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肢体残疾群体的阅读疗法研究综述

2011-11-21 16:54
图书馆界 2011年5期
关键词:检索残疾肢体

李 婧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集合体,同时也在高度地推崇和谐社会的构建。过去,百姓最关注的莫过于物质水平的提高,而今,随着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才的不断涌现,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向小康渐趋靠拢,人们将自己的视线更多地转向了精神文明建设,在追求着精神所带来的一种无形的充实感与满足感。在这种力量的推动下,阅读无疑成为人们的首选,正迎合了古人所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籍带给人的精神鼓舞是不能用数字来衡量的。“阅读疗法”这个新词应运而生,同时也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普遍关注。顺应着这股潮流,当下应将阅读疗法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相连,以更好地促进社会整体的发展。

1 阅读疗法及肢体残疾的概念与联系

关于阅读疗法的定义,学者们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定义广泛,却难以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和科学的鉴定。2007年,图书馆学者王波出版了《阅读疗法》专著,集合大家的意见,对“阅读疗法”给出了一个既符合汉语语法习惯又更加科学的定义,即“阅读疗法就是以文献为媒介,将阅读作为保健、养生以及辅助治疗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指导他人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学习、讨论和领悟,养护或恢复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1]12这一定义,兼顾了关于阅读疗法定义的所有要点,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本土化的特色之处所在。

2008年4月24日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明确指出: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鼓励、帮助残疾人参加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积极创造条件,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2]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国家统计局于2006年12月1日公布的最新调查数据表明,截至2006年4月1日,全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 296万人,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据初步统计,我国各类残疾人的人数及占残疾人总数的比重分别是:视力残疾1 233万人,占14.86%;听力残疾2 004万人,占24.16%;言语残疾127万人,占 1.53%;肢体残疾2 412万人,占29.07%;智力残疾 554 万人,占 6.68%;精神残疾614万人,占 7.40%;多重残疾1 352万人,占16.30%。[3]从数据显示来看,肢体残疾是残疾人数量最大的一个群体,达到了将近三分之一的比重。肢体残疾是指因四肢残疾或四肢、躯干麻痹、畸形等,导致人体运动系统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或功能障碍。肢体残疾群体虽然在行动上比常人稍逊一筹,但是他们具有健全的阅读需求与阅读能力,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勤奋好学的奋斗精神,可以说,阅读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一种障碍,反而会更好地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2008年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邱奉捷对北京市残疾人阅读及公共图书馆利用情况进行了实证调研,作者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北京市4个城区的306位残疾人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残疾人在阅读目的上以提高修养、休闲娱乐为主;喜欢阅读,但在阅读时间上投入较少;近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阅读对他们个人成长影响大,并肯定了阅读的作用。[4]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说,阅读可以带给他们更多的共鸣和激情,让他们对整个世界一直充满信心和希望。在王波的《阅读疗法》一书里,就明确地将阅读疗法原理进行了详尽的展示,并且从心理学角度更多的给予了认可,主要从共鸣说、净化说、平衡说、暗示说和领悟说等5个方面进行了阐释。这些科学的原理足以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把阅读疗法运用于肢体残疾群体身上无疑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同时也是一个挑战,这两者是相通并相互作用的。

2 阅读疗法的发展历史

阅读疗法的发展可谓是源远流长,古今中外都得到了广泛传播,只是名称与叫法不同,疗效却有目共睹。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状态不同,这一疗法在各个国家的发展程度自然也是不均衡的。

