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场朝圣之旅——朱法元散文集《最后的圣土》读后

2011-12-26 08:24□褚
创作评谭 2011年4期
关键词:朝圣小镇

□褚 兢

人生是一场朝圣之旅
——朱法元散文集《最后的圣土》读后

□褚 兢

在红尘滚滚,物欲横流的时代,自奉做“一个散淡的人”,需要灵魂的安静和意志的坚定。我的交游当中,法元先生是一位既有静气亦有定力的人。

有着长期军旅生涯,转业后到权力机关工作,不久毅然“华丽转身”,投向文化出版行业,去编书写书,不汲汲于利禄功名,由从军、从政到从文,且甘之如饴,其乐融融。如此境界,非心中有梦之人,哪里能够理解?

这个梦,支撑着法元的事业,也支撑着他的人生。

这是行者之梦,也是朝圣之梦。我的印象是,法元把自己的人生当做一场朝圣之旅。读了他新近出版的散文集《最后的圣土》,我的印象得到了印证。

法元心中之“圣”,不是圣贤之圣,更不是圣坛之圣。他赞许的不是偶像,钦慕的不是权威,他心中的“圣”,是一种自然与道德的理想状态,是真善美的本位回归!

请看作者自己的表达:

行者之思为有感而发,发乎景则思景色之珍贵;发乎人则思人生之大义;发乎物则思物我之悲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中国有社会责任意识的文人的传统情结。法元此书记录的,正是他多年来行走的脚步和思悟的历程。

从《喀什怀古》到《晋祠驰思》,从《盐城之恋》到《感悟狮城》,作者足迹所至,遍及中国各省和世界各洲,纵横数万里之遥。每到一地,作者都被当地秀美的山水景观、悠久的人文风貌和浪漫的文化气息所吸引。他的纯净目光、文化储备和生命理想,恰与所见所闻形成交流碰撞,激起一次次的心灵火花,诱发一回回的灵魂闪电。胸中块垒,笔底波澜,在形成文字之时,自有回环婉曲、覃思深湛之妙。

燕山山脉险峻的岭脊上,存留下一段著名的长城。作者登上这座历2000多年仍保存完好的长城,心中涌起一股滂湃的激情:

山体的筋骨仍是那样凸显,仍然挺拔着刺向苍穹,长城的臂膀仍是那样极富力度地伸展,深沉地俯瞰着燕赵大地,履行着护卫生灵万物的神圣职责。

长城的意义在他的笔下寓意化、象征化了。将山体以筋骨来比喻,将长城做臂膀来联想,寄寓的是作者自身的襟抱,对景象的客观描绘中,渗透了一股凝重阔大的情怀,这种情怀在他的笔下多有显露。

二郎山脚下,便是大渡河。

早在山腰处,便已闻得河水的声音,那声音是如此之大,奔腾咆哮,声震长空,似有千军万马呼啸而来,又如雷霆万钧从天而降,教英雄闻之豪情顿起,令鼠辈听来魂飞魄散!

大渡河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极其相似而又结局迥异的两段经历。太平军杰出将领石达开率领的数十万大军,在这儿遭遇灭顶之灾;中央红军的长征部队在这儿强渡天险,突破重围,绝处逢生。一幕悲剧,一幕正剧,演绎了历史的奇诡。法元心底充溢着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豪气,同时有着一种承接古典精神的渴望。正是这股豪气和这种渴望,使得大渡河的涛声在他的耳畔幻化为一股“似叹、似嘱、似怒、似诉”的强烈呼喊。

笔墨所到,情绪亦到,思致亦到,这是散文写作的最佳状态。情致深婉而又勤于思索者,最易获得这种状态。法元写苏州拙政园,从园林的格局情调,悟到山水之灵气、人类之智慧和自然之美学,又悟到“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使笔墨、情韵和文思都有了摇荡生姿的趣味。

“整个园林,以水为主,水面约占全园的三分之二左右,所有楼台亭榭,均依水而建,水道水池,聚分有序,山径水廊,起伏曲折,间以古木蔽日,花丛铺地,富有自然情趣”——这是作者对园林概貌的印象。紧接着,作者一笔荡开,生发出感叹:

我自思人是具有亲水性的,有水就有灵气,就有智慧,就有美……难道这便是江南水乡出才子佳人之故?

