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伦理思想的和谐意蕴及其当代价值*

2011-12-23 11:18张志巧唐凯兴
广西民族研究 2011年4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壮族民族

张志巧 唐凯兴

壮族伦理思想的和谐意蕴及其当代价值*

张志巧 唐凯兴

壮族伦理思想中蕴藏着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意蕴和追求,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弘扬壮族伦理思想中的和谐理念,有利于协调壮民族地区人与自然的现代冲突,为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自然基础;有利于协调壮民族地区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冲突,为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和谐稳定的秩序保障;有利于增强壮民族地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持。因此,我们应充分彰显壮族伦理思想和谐意蕴的当代价值,为壮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壮族伦理思想;和谐意蕴;当代价值;实现路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目前我国国家建设的时代主题,是包括广大少数民族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面临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在壮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既要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更离不开对民族传统文化和优秀道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本文拟分析和揭示壮族伦理思想所包含的“和谐”意蕴及其当代价值,为壮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一、壮族伦理思想的和谐意蕴

著名壮学专家梁庭望在《壮族文化概论》中曾说道:“壮族是一个很讲究道德、礼节、伦理的民族,有着悠久的伦理道德传统。”[1]壮族的伦理道德思想,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文明时代即将来临之时……壮族的伦理道德思想经过长期发展,到了明代中叶,出现较系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形成了后来成为传统的道德规范。[2]在这些道德规范中,有成文的、也有不成文的,有乡规民约,也有民间信仰信俗和神话传说,但都能折射出深邃的和谐思想和纯朴的和谐理念,成为有序调节人们生产生活、家庭关系、社会活动等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在长期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保护环境、美化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念。壮族及其先民适应华南珠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把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成为了最早创造稻作文明的民族之一。在漫长的稻作农耕生产中,壮人与水和土地以及各种动植物有了密切的联系,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并通过自然崇拜、民间信、禁忌及习惯法等调适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敬畏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主要体现在:(1)敬畏自然,崇拜自然。远古时代,壮族先民们由于受社会生产力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对于各种自然现象尚无法正确认识,对那些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着密切关系的物象加以神圣化并奉之为图腾或崇拜对象,以祈求庇护和赐福消灾,形成了原始的自然崇拜。因此,在壮族地区,花草树木、飞鸟鱼兽莫不有灵,并受到壮人的尊重和顶礼膜拜。以花崇拜为例,壮族信俗认为,人是花婆神花园里的花朵,花婆赐花谁家,谁家生孩子,赐红花生女孩,赐白花生男孩。小孩子生病,是花山上花缺水生虫。花婆在花山上将一株红花和一株白花移栽一起,世上男女结成美满夫妻。人逝世时,灵魂回归花上为花。[3]故在壮家有供奉花婆神以求生育和护佑孩子的习俗。花婆神话反映出了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心理认同。(2)热爱自然,善待自然。壮民族聚居地属亚热带,常年气候温热,雨水充足,动植物及其他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由于早期生产力的落后,壮族先民强烈地依从依生于自然。因此,壮民族对自然生态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保护意识。如在壮族的生态意识中,森林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是人类的生存之本。“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粮”这已经成为壮家人的古训,因而村寨前后和农田周围的树木往往禁止乱砍滥伐。为了保护水源地,壮族先民以宗教的形式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几乎每个壮族村寨都有一片加以特殊保护的树木,俗称“祖宗神树”,这些“神树”不能随意接近,更不允许乱加砍伐,违禁者会受到神灵的惩罚。壮族民间还结婚、乔迁等大喜日子要植树造林、“近水不得滥用水”、“砍伐要舍近求远”等习惯法和禁令。

