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外“中华巴洛克群区”现状与保护

2011-12-23 02:29付羽
活力 2011年18期
关键词:保护

付羽

[关键词]中华巴洛克;特色建筑;保护

一、巴洛克含义

“巴洛克”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特点是外形自由、色彩强烈、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常常采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中华巴洛克”这一名称最初是由一位叫西泽泰彦的日本学者提出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松福介绍说。巴洛克建筑艺术是17世纪在意大利兴起的艺术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色彩强烈、装饰富丽与雕刻细致,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而“中华巴洛克”简单说来就是在中国的“巴洛克”,即在中国形成的有巴洛克风格的中国特色建筑。

二、居民生活

中华巴洛克二期工程改造,他再一次走进这些传统的院落,这一次的感受与以往不同。有告别往昔的留恋,也有面向未来的憧憬。这里是哈尔滨传统文化的根,有传统的根深植这里,这里未来或许会成为传统文化的平台。

南三道街43号大院,是一个典型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大院。大院呈回字形,三层高,二层三层有漂亮的回廊。在院门口邂逅了49岁的赵义民先生,赵先生告诉我,他就是在这这里出生的。赵先生对大院有很深的感情。据赵先生介绍,这个大院原来只有正对大门的一侧有三层楼,其他三面都是后接出来的。赵先生还记得,在他小的时候大院里只有几户人家,院子里是石头铺就的地面,十分洁净。正对面的一楼,是烧开水的地方,供应整个大院居民的生活用热水。大院原来是有棚顶的,带着天窗,被称为“天棚大院”。所以无论刮风下雨,天井里都格外安静。赵先生让我细看回廊,回廊的立木多数是简易板条,只有正立面的三楼回廊,有几根立木是木工旋出来的,像是工艺品。赵先生说,在他小的时候回廊都是这种漂亮的旋木,后来逐渐被破坏掉了。大院里的小伙伴在回廊里捉迷藏,經常弄得一身灰土。关于大院的始建筑者,赵先生听故去的父亲讲过,好像与东北王张作霖有关,据说大院住过张作霖的干爹,这些传言已经无从考证了。

环顾大院,他与赵先生的讲述大相径庭。破乱的院内,地面盖着连片的鸡舍和煤棚,已经找不到最初的风华。

三、美学指引艺术风格

巴洛克建筑当然也是美学所指引建筑出来的,它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特点是外形自由、色彩强烈、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常常采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中华巴洛克” ——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在20世纪初,随着民族工商业的繁荣与外来文化的渗透,出现了一批受西方建筑文化影响的新建筑。那何谓“中华”那?中华:是公元300年魏晋时期钟信“天人合一”观念的哲人从“中国”和“华夏”两个名称中各取一字复合而成的。“中”侧重自然(天),寓意天下之中;“华”侧重民族(人),寓意为华夏族群(汉族的前身)。海外常将中华作为中国大陆、港澳特区及台湾地区的合称。

现在,走在哈尔滨市道外区靖宇街,仿佛进入一个中华巴洛克式建筑的集中展示橱窗。兴大兴超市、靖宇典当行、亨得利眼镜店、小月亮、新一代眼镜店、银金老照相馆、老鼎丰、大罗新古旧市场、玛克威商厦……经过岁月的冲刷,许多建筑虽已“老去”,但透过它们残损的外表,依旧不难想象它们当年的高贵与华丽。

如今中国巴洛克群区已经不多,除上海外,哈尔滨道外“中华巴洛克”群区是保存最为完整的,历史价值非常重要,可以见证哈尔滨其占据的历史地位,美学价值更为重要,它是中西文化的结合,对研究西方美学极具价值。

四、用美学引导建筑学使其还原风格

建筑学多数是由美学做指引,尤其“中华巴洛克”建筑更离不开美学。因为它是中西文化的结合,是中西文化美丽的象征,它独特的建筑风格带给我们不仅是外表的建筑理念,而是内在融入了美的象征,它的建筑都是从美学角度来建筑出来的,所以我们欣赏“中华巴洛克”不要单单的从建筑风格上去欣赏它,也需要欣赏它“美的一面 ”。

首先何谓建筑学:从广义上来说,是研究建筑及其环境的学科。在通常情况下,以及按其作为外来语所对应的词语(由欧洲至日本再至中国)的本义,它更多的是指与建筑设计和建造相关的艺术和技术的综合。因此,建筑学是一门横跨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的学科。建筑学所涉及的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以及作为实用艺术的建筑艺术所包括的美学的一面和实用的一面,它们虽有明确的不同但又密切联系,并且其分量随具体情况和建筑物的不同而大不相同。

五、保护历史风貌维持其现状

“建筑是城市文脉的载体,因此在保护这些建筑时,应是‘群体性维护,而非‘独立维护”。常怀生说,因为这些老建筑是砖木混合,外廊结构及室内楼板皆为木质,只要起火就会呈“火烧连营”之势,因此修缮时在材料的选择上,要用原材料恢复原貌,如果是建筑物内部维修,可以在保留立面的基础上,对内部进行改造,如把木材料改为钢筋混凝土,这样可以减小发生火灾的系数;维修破损的中华巴洛克建筑时,一定修一半留一半,这样可以有参照物。

“中华巴洛克”是中国人民勤劳和智慧的象征。哈尔滨殖民时期的道外区是中国居民集居地,在民族工商业的繁荣与外来文化的渗透中,生活在这里的中国劳动人民,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巴洛克”建筑流派的风格融汇在民族传统之中,创造了非常有价值的“中西合璧”的“中华巴洛克”。□

(编辑/李舶)

猜你喜欢
保护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元素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探讨
洛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探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