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暴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2011-11-20 09:21陈永进任文华支愧云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年6期
关键词:总分暴力人格

陈永进 任文华 支愧云 黄 平

心理暴力又可称为精神暴力,是指通过非身体接触的方式对他人心理进行伤害的行为。精神暴力具有隐蔽性、延迟性以及长期性等特点,使得长期受到精神暴力的学生的人格培养受到很大的影响,如形成退缩型人格,或者形成攻击型人格[1]。研究表明,心理暴力与抑郁、焦虑、精神紊乱等存在着密切相关[2-4]。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高级知识份子,身体暴力已经得到初步控制,但却更易遭受心理暴力。心理暴力的危害是潜在持久的,让学生无法对自己建立正确的认知,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到他们以后的社交能力。同时对社会、对人性也无法建立正确的认知,严重的也可能导致受害学生患上抑郁症,及社交恐惧症等[5-7]。在大学生群体中有很多心理暴力事件的隐形受害者,这种伤害往往比身体伤害来得更长久,大学生因此而逃避社会甚至自杀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从重庆市4所高校选取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作为被试,发放问卷478份,回收有效问卷384份,有效率80%。其中专科85人,本科165人,研究生134人;文科183人,理工科201;男生221人,女生163人。

1.2 工具 应用自行设计的大学生心理暴力问卷调查大学生心理暴力状况。问卷包括8个因子:人格侮辱、孤立排挤、威胁、强迫、物质侵占、隐性性骚扰、侵犯隐私、造谣诬蔑。各因子Crombac a系数在0.630~0.832之间,整体Cronbach’α系数为0.804;重测信度在0.609~0.807之间。经过文献分析和半开放式问卷调查,确定研究构想,在此基础上通过修订和自编形成问卷项目,继而请相关专家及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对项目进行评价和修订,保证了问卷项目具有较好的构想效度和内容效度。问卷采用6级评分(0~5分),最低为0分,“0”分代表没有,“1”表示有轻微的伤害,“5”表示非常严重的伤害,“1”到“5”的伤害程度逐渐加深。问卷的得分范围是“0~165分”,得分越低表明个体受心理暴力的伤害越低,反之越严重。

应用症状自评量表[8-9](Symptom Checklist 90)测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该量表共90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0~4分),“0”代表没有症状,“4”代表症状“严重”。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应用的统计方法主要有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大学生心理暴力与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见表1和表2。

表1 大学生心理暴力得分()

表1 大学生心理暴力得分()

因 子 得 分人格侮辱(WR) 9.3333±4.27028孤立排挤(PJ) 7.3333±3.08697威胁(WX) 5.8333±2.17607强迫(QP) 9.2222±3.45655物质侵占(QZ) 6.1111±2.78418隐形性骚扰(XSR) 4.7778±1.26284侵犯隐私(QFYS) 4.5000±1.85504造谣污蔑(ZYWM) 5.5000±1.61791心理暴力总分 52.6111±13.63447

表2 大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表2 大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注:*P<0.05,**P<0.01,***P<0.001,下同

躯体化 强 迫 人 际 抑 郁 焦 虑 敌 对 恐 怖 偏 执 精神病性 附加项大学生 1.38±0.48 1.81±0.60 1.66±0.58 1.59±0.59 1.47±0.48 1.53±0.57 1.32±0.44 1.54±0.53 1.46±0.50 1.51±0.53全国常模 1.37±0.48 1.62±0.58 1.65±0.51 1.50±0.59 1.39±0.43 1.48±0.56 1.23±0.41 1.43±0.57 1.29±0.42 1.51±0.53 Z 0.175 8.242*** 0.659 4.498*** 3.738*** 2.869*** 5.259*** 5.123*** 8.581*** 0.056

大学生在心理暴力和心理健康各分量表上得分见表1和表2。表2显示,大学生在SCL-90的各个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10],呈亚健康状态,其中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与全国常模相比有显著差异。

2.2 大学生心理暴力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见表3。

表3 心理暴力与心理健康两者的相关(r)

表3显示,大学生心理暴力与心理健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相关系数在0.117~0.491之间。其中,心理暴力总分与心理健康总分及各因子呈显著的正相关;人格侮辱(WR)与心理健康总分及各因子(躯体化、焦虑、恐惧、精神偏执因素除外)呈显著的正相关;孤立排挤(PJ)、强迫(Q P)、物质侵占(Q Z)与心理健康总分及各因子呈显著的正相关;威胁(WX)与心理健康总分及各因子(躯体化因素除外)呈显著的正相关;隐性性骚扰(XSR)与心理健康及各因子(躯体化、强迫症、附加项除外)呈显著的正相关;侵犯隐私(Q FYS)、造谣污蔑(ZYWM)与心理健康及各因子(附加项除外)呈显著的正相关。

