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交流成为数学课堂的主旋律

2011-12-23 11:45郭仰权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1年12期
关键词:算式乘法小朋友

郭仰权

“交流”是数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关注的重要内容,以下是笔者在这方面所做的一些努力与探索。

一、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敢说”。

1.创设生活情境来说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我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发现数学,从中不断交流。在学习《米的认识》这一课前,我在教室前面用粉笔画了一段路,让他们走一走。在小朋友知道了一米有多长后,我让他们找一找周围哪些东西大约是1米,在生活中有哪些作用?让学生从十分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在不断交流中将学生引入学习活动的探究中,并使学生产生了一定要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

2.创设趣味情境

好玩是儿童的天性。要让儿童享受童年的欢乐,这要求我们适应儿童的特点,按照儿童内在发展的自然顺序进行教学。执教《除法的初步认识》时,老师创设这样一种情境:6个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你准备怎么分?小朋友各抒己见,很快有了分法,这时我再让小朋友找一找这些分法中哪种分法最公平?引入新的活动探究,即四人小组进行活动,边活动边交流,孩子们在富有情趣的活动中,亲身体验“平均分”“等分除”的概念。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大胆地表现自我,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为学生交流搭建了舞台。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会说”

启发学生思考的关键在于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在情境中教师把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产生想说的愿望,想说的冲动。

1.创设冲突式情境,使学生“悱”中说

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出了一组题目: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其中有这样一道题:1+1+2+1+1,大部分孩子判断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也有个别小朋友说行,这时我让两组同学分组讨论后分别说出各自的理由,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小朋友说这几个加数不相同,能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小朋友说我可以把这个算式看成1+1+1+1+1+1,就能写成乘法算式1×6了,还有可以把这个算式看成2+2+2,就能写成乘法算式2×3了,最终和第二种方法达成共识。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力指向困惑之处,使学生在学习中有了一个目标,在不断探究、不断交流中进行了多方位联想,从而使得有话可说。

2.创设操作式情境,使学生“动”中说

实践操作是小学生获取感性知识,发现数学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让学生在动中会说的重要载体。例如,在学习《角和直角》中,课堂上组织学生用两根纸条和一枚图钉做成一个角的模型。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边指边说说角的各部分名称,同时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边活动边说,在后来的反馈中很快达成一致: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叉开程度有关,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三、指导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善说”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要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教师要时刻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捕捉“说的契机”。

1.质疑教材,学会研读教材

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许多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续和深入,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认真思考的孩子就能产生许多问题。老师要通过平凡的数学字眼,诱发新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教材中处处闪烁着问题的火花,在研读教材中让学生善于交流。

在教学《米的认识》一课时,有孩子说:“老师,这是不是我们烧饭用的米?”有孩子说,我爸爸教过我这是量东西长度的一个单位。在孩子们已经初步掌握了米的概念后,我让孩子们量可以用米作单位来计算物体的长度,再设计几个不能用米尺量的物体。这时,孩子们为难了,有学生问我有没有其他的长度单位?趁此机会,让孩子们打开书看书上的概念,问他们概念中你了解了什么?有人说:“我知道有比米更小的单位。”还有人说:“我知道还有比米更大的单位。”因此师生总结教材概念中的“一般”两字特别重要,为今后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打下基础。

2.质疑解法,训练思维能力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对常规解法进行质疑、评价,使学生在不断思考、不断交流中拓宽思路,以寻求独特、新颖的解题方法。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后,练习中出了这么一道题: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周长相等,已知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8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我先让学生自己探究,很多同学都是这样算的:(10+8)×2÷4,而且都能说出这样算的理由。我再让同学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算法?结果一些同学举手说:既然这个长方形和这个正方形的周长相等,那么周长的一半也应该相等,所以可以这样算:(10+8)÷2。话音刚落,就赢得了小朋友热烈的掌声。

3.质疑生活,落实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很多数学问题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从生活经验和已知的知识背景出发,主动探究数学问题,在应用中善说。在学习了乘法后,我设计了这么一道应用题:小红和爸爸、妈妈一同乘公共汽车去嘉兴,每张票6元,小红买半票。一共应付多少元?大部分小朋友很快列出:6×2+3=15元,然后我问假如老师把“小红买半票”这句话去掉,你会怎么解答?这时教室里特别热闹,有说还是这样计算;也有同学说,如果小红够大了,那她的票也要6元,他们一共需要付18元;还有同学说,万一小红还比较小,就像我小时候那样不用买票,只需付12元。这堂课孩子们解题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考虑,形成了解题的基本策略,并在交流中不断创新。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大胆说、仔细听,互相提问,并能吸收对方观点中的正确方面加以利用,使思维得到完善。经常性的训练使学生逐步提高倾听、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才会有学生创新的表现,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更加高效。

猜你喜欢
算式乘法小朋友
算乘法
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怎么写算式
把加法变成乘法
好玩的算式谜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找茬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