关于阅读疗法,国外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有文献记载当时医生将可兰经或圣经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20世纪后,阅读疗法的研究和应用首先在美国活跃起来。40年代至60年代热衷于把阅读疗法作为治疗工具,探索其适应症。60年代以后,把可适用的患者扩大到一切需要帮助的人。近20年来,国外精神病学家将阅读疗法作为一种干预措施应用于临床,并注意将阅读疗法同其他方式进行糅合运用。在近现代,它主要是起始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一般认为,1916年美国人塞缪尔·麦克乔德·克罗色尔斯(Samuel Mccord Crothers)在《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上发表的文章《文学门诊(A Literary Clinic)》,首次创造了“bibliotherapy”一词,该词的发明标志着阅读疗法研究在西方的兴起。[1]2其后,阅读疗法的研究在很多国家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84年,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发表了“图书馆为医院病人和残疾人服务纲要”,强调了图书馆为患者和残疾人开展阅读疗法服务的重要性,标志着阅读疗法开始明确纳入到全世界的图书馆服务体系中。[1]3早在2001年,日本残疾人康复协会就开始了一项采用多媒体数字无障碍系统(DAISY)技术的新的研究发展项目,用它来确保包括阅读障碍在内的有阅读困难的人士能够获得信息。[5]国外还将阅读疗法进行了公司化运作,如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于2008年9月在伦敦市中心开业了一家公司——The School of life,它推销的是从精神到物质的各个层面的生活艺术。从以上事实中可以了解到,阅读疗法在国外的发展是系统的而且是得到官方较早认可的。[6]

相比国外而言,阅读疗法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而且发展相对缓慢。事实上,在我国秦汉时期已经体现了阅读所带来的益处,只不过没有专家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和进一步深化。时光追溯到近代,由于政治运动的干扰,我国图书馆界错过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各国竞相研究阅读疗法的潮流,在这个领域形成了学术空白。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面对社会上严重的精神卫生危机,中国内地学者才注意到了阅读疗法在国外的发展动态,开始把阅读疗法研究引介到国内,拉开了研究阅读疗法的序幕。[1]236

在国内阅读疗法研究阶段,沈固朝是先行者,他早在1998年就介绍了图书治疗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情况,概述了英美图书馆员将阅读资料用作治疗工具的实践,并建议将图书治疗作为我国图书馆服务和图书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王波是集成者,他对阅读疗法进行了10多年的潜心关注和研究,1998年《中国图书馆学报》上的《图书疗法在中国》打响了他在图书馆学界阅读疗法研究的第一炮,更在发表多篇相关论文之后于2007年出版了《阅读疗法》一书,成为中国内地第一本关于阅读疗法的理论著作,填补了大陆图书馆学、阅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空白,并尝试回答了阅读疗法的科学性问题;以宫梅玲为首的研究者是实践型代表,宫梅玲的泰山医学院模式及万宇的南京钓鱼台小学模式在实证研究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7]

3 面向肢体残疾群体的阅读疗法研究的研究现状

3.1 关于我国阅读疗法研究

阅读疗法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医学、心理学、图书馆学等方面都有比较大的综合性研究空间。1998年以来,阅读疗法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笔者以CNKI为检索源,于2011年3月1日用“阅读疗法”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年限设为1998-2011年),检索到了554篇相关文献,文章的数量还是很可观的,可是与国外相关文章比较,文章在质量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文章研究的角度重复面较多,实证研究欠缺,虽然近几年得到了一些学者的广泛推广,但是带头人的团队相对来说比较少,而且研究所面向的群体和学科综合性还亟待加强。

3.2 关于我国面向肢体残疾的阅读疗法研究

用同样的方法,笔者以CNKI为检索源,于2011年5月6日用“阅读疗法”“弱势群体”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年限设为1998-2011年),仅仅检索出了4篇文章,分别是《农业图书报学刊》于2010年11月刊登的《阅读疗法在弱势群体心理健康中的应用》,《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于2007年11月刊登的《高校图书馆参与弱势学生群体教育的思考》,《经济与社会发展》于2007年8月刊登的《浅论高校图书馆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江西图书馆学刊》于2007年3月刊登的《弱势群体阅读指导与构建和谐社会》;又以“阅读疗法”“残疾人”或“残疾人阅读”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只检索到1篇文章,即《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于2006年6月刊登的《图书馆应在肢体残疾者社会康复中发挥更大作用》;再以“肢体残疾”“阅读”作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检索结果也只有3篇文章,分别是2007年重庆医科大学的一篇硕士论文《多发性硬化患者生活质量状况、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于2006年6月刊登的《图书馆应在肢体残疾者社会康复中发挥更大作用》和《灵魂的挣扎与跋涉——史铁生散文美学意蕴解读》。

