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能如此看待新中国的思想文化?

2011-12-23 10:40宁玄武
中华魂 2011年1期
关键词:思想文化

文/宁玄武

岂能如此看待新中国的思想文化?

文/宁玄武

来 信

《中华魂》编辑部:

近日读到 《炎黄春秋》2010年第九期上的一篇文章《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建设新文化任重道远》 (作者资中筠,以下简称 “资文”),我思忖再三,觉得很难接受该文的观点。作者把建国以来的思想文化工作说得一无是处。例如,该文说: “如果说, 中国曾经有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精华相结合的时期,那就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至于新中国建立以后,按照作者的说法,那是: “文化,包括精神文明,则破坏大于建设”。即使是改革开放,在 “资文”中也乏善可陈,据说, “其致命的弱点在于收放仍在 ‘如来佛手心’。”甚至说: “这一轮新的启蒙仍以 ‘武化’手段结束”。按照她的说法,邓小平的 “南巡讲话”是 “挽回了经济倒退,而对政治思想却反其道而行”。像我这样的年轻人也知道这里说的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以及平息1989年的政治风波。 “资文”对此可谓深恶痛绝。因此, “资文”号召: “当前我国急需开启民智,掀起一次再启蒙”。“再启蒙”的内容是什么呢?那就是: “理直气壮地弘扬普世价值:人权、法治、自由、平等、宪政、民主,这可以说是今天的 ‘道统’”。作为多少了解一些我国当代史的年轻人,我决不能同意这些向人们的常识挑战的论断。但我又自觉水平较浅,看法是否有当,不是很有把握。为此,特写信向你们请教,如蒙赐复,不胜感激。

专此。谨致

敬礼!

晚辈 李书临拜上

复 信

李书临同志:

来信收悉。我仔细读了附件,完全同意你的看法。这里,谈一些我的意见,供你参考。

驳所谓 “政教合一”、 “颂圣文化”、“如来佛手心”

“资文”给新中国的思想文化扣了许多帽子,什么 “政教合一”呀, “颂圣文化”呀, “收放仍在 ‘如来佛手心’”呀,可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让我们来看看,这些说法是否真有道理,是否站得住脚。

——所谓“政教合一”。“资文”说:新中国 “产生了史无前例的 ‘政教合一’的体制,政治领袖与思想 ‘导师’合为一体。中国读书人失去了代表 ‘道统’的身份,成为依附于某张皮的‘毛’。这是最根本的变化。如果说新政权废黜百家,独尊 ‘马克思主义’ (加引号是因为实际上并不完全是马克思主义),那么对 ‘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权不在学院,而在中南海。不但 ‘朕即国家’而且 ‘朕即真理’。”尖酸刻薄,达于极致,可惜不能令人信服。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奋斗和探索,尝试无数次的失败和奋起,终于得出的宝贵结论。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我国人民才扭转了屡战屡败的命运,获得了解放和自由,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党的领导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是缺一不可的。只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党才是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真正的无产阶级先锋队。只有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才能变为千百万群众的活生生的实践,才能形成改造世界的坚不可摧的物质力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绝不是所谓 “罢黜百家”。众所周知,正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毛泽东讲过 “毛”和 “皮”的关系,那说的是知识分子与所属阶级的关系,就是说,在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社会里,知识分子总是属于一定的阶级,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世上没有也不可能有超阶级的知识分子。这并没有错,因为这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即使是对皮毛关系说深恶痛绝的“资文”作者也概莫能外。

——所谓“颂圣文化”。“资文”说,告别“颂圣文化”, “这是 ‘新文化’的精髓,从严复的 ‘开启民智’到梁启超的 ‘新民说’到五四一代人为 ‘德先生、赛先生’的呐喊,都是企图唤起民众摆脱在‘颂圣文化’下培养出来的奴性与愚昧。”然而,据说新中国却反其道而行之, “这60年是 ‘颂圣文化’一枝独秀,发展到空前规模。” “一切新、老传统的特点中惟有 ‘颂圣文化’如鱼得水。当下的 ‘颂圣’不一定表现在直接颂个人,而是颂 ‘盛世’。”这种指责乖谬已极。任何思想文化总是对客观事物有所肯定,有所否定,有所赞扬,有所鞭挞。试问,歌颂人民群众改造旧世界、开辟新天地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歌颂率领广大人民群众改天换地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难道不应该吗?难道倒要无动于衷甚至鄙夷诅咒吗?任何具有健全头脑的人都会选择前者而摒弃后者。那种认为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只能培养“奴性与愚昧”的说法,实在是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所谓“收放仍在‘如来佛手心’”。“资文”竭力贬抑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作者说: “这场思想解放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不可相提并论。其致命的弱点在于收放仍在 ‘如来佛手心’。”这实际上说的是思想解放要不要有客观标准,要不要有是非界限的问题。我们党提倡思想解放是有客观标准的,这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包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改革开放。这是一个十分宽广的天地,可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但也不是无边无际的,思想文化中那些违反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东西,那些亵渎真善美、散布假恶丑的东西,我们要坚决加以反对,绝不容许它们自由泛滥。这种反对,并不是简单的抓辫子,扣帽子,打棍子,而是充分地摆事实,透彻地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任何不存偏见的人都会看到,我们现在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尽管尚不尽如人意。如果把这都视为 “收放仍在 ‘如来佛手心’”,那应该说,这并非坏事,而是好事。难道说,对于 “资文”所列举的 “西单民主墙”上抛出的反共反社会主义言论,思想文化界出现的种种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污染现象,公然同党的基本路线唱对台戏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径直拿资产阶级的人性论与人道主义来反对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潮,对于这些,我们只有听之任之,甚至拍手叫好,而不容许说个“不”字,不容许与之较量、辩论,分出个孰是孰非吗?

