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三轮集采坚定PTN部署决心PTN向全业务承载挺进

2011-12-17 09:14赵光磊
通信世界 2011年27期
关键词:现网基站运营商

本刊记者 | 赵光磊

编者按

中国移动近期完成了PTN的第三次集采,此次集采规模达13万端,居历次集采首位,而且中国移动同时进行的TDLTE6+1城市试点中对于采用PTN承载也提出了较高要求,8月份又将在国内新选取7城市组织大规模的TD-LTE实验网预商用测试,将进一步验证PTN承载LTE的能力。

同时中国联通目前对于PTN的现网试点规模扩大化,进一步检验PTN对于HSPA+业务及其现网业务的承载能力,PTN再度成为业内广泛关注的话题。本期记者将从中国移动PTN三次集采及PTN对LTE的承载两个角度解析PTN的市场及应用前景。

中国移动三轮集采坚定PTN部署决心PTN向全业务承载挺进

本刊记者 | 赵光磊

中国移动是PTN产业国际化主要推动力。

近日,中国移动第三次PTN集采结束,此前也有传出关于集采结果的各种消息,虽然中国移动官方尚未发布此次集采的结果,但中国移动研究院副主任研究员李晗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明确表示,PTN第三次集采的总量为13万端,加上现网已部署的20万端PTN设备,总计33万端,中国移动将PTN视为主流技术,将继续扩大其部署规模。中国移动自2009年开始引入PTN技术以来,就规划每年向PTN投入50亿元人民币,有效带动了PTN产业的发展。经过中国移动三轮集采之后,PTN在技术成熟度、市场规模方面都取得了质的飞跃。

李晗介绍,从全球来看,日本、韩国、意大利、葡萄牙等亚欧运营商均看好PTN技术,而且PTN的低成本、电信级的优势,使其在未来的应用过程中将得到进一步的部署。

有效支持全业务运营

据了解,目前中国移动各地对于PTN网络的承载业务的情况表现不一,如南方发达省份已经开始进行全业务承载,包括TD基站业务、城区GSM网基站等,同时还在推动PTN承载集团客户业务;而在西部一些偏远省份,PTN网络仍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为确保网络运行的稳定性,仍然使用MSTP网络承载主要业务,PTN网络承载业务较少。李晗告诉记者,中国移动集团对于PTN网络的定位在于全业务承载,包括集团客户业务、专线业务、基站回传业务及未来的TD-LTE业务都将向PTN网络迁移。

李晗表示,从中国移动的现网运营来看,PTN设备运行良好,大部分的技术性能已趋完善,包括TDM业务的承载、QoS的保障等均已解决,而对于LTE的承载也有了明确的方案。对于PTN技术特性的认可,确保了各地方省市在建设PTN承载网时无后顾之忧。湖北移动一位负责PTN建网的专家告诉记者,当地的PTN网络建设较快,已经基本覆盖了城区的基站,而且承载效果显著,目前正在大力拓展乡镇的PTN网络建设,争取早日实现全省的覆盖。

从网络部署方面,各地方移动都在同步建设PTN+OTN的驻地网,充分利用了OTN的调度功能。P-OTN技术也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并有望在其他运营商的网络中得到推广。

地方网络仍需完善

中国移动对于PTN设备的部署已经进入按部就班的阶段,地方移动对于PTN的运营维护问题已成为对PTN设备新的要求。李晗指出,虽然PTN技术的整体性能已趋完善,然而目前在环网保护功能的欠缺,已经成为困扰地方移动的运维难题。当前在环网保护方面,尚未有统一的标准,地方公司希望PTN能够像SDH一样,具备环网保护的能力。

另一位南方某地方移动的专家透露,移动对于PTN的第三次集采进一步坚定了部署PTN的决心,现在大部分地方移动都处于熟悉PTN功能的阶段,以开通网络为主。他指出,当地移动做了很多集团客户专线业务,总体而言,承载集团客户业务的安全性能够得到保障,但在开通时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厂家不同,问题各异。以当地省份为例,该省三厂家的PTN设备都没有用到流控的功能,也未进行GACh+Y.1731的升级,而当地运营商对于OAM、QoS的研究尚未开始。

对于西部偏远地区,如甘肃等地,PTN网络正在完善当中,对于既有业务的割接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随着PTN设备的规模部署,后续的网络维护问题势必将对地方移动的运维部门带来压力,仍需要相关设备商的进一步支持。

与IP RAN争论将长期存在

当前业内对于PTN与IP RAN两种技术之间的争论较多,尤其是联通和电信在两种技术选择上的模糊态度下,更是加剧了两种技术之间的争议。有专家指出PTN技术将沦为过渡,而IP RAN技术才是未来的主流。其主要的依据在于网络趋势的扁平化及IP化趋势日益明显,运营商现在部署PTN网络,最终仍需要向IP RAN技术过渡,过渡成本代价较高。然而从技术的演进路线及运营商的需求来看,两种技术之间的争论将长期存在。

首先,从技术发展来看,网络的扁平化及IP化,并未影响PTN对于现有业务的承载能力,中国移动大规模采用PTN实现全业务运营充分证明了其承载能力,而且PTN虽基于传输体系,然而在技术特性上与IP RAN有较多相通特性,未来亦可通过自身的技术修正及对IP技术的借鉴来完善。

其次,对于IP RAN技术,国外运营商虽有所采用,但与国内通信网络相比,规模过小,不具备明显借鉴价值,结合国内的现网情况,全国性的大规模城域网对于可管可控性的要求较高,PTN低成本、高QoS、较高的技术成熟度促使其可较快实现现网应用。

最后,中国移动在现网中所实践出的PTN部署及运维经验,对于其他两家运营商有较大的借鉴意义,这将打消其部署PTN的顾虑,直接可以进行大规模部署。

综上来看,PTN在于IP RAN的交锋中,仍具有一定优势,两种技术的争论仍将长期存在。

猜你喜欢
现网基站运营商
基于Relay架构的移动核心网方案研究
基于移动通信基站建设自动化探讨
可恶的“伪基站”
基于GSM基站ID的高速公路路径识别系统
取消“漫游费”只能等运营商“良心发现”?
第一章 在腐败火上烤的三大运营商
三大运营商换帅不是一个简单的巧合
三大运营商换帅
小基站助力“提速降费”
LTE覆盖的评估、定位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