从书籍、论文等相关资料的分析中可以得出“关于阅读疗法所面对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三个群体”的结论:一是高校图书馆与学生的心理健康,二是儿童,三是医学上的临床治疗。这也说明,阅读疗法在肢体残疾群体方面所存在的空白恰恰是让后继者有研究更大的上升空间,在前人理论上的精华研究基础上,实验性的实证研究会更加得心应手。

4 结论

关于阅读疗法的研究在我国还有很大的延伸范围,我们不仅要在相关理论研究上下工夫,还要将其落实到各种具体的研究对象上去。以下是笔者将阅读疗法应用于肢体残疾群体方面的想法:

4.1 加强实证研究

从研究方法上,我国关于面向肢体残疾群体的阅读疗法研究多侧重于理论上的延伸,但缺少实证研究。实验法、调查法、数学方法等理性研究方法嵌入的太少。面对我国西南地区日渐频繁的自然灾害,后天所造成的肢体残疾群体日益庞大,我们应该从阅读疗法的疗效机制上下工夫,首先进行实验型的调查,掌握基本数据,然后再广泛推广。这样的实践可以以王波等学者的理论为支撑,以宫梅玲,万宇的实证研究为对照点,以当地政府及公共图书馆为实践平台,以实现对肢体残疾群体的阅读辅导。

4.2 加强团队建设

虽然从论文的研究发表程度上来看,研究的人数及篇数不少,但是具体分析起来却显得太过于浅薄;团队过多集中于发达地区,而最需要得到帮助的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则人力资源较缺乏。所以应该建立相关的研究型协会,通过科学调配使人才尽可能均衡。

4.3 加强学科间联系

从阅读疗法的理论机制上来说,它所涉及的面是跨学科的,涉及心理学、医学、阅读学等相关学科,学科之间的辅助调和发展,有助于阅读疗法更有效的发挥,跨学科的理论思考能够出现新的思考点,同时更有助于实证研究。[8]

4.4 学习西方的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及思路

越是发达的国家越重视人类精神上的陶冶,需求越大,研究角度也会更广、更深、更精,专家学者的研究水平更精湛。

4.5 重视人性化研究

在进行阅读疗法的辅导过程中,要充分了解阅读疗法是一种辅助疗法,面对肢体残疾群体应该因地制宜,针对他们的需求做人性化的阅读指导。

4.6 制定相关细则来促进和保护肢体残疾群体的权益

2005年,海牙IFLA秘书处发布了第89号专业报告《残疾群体利用图书馆——检查清单》(Access to Libraries for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CHECKLIST),它旨在倡导“每个公民都有进入图书馆的权利”。[9]

[1]王 波.阅读疗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2]主席令(第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EB/OL].[2011-02-25].http://www.gov.cn/jrzg/2008-04/24/content_953439.htm.

[3]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公布[EB/OL].[2011-02-25].http://news.sina.com.cn/c/2006-12-02/054210665641s.shtml.

[4]邱奉捷,王子舟.北京市残疾人阅读及公共图书馆利用情况的调查报告[J].图书馆,2009(3):50—55,61.

[5]陈 兰,姚 炜.多媒体数字无障碍信息技术与日本为阅读障碍人群服务的实践[J].图书馆建设,2008(6):74—76.

[6]王 波.阅读疗法理论和实践的新进展[J].图书馆杂志,2010(10):25—32.

[7]苏瑞竹,周 佩.国内外图书馆心理学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知识,2009(9):111—116.

[8]段金伟,李兆健.阅读疗法的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8):82—84.

[9]吴昌合,曹 雪.谈图书馆为残疾人提供信息服务——IFLA第89号专业报告解读[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9(3):74.

猜你喜欢
检索残疾肢体
CNKI检索模式结合关键词选取在检索中的应用探讨
通过实际案例谈如何利用外文库检索提高检索效率
瑞典专利数据库的检索技巧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英国知识产权局商标数据库信息检索
面试六禁忌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残疾预防 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