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龙门孙氏宗谱》考述

2011-11-21 18:30吕会儿富阳市图书馆浙江富阳311400
图书与情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孙氏龙门孙权

吕会儿 (富阳市图书馆 浙江富阳 311400)

中国族谱自宋代官府罢“图谱局”之后,便从过去的“奉敕修订”转向“自家为说”,私人修谱成为普遍的现象。

龙门古镇位于浙江省富阳市城西南16公里的龙门山下,全镇辖区面积18平方公里,古镇面积约2平方公里。相传东汉名士严子陵游览到此,惊叹:“此地山青水秀,胜似吕梁龙门”,龙门由此得名。[1]龙门镇现居7000余人,90%以上的村民是三国吴帝孙权第六个儿子孙休的后代,是全国孙权后裔最大聚居地。富春孙氏为江南望族,系出山东安乐,是军事家孙武之子富春侯孙明之嫡传。根据史料和龙门孙氏的家谱记载,孙权的后代孙瑶在刘宋时屡立战功,被立为大将军,驻扎在浙江富春江畔的东梓关。到了宋代,孙权的第十九世孙孙劻认为东梓关已经不适合孙家的繁衍,便告诫自己的儿子孙忠,让他去寻找一处风水宝地重新安家。于是,孙忠遍访浙江各地,最后选择了龙门,并举家从东梓关搬迁到龙门,这就是龙门孙氏的肇始,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1 《富春龙门孙氏宗谱》续修概况

据族谱记载,《富春龙门孙氏宗谱》始修于宋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旧家谱到1939年止曾续修23次,从未间断,这在全国也比较少见。2004年,族内热心人士发起重修宗谱,获得政府帮助,得到上海图书馆支持,对龙门两千多户孙氏家庭进行摸底统计,同时筹集资金,着手抢修老谱续修新谱,历经四年,于2009年10月举行圆谱仪式。这一届孙氏宗谱共计61册(附光盘),由新登庐氏古籍印刷厂承印,计700多万文字,重达一百余斤。

2 《富春龙门孙氏宗谱》(老谱)的抢救过程

《富春龙门孙氏宗谱》(老谱)于民国二十八年由孙瑞元等重修,为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32卷、38册。龙门的老谱在文化大革命时几乎全被烧毁,仅有一套流失国外。2004年龙门成立“孙氏研究会”,开始着手抢救老谱。在上海图书馆协助下,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获得老谱内容。惊喜之余却意外地发现,第17卷缺了12页,研究会成员经多方查询、打听,获悉二房这支从龙门迁到了兰溪市马涧镇纪宅村,至今保留一套《富春龙门孙氏宗谱》(老谱)。但老谱的保管人员把它当作传家宝,不轻易拿出让人看。研究会成员登门拜访四次,克服多重困难,终于将第17卷缺漏的12页内容复印补全,在老谱续谱时予以补齐。

3 《富春龙门孙氏宗谱》的版本及特点

第24次续修完成的《富春龙门孙氏宗谱》共六函54卷61册,分老谱、新谱两部分。老谱为欧苏遗式,余庆堂珍藏,民国己卯年(1939年)续修版本,木刻版,共四函32卷38册,保持原来的体例。新谱为2009年版本,电脑排版,共二函22卷23册,简化字。

《富春龙门孙氏宗谱》始修于宋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有别于一般家谱从明朝始修。1939年版旧谱上世纪90年代在香港展出,是目前世界上收藏的5万多套家谱中的佼佼者。此谱印数13套,其中7套用宣纸印刷,其余用元书纸印刷,字体清晰。大宋隆兴元年(1163年)五月,宋朝散大夫起居舍人兼侍讲乐清王十朋专门为此谱作序。该谱保留有历次修谱的序,清乾隆礼部尚书董邦达、清乾隆宰相董诰等名人的一些赞美龙门的诗词也收录在谱上。

家谱原则上每20年续修一次,内容从未间断,但中途出现过三次间断:(1)间隔最长的是元代,当时朝庭排汉压汉,停做80年,直到明初稍为安定,才续齐长达百余年的内容。(2)老谱最后一次修谱是1939年,但因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圆谱仪式直到1945年才举行。(3)文化大革命时老谱几乎全部被烧毁,族谱、零星的小房的支谱有极小部分保留下来(放入一只小缸,上面用大缸覆盖,再埋入地下,才躲过一劫),但因内容很不完整无法续修,直到2004年才开始第24次修谱,距上一次间隔65年。