2.3 大学生心理暴力对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分析见表4。为了探讨大学生心理暴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心理暴力8因子为预测变量,以心理健康10因子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见表3。结果显示,孤立排挤(PJ)对躯体化因子有预测作用;造谣污蔑(ZYWM)对强迫症因子有预测作用;孤立排挤(PJ)、物质侵占(Q Z)对人际敏感因子具有预测作用;孤立排挤(PJ)、强迫(Q P)、隐性性骚扰(XSR)对抑郁因子具有预测作用;孤立排挤(PJ)、隐性性骚扰(XSR)对焦虑因子具有预测作用;孤立排挤(PJ)、威胁(WX)对敌对因子具有预测作用;侵犯隐私(Q FYS)、物质侵占(Q Z)对恐惧因子具有预测作用;孤立排挤(PJ)、侵犯隐私(Q FYS)、物质侵占(Q Z)对于偏执具有预测作用;孤立排挤(PJ)、威胁(WX)对精神病性具有预测作用。

表4 心理暴力对心理健康的逐步回归分析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被试大学生心理健康呈亚健康状态,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强迫、抑郁、焦虑、偏执等症状。本文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暴力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心理暴力总分及各因子得分与心理健康总分及各因子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即心理暴力与心理健康水平呈负相关。

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大学生心理暴力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心理暴力对心理健康各因子的回归效应均达到显著,是预测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良好指标。本研究与已有研究结果相似,Follingstad等认为心理侵犯与与抑郁、焦虑存在着相关关系[11],Jordan等在研究家庭暴力时发现心理暴力对心理健康有直接的预测作用[12]。Mayhew等在其综述中得出了下列观点:①经历更多暴力事件对人的心理幸福感有更大的消极影响;②消极情绪与身体伤害程度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反而是恐吓对人影响最大;③如果是蓄意行为,对其消极影响更大;④目击恐吓事件对人的心理也有很大的消极作用[13]。

心理暴力区别于身体暴力,通过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等方式致使他人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心理暴力的问题常被忽略,然而其危害巨大。心理暴力无处不在,而且任何学生和老师都可能成为施暴者或被施暴者。大学生心理暴力与心理健康存在密切联系,提示作为学校教育者,应该识别大学生心理暴力的各类行为,进行科学的干预,降低心理暴力的伤害程度,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宋晔.校园精神暴力:一种隐性的虐待[J].思想理论教育,2007(2):8-14

[2]Lawrence E,Yoon J. Is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 as detrimental as physical aggression?The independent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 on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ymptom s[J].Violence Vict,2009,1(24):20-35

[3]M aria A.Psychological inti mate partner violence:the major predictor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or in abused women[J].Neuroscience&Biohbehavioral Review s,2005,1(29):181-193

[4]Avdibegovic E,Sinanovic O.Emotional profile of women victims of domestic violence[J].Uropean psychiatry,2007,1(22):147

[5]Miche J,Isabelle A.A re There Detri mental Effects of Witnessing School Violence in Early Adolescence[J]?.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008(43):600-608

[6]Catherine S T,Beatrice P L.A review of emprical literature on the prevalence and risk markers of male-on-female inti mate partner violence in contemporary China,1987-2006[J].Aggression and V iolence Behavior,2008,1(13):10-28

[7]Judy E,Struthers W.The Reduction of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 Across Varied Interpersonal Contexts Through Repentance and Forgiveness[J].Aggressive behavior,2006(32):195-206

[8]Derogatis L R.How to use the Systom Distress Checklist(SCL-90)in clinical evaluations[J].Psychiatric Rating Scale,Vol 3.Self-Report Rating Scale,Hoffmann-La Roche Inc,1975:22-36

[9]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2(增刊):310-314

[10]仲稳山,李露.全国大学生SCL-90新常模构建问题研究[J].中国校医,2009,23(3):251-256

[11]Follingstad D R. The impact of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 on women’s mental health and behavior[J].The status of the field.Trauma violence&abuse,2009,3(10):271-289

[12]Jordan C E,Campbell R,Follingstad D.Violence and women’s mental health:the impact of physical,sexual,and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J].Annu Rev Clin Psychol,2010(6):607-28

[13]Mayhew C,ChappellD.Workplace violence:An overview of pattens of risk and the emotional/stress consequence on targe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 and psychiatry,2007(30):327-339

猜你喜欢
总分暴力人格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反性别暴力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第二章 暴力原则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暴力”女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向暴力宣战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