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理论下“山寨X”构式的衍生动因

2011-12-26 08:33刘坛孝陈建生
关键词:模因语素构式

刘坛孝,陈建生

(长沙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5)

模因理论下“山寨X”构式的衍生动因

刘坛孝,陈建生

(长沙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5)

“山寨X”新词的诞生,是认知主体体验现实表征,形成心理表征,实现语言表征的过程。伴随着“山寨”语素的去范畴化和“X”语素的泛化,“山寨”由词汇地位降格为一个构词语素。“山寨 X”构式的多产性与“山寨”语素语义的差异性缘于认知心理、认知方式和语言本身对语言模因的驱动。

“山寨X”构式;衍生动因;模因理论;认知推理

2008年以来,随着“山寨手机”的诞生,借助现代媒体的高强覆盖率,“山寨”文化风靡全国。2008年12月2日,中央台《新闻联播》的报道①,巩固了“山寨”的地位。社会的发展伴随着语言的更新,“山寨”潮催生了“山寨 X”词语涌现。高频重复与惯常化使“山寨X”构式(construction)②语法化为词语模(word mold)③,词语模一经产生便具有能产性,随着“X”空位不断填充,下位词不断涌现,下位词的衍生固化了“山寨X”词语模。“山寨X”构式为何如此“肆无忌惮”?学界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缪俊从语义和社会文化的角度阐释了该构式的多产性;[1]单韵鸣从语义演变的进程寻求多产性的动因;[2]王振顶从修辞的角度探析其形成理据;[3]刘畅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追踪该构式等。[4]已有研究基本是客观研究,围绕语言和文化展开,鲜见从语言认知主体探寻该构式的主观化研究。笔者拟以模因论为框架,用溯因推理(abduction)的研究方法,从语言与认知界面,对该构式认知衍生的动态过程进行研究。

一、“山寨”语素的语义突显

《现代汉语词典》[5]把“山寨”解释为:在山林中设有防守栅栏的地方;有寨子的山区村庄;《水浒传》中,“山寨”指绿林好汉占据的营寨;现代汉语中,“山寨”也指部分少数民族集聚地,如湖南会同侗族山寨等。以上“山寨”,语义上具有[+偏远]、[+山村或营寨]、[+与政府相对]一系列特征;语用上“山寨”与政府分庭抗礼,形成了一系列关联框架。这是源词④“山寨”本身所固有的,人类可通过认知推理对其进行识解(construal)。

时下流行的“山寨X”构式中的“山寨”语素有别于传统释义。侯敏、周荐[6]将其解释为:“形容词:具有仿制、假冒、廉价特点的;具有模仿性、低成本、平民化、娱乐性特点的。”《新闻联播》的报道(2008)强调了“山寨文化”的“模仿性”,这也是“山寨”语素的语义核心所在。

笔者通过查阅《2008汉语新词语》[6]、《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7]、《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8]及互联网等资料,建立“山寨”小型语料库,分析发现,虽然“山寨”语素皆具模仿性,但其语义突显(salience)各异:

(1)突显“非正规的”、“廉价的”,如:

“山寨产品”在横扫数码界之后,开始向各行各业进攻。(《北京青年报》2008-11-06)

如果说山寨手机流行时还处在通信的 2G时代,……,昭示着裸机时代的结束。(走进中关村网2010-07-30)

(2)突显“民间的”、“民间智慧的”,如:

山寨现象已演变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山寨明星、山寨春晚、山寨电视剧、山寨《红楼梦》、山寨《百家讲坛》,山寨风愈演愈烈。(《新民晚报》2008-12-23)

(3)突显外观、动作、妆扮等“相似的”,如:

《美丽密令》阿Sa山寨李宇春 陆毅变身娘娘腔。(新浪网2010-03-23)

山西蒲县斥巨资建“山寨鸟巢”舆情观察。(正义网2010-07-10)

(4)突显“亚流的”、“挑战权威的”等,如:

面对炙手可热的山寨现象,《现代快报》做了整版调查。(CCTV《朝闻天下》2008-09-13)

被误读与被滥用的山寨精神。(日京报网2008-12-31)

调查中,21.8%的人认同“山寨文化”, ……,56.8%的人看好“山寨文化”的前景,也有 23.9%的人对此不赞同。(《中国青年报》2008-09-18)

