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闪烁灵感的火花

2011-11-21 20:59郝永勃
散文百家 2011年1期
关键词:决定性格言卢梭

●郝永勃

格言:闪烁灵感的火花

●郝永勃

1

我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喜欢上了格言,从报纸的夹缝里,看到短小精练的文字,要么剪辑,要么抄录,还有过多本笔记,这给写作带来了许多启迪。

格言和谚语有什么区别?至今也还分不太清,谚语是格言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来的,似乎俗一点;格言是雅的,也有俗的一面,含有劝诫意义的话。

一句格言有时候能唤起许多联想。生活是有缺憾的,当寂寞的时候,还愿意将自以为好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表达出来,“一个字就是一个行动。”“人愈谦卑,便愈自由与坚强。”“除非你没有犯过错,不要对别人的过错多说一个字,要保持缄默。只要养成不责怪别人的习惯,你会发觉爱的能力在你的灵魂中滋长,你的生命也会更加美好。”

这是谁最先说的,又经过谁的手加工提炼了。

那是一个什么境界?我们能做到吗?当遇到具体事的时候,我们会站在什么角度思考?你换位了,另一个人也能换位吗?

从书本中得到的灵感,是虚幻与空泛的,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的灵感,才是切实与朴素的。

2

愿意一读再读的句子,蕴含着智慧结晶的句子,能引起我们共鸣的句子,就是格言。

“一个人在决定性的年龄读了一本决定性的书,他的命运将由此改变。”

我不知道瓦雷里针对谁,在那里说了这一段话,但在整个一本书中,让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它。我想,读一本书哪怕只记住这二十八个字,也就值得了。

卢梭小时候读了普鲁塔克的书,激起他求知的兴趣,对英雄事迹的冥想。人的一生至少有三个决定性的年龄。一、少年时期。二、青年时期。三、中年时期。伏尔泰是在第二个时期,唤起他写作的欲望,哲学通信启迪了他。虽然,后来伏尔泰成他的对手。而第三个时期就是狄德罗了。

卢梭的书,在康德决定性的年龄,打开了他的眼界,使他学会了尊重人。在歌德决定性的年龄,为他开辟了道路。在列夫·托尔斯泰决定性的年龄,他自信也能写出像卢梭那种文字……

一本书就像一个人,一个人影响了许多人。

命运的改变,既然有它的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有时是一本书,有时是一件事。有时是一个人。

对卢梭来说,除了书的影响,还有华伦夫人,一次邂逅决定了他的一生。

这是罗曼·罗兰的看法,这是一种文学意义上的见证。

越是精神强大的人,影响和决定性越大。

我们可能微不足道,但想想自己在决定性的年龄,读过哪一本决定性的书,遇见过哪一个决定性的人……也有可能是几本书,几个人,而能够改变自己的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还是自己。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但只有内因没有外因,也是没有什么结果的。

3

爱是一种最好的感恩。

一个人知道感恩,他的境界也就得到升华了。

爱是心甘情愿的付出,而不是索取。“我们之所以爱一个人,是由于我们认为那个人具有我们尊重的品质。”这是卢梭的话。

我们之所以爱一个人,感恩一个人,也是因为一个人身上有着内在的魅力。

英国哲学家罗素(1872—1970),在自传中说:“有三个简单而强烈的热情决定了我的一生,即对爱的需求,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人类苦难的难以承受的同情。”爱是第一位的,没有爱的需求,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他还说,“我追求爱情,一方面因为它使人陶醉……另一方面是因为爱情能使我摆脱孤独感,可怕的孤独感。”人是需要一种气场的,人缘好了,人气好了,孤独感也就少了。

在喧哗和名利背后,人越是感到成功,那种孤独感也就越大。当簇拥着的众人渐渐散去,人最真实面对的还是自己。

存在于悖论中的人,矛盾着的人,单面的人与丰富的人生,“没有孤独,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毕加索所说的孤独,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孤独?

爱是一种召唤,孤独是一种留守。我们有时需要走出去,看看冬日的阳光,听听雪压枝头的声音……但更多的时候需要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只有自己有光,才能给别人一点光;只有自己有热,才能给他人一点温暖……

4

对美有着刻骨铭心的眷恋。美是诗歌的源泉。诗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就像盛开的花,含苞待放的花,怒放的花,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书写它的美,是需要眼光去提升的,就像诗人发现诗一样,绝不是空穴来风的创造。

“身体是大诗。”史蒂文斯为什么会这么说,“读诗是一种经历,写诗更是。”了解一个人,有助于认识他的诗;读一首诗,也同样有益于了解他这个人。他还说,“在每个诗人身上都有一点农民气。”如何理解这句话?

