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蓟县马伸桥含磷硷性杂岩及其地质意义

2011-12-08 06:43安永福东野脉兴
化工矿产地质 2011年3期
关键词:杂岩基性岩辉石

安永福 东野脉兴

1.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河北地质勘查院,河北石家庄,050031;2.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研究院,河北涿州,072754

天津蓟县马伸桥含磷硷性杂岩及其地质意义

安永福*1东野脉兴2

1.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河北地质勘查院,河北石家庄,050031;2.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研究院,河北涿州,072754

马伸桥岩体是由同源不同期次的超基性-硷性-碳酸岩构成的三位一体的杂岩体,其中超基性岩体是一个多韵律的层状岩系,产有9层磷矿,累计厚度68.25m。该类杂岩在世界各古老地台均有产出,半数以上产有磷、铁、稀有金属、稀土元素等矿产。马伸桥岩体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超基性-硷性-碳酸岩三位一体杂岩,在我国属首例。马伸桥硷性杂岩体产于华北地台北缘巨大成矿带的南亚带——岩浆岩型磷矿成矿带的中段,进一步佐证了岩浆岩型磷矿的前景,表明马伸桥含磷硷性杂岩的发现具有重要地质意义。

马伸桥 岩浆碳酸岩 层状岩系 岩浆岩型磷矿

天津蓟县马伸桥含磷硷性杂岩地处华北平原北部边缘,地势平坦,岩体被第四系覆盖,覆盖层厚度依钻孔资料为73~78m不等。岩体由航空磁测发现,1970~1971年和1975年河北地质局八队先后两次共施工5个钻孔,总进尺2211.24m,并对磁异常进行1∶10000地面磁法测量。

笔者广泛搜集了该区的资料,通过反复阅读与分析研究,特别是对每个钻孔岩心依其原始编录做钻孔柱状图、钻孔平面分布图及投影图等的对比研究,发现马伸桥岩体是极具独特特征、成矿远景大、有重要地质意义的岩体。①岩体是由不同期次侵位的超基性岩、硷性岩、碳酸岩等三大类岩石构成的三位一体的杂岩体,在我国属首例。该类杂岩体在世界各古老地台均有发现,并大多形成具重要工业价值的磷、铁、铌、钽等稀有金属及稀土元素等矿床。笔者曾研究并划分出塔里木-中朝地台北缘内生磷矿成矿带【1】,马伸桥含矿杂岩进一步证实了华北地台成矿带的成矿远景;②杂岩体中的超基性岩具多韵律的层状岩系特点;③笔者反复分析研究ZK1钻孔编录者对岩石矿物含量特别是对磷灰石矿物含量的估计,经对照化学分析结果与岩矿鉴定资料发现,磷灰石含量的野外目测估计相当准确(只有ZK1全孔做了磷灰石含量描述,其他各孔没有系统描述磷灰石的含量,可能各钻孔不是同一个人编录的)。笔者将编录者目估磷灰矿物含量大于10%(P2O5>4%)厚度大于2m的岩心做为矿层(很少有化学分析资料,仅依靠编录者目估含量),共划分出9个矿层,累计厚度68.25m。表明马伸桥岩体已形成具重要工业价值的矿床。

1 区域地质概况

马伸桥杂岩体位于天津市蓟县马伸桥镇。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准地台lll级构造单元—燕山台褶带,燕山台褶带是华北准地台中的一个元古宙构造活动带,是具有裂谷性质的构造活动带。马伸桥杂岩体位于燕辽沉降带的中段,处于元古宙沉降中心地带,该地区沉积厚度达万米,是1934年高振西先生建立“震旦系”标准剖面地区,由长城系、蓟县系和青白口系组成。其中高于庄组和杨庄组、雾迷山组白云岩为马伸桥杂岩的围岩。燕山台褶带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其中与燕山台褶带展布方向一致的近东西向大断裂自元古宙至中生代长期活动,伴有各类岩浆岩侵位,晚华力西之前主要是基性和超基性岩,晚华力西至印支期主要是超基性岩-硷性岩-碳酸岩,燕山期则主要是花岗岩类。其中晚华力西至印支期硷性杂岩类虽然目前发现的数量还不多,但沿燕山台褶带多有分布,自内蒙白云鄂博向东经河北姚家庄、矾山,天津蓟县马伸桥、朱耳峪,辽西河坎子,再向东过勃海到辽南盖县梁屯、矿洞沟,风城赛马、顾家、三道沟、五家子,向东直至中朝边界过鸭绿江12km的朝鲜朔州,是一个晚华力西至印支期超基性-硷性-碳酸岩构造岩浆岩带,是一个磷、铁、稀土和稀有金属的大型区域成矿带【1】。