二、“山寨X”构式的衍生动因

“山寨X”构式的衍生,经历了以下过程:“山寨”源词→“山寨手机”→“山寨X”基式→“山寨X”词语模→“山寨X”新词。此过程经历了一个语言模因周期,以经验为前提的认知推理机制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

模因仿拟基因(gene)一词得名,模因是一种复制因子(replicator),意为“被模仿的东西”,是信息单位,存储于人脑心智,由牛津大学道金斯(Dawkins,1976)在 The Selfish Gene 中提出。[9]何自然[10]、谢朝群、林大津[11]把 meme翻译成“模因”,有意让人们联想到与基因相似的模仿现象。布莱克摩尔扩大了模因概念的指称范围,“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通过广义‘模仿’过程而被‘复制’,就可以称为模因”。[12]模因无处不在,勃莱德把模因比喻成“思维病毒”,揭示了其传染性,“病毒”可以感染或者传染到其他宿主(host)的大脑,一旦被感染,“病毒”就作为心理表征寄生于人脑心智网络,并伺机传染给潜在主体。[13]模因内容包括思想、言语和行为。[14]语言是模因的载体之一,语言本身就是模因,表现在字、词、句甚至篇章层面;[15]模因主要寓于语言中,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推动了语言的传播和发展。

“山寨 X”构式的衍生过程,印证了海利根(Heylighen)所提出的模因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成功模因的生命周期经历四个阶段: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16]首先,言语使用者语境化现实表征于“山寨”源词的关联框架(frame),创造性地模仿出“山寨手机”构式;其次,构式作为模因“感染”社团言语使用者,复制出更多的“山寨X”词汇,人们在高频使用的基础上抽绎出“山寨X”基式;再次,高频使用和惯常化表达,经过心理固化,抽绎出词语模“山寨 X”,作为心理表征存储于人脑心智网络;最后,人脑利用词语模的关联特征,形成语境假设,寻求语境与百科知识的最佳关联,模仿出众多新词,并得以广泛传播。详见图1:

图1 “山寨X”构式的衍生过程及生命周期

“山寨X”构式的多产性与“山寨”语素语义的差异性得益于认知心理、认知方式和语言本身对语言模因的驱动。

1.认知心理对语言模因的驱动

“从人类认知的特点看,人们在处理信息时倾向于以最少的的认知努力获取最大的认知效果。”[14]经济性原则要求模因宿主选择一种简洁高效、内涵丰富、感染能力强的规约化表达。现实语境激活存储于人脑心智网络中的记忆表征,人脑思维以“山寨手机”为认知参照点(parameter),运用推理机制,模因“山寨手机”的关联框架,形成语境假设,寻找最佳关联。从理论上讲,认知推理所激活的认知概念框架中的任何概念都可能整合“山寨”语素形成新表达。但从认知的角度讲,只有那些符合上位词关联框架,且能满足“求新求异”认知心理的概念才有机会获得认知突显,同化宿主,进入下位词的“X”空位,构成新表达。空位不断得到填补,“山寨X”构式反复被模因。高频使用和惯常化表达,加之心理固化,人脑心智从众多的基式抽绎出“山寨X”词语模。

兰盖克指出,构式从其成分结构传承侧显决定因子。[17]该词语模中,“X”语素是其侧显决定因子,决定“山寨X”构式的语义侧显,是变量语素,具有自主性;“山寨”语素是修饰成分,决定侧显因子的区别性特征,是常量语素,依附于“X”语素存在,具有依存性。在语言模因表达过程中,认知推理能力不断地整合该构式的语义侧显与其区别性特征,源源不断地衍生出新词。

人脑心智体验“山寨”现实表征;现实表征经历心理固化,形成“山寨X”词语模,作为心理表征,记忆于心智网络;人脑心智通过认知推理,不断地整合关联框架,模仿、复制和传播新表达。人脑心智贯穿于整个模因周期,体现了认知心理对语言模因的反哺。

2.认知方式对语言模因的驱动

隐喻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从始源认知域向目的认知域的结构映射(mapping)。隐喻分基于相似性的隐喻和创造相似性的隐喻。[18]认知域间的相似性是隐喻映射的核心。王寅提出了解释隐喻的“五位一体认知机制”:本体、喻体、喻底、主体、语境。[19]

“山寨X”构式的形成是相似性的隐喻映射过程,相似性为模因的模仿、复制和传播提供了现实基础。隐喻与模因关联分比喻阶段、语法化阶段和泛化阶段(图2,阶段间没有明显界限,用虚线表示)。

