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地区水稻旱播水管高产栽培技术

2011-12-08 12:57
云南农业科技 2011年3期
关键词:水管灌水杂草

杨 晓

(思茅区种子管理站,云南 思茅 665000)

思茅地区以山区、半山区为主,水稻是其主要粮食作物,不但种植历史悠久,且80%的水稻面积靠自然降雨。随着杂交稻品种引入、测土配方施肥、旱育稀植等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水稻面积与产量。但水资源的严重不足仍严重影响着全区水稻生产。现介绍一项简洁、高效、低成本的水稻节水新技术—水稻旱播水管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促进思茅地区低产稻田粮食生产,达到增收、增效目的。

1 思茅地区稻作生产情况

思茅地区是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区)之一,具有优良的作物生产、生态环境,大气、水源、土壤质量好。全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8℃,平均最高气温24.7℃,平均最低气温13.2℃;极端最高气温35.7℃,极端最低气温-2.5℃,全年无霜期315 d;年≥10℃的天数347 d;年降雨量1514 mm,集中分布于6~9月;年日照时数2131.3 h,日照率48%;年积温6302.2℃。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土地资源丰富,全区有耕地面积1.367万hm2;10月雨水开始减少,11月基本不再下雨;12月到次年2月是气温最温和的时期;3~4月是干旱最严重的季节,有的年份11月至次年4月滴雨不降,这将是大旱之年的预兆。同时,前期有大旱,后期必有大涝,应及时预防水灾。

水稻是思茅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也是需水量最多的一种作物。其稻田需水量包括植株蒸腾、株间蒸发、田间渗漏3部分。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在充分供水条件下所形成的蒸腾量中,包含了一部分无效蒸腾,而无效蒸腾量的减少,不仅不会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反而会有不同程度的增产和优质效应。水稻每生产1 kg干物质需耗水200~350 kg,按每公顷产750 kg稻谷计算,常规的水稻栽培模式每公顷用水量为130.5 t,但采用“水稻旱播水管技术”可节水50%,即每公顷用水量在65.25 t左右。

思茅地区水稻前期的陆地栽培时间为45~60 d(4~5月份),此时恰逢南方春旱,稻田的植株蒸腾、株间蒸发、田间渗漏都非常大,约占稻田总用水量的1/2;采用该技术能有效节约农业生产用水。其次,采用该技术稻秧前期生长于旱地,有利于根系萌生增粗,能提高耐旱抗病能力;进入大田及6月份灌水后,其根系发育良好,叶、茎、蘖生长健旺,可在后期充分供应穗部营养,利于壮秆大穗。此外,采用该技术水稻前期与后期生长环境的改变和田间小气候的不同,可使前期感染的锈病、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等在后期减轻或消失,有利于稻株生长和巩固有效分蘖,提高成穗率,从而为水稻高产创造条件。

“水稻旱播水管技术”在思茅地区主要应用于雷响田或因缺水无法正常栽种的地块,能有效提早播种20~30 d。全区的雷响田和半保水田主要靠自然降雨提供水源。一般情况下雷响田和半得水田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下种,7月份栽插,9月中下旬开始扬花;稻作生育期150~170 d;水稻开花、受精、灌浆的适温为 25~30℃,若日均温低于18℃,或日均温高于35℃,都易产生大量空秕。

思茅地区的雷响田和半保水田易受低温危害,因此,全区雷响田的稻谷产量一直都很低,即便是正常年份,平均单产也不超过3750 kg/hm2。若采用“水稻旱播水管技术”,可提前20~30 d播种,就能避免低温问题,使整个水稻生育期处于最佳生长时期,只要大田管理跟得上,就可提高30%~50%的单位面积产量,从而产生明显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2 水稻旱播水管技术

“水稻旱播水管技术”的优点是采用水稻直播,减少了育秧、插秧2道工序,从而节省了劳动力;其次,因缺水无法栽种时,能在最佳播种季节播种。与传统种植相比,弥补了推后播种使花期遇上低温的不利条件,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实现增产增收;在田地平坦的地区,可全面实现机械化,有利于规格化种植,减少劳动力投入,并为合理密植及丰产、丰收创造条件;此外,还能节约大量农田用水,减少生产费用。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

2.1 精细整地

因为是旱地整地,一定要做到草光、地平、土垡细碎。整地时,将80%肥料施入,并开沟、理墒。一般以2 m开墒较好,便于大田关水后的田间管理。

2.2 适时播种,提高播种质量

适宜的播种期是保证全苗和安全齐穗的关键。各地应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品种特性、耕作制度、杀灭杂草等情况来确定。实践经验表明,早籼稻宜在正常年份平均气温上升到12~14℃时播种;早粳稻则在平均气温上升到10~12℃时播种。要抓住寒尾、暧头,抢晴点播,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种,可获高产。最迟应在6月芒种前播种为好。

