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元与德马克国际化比较及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2011-11-21 16:27潘理权何春联
江淮论坛 2011年2期
关键词:日元马克国际化

潘理权 何春联

(合肥工业大学,合肥 230009;安徽行政学院、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合肥 230059)

日元与德马克国际化比较及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潘理权 何春联

(合肥工业大学,合肥 230009;安徽行政学院、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合肥 230059)

日元和德马克的国际化有着共同的国际背景,不同的道路选择和相异的结果。发端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良好契机。人民币国际化应借鉴德马克国际化的成功经验,吸收日元国际化的失败教训,进一步夯实经济基础,处理好与美元、欧元的关系,采用正确的宏观政策,加强区域货币合作,主动渐进调整人民币汇率。

日元国际化;马克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比较;启示

一、日元与德马克国际化的背景与历程

日元与德国都是二战战败国,战后两个国家能够充分利用战后有利的国际环境,迅速从废墟中恢复,并在60-70年代取得经济的高速成长。日本借助于美国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军事订货,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吸收高新技术产业,经济迅速崛起,并在1968年经济总量超过英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德国则借助于较高的劳动者素质和较好的工业基础,充分利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资金援助,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欧洲国家合作,迅速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伴随着经济的崛起,日元和德马克在上个世纪60年代频频爆发的美元危机中踏上了货币国际化之路。日元和德马克的国际化具有共同的国际背景,不同的道路选择和相异的结果。

(一)日元国际化

日元的国际化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发展于70-80年代,衰落于90年代。

50-6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为日元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战后经济重建,日本为6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和日元的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60年7月日本大藏省将日元列为对外贸易结算货币,并允许非居民开设“自由日元账户”持有日元,由此开启日元国际化之路。此后,日本逐步放松外汇管制,于1964年4月实行了日元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并在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垮塌之际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又在1977年5月允许非居民在日本金融市场发行欧洲日元债券。

70-80年代日本成功防范石油危机的冲击加快了日元国际化的进程。70年代末第二次石油危机冲击西方国家,美、英、德、法、意等国均引发了经济危机,而日本采取了有力防范措施成功地避免了危机的冲击,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加快了日元国际化进程。1979年12月日本修订并于1980年12月实施了新的《外汇法》,日元实行了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1984年5月,日本发表《日美日元美元委员会报告》,提出了为促进金融自由化和日元国际化应采取的三项措施:国内金融市场自由化、完善外国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和欧洲日元市场自由化;1986年设立了东京离岸金融市场。80年代日元的国际化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国际储备中的比重稳步上升。

90年代日本国内危机以及日元币值的大幅波动阻碍了日元国际化的进程。进入90年代后,随着日本巨大的股市、楼市泡沫破灭,日本经济一蹶不振,加之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不负责任地放任日元贬值,使得日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日渐衰落。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大藏省设立了“外汇和其他交易委员会”,积极研究日元国际化问题,1999年4月发表题为《面向21世纪的日元国际化》的报告书,强调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欧元的诞生等国内外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变化,为提高日元的国际地位,提出了一系列对策措施。为此,日本开始改变过去单打独斗推进日元国际化的做法,转而注重加强与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货币金融合作,将日元国际化战略由功能性向区域性转换,实施日元的亚洲化战略。由于受广场协议后日元泡沫经济破灭的影响,日本经济失去了20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日元的国际化并无明显进展,甚至还有所倒退。

(二)德马克的国际化

马克国际化也经历了50年代起步、60年代发展、70-90年代借助于发展区域货币合作到90年代末成功实现国际化三个阶段。

50年代外汇改革开启马克国际化进程。经过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德国于50年代逐步放松外汇管制、实行马克的自由兑换。1954年9月,西德废止了限制马克自由兑换的“封锁马克账户”,设立自由资本马克账户,放宽了对非居民在西德投资的限制。12月又实行新的对外支付制度,将对外支付关系划分为美元和非美元结算区,其目的在于扩大马克在国际清算中的作用,并为马克实行自由汇兑创造条件。1958年底,马克实现经常项目有限度的自由兑换,1959年1月马克实行经常项目下的完全自由兑换,同时,居民和非居民的资本也可以自由流动。马克由此迈开国际化的第一步。

