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1980~1990年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调查分析

2011-12-26 09:34梅志强张晓梅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1年9期
关键词:总和育龄妇女生育率

梅志强 张晓梅

山西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太原,030006);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4医院

·调查研究·

山西省1980~1990年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调查分析

梅志强1张晓梅2

山西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太原,030006);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4医院

目的:估算20世纪80年代育龄妇女在严格计划生育政策下的总和生育率,用回顾性前瞻方式思考我国的人口现状,预测未来生育水平。方法:整理1980~1990年间出生的10 344名研究对象的年龄资料,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身份资料和兄妹等组合资料。计算其估计的母代最小年龄组生育率、总和生育率以及二者的矫正生育率。结果:1980~1990各年度间育龄妇女的生育率逐年下降,平均总和生育率为2.07,矫正平均总和生育率为2.14。总和生育率农村妇女>流动妇女>城镇妇女。结论:20世纪80年代的总和生育率已经接近或低于更替水平。人口流动是为“谋生”而不是为“超生”。人口流动是降低生育率的促进因素。人口流动稳定了农村的低生育水平。

育龄妇女 总和生育率 流动人口 户籍性质

总和生育率的高低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由人口学特征如人口结构的少年儿童系数、老年人口系数、抚养比、老少比等指标构建的人口类型,是全面评价妇女生育水平的指标。20世纪80年代时的育龄妇女现均已度过了整个育龄期,估算这一特殊群体的总和生育率(终身生育率),可较为准确地表达当时育龄妇女实际的生育水平。本文以此为基础,用回顾性前瞻方式估计我国90年代和本世纪前10年妇女的生育水平,探讨我国人口现状,预测80后、90后的生育水平,这是本文的目的。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来源

《山西省80后新生代婚姻状况和生育意愿调查》课题研究中的10 344名1980~1990年出生的青年作为研究对象[1],以其年龄、兄弟姐妹数量、户籍背景等作为研究分析内容;研究对象的母亲作为估算总和生育率的样本人群。

1.2 研究对象母亲最小年龄估计

研究对象年龄+80年代妇女平均初婚年龄[2]+2岁。如1980年出生的研究对象,其母亲最小年龄估计为30+21+2=53(岁)。

1.3 生育率计算

①年度(估计年龄组)生育率:年龄组样本人群生育子女数(独生子女+Σ非独生子女)/该年龄组样本人群数(研究对象)×1000‰。②平均总和生育率:所有样本人群生育子女数(独生子女+Σ非独生子女)/所有样本人群数(所有研究对象)×1000‰。③矫正年度(估计年龄组)生育率:年龄组样本人群生育子女数[1+婴儿死亡率(‰)]/该年龄组样本人群数(研究对象)×1000‰(婴儿死亡率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32.9‰)。④矫正平均总和生育率:方法同上。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研究对象的兄妹组合情况

10 344 名研究对象中,年龄不详63人,兄妹组合身份不详658人,年龄和兄妹组合身份均不详12人。如将不详作为基数计算在内,独生子女占26.47%,非独生子女占67.17%。具体见表1。

2.2 不同户籍研究对象家庭生育情况及总和生育率

在10 344名研究对象中,剔除658名因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兄妹组合身份不详者。对其中9 686名研究对象不同户籍背景的家庭生育情况进行分析,见表2。计算其母亲一代的总和生育率,城镇妇女为 1.86、流动人口为 2.21、农村妇女为 2.34。矫正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92、2.29 和2.41。

表1 1980~1990年出生的不同年龄组人群兄妹情况分布(n=10 344)

表2 不同户籍或居住状况人群兄妹情况分布(n=9 686)

2.3 研究对象母亲最小年龄及总和生育率估计

10 344 名研究对象中9 611名年龄和兄妹组合身份均清楚的研究对象母亲的最小年龄和总和生育率进行估算:1980年出生孩子母亲的最小年龄是53岁,1990年出生孩子母亲的最小年龄是43岁。按年度计算的总和生育率、矫正总和生育率以及平均总和生育率、矫正平均总和生育率见表3。

3 讨论

3.1 解放后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的变化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三次人口生育高峰。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战后恢复性生育。第二次是三年自然灾害结束后一直持续到70年代初期的补偿性生育,这次生育高峰是我国历史上出生人口最多,对后来经济影响最大的一次主力婴儿潮,人口出生率一直保持在30‰~40‰之间,平均达到33‰,10年共生2.6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0%。两次生育高峰形成的主力婴儿逐步进入生育年龄,又形成了80年代称之为“回声婴儿”的第三次婴儿潮。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回声婴儿潮虽不及前两次主力婴儿潮,但1.24亿的人口规模占到了当时人口总数的10%,作为主力婴儿潮的下一代,回声婴儿潮撑起了一个代表性的名词“80后”一代。从表面上看,生育高峰都是人口出生数量的绝对增多,但每次高峰时执行生育的育龄妇女数量和生育率却有着明显的不同,高生育率是前两次人口生育高峰的共同特点,即每位育龄妇女在一生中平均至少生了5.8个孩子。而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是由于育龄女性人口的大量增加所致,即第一、第二次生育高峰时育龄妇女所生的女婴数大大超过母亲的人数,有更多的女性代替母亲一代来执行生育任务,这个时期的总和生育率已经降到了2.5以下。

