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2011-12-08 07:59别金花
城市观察 2011年3期
关键词:都市文化遗产物质

◎ 别金花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 别金花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人类精神的家园",应该加以珍视.在保护的基础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进行适当旅游开发.本文以大都市上海为背景,廓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优势、作用、影响,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走入大众视野,焕发出盎然生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

上海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人类精神的家园",是一种包含了更多随时代变迁而容易湮没的文化记忆,应该加以珍视.上海有很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上海城市文化中传统民俗文化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生存基础日益削弱,除了金山农民画等一部分发展较好外,相当数量都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如不加以有效利用,任它们自生自灭,就会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旅游开发,可以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

一、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

从福泉山的史前文化开始,在东海之滨繁衍生存的上海人就创造出可以和任何地方相媲美的上海文化.除了物质文化外,非物质文化也异常多彩.从元代黄道婆的棉纺技术到明代嘉定三朱的竹刻工艺,再到露香园的顾绣,都显示出无与伦比的卓越和灿烂.除了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的特点外,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两个特色.

(一)海派特色

上海是各地移民与外国侨民入住的主要区域,各种外省的与外国的文化形式在这里进行了充分的碰撞与交融,由此产生了大量具有海派文化特点的非物质文化形式.如海派旗袍制作技艺、海派剪纸艺术和培罗蒙奉帮裁缝缝纫技艺等.

(二)工商文明特色

一些名录项目发轫于上海近代工商文明,它们的发展轨迹与都市文明的发展轨迹同步,显示了中国近、现代工商业筚路蓝缕的发展脉络.例如码头号子、老字号商业习俗、各种行业行规、制作技艺等等,都是上海发达的城市工商文化与手工业文化的产物,他们鲜明地反映了自近代以来上海城市工商业在经营方式、制作技艺、行业规则等方面的特点.①这些上海非农耕文明的工商老字号和散落在上海民间日常生活中的生活技艺与手工绝活,记录着这座城市的日常文化,成为一种独特的城市记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上海发展旅游业的优势资源

随着现代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同世界文化发展的整体趋势一样,上海城市中的强势文化已由过去的民俗文化走向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即使这样,上海城市的文化生态也依然保持着平衡状态,文化空间多样化、多极化的格局并没有被打破,它们会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处于一种同生共容、相得益彰的状态.原因如下:

(一)压抑生活的放松

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资源,可以营造一种充满历史感的生活氛围,为生活在喧闹嘈杂的现代都市人带来一种心灵上的和谐与宁静.市场的灵魂是逐利,在这种原驱力的推动下,上海都市紧张的工作节奏与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容易产生压抑、紧张的心态,他们需要利用某些文化形式来进行一定程度的调节与缓解.

产生于农业文明时代的传统非物质文化,缓慢舒展的节奏,热烈喧闹的气氛,诙谐有趣的场景,和谐放松的格调,正好可以弥补现代都市人缺乏心灵沟通、缺少放松机会的不足,满足他们希望调整紧张心态、缓解压抑情绪的渴求.

(二) 多样性审美的需要

上海都市生活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特点,使上海都市人往往会产生不满足于身边的一些较为固定的文化表现形式,他们希望到更多的、离现实生活较远的一些文化形式中去探索奥秘,寻求趣味,而在这些方面,传统非物质文化正好可以满足这种心理需求.

传统非物质文化虽然大都是由古代社会中的一些平民百姓所创造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的历史价值与美感作用也会逐渐产生出来.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它们往往已经不是一些简单的生活行为方式,而是一种具有历史积淀的文化审美对象.它们能够在现代都市人的心理上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创造一种独特的美感,激起一种好奇的情绪,促使人们从中体验到与现代文化截然不同的情感与乐趣.

(三)城市文脉的载体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脉,那是一座城市特质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彼此区分的重要标志,更是城市人精神上共同的根与魂.那些以民间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传承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文化方式和城市精神,是城市文脉的生命载体.

世界上的文化大都市都是高度国际化的,但都有自己的文脉,自己的文化之根.所谓"国际化",一方面是指有容乃大,能吸收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优秀文化;另一方面是指能够让自己的文化精华为世界所了解,所接受,所喜爱.人类社会越是现代化,就越是会将自己的传统和历史文化奉若神明.②

城市是一部具体的、真实的人类文化的记录簿.历史和传统造就了城市的特色和个性.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上海在漫长的文明史发展的进程中,不仅流传下来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是,还以口头或动作的方式积淀了十分丰富、颇具生命力的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上海人民的传统理念、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成为见证上海城市文脉的"活化石",以致我们在回答什么是"上海人"、"海派文化"时,竟不能离开体现上海特色的习俗、传说、歌谣、节庆、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透过这些文化符号,上海城市文脉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变得更加具体、更加丰富、更加生动.