修谱有个规矩:每一次修谱结束,要把老谱烧掉。每房来领新谱时,必须把老谱带来,查点清楚后把老谱烧掉。所以到1939年时,虽然龙门孙氏宗谱已修了23次,但前面22次的老谱均被烧掉,只留了最后一次的老谱,即1939年版的老谱。老谱规定每次做谱只印13套,所用纸张也不同。谱的收藏7个大房各一套(用泾县纸印),祠堂留一套,耕读堂、明哲堂、诚一堂各一套,从龙门发出去的两支虹赤史家村、湖源上臧村各一套(以上6套用毛鹿纸印),共计13套。新谱印了120套。

按地方志的框架结构来编宗谱,这也是《富春龙门孙氏宗谱》区别于其他宗谱的显著特点。老谱的主要体例包括序文、谱论、谱例、禁例、四箴、谱始、名次、源流、迁徙、县志、古文、字母、勅诰、世系图、行传、记畧女传、墓誌铭、祭文、公文、政碑、禁议、银数、古今各体诗词、忠义录、节孝录、宦林、儒林学业官职表、后跋。对名胜、祠宇、寺观、塔幢、冢墓、水利、桥梁、亭阁等都作了详细的记载,还记载有本地文化内容。

老谱规定贱民不上谱,即挑夫、剃头师傅、戏子不上谱;主张“耕读传家”;规定男丁入谱、女人不入谱。媳妇只注明姓氏及从哪里娶来的,女儿只写明嫁往何处。而新谱中男女一律入谱,媳妇、女儿姓名均予以入谱。

家谱中每个人都有排行代号。老谱辈份从一到十(其中九不用),再用千、原、德、印、道、昇、恺、悌、谦、让、恭、敬、慈、爱、聪、明、睿、智、文、行、忠、信、诗、书、礼、乐、孝、廉、方、正依次排列。新谱用吉、祥、安、康依次排列辈份。每个辈份的人,又以出生年月日的前后,编上序号。这在别的家谱中也是少见的。龙门孙氏40世,2009年新谱用到“吉”字辈。

4 《富春龙门孙氏宗谱》的内容举要

老谱第一卷禁例中有如下文字:“不许开宕打石,如日后孙姓子孙有敢於犯禁例者,先行送官究处再将祭胙永革,决不轻贷”,[2]体现了古老的环保理念。

老谱第一卷有谦三十五惠庵处士垂教四箴:孝箴、弟箴、勤箴、俭箴。提倡“孝为百行首务”为中心的孝箴;提倡“弟以友爱是主义乃敬长为先”、“长兄如父”、“兄弟如骨肉本同一气手足枝干相连勿计尺布”的弟箴;提倡“勤乃起家根本,惰是丧败萌由”、“男司耕读为业,女工蚕织嘉谋”的勤箴;提倡“俭乃保家之要”、“出则度其所入,用则量其所存”、“以朴素为尚礼,以樽节为文”、“不与淫人为友,不与豪侠相亲”的俭箴。[3]宗谱倡导的这些箴言,正是中华民族历来提倡的传统美德,体现了良好的家教家风。

老谱第一卷第八十四页至八十五页女传中著有东汉孙坚夫人吴氏,即三国之一吴国的奠基者孙策和建国者孙权的亲生母亲的传记,《三国志》等正史中没有关于吴夫人的名讳及其祖先的描述,但却能在此谱中略窥一二,是对正史的补充。

老谱中还套色印制了多份皇帝圣旨,内容涉及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永乐皇帝给担任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的孙坤下令督造八十艘出海大船的有关事务。

新谱的内容主要包括序、谱例、考证、行政区划、大事记(从1950年开始写起)、龙门古镇文化研究会、续谱人员、荣誉称号、记、传、人物简介、世系图、行传、祭文、楹联、学业职务名录、迁徙情况、居外名录、捐资、跋。

新谱第一卷记载有孙武及其《孙子兵法》的考证现状综述,原引部分内容如下:“先祖武公,历代尊称为孙子或孙武子,是春秋末期涌现的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他所著的《孙子兵法》,不仅在当时就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在以后的两千五百年中始终是我国军事科学的主流。近一百年来还被翻译成日文、英文、德文、法文等十五种文字,在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中广为流传,荣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兵学圣典’的美誉。孙子本人也成为世界名人,被公认为‘兵圣’、‘东方兵学鼻祖’。现在,孙子的兵法理论又被广泛运用到处理社会关系、政治策略、商业运作、体育竞赛等多方面的领域中去,影响越来越广泛深远。”[4]宗谱还对孙武的籍地、家世、生年、故里、离齐入吴情况、《孙子兵法》成书渊源等作了考证记载,对后人研究孙武及《孙子兵法》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5 《富春龙门孙氏宗谱》记载的名人概况

5.1 富春龙门孙氏名人览要

自东汉末期孙坚父子发迹,建立以富春孙氏为主体的三国东吴政权,富春孙氏地位不断上升,孙氏族人开始成为东吴政治舞台上的主要力量。自孙权称帝后,东吴孙氏人才辈出,富春龙门一支也代有名人,其中有几十人载入《富阳县志》。富春龙门孙氏主张“耕读传家”,做官要廉洁、读书要专修学问。以下列举几位代表性人物:

孙祁,字翊光,宋理宗朝大理事评事。为人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时丞相史弥达与杨皇后密谋,废太子赵竑为济王,矫诏立赵昀为皇太子。孙祁会审,首白其冤。并用“春风杨柳丞相府,梧桐夜雨济王家”一联影射之。后遭权贵排挤,贬退归乡。死后有翰林学士真德秀题赠“彝鼎留芳”匾额一块,至今尚存龙门孙氏宗祠。[5]

孙濡,明嘉靖选贡,任河南长葛县知县。时遇旱灾,民不聊生。他倾其家产,购得荞麦种籽运长葛播种。然而播种之后天继续干旱,荞麦发不出芽,他心急如焚,对天长跪祈求:“宁可绝我子孙,不可灭我子民!”上天感动,普降大雨,荞麦发芽,终得丰收。百姓为纪念他,称此麦为“孙公麦”。后来,他不肯搜刮民膏贿赂宦官,辞职离任。孙濡爱民如子的精神为长葛百姓铭记,赠“政侔卓著”、“青史留芳”匾额两块,至今尚悬挂于龙门孙氏宗祠,余荫堂(官房厅)大门上刻有孙濡题写的“端履”两字,告诫后代做人要立得正,为官要清正廉明。[6]

孙衔,清代举人,历任山西太谷县知县、直隶州知州。太谷为山西富县,前任官吏多横征暴敛,独孙衔不受一钱。除陋俗、革苛政、挽士风、振民习,深得百姓拥戴,官声日盛。皇帝钦命伊、鄂两丞并赐“山西第一廉吏”匾额一块,以表彰其清正廉洁。[7]

以上三位清官或以刚正令人敬佩,或以义气感人肺腑,或以清廉扬名后世。[8]龙门孙氏世代相传的懿德嘉行,在他们身上得到高度升华,为龙门古镇增添了历史文化内涵,不负龙门“浙江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的盛名。

5.2 孙中山与龙门孙氏同宗同支

孙中山,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国父,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据家谱记载,其世系也源出富春孙氏。孙权第一个在南京建都,从而开创了南京六朝古都的局面,孙中山则把推翻封建统治后的第一个中央政府的首都定在了南京。早在1942年,广州中山大学罗香林教授经十年资料搜查,完成了《国父家世源流考》一书,将孙中山的先世追溯到晚唐时以军功封东平侯的孙。[9]近年在孙氏家谱中,人们发现了“孙氏始姓孙书——孙权——孙中山”的清晰世系。现存《富春龙门孙氏分谱》序言中提到,孙中山逝后葬身南京绝非偶然,那里有先祖孙权的灵寝。种种资料记载表明,孙中山是孙权的后代,他的先祖就出自三国东吴大帝孙权后裔的聚居地——浙江富阳,这对研究中国历史以及连结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爱国情结,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综上所述,《富春龙门孙氏宗谱》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龙门孙氏家族的历史档案,是孙氏祖祖辈辈的生命史册。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孙姓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重要意义。

家谱是一种著述,修谱写序既是家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家族成熟到相当程度而产生的一种文化行为。族谱在尊世系、序昭穆、尊族敬祖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和优势,在山水相隔的自然环境,谱牒会牢牢地扭结、系联起零散的家族成员,而成一强大家族。这种局面,有利于家族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家族的振兴。[10]图书馆人,要了解族谱的产生缘由,认识到族谱的文献价值,使馆藏文献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1]王运祥,龙步根.孙武、孙膑、孙权、孙文世系考[A].龙门古镇——吴大帝孙权后裔最大聚居地[M].北京:中国文艺出版社,2003:194-195.

[2][3]孙瑞元等.重修《富春龙门孙氏宗谱》[Z].1939:50,51-52.

[4]孙奎郎,孙关清,孙万祥等.重修《富春龙门孙氏宗谱》[Z].2009:18-22.

[5][6][7]蒋良良.龙门孙氏承续及名人录[A].龙门故事[Z].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18-21.

[8]韵芳,杨波.龙门古镇[A].富阳风貌[Z].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133.

[9]孙北强.孙中山是富春孙氏后裔[A].龙门故事[Z].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25-30.

[10]宗韵,明人谱牒序跋的地域分布及其成因[J].图书与情报,2010,(3):147-150.

猜你喜欢
孙氏龙门孙权
龙门里的白居易
心魔
任用拆台的人
心魔
七擒孟获
追爱就要厚脸皮
追爱就要厚脸皮
任用拆台的人
龙门这边(71)
世上根本就没有一蹴而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