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图强之路

2011-12-25 18:58周励
西部大开发 2011年8期
关键词:陕西科技资源

◎ 文/本刊记者 周励

审视陕西的“优势”和“劣势”,是为了促进陕西的大发展,是为了陕西能尽快走向“强势”。

陕西经济突破万亿元大关后,能否持续有所突破的关键是什么?如何有效实施“十二五” 规划提出的“富民强省”战略?怎样才能成为西部乃至全国的经济强省?每一个陕西人都应该反躬自问——

对比中看陕西“优势”,对比中找陕西“劣势”。目前陕西发展状况中,“发展不够、基础不强、结构不优、动力不足、群众不富”等劣势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对此,陕西人应该有个比较清醒的认识,而“应对之策”又在哪里?

修炼“现代陕西人”

陕西省社科院院长杨尚勤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过程本质上就是社会现代化的过程,社会的现代化必须以人的现代化为基础,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社会的现代化。据此,他认为,尽快实现“陕西人”人格特征的“现代化”,是陕西全面实现现代化、实现经济强省的必要和重要前提。

具体地讲,陕西人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要赶快遏制自身不足、消灭“劣习”,“现代陕西人”需要修炼的课程还不少,主要应该具有如下一些人格特征:有知识、重科学、讲效率、会交际、善合作、重财富、敢消费、勤奋敬业、守法守时、好学进取、求新求变、时尚开放、视野开阔、宽容务实,乐于竞争冒险,崇尚个性与自由,适应自主自立、平等博爱、诚信友善、互利互惠的人际关系。

促进闲置资源“产业化”

“对于重工业特别是能源工业成分较大的陕西而言,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日益突出。陕西资源存量优势与经济实力弱势并存的直接原因之一,就是陕西有大量的经营性资源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浪费和贬值。”

陕西省政府参事曹钢向记者分析认为,陕西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将是陕西经济突破万亿元大关后,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陕西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2%,而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在人均GDP实现4000美元后,陕西经济正处于转型提升的关键时期,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改造传统服务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

加速资源配置“市场化”

“比较研究发现,区域经济差异的一般规律是:官权势力越强的地方往往也是官僚主义根基最深、官员掌控资源较多和市场配置资源比重偏低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行政效率与公共服务质量较低、民营经济发育滞后、民营经济舞台狭小,致使地方精英分子难以实现人生价值,这反过来又强化了官权的强势地位,从而形成‘官本位-官僚主义作风-经济制度落后-经济人才缺乏-市场化程度低下-民间经济弱小-经济相对落后-国民财富增长缓慢-官本位的强化’的恶性循环。”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白永秀对记者分析介绍,“包括陕西在内的我国广大西部地区都存在市场化程度较低、官员的服务意识不够强、行政质量和效率不够高的问题。因此,市场化是实现陕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必备基础。”

陕西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从思想上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发展民营经济是建设经济强省的有效途径和必要条件,牢固树立“重企、重商、亲商”意识,在加速国企改革的同时,努力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深化招商引资。

科技兴省

“科技兴省是陕西实现建设经济强省目标的重大战略,是陕西发展的潜力和希望所在”,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郭卫东认为,陕西推行“科技兴省”战略的当务之急和关键环节,是以新制度和新型人才来促进官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加速陕西的科技资源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使蕴藏在政府、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各类闲置资源有效整合到“产业化”过程之中,从而拓宽科技创新和财富创造的源头,最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所以,要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为支点撬动经济较快增长。实现“陕西配套”、“陕西制造”向“陕西创造”、“陕西服务”转变,关键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贡献率。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陕西传统产业,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业,实现以科技撬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推进城乡一体“信息化”

加速城乡一体信息化有利于打破陕西经济的封闭状况,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有利于迅速缩小陕西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数字鸿沟,加快与东部和国际的接轨。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仲伟周教授认为,应尽快完善各级政府部门政务公开网络平台,增加网上行政审批的服务项目,充分利用国家推进金税、金卡和金关工程建设的机遇,加快建设陕西城乡信息化进程;把政府办公自动化和税务、银行、工商、海关、外汇、外贸等部门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高政府的办公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快信息技术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中的推广应用;推进商业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建立新型供应链管理体系;大力推进基础教育的信息化程度,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和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对农村落后地区教育资源的重要作用;重点开发农村实用信息资源,全面建设陕西农业和农村经济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以信息化促进农村的产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等。

加速传统人才“资本化 ”

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岳亮认为,陕西作为科技大省和教育大省,并不缺少各类传统型人才,但陕西各级政府要借助“人尽其才”的选拔使用机制和“一流人才一流待遇一流事业”的利益导向措施,加速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化。

陕西应当着力培养和起用三类复合型实用人才:一是善于充分调动全民族智慧和力量为实现“富民强省”理想而不懈奋斗的领导型人才和有历史责任感、能驾驭市场经济、对百姓有深厚感情的德才兼备的党政领导人才。二是善于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善于在市场经济中整合各类资源、能有效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是勇于创新、尊重科学、尊重市场规律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加速提高农村“城镇化”

县域经济往往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最好折射,而这恰恰是陕西经济发展的“短板”,目前进入全国百强的只有神木、府谷。

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刘鸿儒认为,城镇化是承载产业转移,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载体,陕西要缩小与其他发达省份的差距,必须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以有效带动第二、三产业发展,加快推进经济形态由传统向特色经济、产业经济、工业经济和城镇经济跃升,逐步缩小城乡二元差距。

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西安,自然而然就会对中小城市起到带动作用,进而辐射城镇。城市群建设起来了,县城经济发展就不在话下。所以,鼓励农民落户既要靠政策也要靠市场,而不是仅仅用计划手段人为指引人们去城镇。

未来的陕西,我们有理由相信,将成为全国内陆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也必然会实现“富民强省”的理想。

链接

1000亿元

到2015年,陕西关中地区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超过300亿元;军民结合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500亿元;技术合同交易额超过200亿元;科技产业示范基地总产值达1000亿元,基本建成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

“13115”工程

陕西省从2006年开始实施的科技创新工程,在十年内攻克10个资源主导型产业方向的关键技术,开发3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产品(群),建设10个科技产业示范基地,择优扶持100个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搭建50个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

418万人 到“十二五”末,全省人才总量将达到418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73万人,高技能人才74万人。

猜你喜欢
陕西科技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我给资源分分类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科技助我来看云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