1.1 地层

马伸桥地区几十平方公里范围内除第四系没有其它地层出露,从1∶20万地质图看,马伸桥镇东南4km处有零星长城系高于庄组白云岩出露,而西北5km处自北东向西南依次有高于庄组、杨庄组与雾迷山组等完整地层出露,因此马伸桥岩体围岩只能是这三组地层。兹将这三组地层特点叙述如下:

(1)高于庄组 高于庄组是一套以碳酸岩占绝对优势(95%以上)的地层,其下部富含叠层石,中部普遍含锰,上部含结核。可分四段。

四段:底部沥青质白云岩,含粉砂白云岩、砂质白云岩,厚324~340m。

三段:下部为含锰的云岩,上部为含粉砂的白云岩,厚236~241m。

二段:灰色碳泥质白云岩、中薄层灰质白云岩、含泥铁质粉晶白云岩,下部含藻类化石,厚520~688m。

一段:纹层状沥青质灰质白云岩,上部含硅、镁质结核,厚277~330m。

(2)杨庄组 以碳酸岩为主,含砂泥质和石膏、岩盐假晶,地层颜色具特征性的红和红白相间的颜色,为泻湖蒸发岩相。本组可分三段。

三段:泥质白云岩与燧石条带白云岩互层,单层厚2m。本层厚335m。

二段:红、白相间的泥质白云岩互层。152m。

一段:砂泥质白云岩,夹粗晶白云岩和燧石白云岩,210m。

(3)雾迷山组 雾迷山组为一套含粉砂泥质白云岩、含燧石条带白云岩、巨厚叠层石白云岩、沥青质白云岩和硅质岩。本组以岩性和层序稳定、富镁碳酸盐占绝对优势、燧石含量高、颜色多样、富含叠层石、富含有机质和砂质为主要特征。厚3340m。可分四段白云岩。

四段:底部白云质砂岩、砂质白云岩,向上为粗晶白云岩、燧石条带白云岩、沥青质白云岩、叠层石白云岩。

三段:底部为粉砂泥质白云岩,下部为含粉砂泥晶白云岩、泥晶白云岩、燧石条带白云岩和硅质层构成韵律层,上部为泥晶白云岩、硅质条纹白云岩。

二段:下部为燧石细晶白云岩、沥青条纹白云岩、叠层石白云岩、厚层粗晶白云岩、沥青白云岩、燧石条带白云岩和燧石岩组成韵律层。

一段:下部为含粉砂泥晶白云岩与燧石条带白云岩互层,上部为中厚层燧石条带白云岩、沥青质白云岩,夹粉砂泥晶白云岩。

需要说明的是,马伸桥岩体被第四系覆盖,深达74m,并没有见到岩体的直接围岩,5个钻孔穿过第四系均打到了岩体,没有打到震旦系,但从区域地质图地层分布及离岩体较远处的露头看,有高于庄组、杨庄组与雾迷山组分布。而钻孔深部超基性岩和硷性岩岩体以下打到的被称为“方解石大理岩”(原始编录及岩矿鉴定报告),钻孔岩心编录者认为是这套地层白云岩变质的产物。笔者认为不是白云岩变质的产物,而是岩浆碳酸岩(后述)。

1.2 构造

马伸桥地区位于华北准地台上活动较大的一个lll级构造单元——燕山台褶带。该区自太古宙—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形成后,中元古代至新元古代早期阶段具有轴缘拗陷的性质,形成与北邻内蒙地轴轴向平行的近东西向海槽,沉积中心在蓟县至凌源一线,最大沉积厚度愈万米,构造环境是一裂谷带。