60年代马克通过区域合作夯实国际化的基础。在冷战格局下,欧洲处于东西方博弈的狭缝地带,为了寻求政治上的独立和经济发展空间的拓展,西德、法国、意大利、卢森堡、比利时、荷兰六国在1957年签订《罗马条约》,发展自由贸易区、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60年代创设起关税同盟、实行共同农业政策,并于1965年签署《布鲁塞尔条约》,合并煤钢、原子能和经济三个共同体,形成欧洲共同体。借助于不断扩大的共同体市场,西德经济高速增长、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外贸规模的扩大进一步夯实了德马克国际化的基础。

70-90年代借助货币一体化实现德马克国际化。70年代面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垮塌、石油危机和世界经济危机的多重冲击,欧共体6国先是在1973年实行稳定汇率的“蛇形浮动”机制,后是在1979年建立起“欧洲货币体系”。德马克在欧共体货币一体化进程中始终扮演着中心货币的角色,借助于货币一体化,马克在国际储备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1984年德马克实行了资本项目自由兑换。80年代下半期起,欧洲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1989年欧共体出台了《欧洲共同体经济和货币联盟的报告》,1991年在此报告基础上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确立了在欧共体基础上建立欧洲联盟,形成统一大市场,并最终建立统一的欧洲中央银行、实行统一货币“欧元”的目标。1999年1月1日欧元面世,标志着德马克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借助于地区经济和货币合作的力量成功实现了货币的国际化。

二、日元与德马克国际化比较

(一)日元与德马克国际化的相同和相似之处

1.日元与德马克国际化的背景相同。日本和德国都是二战战败国,都经历了战后60-7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期,日元与马克国际化都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国际金融制度背景下崛起,并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垮塌后逐步展开的。

2.日元与德马克国际化的过程相似。一是都经历了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开放历程;二是都通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本国货币的影响力;三是都经历了国力上升、本币升值的过程。

3.两国政府在本币国际化的态度上都比较审慎。因担心国际套利活动的负面影响,日本和西德政府曾在一段时期内抵制其货币的国际化。由于担心大规模的国际资本流动对国内经济和货币政策造成冲击,德国央行在80年代中期以前,一直不主张马克国际化。相反,市场在两国货币国际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比如,德马克境外市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市场而非政府。

(二)日元与马克国际化的结果不同

两国货币国际化的历程表明,日元国际化受阻,而马克国际化取得成功。日元和德马克在国际贸易结算、国际金融交易和国际储备体系中的所占比重的变化就充分体现这一观点。

1.从本币在本国进出口贸易结算中的比重来看,马克都远高于日元(见表1)。

2.在国际金融交易中,无论是外汇交易还是国际债券交易,日元都不及马克。日元外汇交易所占比重由1992年的11.7%下降到2007年的8.3%;而马克早在1998年的全球外汇交易中所占比重就达到15.1%。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统计,截止2009年6月,以本币计值的国际债券发行规模所占比重,日元占比只有3%,而英镑占比为9%,欧元占比高达47.5%。

3.德马克在国际储备中的比重一直高于日元。日元在国际储备中所占比重在1991年达到8.7%的峰值,是英镑占比3.4%的2倍多;进入21世纪后,日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进一步下降,目前占比仅为3.1%,而英镑占比新上升到6.9%,反超日元1倍。马克在国际储备中的比重一直高于日元,1989年比重最高达到17.8%,目前欧元在国际储备中的占比约为27.3%。

(三)国际化进程中日元受阻与德马克成功的原因分析

什么原因导致日元与马克国际化在相同的背景下、相似的过程中但却出现了不一样的结果?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二者的出发点不同,面临的风险不同,采取的政策措施不同,国际化路径方式不同。

1.日元与马克国际化进程中币值的稳定程度上的差异带来各自货币的信誉不同。货币币值稳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内币值稳定,即物价稳定,衡量指标是通货膨胀率;二是对外币值稳定,即汇价稳定,衡量指标是汇率的波动幅度。币值稳定可降低货币兑换和持有成本、减少汇率风险,从而有利于提高货币的国际信誉和货币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交易中的使用频率、扩大货币的使用范围,坚定非居民持有货币的信心。