播种过早,由于春旱严重,易烂种缺塘,影响齐苗;播种过迟,营养生长期缩短,加上后期开花时遇低温,不利高产。

播种方法有点播和条播,以点播为好。穴距13~22 cm或16~20 cm,每穴3~5粒,每公顷播种量60~75 kg。播种后,在秧苗长到5叶期时,要及时补苗,使每公顷基本苗达到120~150万株。

2.3 化学除草

思茅地区年降雨量大且多集中于6~9月(平均年降雨量1200 mm),占全年降雨量的98%,有效积温4337~6494℃,气候条件较适宜水稻和杂草的生长。全区有杂草23科53种,危害最严重的是禾本科的马唐、狗尾草、蟋蟀草、稗草、双穗雀稗、狗牙根;莎草科的香附子、荆三棱;阔叶类杂草有霍香蓟、辣子草、酸浆草、蕨蕨菜、野荞、三叶鬼针草等。陆地杂草比稻田多,且5~6月份杂草发生量大、密度高,若不及时薅锄,不仅与稻苗争水、争肥、争阳光,甚至引起病虫害,导致死苗。

可采用化学除草方法进行除草,即播种后3~7 d,每公顷用60%丁草胺乳油5250~6000 ml对水750 kg喷雾;也可用丁草胺与西草净混合施用(即60%丁草胺乳油3750 ml+80%西草净可湿性粉剂1500 g对水750 kg喷雾),效果较好。在缺水的地方,还可先用7.5 kg水对成母液,再用1200~1500 kg细沙土(过筛)拌匀,配制成毒土后均匀撒施,也能起到灭杀杂草的效果。

2.4 加强肥水管理

直播稻分蘖早(播种15 d后便开始有分蘖),分蘖节位低,有利于形成有效穗,为此应施足底肥,培育壮苗。施肥原则: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迟效肥与速效肥结合;微肥与氮、磷、钾结合。

一般情况下应施足底肥,再加用种肥;也可分期施用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追肥一般占总施肥量的20%~30%,以速效性有机肥及化肥为主。1叶1心时每公顷用尿素75~120 kg作断奶肥;4~5叶时重施壮苗足蘖肥,即每公顷施尿素150~225 kg;播种后30 d每公顷施尿素300~375 kg。

正常年份,6月份雨季来临并开始发山水,要及时灌水。“水稻旱播水管技术”灌水越早越好,有利于高产。灌水前,提前在田头进水口处修建约1m3的2个池塘,1个作沉淀池,1个作入水池,将二者连在一起。因雨季刚开始时,山水中含有大量泥沙,直接灌水易引起泥沙压毁秧苗,故需先加以沉淀。灌水时可直接灌深水压灭杂草。5 d后浅水勤灌,与一般移栽水稻的管理相同。

因灌水后田间小气候发生变化,稻株也从陆生变水生,这时,要勤观察、勤管理,特别是要防止田埂漏水和注意病虫害,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5 病虫害防治

“水稻旱播水管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病虫害发生,但生产中仍常见稻瘟病、胡麻叶斑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叶鞘腐败病和纹枯病等病害和稻叶蝉、稻飞虱、稻根蚜、稻负泥虫、粘虫、蝼蛄、蛴螬、二化螟、三化螟等害虫,对上述病虫害需做到早防早治,才能达到有效防治的目的。

在水稻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并采取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机械防治、人工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生物防治等相结合的综合措施,把灾害减小到最低限度。

2.6 鼠害防治

近年来,水稻鼠害越来越严重,老鼠成为全区水稻生产的较大敌害,每年使水稻减产5%~10%,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所以,防鼠工作应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加以落实。常用的灭鼠药有溴敌隆、灭鼠优(抗鼠灵)、杀鼠灵、敌鼠钠盐等。

2.7 适时收割

蜡熟末期或完熟期是水稻适宜的收割时期。提早收割,谷粒仍处于乳熟期,收获后谷粒失水形成秕粒,千粒重小,产量减少20%~30%;收割过迟,进

[1]周成清.陆稻栽培[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86.

[2]石友松.作物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0.入枯熟期,水稻小穗枝梗易枯断落粒,造成减产10%~20%。所以,适时收割是确保水稻丰产丰收的重要环节。一般是早熟种九成熟收割,晚熟种九成半收割;籼稻种八黄十收,粳稻九黄十收;此外,还要参照品种落粒性来决定收割时间。

猜你喜欢
水管灌水杂草
拔杂草
洪洞:立即防除麦田杂草
利用winSRFR模拟畦灌入渗参数和灌水质量变化规律
安奇奇与小cool龙(第五回)
灌水取球
拔掉心中的杂草
首席水管工
小赛和水管
一灌水
灌水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