区域地质构造上,马伸桥地区位于IV级构造单元马兰峪复背斜的南翼蓟县凹褶束,中—新元古界地层齐全,西部蓟县一带沉积厚度大,向东为古陆坡地带,厚度变薄,马伸桥正处于过渡地带。区内侵入岩不发育,没有大的岩体,只有些小的岩株。区域断裂构造上马伸桥地区处于深大断裂构成一个棱形块的中间地带,即西边为NE向的怀柔-涞水深断裂,东边为NE向的青龙-滦县大断裂,北边为EW向的密云-喜峰口大断裂,南边为近东西向的固安-昌黎大断裂,棱形内部有多条近东西向和NE向次级断裂,马伸桥位于其交叉部位(图1)。

图1 马伸桥地区区域断裂构造示意图Fig.1 Sketch map of regional faulted structure at Mashenqiao district

密云-喜峰口大断裂总体走向近东西向,平面舒缓波状,局部地段由断层群组合而成。断裂向东、西部延伸较远,向东经青龙延入辽宁,过渤海在辽宁南部凤城至中朝边境到朝鲜朔州也存在一东西向大断裂,有可能与密云-喜峰口大断裂为同一性质的同一组断裂。密云-喜峰口大断裂向西在冀西阳原-涿鹿并继续向西进入山西亦存在一条大断裂,笔者于1992~1994年研究中国北方内生磷矿项目中命名为阳原-矾山断裂带,指出是密云-喜峰口大断裂的西延部分,通过对该区重磁资料数据处理、图像处理及解释,沿该断裂带有多处局部异常存在或局部断裂沿不同方向展布,而其总体又呈现出东西方向延伸的趋势,这种趋势在不同太阳角的主体阴影图(0°、45°、90°太阳角)的假彩色合成图上反映特别清楚。该合成图像综合了不同方向立体的阴影效果,能较客观地显示构造展布方向。从该合成图上可以看出,沿化稍营—官厅一线有一近东西向的异常带,而在其北方又有多条北东方向呈雁行排列的局部异常带,这是阳原-矾山大断裂后期构造横向截接。根据本区重磁异常分析,阳原-矾山断裂(密云-喜峰口大断裂的西延部分)应为具挤压作用的深大断裂。

2 杂岩体地质特征

2.1 杂岩体磁异常及其与岩性的关系

马伸桥杂岩体1∶10000磁法测量,按100nT圈闭,异常形态呈NNE向的椭圆形,面积约9km2,按1800nT圈闭,出现3个异常,其中北部2个异常强度大些,异常高值分别为2400nT和3300nT(图2)。

图2 马伸桥杂岩体磁异常等值线及钻孔位置图Fig.2 Magnetic contour and borehole location drawing for Mashenqiao complex

根据磁异常特点,5个钻孔分布位置、钻孔剖面及钻孔投影图等的综合分析对比,杂岩体主要由超基性岩、硷性岩和碳酸岩等三大岩石构成(图3)。

图3 马伸桥杂岩体钻孔剖面对比及投影图Fig.3 Bore profiles contrast and projected plan for Mashenqiao complex

从图3可知,5个钻孔分布在磁异常北部两个高值异常区及其中间地带,其中ZK1打在3000nT范围内,ZK3打在2000nT范围内,ZK4和ZK5位于两个高值区中间的1000nT等值线上,ZK6位于500nT等值线上,由钻孔剖面得知,ZK1和ZK3岩心主要是超基性岩类,磁异常值在1800nT以上,其他3个钻孔主要是硷性岩和碳酸岩,磁异常值在500~1000nT及其以下,由此可以大致推断超基性岩类磁异常强度大,硷性岩和碳酸岩磁异常强度弱,虽然我们不能依据磁异常值准确圈定三大岩类,但可以依其推断它们大致的分布范围,超基性岩类含镁铁组分高,对应高磁异常区,碳酸岩类对应低磁异常区,硷性岩类亦含少量铁镁矿物,磁异常介于超基性岩和碳酸岩两者之间。

2.2 杂岩体岩石类型

根据5个钻孔岩心资料,马伸桥岩体是一个由超基性岩、硷性岩和碳酸岩三大岩类构成的杂岩,各类岩石特点如下:

(1)超基性岩 超基性岩主要由辉石岩组成,岩石呈深灰至灰黑色并带绿灰色调,主要由普通辉石构成,其次有透灰石、黑云母、磷灰石、黑榴石、霞石、正长石、方解石、磁铁矿和榍石等,岩石为自形中粒、不等粒结构,块状构造,当次要组分及含量较多时,可形成斑杂状、云翳状、间隙状结构构造。辉石岩中次要矿物成分含量不均匀,达到一定量(大于10%)时,形成一些变种,例如正长辉石岩、黑云母辉石岩、磷灰辉石岩、磁铁磷灰辉石岩、磷灰黑云辉石岩等。超基性岩类主要见于ZK1和ZK3两个钻孔。由于硷性岩的侵入,在接触带及硷性岩脉附近以及硷性岩中辉石岩的捕虏体,辉石岩类受到混杂作用,辉石及正长石矿物等生成有次生霓辉石、沸石及黑云母等。

辉石岩中有时见少量黄铁矿、黄铜矿及辉铜矿,磁铁矿含量并不均匀,含量高者可达15%~20%。

(2)硷性岩 硷性岩类主要有黑榴霞石正长岩和黑榴霓霞正长岩及霓霞正长岩等三大类。黑榴霞石正长岩为灰白—灰色,半自形不等粒至粗粒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正长石,次要组分为黑榴石、霞石,另有少量霓辉石、黑云母、磷灰石、榍石、方解石,局部见黄铁矿、磁黄铁矿,主要见于ZK5和ZK6孔上部及ZK4孔下部。

黑榴霓霞正长岩:微带肉红色的灰黑、黑绿色,半自形不等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正长石,次要成分为霓辉石、霞石、黑榴石、黑云母等,亦有少量磷灰石(1%~3%)、方解石、榍石、磁铁矿、黄铁矿等。各类矿物粒度不等,正长石形成粗大晶体,有时见包裹有霓辉石、黑榴石及黑云母。霞石常被沸石交代。主要见于ZK5孔。

霓霞正长岩:灰绿色,深灰色带褐红色调,半自形不等粒结构,块状构造,有时显现流动构造。矿物成分以正长石为主,次要矿物为霓辉石、霞石、黑云母,另有微量磷灰石、榍石、方解石、磁铁矿、黄铁矿等。正长石结晶粗大,呈半自形薄板状,局部定向排列,霓辉石呈半自形不等粒,均匀分布于正长石间隙中,霞石被沸石交代,保留其假像,沸石化强烈时交代正长石,形成沸石霓霞正长岩(主要见于ZK5、ZK6上部和ZK4下部)。

(3)碳酸岩 碳酸岩呈灰白色,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方解石组成,其次有透辉石、蛇纹石、镁橄榄石、黑云母及金云母等。碳酸岩体分布于超基性岩和硷性岩下部(深部),主要见于ZK6孔下部,ZK6孔深366.68m,未打穿岩体,孔深187.62m以上为硷性岩,以下为方解石碳酸岩,ZK4孔中上部打在硷性岩与超基性岩接触带附近,下部打在碳酸岩侵入硷性岩的接触带(图3)。

(4)脉类岩 脉类岩是最晚期岩浆活动产物,有煌斑岩脉、霞石正长岩脉、正长岩脉、碳酸岩脉等。

2.3 碳酸岩的成因

从区域地质分析,岩体直接围岩为高于庄、杨庄组与雾迷山组白云岩。因此原钻孔岩心编录者将ZK6和ZK4深部打到的碳酸岩描述为“方解石大理岩”,岩矿鉴定者亦定名为“方解石大理岩”,认为是高于庄组、杨庄组与雾迷山组白云岩变质的产物。笔者通过对碳酸岩特点、产状(见图3)、区域地质及变质作用等综合分析,认为“方解石大理岩”并非高于庄组、杨庄组与雾迷山组白云岩变质的产物,而是岩浆碳酸岩。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不单是岩石的成因问题,它关系到马伸桥杂岩体的性质、成矿前景及岩体地质意义,因此讨论碳酸岩的成因是很重要的课题。这里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讨论。

(1)碳酸岩的形态、产状和产出部位 从图3看,所谓“方解石大理岩”产于超基性岩和硷性岩深部187.62m(ZK6)以下,其形态产状是岩锥状和不规则的岩体状,不具备地层特点。从磁异常图(图2)看,岩体面积约9km2,对于“方解石大理岩”来说超基性岩和硷性岩是个“飞来峰”或者9km2的岩体整体侵位在“方解石大理岩”之上是不可想像的。