2.追求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壮族是一个典型的稻作农耕民族。相对固定区域内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壮人深刻地认识到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形成了和谐的人伦思想观和家庭观,主要体现在:(1)平等待人,和睦谦让。壮人认为尊重他人就等于尊重自己,与每个人都融洽地相处,对人对己都有好处。因此,壮人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往往采取平等的态度,发生矛盾和纠纷时都尽量得做到宽容和谦让,尽量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壮族民间伦理道德长诗《传扬歌》就有“莫挑拨同辈,让人结冤家。有时偶顶撞,让两句也罢。”“左邻或右舍,早晚常相逢。有事当相助,莫用话伤人。”[4]等传唱。(2)热情好客,团结互助。壮族是我国最热情好客的民族之一,对于远道而来的客人,壮人总是热情相待,壮族民间有谚语云:“千金难买客登门,杀牛难得亲友来”。喜迎八方来客的待客之道也造就了壮人开放的、最能容异的民族特点,只要能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事物,壮人都以宽阔的胸怀容纳它。由于居住的集中,自然环境的恶劣,使壮族人看到集体力量的强大,产生了强烈的集体意识,因此“同类有无相资,一无所吝”的团结协作、慷慨助人的美德在壮乡随处可见。壮人把互助叫“打背工”,从插秧、建房、砍柴,到婚丧嫁娶等,邻里之间都会主动尽力地给予帮忙,互不记报酬。《传扬歌》中就唱到“壮家讲互助,莫顾自家忙。”“春耕待插秧,有牛要相帮,挨家轮流种,合力度大忙。”[5](3)尊老爱幼,夫妻恩爱。在壮族家庭生活中,尊老爱幼、夫妻恩爱的和谐场面随处可见。壮族民谚云:“村有三老,胜过一宝。”因此在壮族家庭中,老人被视为团聚的核心,被子孙后代所爱戴和孝敬。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壮人认为夫妻间应互敬互爱、相互忠诚、平等与和谐,以保持家庭的和美。《传扬歌》中就唱到:“夫妻一条心,勤俭持家忙……小事多相让,大事好商量,相爱两不厌,和睦把家当。”[6]

3.追求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马克思曾指出: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人就是国家、社会。可见个人与社会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的运行与前进也离不开个人的完善与发展。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壮人也认识到了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形成了一系列规范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伦理规范。主要体现在人立之于社会要:(1)公平正直。壮人历来主张为人处事要公平正直,反对偷摸拐骗,欺贫凌弱。《传扬歌》就唱到:“儿女要做人,牢记在心间。”“一生来世间,安分走正道。”[7]壮族民间也有不少教人做人要正派、行事要公道的训导,如:人生在世要正派,为人行事要公正,损人利己做坏事,人眼不见天眼见。[8](2)诚实守信。民无信而不立,壮人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壮族传统社会是一个宗法社会,倡导邻里朋友之间讲信修睦,谴责言而无信的行为。壮人认为“言而无信是人渣。”同时,在壮族人眼里,守信用是神灵的要求,不守信用是十分缺德的事,是会遭到报应的。因此,在壮乡,极少有人会失信负约。(3)尚义致勤。壮族人尤其尚义。他们认为唯有尚义,才能内抗自然,外拒强寇。壮族人的义主要指肝胆相照、互相扶持的朋友邻里“情义”和扬社会正气的“正义”。壮人尤其把勤劳本分作为“义”最重要的内容,认为只有经过自己辛勤劳动而获得的东西,才是“义”的东西,因此,壮人认为“勤劳是头条”,[9]“勤劳是甘泉”。[10](4)家国一体。家国一体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壮族社会伦理的最高层次的追求和体现。壮族是个饱经忧患多灾多难的民族,历史上曾经多次遭到外族的入侵,但这些侵略行径都遭到了壮族人民的英勇抗击。在保家卫国的实践中,壮族人民形成了对自己故土家园、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荣誉感,抒写着家国一体的爱国传奇。如南宋时期侬智高英勇抵抗交趾国的烧杀掳掠,明朝嘉靖年间的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率领俍兵奔赴东南沿海勇斗倭寇等保家卫国行为已成为壮族家喻户晓的爱国传唱。

二、壮族伦理思想和谐意蕴的当代价值

胡锦涛指出:所谓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1]这就道出了构建现代和谐社会蕴含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的内在要求。壮族理思想所折射出的和谐意蕴和追求,与现代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有着相吻合的元素和共同追求,因此,弘扬壮族和谐的伦理思想对壮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引导和现实指导意义。