于此可见, “资文”对于新中国的思想文化所扣的种种帽子,均属诬蔑不实之词,无损于它成绩占主要地位的本来面目。

我国精神文明是 “破坏大于建设”吗?

“资文”对建国60年的方方面面有个总体评价:“60年来,军事成就最大:新政权刚建立15年,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就造出了原子弹。在军事领域对国际先进水平跟得最紧;经济建设走了大弯路,以至于到1976年濒于崩溃,改革开放30年来,赖走向市场经济和向外开放之力,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只是现在已经到了拐点,可持续性发生问题;政治改革步履维艰,始终迈不出关键的一步;而文化,包括精神文明,则破坏大于建设。”这里,所谓经济建设“已经到了拐点”,所谓政治改革 “步履维艰,始终迈不出关键的一步”, “拐点”拐向何方? “关键的一步”迈向何方?任何头脑清醒的人都不难洞悉其中的奥妙。我们且来看看她对文化的评价吧。文化,包括精神文明难道果真是 “破坏大于建设”吗?诚然,如果拿某一段时间,例如所谓 “文化大革命”来说,确实如此。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已经作出了否定 “文化大革命”的决定。这完全符合客观存在的事实,符合全国人民的民心。但是从整个60年来看,却决非如此。60年来的文化工作 (广义)还是成绩斐然。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已经实现,高等学校的校数和在校学生数较之建国之初更是无法比拟。文化方面,我们都不会忘记曾经问世的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如 《谁是最可爱的人》、 《青春之歌》、 《红旗谱》、 《红岩》、 《渡江侦察记》、 《上甘岭》、 《舞台姐妹》、 《野火春风斗古城》、 《牧马人》、 《延安颂》、 《建国大业》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至于文化设施和群众文化活动,其发展也殊为可观。怎么能视而不见,一笔抹杀呢?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应予大书特书。即使企图加以否定的这位作者,也不得不承认:“新政权刚建立15年,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就造出了原子弹”, “在军事领域对国际先进水平跟得很紧”。任何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反映了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水平,而并不仅仅是军事领域的事情。

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新中国在发展思想文化的过程中,必然要破除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在这方面,成绩也是不容抹杀的。即如这位作者所指责的 “反对 ‘亲美、崇美、恐美’的运动”, “大规模的教师思想改造运动”,乃至反对儒化中国的斗争,其成绩也是主要的。许多经历过当时这方面的具体实践的人,至今对此仍怀着亲切的感情。尤其是解放初期普遍开展的关于 “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的学习和教育,令广大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茅塞顿开,受益匪浅,促进了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转变。诚然,有些运动中也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特别是文化界的几次大批判,确有过火的毛病,伤害了一些不应伤害的人。这是无需回避也回避不了的,但决不能反过来,像这位作者那样把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统统视为无事生非,庸人自扰,以至断言什么 “从此独立人格荡然无存,不但是非标准,连审美标准也不再有自主权。”为什么?因为这完全违反事实。试问,改变劳动人民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难道不是靠革命斗争而是靠行乞兴教?文艺创作难道不是靠生活积累和创作实践而是靠什么 “主观战斗精神”?研究 《红楼梦》乃至整个古典文化的研究工作,难道不要从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生活和创作出发,而要钻牛角尖去搞主观的、繁琐的考证?知识分子辨别是非、美丑的自主能力又是什么时候被剥夺了?显然,这些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终究有其客观的标准,决不会因为时过境迁而改变,更不会因为如簧之舌而颠倒。

我国急需所谓 “再启蒙”吗?