(2)碳酸岩的成分 钻孔野外编录及岩矿鉴定主要由等粒状方解石组成,其次是透辉石、橄榄石、黑云母,被称为“透辉橄榄大理岩”或“矽卡岩”。我们在地层一节重点突出了高于庄组、杨庄组和雾迷山组主要为高镁白云岩或少量灰质白云岩,含沥青质、泥砂质、硅质,如果是其变质的产物,应当是主要由白云石组成的白云石大理岩,不可能是“方解石大理岩”,也没有发现含有沥青、泥砂质的变质产物。至于“矽卡岩”也不大可能,因为矽卡岩是酸性岩(花岗岩类)侵入碳酸盐岩接触交代的产物,硷性岩侵入“方解石大理岩”不会形成矽卡岩,况且末见矽卡岩矿物组合,透辉石、橄榄石、黑云母、金云母也是岩浆碳酸岩常见的矿物,而且超基性岩、硷性岩中均普遍含有方解石,这正是超基性-硷性-碳酸岩杂岩的重要特征。

(3)碳酸岩“接触变质带” 原始编录者认为“方解石大理岩”是接触变质带,下面从打到碳酸岩的两个钻孔分析,ZK4下部确实打到了碳酸岩与硷性岩和超基性岩接触带(图3),并且在253.39~417.17m位置见到3条碳酸岩脉,也确有混染现象,但ZK6孔孔深366.68m,上部即187.62m以上为硷性岩,以下至366.68m(未打穿碳酸岩)达179.06m厚,全部为“方解石大理岩”,如此厚的接触变质带是不可想象的,况且不存在接触变质带结构变化特点,那么是不是区域变质的产物呢?当然更不可能,因为燕辽沉降带这套长城系、蓟县系地层是未变质或轻度变质的地台型沉积【2】,未有经过剧烈的构造变动,不可能形成中深变质的沉积变质岩(大理岩)。

综合上述,马伸桥杂岩体中的碳酸岩具备岩浆碳酸岩的特点,构成超基性-硷性-碳酸岩三位一体的杂岩。

2.4 超基性岩、硷性岩、碳酸岩三大岩类的关系及生成顺序

马伸桥杂岩体中超基性岩、硷性岩和碳酸岩三大岩类的关系及生成顺序在前面已经涉及到了,从前述的各类岩石产状、形态、产出的位置、接触关系、接触带混染现象、捕虏体、岩脉穿插等不难看出,三大岩石类型的岩石是同源不同期次侵位的产物,第一期是侵位于高于庄组、杨庄组与雾迷山组的超基性岩类,第二期硷性岩,主要侵入超基性岩中,第三期是碳酸岩,主要侵入硷性岩中(见图3)。最后有煌斑岩脉、硷性岩脉及碳酸岩脉沿先期岩体裂隙贯入。第二、三期岩体形态呈筒状,在平面图上,马伸桥杂岩体似成同心环状。

马伸桥岩体形成的时代尚无资料依据,但其北部10km分布的朱耳峪岩体产出的地质构造背景与马伸桥岩体一致,其本身也是超基性—硷性杂岩(是否有碳酸岩尚未可知),它的同位素年龄值为214Ma,推断马伸桥岩体亦应是同时代的产物。笔者曾研究塔里木-中朝准地台北缘成矿带南亚带含磷岩体皆为晚华力西—印支期的产物【1】,马伸桥岩体时代应在此范围。

3 层状岩系及其韵律特点、含矿性

3.1 代表性钻孔剖面

马伸桥岩体中超基性岩是一个多韵律的层状岩系,已施工的5个钻孔中有2个孔(ZK1和ZK3)打在超基性岩上,其中ZK1孔全孔为超基性岩,ZK3中上部和下部为超基性岩,两个孔岩性和韵律层及含磷层均可对比,为阐明韵律岩系特点,这里详细列出ZK1孔剖面(表1),表中分层厚度,根据进尺和岩心长度计算,实为假厚度,但根据钻孔剖面对比(图3)层状岩系产状近于水平,所以假厚度可代表真厚度。