1.有利于协调壮民族地区人与自然的现代冲突,为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自然基础

马克思曾指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本主义。”[12]可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离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谐社会将无从谈起。几千年来,壮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思想被本民族人民不断地继承和发扬,把对生态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索取与再生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世人描绘了一幅山清水秀、花香鸟语的和谐画卷。然而在中国社会转型与现代化变迁的浪潮中,壮民族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得不面对能源高耗、生态危机等众多现代社会带来的挑战,面临着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日益尖锐的的矛盾冲突,自觉或不自觉地改变着原有的有利于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行为。如在经济利益面前,当代壮人开始过度开荒、砍伐赖以生存的森林、捕捉曾世代友好相处的珍稀野生动物如果子狸、天山甲等,对铝、锰、钛等矿产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使壮族地区石漠化、水土流失、自然灾害和人地矛盾等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虽然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可能在短期能够给经济相对落后的壮民族地区带来实惠,但不利于壮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更不利于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伦理对于经济来说,它不是一种外部的力量,而是经济增长点内生变量。”[13]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人们开始寻求人与环境、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的出路。壮族先民一直推崇的大地万物各有其道、相生相亲和相互依存的生态观念,具有以原始宇宙观为基础,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为内涵和以禁忌及习惯法规为约束机制的特征,并且与其民族的耕作方式相适应,其主旨在于追求人与自然的平衡和和谐关系,主张人类要珍惜自然资源,利用和开发要适度,保持自然生态的平衡。[14]这其中蕴含着的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思想的使用价值,正是壮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然基础,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的壮民族地区协调人与自然的现代冲突,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答案。因此,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尊重和挖掘壮民族和谐生态伦理思想的价值,唤起当代壮人对自然的道德良知,重拾壮人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优良传统,遵循壮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近水不得滥用水”、“砍伐要舍近求远,实行轮伐”等“适度索取”的生态消费观,在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之间找到平衡点,从而更好地保护壮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为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自然基础。

2.有利于协调壮民族地区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冲突,为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和谐稳定的秩序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有融洽的民族关系和稳定的社会秩序做保障。世居于祖国西南边陲的壮民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也是我国民族关系最融洽的民族之一。几千年来,壮民族内部极少有大的社会波动和反社会倾向的思想和行为,壮族从不主动与周边国家和民族交恶,这对巩固和稳定祖国西南边疆安全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种和谐稳定局面的形成与壮民族长期信奉的“和谐”理念密切相关,与壮族民族特有的与人为善、与社会为善的宽容心理和伦理修为密切相关。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和市场经济的日渐深入,受全球化、市场经济负面作用和西方价值观的影响,近年来在壮民族地区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不正之风有所抬头,壮乡昔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诚实守信、互助互利等优良传统在市场经济利益驱动下正在慢慢隐退,传统的价值观正在慢慢动摇,人与人的利益冲突日益明显,这严重影响了壮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和和谐稳定。

面对这些挑战,需要大力继承和弘扬壮族优秀伦理道德传统,需要重谱壮族伦理思想的“和谐”之音。壮族伦理思想蕴涵着的主张平等,反对压迫;主张勤俭,反对懒惰;主张正直善良,反对偷摸拐骗;主张真诚交友,反对欺诈:主张睦邻,反对相互侵害等“和谐”的伦理追求,至今仍闪耀着光芒,对于培养和谐的个体、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和利益分配、重构价值体系、修复失范的社会秩序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壮人历来在社会交往和贸易往来中秉承的事先讲好的承诺和买卖,哪怕后来情况变得对自己极为不利或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也绝不反悔、变卦的诚信思想,对于今天壮民族地区建立公平公正、诚信友善的市场秩序和重建诚信社会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壮民族主张平等宽容、和睦礼让、互助互利、尊老爱幼等和谐人伦观和家庭观,为壮民族地区化解民族内部矛盾和纠纷、融洽民族关系、构建团结稳定的社会局面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壮民族处理与兄弟民族和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关系提供了参考。如近年来与东盟各国经贸、文化等的友好交流与合作就为壮民族走出世界,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为壮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壮民族家国一体的爱国主义传统也激励着壮人在以和为贵的前提下时刻守护好家园,坚守住祖国南疆的安全稳定,总之,壮族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伦理思想,更好地协调了壮民族地区的人际关系的利益冲突,巩固了壮民族地区友好、和谐、团结、稳定的大好局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和谐稳定的秩序保障。