图2 隐喻与模因关联图

比喻阶段指“山寨手机”模仿“山寨”源词关联框架的过程。在体验现实的基础上,缔造者创造性地把“山寨手机”语境并置于“山寨”源词的框架,寻求两者的相似性。喻体“山寨手机”与本体“山寨”源词间无显性相似性,关联框架也存在冲突。认知主体通过认知推理,调和冲突,建构始源域和目的域间的相似性,即喻底,比喻阶段完成,整个过程体现了“五位一体”的隐喻认知方式。

“山寨手机”至“山寨X”词语模的形成过程可以说是语法化阶段。此阶段伴随着“山寨”语素的去范畴化和“X”语素的泛化。“山寨手机”框架同化语境,相似性得以强化,随着更多语境的并置,“山寨X”基式不断产生。主体百科知识和认知推理的差异性造就了不同的相似性,喻底的差异性导致了“山寨”区别性特征的多样性,这也解释了“山寨”语素不同的语义突显。但是,作为喻体相似性核心的“模仿性”却被主体记忆于心智网络。“山寨”语素的去范畴化和“X”语素的泛化造就了“山寨X”构式的高频使用,喻底的相似性进一步得到心理固化,并作为心理表征存储于“山寨X”词语模,语法化阶段完成。

泛化是认知推理并置语境与假设,选择符合“山寨”语境相似性的语素,填补“X”空位的选择过程。泛化阶段与语法化阶段部分重叠,是“山寨”模因的表达阶段。常量“山寨”修饰变量“X”,每一次“X”侧显决定因子的进入实现一次表达,意味着一次泛化的完成,多次泛化构成泛化阶段,结果是“山寨”由词汇降格为构词语素。

隐喻是一个连续体,比喻阶段建构相似性,语法化阶段固化相似性,泛化阶段淡化相似性。每个阶段都是主体的认知推理机制寻求始源域与目的域间相似性的结构映射,体现了隐喻对语言模因的驱动。隐喻的模糊性成就了“山寨X”构式的多产性,隐喻的差异性造就了“山寨”语素语义突显的多样性。

3.语言模因本身的驱动

道金斯认为,模因复制能否成功受到长寿性、多产性和复制保真性的制约。[20]多产性指模因复制和传播的速度快。长寿性指模因在模因库内存留很久,也指在纸上或人们的头脑中流传的时间很长。复制保真性指模因在复制过程中保留原有模因的核心或精髓。⑤“山寨X”构式能从“山寨X”、“模仿 X”、“假冒 X”、“草根 X”等具有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的模因库中脱颖而出,成为强势模因,离不开该语言模因本身的驱动。

语言模因越多产,产生的基式数量就越大。模因影响分两种:利用模因宿主的交际和模仿能力进行复制和模因影响自身的生存机会。[20]越受欢迎的模因,被复制的机会就越多。现实语境与“山寨”的关联框架一致时,认知主体不断地模仿、复制和传播模因的关联框架和填充“X”侧显决定因子,新词涌现。实践证明,“山寨”模因复制和传播的速度和产生的语言基式数量远胜于同类模因,“山寨X”模因本身的高频复制,使其获得更佳的生存机会,成为强势模因,表现出明显的多产性。

到底多久才算“很久”?Heylighen、何自然等人并未给出明确的界定。比较宽泛的理解就是在与模因库里其他相似的模因竞争过程中,模因本身长寿到能周而复始地完成其生命周期,最终成为强势模因。“山寨X”、“模仿X”、“假冒X”、“草根X”等同类模因具有某种家族相似性,某些模因的流行甚至大大先于“山寨X”构式,但在竞争中却处于劣势,所以不能以时间的绝对长度权衡“长寿性”。实践证明,从2008年初“山寨手机”的诞生起,“山寨X”模因就不断地得到模仿、复制和传播,成为强势模因,具有“长寿性”。

所谓的“保真”只是程度问题,而不是克隆。“……模因传递过程中似乎会经常出现变异和整合现象。”[20]“山寨X”构式在复制过程中,新的认知框架并不完全等同于已有的心智概念,这要求认知主体“去粗取精”,整合侧显决定因子的语义侧显和区别性特征。认知客体突显因子和认知主体概念的差异性,决定了“山寨X”构式在复制过程中的差异性,最终导致“山寨”变体的出现,也就有了“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性语言模因。与不同的“X”语素整合,“山寨”语素的语义侧显各异,但在复制过程中,作为语义核心的“模仿性”始终保真。

