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剧研究的奠基之作——范正明先生湘剧系列书籍读评

2011-11-24 11:53江学恭
文艺论坛 2011年3期
关键词:湘剧折子戏探微

■江学恭

湘剧研究的奠基之作
——范正明先生湘剧系列书籍读评

■江学恭

湘剧是湖南省最主要的地方剧种,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已成为湖湘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范正明先生长期从事戏剧创作与理论研究,既是成绩丰厚的剧作家,又是戏剧理论研究的专家。他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时代使命感及惊人的毅力投入到湘剧的研究整理工作中,用了三年时间在八十高龄之际编撰出版了湘剧研究的三部重要书籍《湘剧剧目探微》、《含英咀华——湘剧传统折子戏一百出》、《湘剧名伶录》。这三部书籍可以说是湘剧研究的奠基之作,既是湘剧研究的基础性作品,为湘剧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又把湘剧创作、研究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天地。面对这三部沉甸甸的著作,作为湘剧艺术的爱好者和这三本书的较早读者,心中感悟良多。

《湘剧剧目探微》一书,史料丰富,记述精当,具有重要的戏剧理论价值。

湘剧是一种多声腔的综合性剧种,剧目十分丰富,史上有“唐三千,宋八百”之说。但在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因为多方面的缘由,不少剧目已经难以找寻。作者从漫长的湘剧艺术发展长河中掘微发隐,于浩瀚的历史典籍以及艺人们的口口相传中搜集了660个剧目。这些剧目包括上至商代的故事戏,下至新中国建立之后新编和改编的故事戏,历史跨度大,涵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各个时代、各个声腔的代表性剧目几乎囊括其中,这么丰富的内容,这么珍贵的史料在以前的湘剧剧目研究中是难于见到的。

该书所辑录的剧目,按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每个剧目的介绍不仅有简明的剧情梗概,而且还有故事源流和流布情况的记述,有的还介绍了当时的演出盛况、群众反映和演员情况等相关信息,既有对剧目的细部探微,又有对艺术特色的宏观鸟瞰,记述颇为精当,做到了梗概清晰,源流准确,流布明了,读来使人一目了然。

该书对湘剧剧目进行探微,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其一,剧目研究是剧种史研究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该书填补了湘剧剧目研究方面的空缺,为湘剧史的编写奠定了基础;其二,该书所做的努力在湘剧剧目研究史上是空前的,对于湘剧发展历史和艺术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三,湘剧是一种历史悠久、传统深厚的地方大戏剧种,在其历史发展中,剧目既受到其它剧种的滋养,同时也给兄弟剧种以影响,深入研究其间的联系,对于把握戏剧发展的整体形态和艺术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其四,湘剧是湖南的省剧,其剧目是一定历史背景下湘天楚地和湖南人杰融铸而成的独特的精神遗存,对其进行“探微”,小而言之可以从中掘出丰厚的湖湘文化精神特质,大而言之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华民族神秘的灵魂密码。

总之,《湘剧剧目探微》对于湘剧历史的深入研究,对于戏剧艺术规律的准确把握,对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含英咀华——湘剧传统折子戏一百出》一书对于推动湘剧艺术的发展,具有较高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此书虽取“一百出”之名,实则收录了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和部分今人新编、移植的湘剧各行当代表作百余种,虽然不是湘剧折子戏的全部,却也保留了主要的精华,从中既可以窥见湘剧折子戏的全部,又能体察其历史沿革和艺术特色。

湘剧是湖南地方戏曲剧种的大戏剧种,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声腔和行当,剧目体系庞大、繁多,折子戏是其中经历长久的舞台实践锤炼而成的精品。品赏这些精品,有益于了解湘剧艺术传统、历史流变及其融于其中的民情风俗和文化密码。尤为可贵的是,范正明先生不仅熟悉传统、熟悉舞台,还具有深厚的文学根底。他对书中所收折子戏剧本的文字和情节进行了恰当的校勘和整理,增强了剧本的文学性、艺术性,显现出鲜明的当代审美取向,既为当代的戏剧艺术家和爱好者提供了可资借鉴、学习的珍贵资料,又为今人的创作和鉴赏开掘了一座丰富的宝库,对于湘剧艺术的传统继承和发展,对于现代湘剧剧目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继《湘剧剧目探微》、《含英咀华——湘剧传统折子戏一百出》之后,范正明先生又撰写了《湘剧名伶录》一书。在这三部书中,本书当是作者耗时最多、费力最大的呕心沥血之作。本书内容丰富,意义非凡,举其要者,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这是一部内容翔实的湘剧表演艺术家大辞典。