(四)城市风情的体现

上海是一座既传统又现代的城市.上海的风情摇曳在外滩璀璨的灯火中,萦绕在低声呢哝的吴语中,渗透在弄堂亲和的气息中,蕴含在独具特色的民俗民风、传统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以那些历经风雨留存下来的上海"老字号"为例,承载的是各种传统技艺、工艺和专有品牌、经营理念,凝结的是上海人的商业智慧、生存睿智和诚信理念,展示的是上海商业文化的发达和商业文明的魅力.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接触,就能聆听时空的回音,阅读历史的沧桑,重温跌宕的过去,感受城市的风情,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文化的认同感.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上海旅游的作用

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上海拥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上海的地域特色,上海百姓的文化取向和审美情趣,是上海历史的见证,海派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上海建设文化大都市的重要内涵和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上海旅游业来说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特色旅游资源

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既有着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对民族文化血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珍贵的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上海是一座充满东方魅力、富有生气的国际化大都市,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确立了"都市旅游"的发展定位之后,更是依据本身独一无二的经济和区位优势,充分发掘、整合都市旅游资源,开发和设计出个性突出、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同时充分发挥城市新景观的作用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游客争相访问这座越发熠熠生辉的"国际大都市".③

上海的旅游资源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都市风光、都市文化、都市商业.由于都市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限制,其自然资源较自然风景区来说,无论数量还是规模,都相对要小要少,但是,"呈多方位向外开放"的大上海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很大吸引力的景观;上海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座动态的复合体都市:"既是繁华的商贸都市,又是内涵丰富的文化都市".④

表1 上海都市旅游资源类型

但是在目前的旅游开发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利用不多,因此,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潜力,有利于丰富上海都市旅游资源的类型,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二)美化旅游形象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丰富地方旅游形象的内涵.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讲究品牌和形象战略.非物质文化遗产孕育扎根于特定的地域,成为区域旅游文化形象的重要元素和支撑.旅游目的地在塑造树立自己的旅游形象时,若能够将本区域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因素有效融合,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在进行旅游策划、旅游宣传和促销活动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可以为我们所利用的重要元素.⑤

国家和上海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建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列入名录的遗产项目带来了上海旅游地知名度的提高和旅游者对非物资文化遗产的好奇和探究,促进了上海都市旅游的发展.

(三)提升产品层次

发展旅游业,资源是基础,吸引力是关键.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应具备的特点是:独特性、艺术性、民族性和区位性.⑥毋庸置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正是因为有了非物质文化的浸润,旅游才更有情趣.越是具有地域特色、民族风情的东西,才越是受到旅游者的欢迎和追捧.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旅游发展的推动作用,早已经被旅游业者所觉察,并运用到旅游业的发展中去.如潍坊以风筝为契机,形成国际闻名的鸢都;云南石林因为阿诗玛的传说而增添了浪漫的气息,尤为年轻人向往;广西凭借"刘三姐歌谣",开发成功了《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和市场效益.旅游者通过进行一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旅游,兴致盎然,对当地文化的理解也会更为深透,美好的体验伴随长久.

四、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

旅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影响.本文主要探讨积极作用.

(一)培养保护意识

旅游开发有激活传统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主体创造享用而得到传承的,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产生或变异,一旦受到外在环境的冲击,它原有的功能被置换,这部分文化可能就被搁置起来,储存在民族的记忆里,随着现实的需要而浮现或沉落.除了其自然的消失,外力的影响也会带来变化.从而使一些文化要素渐渐失去了其功能,走向衰微,已经难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其踪影.但现代性又促使人们回归和怀旧,引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兴起.已经或逐渐消失的一部分文化被激活了.国外有学者注意到:"越是濒临灭绝和消亡的东西,越吸引当今的都市旅游者."⑦

从旅游开发的角度讲,开发者总是针对市场来挖掘资源,合理的旅游开发,旅游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欣赏、赞叹,唤起了当地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旅游为当地的居民带来可观的收入,而经济收入也将会带动当地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旅游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培养了群众基础,使已经消失的历史传统得到恢复,使原先在现实生活中已失去的功能被旅游带来的经济功能更新,从而使之延续下去.

(二)筹集保护资金

上海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领域广、分布地域宽,许多散布在郊区乡镇,有的因长期局限于乡里坊间无人问津而知名度锐减,渐趋消亡;有的因市场经济的介入但却缺乏必需的财力支持而难以支撑;有的因年轻一代缺乏对传统民族文化意义的认同而后继无人.这些因素都制约了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旅游开发所获得的资金将有一部分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就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资金上的保证得到了加强.

(三)弘扬传统文化

在当今张扬个性的社会中,人们更多的是追求个体价值的实现、个体利益和欲望的满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某些人唯利是图,只为金钱和利润服务,不讲诚信、不讲道德,败坏了社会风气、破坏了社会和谐稳定.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传统文化意识越来越淡薄,对古老深厚的中国文化了解得越来越少,对经济发达国家的东西趋之若鹜,这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民族意识的危机.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含有大量的传统伦理道德资源.历史已经证明,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向善程度,决定了这个民族的伦理道德和社会文明程度,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通过撷取、展示、宣传其中的与人为善、尊老爱幼、天人合一等美好向善的伦理道德资源和内容,就会极大地助益于我们当今的和谐社会建设.比如,通过举办节庆活动,通过欣赏艺术曲艺等种种生动、形象、直接的方法,惩恶扬善,在娱乐的过程中轻轻松松完成它的社会教育使命.

注释:

①蔡丰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上海社区文化建设[M].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49.

②叶辛,蒯大申.城市文化研究新视点-文化大都市的内涵及其发展战略[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③张媛.上海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④庄志民.上海都市旅游规划的时空审视及其战略取向[J].旅游学刊,2007,(4).

⑤范玉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⑥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⑦田兆元.关于大都市的非物质文化保护问题-以上海民间铺灯绝技为例[A].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⑧范玉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The Protection and Tourism Exploit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Shanghai

Bie Jinhu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the living fossil demonstrating the diversity of the culture. Moderate exploitation of the tourism resourc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based upon its protection. The paper illustr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advantages, functions and impact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Shanghai in order to enhance public awareness t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o reach a win-win position for its protection and tourism exploitation.

Shanghai;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exploitation

G122

别金花 ,江苏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系教师.

(责任编辑:卢小文)

猜你喜欢
都市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