如此美妙的苏州园林,其主人又是灵慧聪颖的江南名士,而园子的名称却叫“拙政”,此则为何?作者纵目移情,思及古今,恍然有悟。他依据园林主人的身世展开联想,写道:这世上最好做的是官,最难做的恐怕也是官。尸位素餐,无所事事,这等官谁当不了?而想中流击水,风风火火大干一番事业,既要具备相应德才,又能与阴暗势力抗衡,则非精通权术者不可为。法元于从政,曾有自己深切的体验,故能借园林与园名的对比,融汇情境,贯通时空。

《梅岭三叹》则将梅岭自古流传的几个著名而感人的故事串联成章。这些故事个个经典凝重,感人至深,作者以虔敬的笔墨抒写那些贞烈、神奇、悲壮、跌宕的往事,果然是一唱三叹,情怀激烈。

国内旅游,易得收获,盖因炎黄子孙生于斯长于斯,只要勤于读书乐于学习之人,对所到之处的典故蕴涵,可大致了然于怀。而国外旅游,文化隔膜,行色匆匆,一般人写游记、叙观感,多流于浮光掠影,止于“到此一游”的记录。而法元善于取独特角度,“抓拍”灵感的瞬间,窥斑见豹,烛幽察微,发人未见。如在巴黎这座世人皆知的“浪漫之都”“动感之都”,他却发现了它的宁静之美:无论是那一幢幢披着晨曦的经典建筑,还是摇晃着清澈涟漪的塞纳河水以及迈着轻盈的脚步、犹如“充满诱惑的精灵”进行晨练的巴黎女孩,都让他悟出这样一个“法则”:

历史创造的美应该是宁静的,人的心灵应该是宁静的,人所创造的美也应该是宁静的。

我猜测,法元之获得这种体悟,也恰恰是基于一种宁静如水的境界吧。

海德堡,一座拥有700年历史的欧洲古堡,同时也是一座风景幽雅的德国小镇。那座残存的古堡被早年的战火劈成两半;小镇人口繁衍至今也仅有14万。然而,在历史的阴影之中,在战火的余烬之处,这座小镇却提供了德意志文化繁育成长的养分。沿着那条著名的“哲人小道”,作者一定嗅到了逝去的哲学大师和文化巨匠的生命气息,他以仰慕的姿态抒写了这座古老小镇作为灿烂的日耳曼文化发祥之地的因缘际遇(见《情系海德堡》),让中国读者也不能不对这座小镇饱生敬意。

在游览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时,作者显然被那两尊名闻遐迩的青铜雕像——睿智慈祥的安徒生老人和忧伤美丽的“海的女儿”深深打动,他在当地的留言簿上写下这样一行字:“人类应该回归童话!”自然而然,这行字在他返程之后,又繁衍成一篇文章的主题(见《回归童话》)。

奇山秀水,古迹名胜,其审美价值在于积淀了人类的创造与追求,它是对象化哲学的理论课题,但它的现实意义却在于给人以审美享受。法元从他的山水之旅中体会到世俗所无法具备的内在涵义,因此,他把自己定位为“行者”,把自己的目标定位为寻找“最后的圣土”。

圣土何在?它似乎应该远离尘寰,远离人世,远离现实,但作者笔下,处处皆是圣土:高山大川、都城小镇、水乡草原、寺庙古堡……此所谓“心中有佛,所见皆是佛”也。朱法元的“朝圣”,不是偶像化的行为,而是一种生命状态。诚如他自己所言:“人类进入理想的境界,还有太远的路程,人类追求理想的境界,却是随时可为的。”

那么,我要说,这样的人生之旅,无疑是幸运之旅,幸福之旅,踏上这样的旅途,需要的不仅是机会,更是心境。

——《燕山看雪》

责任编辑陈蔚文

猜你喜欢
朝圣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腾讯公益:去西藏,完成一场没有尽头的朝圣
毕业一起去旅行:布莱佐书店:巴黎珍本书店“朝圣”地
小镇(外一篇)
朝圣
什么也没有小镇(3)
打卡名校景点——那些必去朝圣的大学景点
什么也没有小镇(1)
小镇小镇真热闹
朝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