表1 ZK1孔地质剖面、韵律及矿层综合表Table 1 Grouping sheet for geologic section, rhythm and the ledge of No.1 bore

3.2 层状岩系特点及含矿性

马伸桥杂岩中的超基性岩为一层状岩系,也是主要的含矿岩系。在已施工的5个钻孔中,ZK6和ZK5分别打在碳酸岩与硷性岩,其它3个钻孔的ZK1打在超基性岩中,ZK3部分打在硷性岩外也主要打在超基性岩中,ZK4孔打在超基性与硷性岩接触带和碳酸岩与硷性岩接触带(见图3)。根据ZK1、ZK3、ZK4三个钻孔剖面及对比,依其岩性和含磷性划分出9个韵律(钻孔未打穿岩体,显然不止9个韵律)。韵律总的特点如下:

(1)每个韵律由上、下两层构成,上部层为正长辉石岩、辉石正长岩,含磷性差,磷灰石含量一般3%~6%,下部层主要由磷灰辉石岩、磷灰黑云辉石岩、磷灰磁铁辉石岩、辉石磁铁磷灰岩组成,磷灰石含量大于10%,一般15%~20%,称之为磷矿层。

(2)每个韵律的上部层厚8~36m不等,下部即磷矿层较薄,一般2~8m,最厚19.20m。

(3)每个韵律厚度不等,薄者9.75m,一般20~30m左右,最厚者是第VII韵律,为119.22m,其中下部层(矿层)8.87m,上部层厚达110.35m,为无矿段,以此可分上下两个矿段,上矿段包括第1至第6层矿总厚累积36.62m,下矿段包括第7、8、9层矿,累计厚度31.63m,表明上、下两个矿段矿层总厚度近似,但上矿段矿层(矿体)占35.40%,而下矿段矿层(矿体)占48.8%,ZK1钻孔9层矿累积厚度为68.25%,占全钻孔岩石的16.2%,马伸桥岩体目前只发现磷矿构成工业矿床,共9层矿,单层厚度最薄2m,最厚19.21m,9层累积厚度68.25m,磷灰石含量最低10%,最高30%,一般15%~20%(P2O5一般6%~12.6%)。

各矿层普遍含磁铁矿,但钻孔编录者没有或很少有记载,只在几处提到磁铁矿矿物含量,也只有很少几件全铁化学分析数据,为10%~20%,但从磁异常值达到3000nT,这肯定与岩体含铁较高有关,单纯超基性达不到这么高的磁异常值。因此可以推断岩体含铁达到综合利用含量。

此外岩体几个拣块样La 0.02%,Ce 0.11%,Y 0.005%,表明含稀土元素较高。

岩心描述中还有几处含黄铁矿、辉铜矿、黄铜矿,因为没有化学分析样品,铜含量不明,总之,马伸桥岩体是一个以磷为主,含有铁、稀土元素的杂岩体,是一个有重要成矿远景的岩体。由于工程控制程度低,不仅含矿性有待查明,就是岩体产状、形态、延深、规模、三大岩类及其关系等都应继续进一步查明,这应立专项投入详查工作。

