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医学专业老年护理课程建设探索

2011-11-17 19:17曹杰卡德尔米吉提
卫生职业教育 2011年3期
关键词:技能型老龄化设置

徐,曹杰,卡德尔·米吉提

(哈密职业技术学校,新疆哈密839000)

中职医学专业老年护理课程建设探索

(哈密职业技术学校,新疆哈密839000)

中职医学专业;老年护理;课程建设

老年护理学是一门跨学科、多领域,具有独特性的综合性学科。中职医学专业老年护理课程内容包括老年人身体各系统的老化与护理、精神和心理护理、日常生活护理、安全用药与护理、常见健康问题与护理、常见疾病及护理、临终护理等。由于该课程授课内容多,授课课时少,出现了教师授课难、学生学习难的问题,也给教学目标的完成带来了一定困难。

1 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

我校现使用的《老年护理》教材为张小燕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供护理、助产、涉外护理专业使用。该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职业教育理念,以及为老年护理事业发展培养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的教学目标;在理论知识方面强调“必需、够用”原则,与岗位要求相符合[1]。

1.1 课程目标

教材课程目标共有11个方面:(1)掌握老化的概念和老年人年龄划分标准;(2)熟悉老年人各系统的老化特征;(3)掌握老年人健康保健的基本原则、任务和策略;(4)熟悉老年人心理变化特征;(5)掌握老年人健康评估的方法和内容;(6)掌握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护理要点;(7)掌握老年人安全用药原则;(8)了解国内外老年护理发展现状;(9)能对老年人常见健康问题进行评估和护理;(10)能够应用护理程序为老年期常见疾病病人提供整体护理;(11)注意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行为习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1.2 课程设置(见表1)

表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分配

由表1可知,该课程共有50课时,其中理论教学34课时,实践教学16课时,分别占总学时的68%与32%。

从老年护理教材课程目标和课程设置可以看出,我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构建已逐步进入了“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创建我国特色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阶段,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中职教育所沿用的学科型教育模式。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虽然有利于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教学与实际操作,无法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衔接,导致学生技能操作水平低,竞争就业能力不强。教师优化老年护理课程结构,结合中职特点精选教学内容,改革专业课程考核、学生能力评价方法,促使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的提高。

2 课程建设

2.1 依托老龄化社会对老年护理技能型人才需求,改革课程设置

中职卫校老年护理课程设置必须与老龄化社会对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相适应,使中职教育更贴近“市场”。目前,我国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人员学历较低、数量少,并且大多数都没有接受过老年护理专业理论与技能的系统教育,导致出现理论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水平老化现象。甚至很多人将老年护理误认为是保姆式照顾,让接受照顾的老年人吃饱、穿暖、住好即可,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特殊的心理需求、精神慰藉、医疗护理、康复娱乐等深层次需要[1]。因此,老年护理课程设置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依据专业技能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动手能力,以顺应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

我校在护理专业、助产专业开设了老年护理课程。笔者认为中职卫校老年护理课程设置,在加强专业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可适度增加实践课程;到综合医院的老年病房与老年病区、养老院、老年公寓、社区服务中心、老年康复医院等机构进行临床见习或护理实践。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完成老年人或老年病人的日常生活护理、安全用药与护理、常见健康问题与护理、常见疾病及护理等工作,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实践结束后,先让学生重述实践认知过程与个人表现,包括与老年人沟通时的表情、语气、切入问题、表达时的音量及老年人配合程度等。然后全班学生一起讨论,指出实践中做得不够或未做的地方。最后由教师作评价、纠正和补充,与学生一起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强调注意事项。

2.2 依托我国老年护理模式的转变,更新课程设置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我国老年护理模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1990年WHO提出健康老龄化战略,健康老龄化不仅体现为老年人寿命的延长,更重要的是生活质量的提高,并使老年护理的内涵发生了重大转变:护理对象从个体老年病人扩大到全体老年人;护理内容从老年疾病的临床护理扩大到全体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生活能力和预防保健;工作范围从医院扩展到了社会、社区和家庭;护理模式从由“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转向了“以人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的全人护理模式”。现代老年护理的目标是延缓衰老及避免病情恶化,增强自我照顾能力,支持濒死病人并保持其舒适,维护其尊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2]。作为与老年护理学不可分割的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其课程设置应和社会需求相适应,以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技能型老年护理人才。笔者认为,在老年护理课程中还应增加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规及政策,使学生了解我国老年护理的发展历程,熟悉我国老龄化对当前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6年2月23日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我国1999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目前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200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占总人口的11%;2014年将达到2亿,2026年将达到3亿,2037年超过4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3~4亿的规模[3]。

面对我国老龄化社会快速到来,如何延缓衰老,延长老年人生活自理的年限,提高其生命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已成为倍受社会关注问题,也对老年护理学教育和老年护理从业人员提出挑战。为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为老年人服务的理想,促使我国老年护理技能人才素质不断提高,队伍不断壮大。

2.3 依托当地老年护理事业发展,探索课程设置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化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迟进入人口老年化行列的宁夏(2012年)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3]。

从1984年起,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相继建成了老年病医院与老年护理中心,对管理区域内的高龄老年人、病残老年人、孤居老年人和空巢老年人及时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建立家庭病床,对老年重病人建立档案,定期巡回医疗。老年人可享受优先入院,及时接受治疗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西部地区老年护理发展和老年护理教育水平的差异性。而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所培养得护理专业技能型人才,主要是为当地服务。这就要求老年护理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当地实际情况使其既具有国家教育部规定的统一性,又具有灵活性。笔者认为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学生讲授老年人日常生活护理、老年冠心病病人护理、老年人高血压病护理、老年糖尿病病人护理等知识,就要结合当地老年人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适度调整部分课程内容,使老年护理课程教学更能体现为当地少数民族老年人服务的目的,也使少数民族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要求教师(特别是汉族教师)深入了解当地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避免授课过程中出现问题。总之,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老年护理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当地老年护理发展实际。

2.4 依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置

老年护理学专业素质的高低是优化课程设置的关键因素,为此,应建设一支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有相应专业实践技能;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工作,又能承担实习实训指导任务,并且在教育思想、职业道德、专业素质、组织协调和创新发展等方面有较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满足现代社会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从而为我国老龄化社会快速发展提供合格的技能型人才[4]。

老年护理学“双师型”教师在优化课程设置中要遵循“四为主”基本原则。(1)以岗位需求为主,使课程内容与岗位职务规范相一致。(2)以临床实践为主。实践性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是提高学生临床工作能力最有效的方法。(3)课程设置以服务对象为主。老年人或老年病人在生理、心理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群,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责任心、爱心、耐心。老年病人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也应是课程设置的重点。(4)以地方经济为主。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培养“留的住、用的上”的老年护理技能型人才,为当地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4]。

[1]张小燕.老年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陈洁,朱明珍,陆月梅.我国老年护理的现状与展望[D].上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2009.

[3]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EB/OL].http://financc.sina.com.cn,2006-02-24.

[4]高利兵“.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EB/OL].http:// www.cvac.cn/www/yj/jnyj/09-11-27/4705.html,2009-11-27.

G423.04

B

1671-1246(2011)03-0131-02

猜你喜欢
技能型老龄化设置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