本书主要是记叙湖南湘剧自清初以来至20世纪末有据可考并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表演艺术家和乐师的生平。他们或是历代湘剧班子、院团的当行主角,或是知名的乐师,按人物生年排序,一人一篇,介绍其从艺经历、代表剧目及其艺术特长。书中介绍的近三百名湘剧艺人,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简略却不失精到地勾画出他们的艺术特点和生活情貌。这是一本编写难度极大的书。书中介绍的这些表演艺术家,有不少生活在封建社会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时候,湘剧艺术不为统治阶级重视,湘剧艺人不仅没有社会地位,而且深受压迫和剥削,很少留下关于他们生活和艺术的文字记录,即便偶尔有些零星的记载,也大多淹没在浩瀚的历史典籍中,很难寻觅。作者不畏其难,采取各种办法收集资料,从大量浩繁的典籍中搜索,在艺人们的后代、徒弟的片言只语中寻觅,并多方考证核实,终于有所收获,写出了这本前无古人、内容翔实、资料丰富的《湘剧名伶录》,堪称湘剧表演艺术家的大辞典。

其二,这是一部内容生动的湘剧演剧发展史。

本书记录的虽然是一些普通的湘剧艺人的生平,内容也有详有略,篇幅有长有短,但它们组接起来,却形成了一部了不得的内容生动的湘剧演剧发展史。从书中所载湘剧艺人们的简历中,读者不仅可以看到湘剧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演、声腔、剧目等情况,更可觉出清晰的、生动的湘剧演剧历史。生动的故事,多样的情貌,使人过目难忘。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通过记录艺人的故事,展示一个阶段戏剧发展的著作不多,但大都能从中体察一个时期的戏剧状况。因为戏剧是一种演员和观众通过现场反馈获取审美感受的特殊的艺术形式,所以往往可以从演出者的身上折射出戏剧整体发展的情状。早在先秦时期,便有巫觋和俳优的记载,《史记》中亦有《滑稽列传》,唐代更有崔令钦的《教坊记》,元代亦有夏庭芝的《青楼集》,记录了元代两百余名女演员的生平。这些著作对中国戏剧史的研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我想,这部《湘剧名伶录》,对于湖南戏剧史的研究,亦有其重要的作用。

其三,这是一部极为难得的湘剧表演艺术教科书。

本书介绍了湘剧艺人们各自的艺术特点和拿手好戏,以及他们在表演艺术上的特殊技艺。如李芝云演《芦花荡》中周瑜呕血倒地,吐银朱于面的绝技;清华班“三姣”中的蹻功;陈绍益的“船路”;吴绍芝的“绍派”唱腔;王益禄的“醉戏”;周圣希的“关岳戏”等等。书中比比皆是这方面的记载,不仅为今天的读者展示了湘剧艺术的独特魅力,而且还为从事湘剧表演艺术的年青一代,提供了一部难得的学习湘剧表演艺术的教材。历史上湘剧表演艺术的传承,大都靠言传身授,少有文字记载,一些表演技艺,常常随着艺人的过世而失传,经过千百年凝聚、锤炼出来的美,很可能在一瞬间“人亡艺绝”,这是令人十分痛心的事情。本书中记录了大量的湘剧表演技艺,捧读此书,并辅以实践,便可以使这些珍贵的美得以流传,真是一件功在千秋,泽被艺坛的幸事。

其四,这是一部弥足珍贵的戏曲从业人员的“弟子规”。

《弟子规》是一本依据孔子教诲编写而成的道德书,教导人们为人处世的各种道德规范。戏曲从业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人称“梨园子弟”,他们中间亦有一些共同的道德规范。对于戏曲从业人员来说,《湘剧名伶录》一书亦可视为一本弥足珍贵的“弟子规”。本书中有不少关于湘剧艺人崇高气节和美德的介绍。如李芝云的为人正直,不畏强势,疏财仗义,济困扶危;陈松年的勤学苦读,不错一字;胡普临宁愿死也不为日寇挑担;徐初云的互让美德;罗裕庭不畏强暴,抗议日寇暴行,以身殉国等等。这些故事为今天的戏曲从业人员提供了道德榜样。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浪潮,冲击了今天戏曲从业人员的道德准则,戏曲界出现了一些匪夷所思的道德缺失的情况。捧读此书,回味前辈艺人的所作所为,今天的戏曲从业人员,应该会有不少感悟和警醒。

范正明先生于耄耋之年,致力于湘剧艺术的发掘和宏扬,在久远而苍茫的历史旷野中,拾起颗颗珍珠,拂尘去渍,连缀成串,耀目当前,传之后世,实在是件意义非凡的创造性劳作,前无古人,值得敬仰和称道。

湖南省文联)

猜你喜欢
湘剧折子戏探微
“踩麻石”的戏曲
——湘剧之形成与发展探微
曹汝龙湘剧艺术六十周年专场演出
湘伢湘妹子,学湘剧
湘剧《云阳壮歌》剧本研讨会
基本不等式应用探微
戏曲美学视域下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
黄梅戏生行折子戏导演创作有感
三视图解法探微
折子戏
华语电影概念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