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编辑出版内情

2011-12-24 14:01史义军
党史博览 2011年7期
关键词: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胡耀邦文稿

○史义军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编辑出版内情

○史义军

20世纪80年代,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和《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两套文献集,是历史转折时期高层决策的重要历史文本,也是研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当代中国史的重要文献。

2010年,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9周年,纪念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及全国党史部门成立30周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与光明日报社于6月29日在京联合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史研究进展及党史学科发展”座谈会,2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韩钢教授在会上作了题为 《近三十年来党史资料的整理、编纂和利用》发言,发言中提到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两个版本。受这个发言的启发,现根据笔者手头掌握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一位工作人员1983年2月26日在北京军区师以上干部深入学习中共十二大文件集训班上的报告和《胡耀邦年谱长编》等其他资料整理出本文,将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编辑出版内情公之于众。

编撰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的缘由

1981年,中央宣讲团到河北去宣讲《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发现下面一些党员、干部对当时中央的精神不是很了解,有很多情况不知道。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文革”前和“文革”期间的那种状态,对中央的方针政策不理解,甚至产生误解。当宣讲团把中央精神、中央的文件、中央领导的讲话给大家宣讲以后,他们一是感到新鲜,二是感到中央的精神符合他们的利益,此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以前的一些看法有了明显的转变。

从这件事上,宣讲团成员们感觉到很有必要把中央的文件很快地编撰起来,把中央的精神及时地传达下去。不久,一些从事文献研究的工作者提出编一本内容比较完整的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集。于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向中央领导作了报告,很快就得到了批准。后来就编撰出版了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和《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两个版本。从此,编辑出版党的文献成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一项经常性工作。

胡耀邦等中央领导与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出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送审稿后,胡耀邦看后写了一段很重要的批示:“为了便利于查阅中央的方针、路线和政策的规定和阐述,为了便利于党内同志考查中央一些主要负责同志的重要言论,我赞成编辑《三中全会以来》这部重要文献的汇编集和选编集。”胡耀邦这段批示有两个意思:一是便利于查阅,这两本书收入文献的范围,从1978年11月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开始,到1982年8月中共十一届七中全会为止。这期间的重要文献基本都包含了,查找起来很方便,有利于学习。再一个比较重要的精神就是为了便利考查中央的一些主要负责同志的重要言论,也就是说中央领导的讲话要经得起检验。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的编辑过程中也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系统各部门的支持。他们提供和推荐了很多文稿,加上中央文献研究室征集到的文献,前后大约有5000件。这么大的量,如何取舍是一个问题。正在如何取舍拿不定主意的时候,1982年4月,编辑人员看到了1982年4月15日上午,胡耀邦同罗马尼亚共产党总书记尼古拉·齐奥塞斯库进行会谈时的一段话,这段话对编辑人员启发很大。胡耀邦说:

从三中全会到现在,差不多三年半了。从那时起,情况才一年比一年好。所以,现在我们各级党委开会都一致承认这次三中全会起了重要的历史性的作用。近三年半以来,我们开了四次全会,开了七八次工作会议。全会我们公开报道过,工作会议我们都没报道。我们是在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一系列重大问题重新做出了方针性、政策性的阐述和规定。有关这方面内容的文件达两百件之多。只有极少数的文件在报纸上发表了,大部分没有发表。近三年半时间,我们集中主要精力解决国内问题。我们的工作是非常紧张的。现在可以说,我们已经完成了这个转变。虽然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但最困难的时期可以说已经过去了。

根据这个讲话精神,编辑人员从几千件文件、讲稿、文章、书信、手稿中选了256篇,176万字,编撰成《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在汇编本的基础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又精选了104篇、79万字的《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由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出版。这两套书都是第一次系统反映新时期党的路线、理论、方针、政策的重要文献集,收入了从1978年11月中央工作会议至1982年8月的中央决议、决定、指示、通知以及中央领导人的讲话、谈话、书信和文章等,并从政治、经济、思想、新闻、科学、教育、文化、宗教、民族、统战、法律、军事、外交、党的建设等方面,反映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形成、发展和逐步完善,反映了各条战线拨乱反正的成果和历史性转折的记录。

在编辑过程中,邓小平、胡耀邦等中央领导对此也非常重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多次向中央有关领导请示汇报。涉及中央领导的个人文稿都经过了个人审定。有些文稿跟原来发表时相比,个别内容的提法也作了改动。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的特点及汇编本与选编本的不同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中有一半多是中央及有关部门的正式文件,还有一半是十几位领导的个人讲话、书信等,收入比较多的是邓小平、叶剑英、陈云等人的文稿,这是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是书中收入的文稿大部分过去没有公开发表过。选编中,第一次公开发表的文稿有百分之六十多,汇编中就更多了。这里面,有些文件过去是发到省、军级的,有些是在小范围传阅的,还有的手稿只有少数人看到过。选编本出版后有些人以为只不过是把一些过去印发过的现成文件编一编,没有引起注意。后来一翻,才知道里面有很多重要的新内容。第三个特点是,收入的文稿都是当时比较新的。编辑截稿时,中共十一届七中全会刚刚开完,胡耀邦在会上讲话不到10天,那篇题为《在党的十一届七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就收入了选编本,作为最后一篇。书印出时,当时多数单位还没有传达这个讲话。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从1982年2月份开始编,到最后出版发行大概用了半年多时间。中共十二大召开期间,首先发给了会议代表,以后陆续在各地印发,供党员领导干部学习。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的选编本的版权页印有“内部发行”字样,汇编本因属于机密文献,版权页印有“党内发行”字样,出版说明中有“本书是党的机密文献,在党内发行,请注意保密”字样。汇编本发行范围主要是地、师级机关,除同级党政干部阅读外,一部分研究人员,如研究员、副研究员,教授、副教授也可以看,主要是为了满足党内领导机关和研究部门的工作需要。

猜你喜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胡耀邦文稿
胡耀邦:让社员们多搞点“小自由”
文稿规范
文稿规范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本刊文稿中参考文献的要求
为领导干部荐书
为领导干部荐书
邓小平传:1904~1974
文稿打字的小方法
中央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