显得尤为珍贵。鲁锦产品集纯天然织造原料、传统制作工艺和独特的文化属性于一身,织女们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和灵巧的双手向消费者展示着一个用纯手工织机、纯棉纱线幻化出的缤纷和谐世界,和一个包含着浓浓亲情、充满纯真情感的艺术天地。人们可以在消费鲁锦的过程中,享受到那种纯朴、真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和自然的人性回归。

当前,鲁锦在现代纺织品设计中更多地被定位于家纺产品序列。其实随着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多样性的转变,鲁锦也具备了更加广阔的市场前景。可以将其拓展到旅游纪念品、酒店用品、车饰用品、家居装修、挎包手袋等其他类的纺织产品设计中。创新依旧要坚持在保留传统鲁锦的原汁原味基础上,借鉴现代时尚设计的理念进行推陈出新。如日本“蓝布堂”的蓝印花布产品,虽脱离了“蓝印”的框框,并从“蓝印”的基础上衍生出不同的色彩,但在其产品的造型中,依旧可以透过充满现代设计气息的表象体察到蓝印花布所传递着的原有古朴气质。在鲁锦的新产品研发过程中,完全可以汲取日本“蓝布堂”对蓝印花布创新性的传承手法,在留有鲁锦古韵的同时呈现出现代设计的独运匠心(图4)。

图4 方鲁锦纺织品设计Fig.4 Textile design of Lu brocade

2.2.2 服装设计应用

优秀的民俗文化如何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一直是设计师们探索的课题之一。诚然,设计的结果可变化万千,设计的方法也很难归于一定的程式,但在旧为新用的探索实践中归纳一些基本模式,并通过比较分析探讨其中的差异及优劣性,是现代设计需要的理论方法[5]。

鲁锦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根据其特色可分为两种。首先,鲁锦具有非常珍贵的纯棉质地和手工织造两大特点,可以利用鲁锦面料进行服装制作,这样一切棉布的优点可以通过鲁锦服装体现出来。鲁锦不仅色彩丰富多彩,又是手工织造,制作出来的服装肯定独具特色。其次,鲁锦具有浓郁的地方民间纺织艺术特色,纹样是其特色之一。鲁锦基本形象化的内容,不管是合斗、柱子还是芝麻花,由于工艺的限制,在织造中都被抽象为圆、方等各种几何形,这与现代设计中数十年盛行不衰、风靡世界的几何图案不谋而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在服装设计中(图5),不仅可以将鲁锦纹样直接应用在服装的整体或局部造型中,而且还可以取鲁锦具有代表性的单个纹样的造型元素,在不改变原来纹样造型的基础上,提炼纹样的单元造型元素,通过不同面料或多种材料对服装进行间接应用,创新表现形式。

图5 现代鲁锦服装设计(嘉祥县政府门户网站)Fig.5 Fashion design of Lu brocade (From government website of Jiaxiang county)

3 鲁锦技艺的传承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传统的手工技能”应当受到“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振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深入挖掘、整理、归档、保存珍贵资料的同时,还需采取相关措施,对鲁锦艺术进行更好地传承。

在保护体系及开发机制政策方面,地方政府应出台具体措施去挖掘和发展像鲁锦这样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除改善织锦老艺人的生存状态外,还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对年轻鲁锦织造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做好鲁锦艺术的宣传报道,有意识地推动和扶持地方生产企业走出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向集约化生产方式转变。在鲁锦的生产经营方面,要对鲁锦的生产设备、技术条件和传统工艺进行改革,技术层面上要不断突破,在保持鲁锦布面肌理风格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其产品的产量和花色,以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最后,要突出鲁锦悠久的历史文化性、审美文化性及民俗文化性,并以此作为打开消费市场的卖点。应积极借助鲁锦艺术的文化力和感染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去构建现代鲁锦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体系,让更多的消费者以最直接的方式去品味鲁锦、感受鲁锦,更好地传承鲁锦艺术。

4 结 语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提升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文化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不仅是一个国家对其历史、文化发展的尊重,更是一个国家民族自豪感、社会凝聚力和国际形象的体现。鲁锦作为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势必会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喜爱。因此,只要抓住契机,顺应形势,通过加大对鲁锦文化性、应用性的宣传力度,在产品形式、纹样及表现手法上创新性地赋予其更多的文化内涵,以此来抢得先机,占据市场,树立品牌形象,推出名优产品,引导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做到有所作为,有所不为。相信鲁锦这一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势必将走得更远。

[1] 任雪玲,洪凭,屠恒贤.鲁锦溯源及其艺术特色[J].纺织学报,2008,29(3):51-55.

[2] 杨永庆,李俞霏.“齐纨鲁缟,冠带衣履天下”:浅议鲁锦的传承与文化属性[J].艺术教育,2007(9):16-17.[3]郜冬萍.鲁锦中的民俗观念[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06.

[4] 刘乐,杨永庆.论鲁锦的传承融合与发展创新[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5):78-81.

[5] 钱欣,赵萌.鲁锦纹样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纺织学报,2010,31(1):96-101.

The culture,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research of Lu brocade

YANG Yong-qing1, QI Yan2
(1.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Shand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nan 250353, China; 2.College of Textiles and Clothing,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

Based on the study in Shandong province especially in Southwest areas, combining with historical documents,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d the historical, aesthetic and folklore culture of Lu brocade, explored the art 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innovation of Lu brocade under nowaday's society market conditions, and proposed several suggestions about the good inheritance of Lu brocade.

Lu brocade; Culture; Innovation; Application

TS941.12;K892.23

B

1001-7003(2011)11-0045-05

2011-08-19;

2011-10-08

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B200604O)

杨永庆(1963― ),男,教授,硕导,主要从事服装设计与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纹样色彩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老传统当传承
藏族传统纹样中几何纹样的类型及其文化解读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袁飞纹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