三、结 语

“山寨X”构式的衍生过程,是人脑认知并置语境与假设,寻找最佳关联的认知推理过程。宿主模仿“山寨”源词的关联框架创造出“山寨手机”一词后,更多的现实表征“同化”语境假设,衍生出相应的“山寨X”基式,当基式到达一定量时,人脑心智抽绎出“山寨X”词语模,经心理固化,作为心理表征“记忆”于心智网络,该词语模进一步指导新语言表征的产生,实现“表达”,“传播”贯穿于整个语言模因生命周期。在认知心理、认知方式和语言本身对语言模因的驱动下,衍生出海量“山寨X”构式,该过程实质是区别性特征“山寨”语素的语法化与去范畴化的语用选择过程,以及侧显决定因子“X”泛化的语义选择过程。随着词汇地位的降格,“山寨”语法化为一个构词语素。整个过程以经验基础为前提,体现了语言的体验性。“山寨X”构式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增值效应,但是,效应有多大?能持续多久?有待时间验证。

注释:

① 报道说:如今“山寨相机”、“山寨电影”、“山寨明星”甚至“山寨版的春晚”等诸多带有模仿性质的“山寨现象”层出不穷,形成了独有的“山寨文化”。

② Goldberg(1995; 2006)、Croft(2001)等认为,构式是约定俗成的形式与意义(或功能)的配对体,一切形义配对的语言单位都可视为构式,包括词素、词、短语等具体构式,以及半固定短语以上的形义配对体等抽象构式。

③ 李宇明(2002)认为, 词语模由模标和模槽组成,常量“山寨”构成模标,变量“x”构成模槽,基式指一族词语。

④ 源词指以传统词典释义为内涵的词,以区别于以新词语词典释义为内涵的新词。

⑤ “山寨 x”模因的能产性造就了“山寨 x”构式的能产性,“山寨x”模因是心理表征,属认知界面;“山寨x”是语言表征,属语言界面。

[1]缪 俊.“山寨”流行中语义泛化与社会文化的共变[J].修辞学习,2009(1):81-89.

[2]单韵鸣.谈“山寨”的崛起[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9(4):73-76.

[3]王振顶.“草根”、“山寨”为何流行[J].陕西师大学报:社科版, 2009(5):141-144.

[4]刘 畅.“山寨文化”三题[J].新闻传播研究,2009(4):19-22.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5.

[6]侯 敏,周 荐.2008汉语新词语[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7]亢世勇,刘海润.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8]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9]Richard Dawkins.The Selfish Gen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10]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64.

[11]谢朝群,林大津.Meme的翻译[J].外语学刊,2008(1):63-67.

[12]Blackmore S.The Meme Machin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13]Bride R.Viruses of the Mind[M].Seattle:Integral Press,1996.

[14]何自然.语用三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5]Heylighen F.Selfish Memes and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J].Journal of Ideas,1992(4):77-84.

[16]谢朝群,何自然.语言模因说略[J].现代外语,2007(1):30-39.

[17]Langacker 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1)[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288-292.

[18]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9]王 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0]Richard Dawkins.The Selfish Gene: 30th Anniversary Ed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194.

Derivational motivations of “Counterfeit X” construction:A memetics perspective

LIU Tan-xiao, CHEN Jian-she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15, China)

The birth of “Counterfeit X” new words is a course of cognitive subjects experiencing linguistic representation,forming metal representation, and achieving linguistic representation.“Counterfeit X” construction is motivated by the motivations to linguistic meme from cognition mentality, the cognitive manner, and linguistic meme itself, which is accompanied by the de-categorization of “Counterfeit” morpheme and the generalization of “X” morpheme.Once formed,the “Counterfeit X” word-mold further promotes the replication of “Counterfeit X” meme.

“Counterfeit X ” construction; derivational motivations; meme theory; cognitive reasoning

H034

A

1009-2013(2011)03-0088-05

2011-05-03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09YBB017)

刘坛孝(1977—),男,湖南桂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应用语言学。

曾凡盛

猜你喜欢
模因语素构式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语素的判定、分类及语法单位关系研究述评
因果复合词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从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角度看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