德国长期坚持维护国内物价稳定的目标,70年代至80年代末国内通货膨胀率总体上都远低于日本(见表2)。德国在50年代至80年代经济保持年均4.5%左右的增长下,通货膨胀率控制在3.7%左右。同时,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在持续的贸易顺差推动下,马克对美元开始了漫长的主动、渐进升值过程。由于德国对马克汇率调整干预得少、调整得早、调整得主动,使得马克升值幅度相对日元要平缓得多(见图1)。由于马克价值的稳定性,即用马克兑换其他货币一般不会带来损失,甚至还能带来名义收益,非居民愿意持有德马克,从而使得马克在国际储备中的地位要远高于日元。由于马克对外渐进、稳步、主动升值,国内坚持物价稳定的政策,从而保证了马克在广场协议后国内没有出现日本那样的严重资产泡沫。另外,日本的金融市场被动开放,资本项目开放与经常项目开放之间的间隔时间只有16年(1964-1980年);而马克开放资本项目与经常项目的时间间隔长达25年(1959-1984年),有足够的时间缓冲市场开放的冲击,从而保持了马克升值的渐进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2.日元与德马克国际化进程中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不同导致采用的政策措施不同。在协调内外平衡目标上,德国始终以稳定国内物价为首要目标,汇率稳定首先服从于国内物价稳定。且西德中央银行完全独立于政府,也从组织上保证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而日本与此相反,日本央行的独立性较弱,政策目标重在促进经济增长。80年代迫于美国的压力,日元升值过快,为了防止日元升值带来的国内经济衰退,日本采用了宽松的货币政策,1985年9月-1987年2月连续5年调低利率,在一年半时间内利率下调了2.5个百分点。过多的流动性无法被产业所吸收,使大量资金流向了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形成了严重泡沫。

从宏观经济政策比较来看,德国没有犯日本那样的错误,货币政策及其目标相当稳定。1985年9月广场会议的目的是通过国际协调促使美元贬值。1987年2月卢浮宫会议则旨在稳定美元。由于担心影响国内经济增长,美国不愿通过提高国内利率的办法来稳定美元,于是便对日本和德国施加压力,要求两国降低利率。美国希望通过削弱日元和马克来实现美元的稳定。由于担心通货膨胀,独立性很强的德国联邦银行对此并不买账。美国政府采取强硬态度迫使德国联邦银行就范,结果引发了1987年10月19日纽约股市道·琼斯指数一天爆跌22.6%。日本政府则听话得多,在1987年3月,遵照卢浮宫协议,日本央行把公定利息率降到2.5%的战后最低水平。

3.日元与德马克国际化方式不同决定了两种货币国际化的不同模式。日元与德马克选择了不同的国际化道路。日元以单打独斗的方式挑战美元,在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上,通过货币可兑换的若干阶段渐进推动日元国际化。而马克则借助于区域国家的整体力量、通过发展欧洲区域内贸易和货币联盟,以区域货币欧元为载体,最终实现了货币的国际化。

三、日元与德马克国际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一)经济实力是决定主权货币国际化的关键要素,中国应将源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良好契机,进一步夯实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基础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一国货币必然产生国际化的内生动力和外在需求。经济实力与货币国际化有着很强的相关性。历史上国际主要货币,无论是英镑、美元,还是日元、马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这些货币的国际化都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只不过由于在位国际货币的巨大惯性作用,后起国家货币的国际化程度常常滞后于该国经济发展30-50年,例如美国经济实力早在1872年左右就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但美元的逐步国际化则是一战结束以后的事。目前中国GDP总量已在2010年第二季度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由于中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阶段,这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巨大的空间。预计今后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8%,至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75.7万亿元左右,按目前汇率计算,大约相当于11万亿美元。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届时我国经济规模可能接近美国水平,超过日本一倍,相当于全球GDP总量的20%。

发端于美国、如今仍然在蔓延和深化的金融危机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步伐,加强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签订双边货币互换协议,鼓励在对外贸易中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等措施,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维护国家利益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要尊重货币国际化的规律,顺应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趋势,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完善金融管理、扩大人民币境外服务网络,为人民币渐进国际化创造良好条件。

(二)人民币国际化依然没有摆脱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制度约束,处理好与美元、欧元的关系,决定了人民币国际化能否顺利进行