4 马伸桥杂岩的地质意义

笔者于1992~1994年通过“中国北方内生磷矿成矿预测研究”和“中国磷矿形成条件及成矿规律研究”(研究报告由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研究院内部印刷),总结了中国和世界内生磷矿成矿规律,提出“古老地台边缘及内部活动带受深大断裂控制的幔源超基性-硷性-碳酸岩杂岩型磷矿”的成矿模式与8条预测准则【1,3】,这是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在世界各古老地台均发现有这类三位一体的杂岩,并产有若干大、中、小型磷、铁、稀有金属、稀土元素及蛭石矿床【4】,在我国塔里木-中朝准地台北缘也具备相近的地质构造背景,并划分出塔里木地台北缘和华北地台北缘两个巨大成矿带【1】,但成矿带内只发现有若干超基性-硷性杂岩,对超基性-硷性-碳酸岩三位一体的杂岩只是一种预测,现在发现了马伸桥典型的超基性-硷性-碳酸岩三位一体的杂岩,不仅是验证了预测,更重要的是它预示着成矿带的找矿前景是巨大的,这正是马伸桥杂岩体的地质意义所在。需要指出的是塔里木地台北缘成矿带经近些年的投入工作,取得很好的成果,有新的重要发现,这是很可喜的事。但对华北地台北缘则几乎没有投入或投入很少的工作,相信只要有投入就肯定会有更大的收获。成矿带西段(内蒙古南部)、中段冀东至辽西地区、东段辽宁南部区等有若干硷性超基性岩、硷性岩分布,投入工作太少,有的至今没有研究,根本不清楚是否有超基性、硷性、碳酸岩三位一体或两位一体的杂岩存在,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只要发现这类三位一体或两位一体的杂岩,就有百分之五十找到矿的可能,这一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还曾预测华北地台内蒙地轴东段(吉林境内)受辉发河深断裂及其次级断裂控制的若干超基性岩和永胜屯、大肚川等硷性岩很有成矿前景,应当投入工作,深入研究那里的地质构造条件、岩石类型,有没有三位一体或两位一体的杂岩,不要去现场打几块标本化验无矿就否定,没那么简单,矾山磷矿就经过“四进三出”才发现的,即先后四个地质勘查单位进矾山工作,都打过钻,有三个单位否定走人,最后冶金516队第四个进入,深入工作才发现这个有重要工业价值的大型磷灰石矿。永胜屯硷性岩只一进一出,已发现岩体含烧绿石,这更要二进,因为烧绿石是岩浆岩型磷矿常见的指示性矿物,有关部门应当立项进行专项工作,争取有更大的突破。

这里要特别感谢天津市蓟县国土局向我们提供马伸桥钻孔原始编录及有关资料。

1 东野脉兴. 塔里木-中朝准地台内生磷矿成矿带研究[J]. 化工矿产地质,2003,25(4)

2 河北省地质矿产局. 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区域地质志[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

3 东野脉兴. 内生磷矿成矿规律及预测准则[J]. 化工矿产地质,1997,19(1)

4 东野脉兴. 世界内生磷矿地质及成矿规律[J]. 化工矿产地质,2004,26(3)

AGPAITIC PHOSPHOR-BEARING COMPLEX AND THE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FROM MASHENQIAO OF JIXIAN COUNTY, TIANJIN CITY

An Yongfu1Dongye Maixing2
1.Heibei Geological Institute of China Chemical Geology and Mine Bureau,Shijiazhuang,Hebei,050031,China
2. Geological Institute of China Chemical Geology and Mine Bureau ,Zhuozhou,Hebei,072754,China

The triune Mashenqiao rock bodies were composed by congeneric ultrabasic- agpaitic –carbonatites, which were formed at different periods. Be occurred at some old platform, the bedded ultrabasic rock bodies have nine phosphorus ledges, with the depth of 68.25m, more than half of which have some minerals such as phosphor, iron, rare metals and rare earth elements. Mashen bridge ore body is the first typital ultrabasicagpaitic carbonatites complex. The agpaitic complex were formed at the south belt, the middle part of magmatic phosphorite belt, of the huge metallogenic belt of north ledge of north China platform, all of which proved that it has more important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for finding Mashenqiao phosphor-bearing complex.

Mashenqiao,magmatic carbonate,bedded rock series,magmatic phophorite,

P619.213

A

1006–5296(2011)03–0129–08

* 第一作者简介:安永福(1962~),男,地质与勘探专业,高级工程师

2011-03-12;改回日期:2011-05-05

猜你喜欢
杂岩基性岩辉石
粉色蔷薇辉石的宝石学及矿物学特征
不同温度、压强、氧逸度条件下斜方辉石含水性的实验研究
四川锦屏山地区碱性杂岩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蔷薇辉石:既为宝,亦为玉
藏南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东段琼结杂岩早白垩世变辉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吉林省通化县四棚甸子地区铜镍成矿条件浅析
阿尔泰塔尔结拜一带镁铁质侵入杂岩成因--来自地球化学的证据
西准噶尔乌尔禾早二叠世中基性岩墙群LA-ICP-MS锆石U-Pb测年及构造意义
低温热年代学数据对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南段新生代构造活动的约束
特提斯喜马拉雅多重基性岩浆事件:追溯新特提斯洋的生存时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