在写诗的人当中,上溯三代,不是农民出身的有多少?农民的朴素,农民的慷慨与吝惜,农民的天真,农民身上那种泥土的气息,是宜于诗歌存在的。诗歌是自然生长出来的花草,不是人工培植的,而是原生态的。

“诗人在自己走过的路上应当留下的不是论证,而是足迹。只有足迹才能引导。”(勒内·夏尔)

一个诗人如果能有一个好的自传,真实而又贴切。那么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诗。

最初写诗的时候,就像在黑暗中摸索,一丝微光,一个记号,一行足迹,能将一个人引向哪里?一句诗,一段话,也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只要坚持写,就有希望。

5

“还有什么比每天与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士沟通更加值得珍惜?”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不断重复着这一段话。

我们在重复着什么,什么东西值得我们重复?温故而知新,也是在强化自己的智力。

《为什么你比想象中更聪明》,登在英国《泰晤士报》网站上的一篇文章说:“我们正处于新的智力时代的开端。关于智力的多种理论蓬勃发展,除了语言和技术方面的智力,还有其他几种类型的智力。”像个性智力、体育智力、感知智力、空间智力、创造性智力、精神或伦理智力。

一个人身上究竟有几个“我”?自我和超我,大写的我与小写的我,本色的我……我相信普鲁斯特的话:“一部作品并非日常生活中的那个‘我’的产品,而是出自一个更深刻的‘我’。”一个人的双重性。古往今来,那些最有智慧的人,就是将大我和超我发挥到了极致的人。

“凡事在成熟前,都是苦涩的。”古希腊的格言,或许能给那些幼稚的人,正在成长的人,些许的灵感与启迪。

为什么要坚持写作,恰如赛珍珠所说的,“我从不等待兴趣的来临,如果你以为等待,就不能完成任何事情。你必须牢记,只有动手才能有所得。”

一个人只有动手去写了,才能更清晰地理清自己的思路,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连潜意识也会自觉地表现出来。

6

一本书,看十遍不如抄一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在匮乏的年代,才会去抄书。

我也曾经有过自愿抄书的经历,《庄子》、《世说新语》、《艾青诗选》……,还有《培根论人生》。在书似乎过剩的年代,已拥有多个版本的培根的书了。他使用格言写成的,精彩的句子,比比皆是。“人的思考取决于动机,语言取决于学问和知识,而他们的行动,则多半取决于习惯。”(《论习惯》)小时候养成的习惯终身受用。

当爱好变成了习惯,就像是一种本能了。

马基雅维里说:“人的性格和承诺都靠不住,靠得住的只有习惯。”观察和判断一个人,不能不去看他的习惯。一个习惯了劳作的人,真让他闲下来,反倒不舒服了;正如一个习惯了闲散的人,真让他忙碌起来,也不会自在的。习惯支配着人的所作所为,常年形成的习惯,是很难改变的。

“书籍好比食品。”“人应当善于鉴别哪些物品使用有益,哪些物品使用有害。”选择书籍就像选择食品。好的食品自然强身健体,坏的食品损害健康。习惯于看什么书,也就意味着愿做什么样的人。抄书需要有耐心,而抄几句格言就简单多了。只是日积月累,也摘抄了不少本。记住阿拉伯的格言:“不结果的树是没人摇的。唯有那些果实累累的树才有人用石子去打。”有一种树叶像花朵,有一种花朵像果实……

不喜欢的东西,写起来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热爱的事物,写起来是一种愉悦的过程。习惯了读书写作,不论怎么说都是一件幸福的事。

7

收集格言,就像书呆子爱书一样。作者已远去,而他们书写的文字,却留了下来。

我们汉语文化的传统,有书写格言的根脉。老子的书,是道家的格言;孔子的书,是儒家的格言;孙子的书,是兵家的格言……先秦诸子的书,朴素、简洁、精美的书,有格言,有寓言,有神话,可以反复地去读。

格言引导我们思考,蕴含哲理的格言,让我们深思。

“机会使我们认识他人,更认识自己。”是马基雅维里,还有拉罗什福科说的,“命运利用我们的缺点来提高我们。”反过来,它也会通过我们的优点来贬损我们。就看我们的态度了。端正自己,“与人的交往诱使人进行自我观察。”作为失败者的卡夫卡,以格言的形式写成的书中,他在想,“生活是一种持续的引开,它甚至不让你去想,它是从什么地方被引开的。”

格言是耐读的。

那些记录格言的人,是思考者,不一定是原创者,大众的智慧集于一身,那些圣人哲人,那些文人雅士,将语言凝练与升华了,将境界提升了。

猜你喜欢
决定性格言卢梭
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确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意义
格言
格言
格言
格言
与卢梭的狮子相遇
跟着卢梭去看原始派
布列松与决定性瞬间
卢梭的思想实践及其争论
光滑映射芽的RN - 轨道切空间及RN - 无限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