国际货币使用具有历史传承性和惯性的情况,如果不处理好与世界主要货币的关系,直接和全面挑战在位国际货币的难度和风险均较大。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的方向就是如何对美元的国际供给进行约束,积极推进国际货币的多元化是一个较为现实的方案。欧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元形成竞争,同时,美国强大的国际货币地位对欧元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民币目前还很难和美元、欧元抗衡,也无法承担国际货币第三极的重任。一方面,可利用IMF改革之机,提高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份额,增加中国的话语权、扩大人民币影响力;另一方面,面对美国和欧盟对人民币汇率施加的压力,要从实际情况和自身利益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三)人民币国际化要学习德马克国际化的经验,吸收日元国际化的教训,采用正确的宏观政策,化解人民币国际化伴随的风险

1975年以来,德国中央银行通过制定和公布货币供应量增长指标来实现稳定币值的政策目标,成功实现了长期低通胀。德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独立性使马克对内价值长期保持稳定,对外价值逐步上升,推动了马克的国际化。

中国必须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同时我们又要保持币值的稳定。对内要进一步通过加快资源价格、收入分配方案和金融体系改革来降低对出口的依赖,增加人民币的内在价值。这些改革的推进会伴随着适度的通货膨胀,这是中国经济转型必须要经历的。对外应该加强对资本流动的管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实施和发展已形成人民币流出的正规渠道。

(四)德马克与日元国际化的经验教训,要求人民币加强区域货币合作、依靠集体力量渐进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日元国际化失败的教训之一就在于单兵突进挑战在位国际货币美元,且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放任日元贬值,不仅未能成功挑战美元,而且还失去了东南亚国家对日元的信任,日元国际化的进程受阻。德国在欧洲经济货币一体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德马克依靠区域内国家集体的政策约束和制度安排,提升了马克的国际地位,成功实现蝶变。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深入发展,寻求合作共赢是基本趋势。人民币从周边化到区域化,再到最终实现国际化,是其成为世界性货币的路线图。一方面,加快推进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有助于香港居民及其他非居民进行境外人民币的借贷和结算;另一方面,央行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加快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中国在东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在这一经济合作框架内逐步谋求货币合作,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支持企业“走出去”为突破口推动人民币的区域化。

(五)在汇率改革与调整时要坚持自主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不能受制于主要国家的意志去被动调节人民币汇率

在日美贸易摩擦中,日本选择了妥协的态度,严格执行广场协议,结果日元出现了在短期内被动、不可控的快速升值,加之错误的宏观政策调节,结果造成了国内严重的资产价格泡沫,泡沫破灭后经济陷入长期衰退、日元国际化出现倒退。德国对广场协议进行消极抵制,德国央行坚持其一贯态度,坚决不主动干预汇率,更不会以牺牲国内物价稳定为代价降低利率,同时,积极推动区域货币合作,完成了区域内汇率联动机制、两德货币统一和欧元诞生成长的过程。

可以预计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人民币汇率问题都将成为中美经贸争论的焦点问题。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并未缩减日美贸易逆差的历史事实表明,人民币汇率升值不能根本解决中美贸易逆差问题。因为造成美方对华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是两国的投资和贸易的结构,而非人民币汇率。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经济实力的壮大,人民币具有内在的升值要求。主动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多发挥市场作用实现人民币适度渐进升值,有利于资源从贸易部门转向非贸易部门,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也有利于坚定和扩大人民币持有者的信心和范围,从而确保人民币国际化稳步发展。

[1]杨长涌.人民币国际化可能的路线图及相关问题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0,(11).

[2]陈卫东,李建军.日元国际化过程中值得关注的若干问题——兼论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基本条件与模式[J].国际金融研究,2010,(6).

[3]宋建军.日元国际储备地位变迁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08,(5):11-18.

[4]贾宁.日元和马克的国际化比较及其启示[J].中国货币市场,2010,(1):20-25.

[5]潘理权.寡头垄断的国际货币体系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07,(1):14-19.

[6]Wendy DOSON,Paul R.MASSON.Will the renminbi become a world currency?[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9,(20):124-135.

(责任编辑 吴晓妹)

F820.3

:A

:1001-862X(2011)02-0039-05

潘理权(1968-),男,湖北钟祥人。安徽行政学院、安徽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合肥工业大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管理;何春联(1978-),女,安徽潜山人,安徽行政学院、安徽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国际金融、个人理财。

猜你喜欢
日元马克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连通器及其应用
马克·吐温:辣你没商量
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日元走势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马克明篆刻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Asian Insights in Davson Art
日元贬值,日企倒闭猛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