表3 不同出生时间研究对象母亲最小年龄及总和生育率估算

第三次生育高峰时的育龄妇女是第一次和第二次生育高峰出生的“50后”和“60后”,她们进入生育期后正值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时期,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约束,代内年度间妇女的生育率表现出平稳的量变式下降,总和生育率从1980年的2.28下降到1990年的1.86。而母女代际间的生育率却呈现出了突降式的质变,总和生育率从母亲育龄时的6迅速降到她们育龄时的2.1,接近更替水平。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在代内间的递减,代际间的突降,量变与质变交替勾绘出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的下降特点。

3.2 不同户籍家庭生育情况以及总和生育率比较

我国的人口流动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增长于90年代,成规模于21世纪初期。2005~2007年间,流动人口数维持在1.5亿左右,占全国总人口的11.3%。流动人口的主体处于育龄期(15~44岁),占总流动人口数的70.6%。值得注意的是,在20~29岁的流动人口中,女性人数要多于男性[4]。本研究结果显示,独生子女中城镇户口占到了2/3以上,农村户口和流动人口不足1/3。分别计算研究对象母亲的总和生育率,发现矫正总和生育率农村妇女(2.41)高于流动妇女(2.29)和城镇妇女(1.92)。多年来,计划生育管理部门一直认为流动人口是计划生育最难管理的群体。“计划生育工作重点在农村,难点在流动人口”曾成为社会的共识,但本次调查流动人口相对较低的生育率,使人们应重新审视以往的认识或观念。以农民为主体的流动人口在中国改革开放,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应看到他们流动的目的并非为了“超生”而是“谋生”。本次调查对象中流动人口的母亲大多数在80年代也都是真正的农民,加入谋求发展的流动大军后,城市新生活、快节奏、高消费、新观念以及生活的艰辛等工作与生活方式导致了她们意愿生育率的明显降低,从而也稳定了农村的低生育水平。以此看来,人口流动成了降低生育率的有力促进因素[5,6]。

3.3 关于低生育水平的思考

人口学原理告诉我们,生育率长期低于更替水平必定导致人口负增长,这种趋势不会因当前人口结构状况而改变,人口结构差别只影响到达人口负增长所需要的时间。国际上根据总和生育率的高低把生育水平划分为更替水平(2.1)、低生育水平(2.1以下)、很低生育水平(1.5以下)和极低生育水平(1.3以下)4种类型。适度的低生育水平应该保持在1.8~2.1之间。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接近更替水平,90年代后就低于更替水平,2000年后一直保持在很低生育水平。生育意愿不高的80后已经成为生育的主体[1],加上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建设,总和生育率会进一步降低。再过15~20年,上世纪50年代第一次生育高峰出生婴儿的年龄接近或超过平均期望寿命后,自然形成的高死亡率年代就会到来,出现“低出生率-高死亡率-负增长率”的人口结构模式,并持续时间至少也要20~25年。我们知道,“人口爆炸”与“低生育率危机”问题的显现都有约20年的滞后期。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控制人口增长多有办法,遏制人口下滑,鼓励生育多无效果。为了适度的人口规模和良好的人口结构,总和生育率应该稳定在更替水平。我们在制定计划生育政策时应常想一想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1 梅志强,杨慧敏,史聪颖.山西省80后新生代婚姻状况和生育意愿调查[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1,19(7):397 -399.

2 梅志强,杨慧敏,张晓梅.不同年代育龄妇女婚育观及其变化的回顾性研究[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1,19(8):463 -465.

3 梁济民.人口与计划生育实用词典[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6:1098-1099.

4 中国-联合国人口基金第六周期国别方案.人口与计划生育倡导工具书[R].北京: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处,2010:13.

5 郭志刚.中国的低生育水平及其影响因素[J].人口研究,2008,32(4):1-11.

6 郭志刚.流动人口对当前生育水平的影响[J].人口研究,2010,34(1):19-29.

The 1980s total fertility rate of childbearing women in Shanxi Province

Mei Zhiqiang1,Zhang Xiaomei2
1.Shanxi Provincial Population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Taiyuan030006;2.People's Liberation Armt264Hospital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1980s total fertility rate of childbearing women.Methods:A total of 10 344 women born between 1980 and 1990 were recruited.Their fertility rates were evaluated.Results:The birth rate of these respondents tended to decrease year by year between 1980 and 1990.The total fertility rate was 2.07,and the corrected one was 2.14.The total fertility rate of rural wome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floating women,while the latter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urban women.Conclusion:The 1980s total fertility rate of childbearing women were close to or under the replacemental level.The mobility of population may help to stabilize the low rural fertility level.

Childbearing women;Total fertility rate;Floating population;Household registry

10.3969/j.issn.1004 -8189.2011.9

2011-03-29

2011-08-10

[责任编辑:董 琳]

猜你喜欢
总和育龄妇女生育率
低生育率:怀疑、再调查与重复验证
90例育龄妇女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
巧解最大与最小
韩国生育率创50年来新低
一六七团社区为育龄妇女举办健康知识讲座
全球生育率,新加坡最低
我总和朋友说起你
外籍妈妈提升德国平均生育率
分析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知识水平以及需求情况
育龄妇女分离无乳链球菌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