3.有利于增强壮民族地区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持

文化创造是民族的生命线,而伦理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构建和谐社会除了需要物质条件作基础,更离不开民族文化和伦理道德等精神资源的撑。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生产实践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中,总结出了一系列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生存智慧和伦理规范,孕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从而激励着他们与艰苦的环境做斗争,创造出了拥有了壮锦、干栏建筑、铜鼓文化等光辉灿烂的、具有壮族特色的“那文化”体系。弘扬壮族的和谐伦理思想,能够使壮族人民充分认识到本民族的伟大,认识到优秀伦理思想在壮民族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推动作用,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增强他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他们朝着共同的理想目标迈进。只要经过现代转换,它不但不会过时,而且在今天一定能够对壮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为壮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持。

作为拥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一片海”之称的西部落后地区,壮民族地区要在物质基础相对薄弱、资金、技术、人才等不足的情况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壮族伦理思想中推崇的平等、互助、勤劳、诚信、尚义、爱国等和谐伦理精神和追求无疑是壮民族在生态环境相对恶劣、生产力比较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信息相对闭塞的情况下构建和谐社会尤为重要的精神力量和道德资源。如对于经济建设而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精神,艰苦奋斗、靠双手勤劳致富的务实拼搏精神,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诚信精神无疑为今天壮民族突破小农经济思维,克服等、靠、要思想,建立公平诚信的市场秩序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持。对于政治文明建设而言,人人平等、公平公正、家国一体等和谐伦追求无疑为现代壮民族构建民主、平等、法治的现代政治文明奠定了重要的道德基础;对于文化建设而言,平等、开放、宽容、和睦礼让的和谐心态无疑是壮民族地区弘扬壮民族优秀文化,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优秀文化,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有的道德姿态。总之,如果没有传统和谐思想的价值奠基和引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会因缺乏内在的精神力量而搁浅。弘扬壮族的和谐伦理思想对于增强壮民族地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全体壮族人民对建设好和谐社会在思想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形成一股全民族求和谐发展的巨大精神合力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三、壮族伦理思想和谐意蕴当代价值的实现路径

1.澄清认识,取精去糟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实现壮族和谐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首先要澄清人们对壮族伦理思想的偏差认识。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一代认为,壮族伦理思想很多是过去的东西,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没有必要去弘扬这些“土气兼俗气”的东西。还有人认为,壮族传统伦理思想中的落后因素颇多,保护传统是保护落后。必须要承认的是壮族伦理思想有些观念与现代社会是不相适应的,还有些是原始的、非科学的感悟,包含了一些迷信的、神秘主义的糟粕。如追求平等思想里包含有一些平均主义、容易满足、缺乏竞争等小农意识色彩,尚义思想里有不分青红皂白为兄弟两肋插刀的哥们义气,但主要经过现代转换,其积极的成份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价值导向。因此,在今天弘扬壮族和谐的伦理思想并不是保护落后,而是为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地为现代壮民族地区实现和谐发展服务。其次,要澄清对传统的保护不是要排斥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壮族以人为善、宽容、开放的和谐心态恰恰是今天壮民族地区处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矛盾应有的姿态。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壮民族在积极地面向未来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澄清认识,取精去糟,汲取传统的优秀文化和伦理精神的精华。

2.与时俱进,创新形式

壮族伦理思想很多是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山歌、节庆文化等传承和传播的。如壮族人民喜爱山歌,壮族伦理道德长诗《传扬歌》就以人们喜闻见乐的山歌形式弘扬传播壮族伦理思想。众多的壮族传统节日如三月三、花婆节、蛙婆节以及以这些节庆文化为载体的民俗活动如唱山歌比赛、抢花炮、抛绣球、踏板鞋等,让壮族人民在节庆娱乐的过程中增进了对壮族平等、互助、和乐、诚信、尚义等优秀伦理精神的认识,促使和谐的伦理观念得到广泛的传扬。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传统的文化和形式越来越疏远,加之年轻一代基本都远离家乡去城市打拼,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已不大适应时代的要求,也不利于壮族伦理思想的现代传承。因此,要弘扬和实现壮族和谐伦理的当代价值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形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媒手段弘扬和宣传壮族和谐伦理思想。其中从1999年开始的一年一度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就是传统与现代的经典结合,使年轻一代的壮人在享受现代气息同时也受到了壮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而且也使壮族传统文化走出了世界。借鉴这个成功的范式,我们可以对承载壮族优秀伦理资源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传统节日、民风民俗进行现代的转换,使其富有现代气息,更易于被年轻一代壮人接受,如把花婆、布洛陀等神话传说改编成现代影视题材,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分享壮族传统文化与和谐伦理的统一。