“资文”断言: “当前我国急需开启民智,掀起一次再启蒙,打破新老专制制度造成的精神枷锁,否则民族精神有日益萎缩之虞。”显而易见,作者是把如今社会主义的中国视为新专制制度的。她昭示我们,启蒙 “就是用理性之光照亮蒙昧的心智。在长期思想禁锢的制度下,每个人都需要而且可以自我启蒙,也可以相互启蒙。当然不能讳言 ‘闻道有先后’,先觉者有义务与他人分享自己之所悟”。毫无疑问,她属于闻道在先的 “先觉者”之列,是在苦口婆心、摩顶放踵地启迪我们这些蒙昧者。

然而,我们这些蒙昧者首先要弄清楚她说的 “启蒙”和 “再启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仔细通读全文,原来她不过是要搬用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当时的思想家为法国革命制造舆论的思想和理论。说到这里,我们自然想起了恩格斯的一段名言:“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作不合理性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到现在为止,世界所遵循的只是一些成见;过去的一切只值得怜悯和鄙视。只是现在阳光才照射出来,理性的王国才开始出现。……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19—720页)这段话精辟极了!恩格斯既充分肯定了启蒙学者在历史上的作用:替资产阶级革命制造舆论,鸣锣开道;又揭示了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只是要建立一个由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与劳动人民的资本主义王国。恩格斯尖锐地指出: “如果说以前在光天化日之下肆无忌惮地干出来的封建罪恶虽然没有消灭,但终究已经暂时被迫收敛了,那么,以前只是暗中偷着干的资产阶级罪恶却更加猖獗了。商业日益变成欺诈。革命的箴言 ‘博爱’化为竞争中的蓄意刁难和忌妒。贿赂代替了暴力压迫,金钱代替刀剑成了社会权力的第一杠杆。初夜权从封建领主手中转到了资产阶级工厂主的手中。卖淫增加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总之,同启蒙学者的华美诺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 (同上,第723页)恩格斯告诉我们,只是当无产阶级逐步走上了历史舞台,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以至科学社会主义以后,人类才看到了摆脱资本主义,创造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社会的黎明曙光。

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不同,它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通过实践完全可以成为客观现实的。前苏联和我们中国的实践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尽管前苏联由于帝国主义的扼杀和渗透,特别是其内部的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势力的破坏和腐蚀,屹立于世90年后遭到演变和肢解,但是中国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尚在,特别是我们中国,正在沿着科学社会主义与时代特点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任何尊重客观的人都不会无视这个事实,都不会抛开这个光明大道而到19世纪西方的启蒙运动中去寻求救国之道和治世良方,都不会舍大道而就崎岖,弃骐骥而就驽马。

眼前这位提倡 “再启蒙”的人究竟要我们怎么“启蒙”呢?为了不致断章取义、曲解原意起见,我们还是不厌其烦地援引一段原文吧: “首先,知识分子需要自己解放自己,争取人格独立,减少依附性,坚决抵制 ‘颂圣文化’,摆脱祈盼或仰望 ‘明君’的情结,努力面向公众,理直气壮地弘扬普世价值:人权、法治、自由、平等、宪政、民主,这可以说是今天的 ‘道统’,是自救与救国的需要,无关 ‘西化’或外部压力。不断撑开文化专制的缝隙,见缝插针地做一些扎实的启蒙工作,继承百年来先贤未竟之业,建设以民主和科学为取向的 ‘新文化’,假以时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民族精神振兴或许有望。”这里,除了作者强加于新中国的 “颂圣文化”、 “明君情结”云云,剩下的便是 “普世价值”,那是作者的 “通灵宝玉”,是她开给我们的济世良方。但我们前面已经作了剖析,这里开列的 “普世价值”并非普世,而是具有阶级性的。如果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那么这些内容是我们已经和正在做的,尽管做得还不完全令人满意,尚待不断加以改进;而如果不是搞社会主义,甚至要以资本主义取代社会主义,那么,这些不过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而已。早在五四时期,中国的先进分子就已经赋予 “民生”和 “科学”以崭新的内容,民主不再是指狭隘的资产阶级民主,而是指多数人的民主、劳动阶级为主体的民主,科学当然包括自然科学,但是人们对社会的研究只有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成为科学,所以讲科学,首先要讲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如今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一个世纪,难道我们反而要不问姓 “社”姓 “资”,把那样一幅 “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搬出来当作济世良方,用它来对我国人民进行 “再启蒙”?这究竟是 “启蒙”还是 “坑蒙”?这种 “新启蒙”将把我国引向何方,难道还不清楚吗?

以上是我的一些意见,说出来供你参考,让我们一起讨论吧。

专此。谨致

同志的敬礼!

你的老年朋友 宁玄武

猜你喜欢
思想文化
文化与人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谁远谁近?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