3.健全机制,全民参与

壮族伦理思想博大精深,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成文的也有不成文的,有易于被人所接受的传唱如《传扬歌》,也有比较深奥的创世史诗如《麽经布洛陀》。因此,在今天要让世人更好更全面地去了解和传承壮族和谐伦理思想,实现其当代价值,需要建立健全壮族伦理思想的传承和保护机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全民的参与。首先,要发挥政府在挖掘、保护和传承壮族伦理思想中的主导作用。一要组织相关专家及工作人员区加强对壮族伦理思想优秀成分的搜集、整理、翻译和出版,如可以考虑用小册子的形式出版《壮族伦理故事选集》、《壮族伦理山歌精选》、《壮族传统民风民俗读本》等壮族传统伦理道德通俗读物,让更多的壮乡百姓学习和了解壮族和谐伦理思想。二要加大对农村电视、广播、网络、文化广场、图书馆等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为壮族和谐伦理思想的现代传播搭建平台。三要设立专项经费,对农民文化骨干、都老寨老等在传承壮族优秀伦理道德方面有带头作用的人给予一定的经济上的补助,鼓励他们传承壮族和谐伦理思想和文化。其次,要发挥民间文艺爱好者、文艺团体、民间组织等群众力量在传播壮族和谐伦理思想中的积极作用。如百色平果的哈嘹乐队就把现代流行音乐元素与平果嘹歌结合起来,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了壮族的伦理山歌,田林的北路壮剧、靖西的木偶戏等都是宣传壮族和谐伦理思想的百姓平台。最后要发挥学校在宣传、研究壮族和谐伦理思想中的重要作用。学校要积极开发壮族和谐伦理思想作为壮族青少年的特色教育资源,如中小学语文课、品德课可引入壮族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中勇敢正直、爱国爱家等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音乐课可引入壮族的山歌文化资源,体育课可引入抛绣球、三人板鞋等壮民族特色体育文化资源,从而让学生学习和领略到其中蕴涵的和谐伦理思想,实现其育人功能。高校要发挥科研优势,用壮族和谐伦理思想的研究成果去教育学生,使他们把文明带回家乡,影响家人和村民的品行,共同建设和谐家园。

[1]梁庭望.壮族文化概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391.

[2]张声震.壮族通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261.

[3]过伟主编.中国民俗大系·广西民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166.

[4][5][6][7][9][10]梁庭望,罗宾.壮族伦理道德长诗传扬歌译注[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119.127.131.[8]魏建功.西南边疆壮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的原因分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9(3).

[11]胡锦涛.在省部级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厦门日报,2005-06-27(1).

[1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3]贺金瑞,熊坤新,苏日娜.民族伦理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14]覃彩銮.试论壮族文化的自然生态环境[J].学术论坛,1999(6).

The Harmony Implications and Contemporary Values of the Zhuang’s Ethical Thinking

Zhang Zhiqiao,Tang Kaixing

The Zhuangs’ethical thinking contains many harmony implications and pursuits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people and nature,the people and people,the people and society.It shares a common pursuit on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It’s very meaningful to promote the Zhuangs’ethical thinking:it’s helpful to coordinate the modern conflicts between people and nature in the Zhuang region,so as to lay a good natural base on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helpful to coordinate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the interest conflicts in the Zhuang region,so as to provide the protection order of harmony and stability on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helpful to strengthen the cohesive affinity and centripetal force in the Zhuang region,so as to provide the society spiritual power and moral support on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So we should promote the contemporary values of the Zhuangs’ethical thinking,so as to give service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in the Zhuang region.

the Zhuangs’ethical thinking;Harmony implications;the contemporary value;the path to be realized

【作 者】张志巧,百色学院社科部讲师;唐凯兴,百色学院政治与法律教授。广西百色,533000

C958

A

1004-454X(2011)04-0088-006

* 本文系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壮族伦理思想研究”(09XZX008)阶段成果。

〔责任编辑:刘建平〕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壮族民族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Cat’s book》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壮族山歌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中国伦理思想的历史追溯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欧茨小说《大瀑布》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