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双语教学异同研究与思考*

2011-12-27 08:18罗晓语
关键词:母语双语外语

罗晓语

(湖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104)

中西方双语教学异同研究与思考*

罗晓语

(湖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104)

通过对国内外双语教学产生的背景、双语教学的内涵和双语教学的模式进行比较和对照,探讨国内外双语教学的共性与差异性,以期更好地为我国双语教学服务。

双语教学;产生背景;内涵;教学模式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崛起,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迅速扩大并深入各个领域,既精通汉语又通晓外语(主要是英语)尤其是精通专业领域方面的外语的双语型人才,必将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双语教学正成为中国课程改革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并在高等院校迅速发展起来。

然而,国内双语教学的产生与发展和国外的双语教学有很大的差异,其背景、内涵、目标和教学模式都完全不同,对两者进行对比研究,有利于促进我国双语教学的发展和完善。

一 双语教学产生的背景比较

双语教学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和加拿大。当时的两国政府为了能让大量涌入的移民尽快地融入社会,顺利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就以当地主流语言并结合移民的母语进行教学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

美国实行双语教育最早可以追溯至19世纪30-40年代。在俄亥俄州,德语移民要求用德语和英语对孩子进行双语教育;在路易斯安那州,采用法语和英语并用的双语教育法;在新墨西哥领地,采用西班牙语和英语并用的双语教育法。到19世纪末,已发展了挪威语、意大利语、波兰语、捷克语等与英语并用的双语教育法。在当时的背景下,采用移民国家语言进行教学,其目的是为了保持有关移民国家的文化传统。但随着这些移民后代在美国这个大熔炉中被熔化,双语教育失去了原有意义,逐步消失。20世纪60年代,由于非洲裔美国人民权运动的掀起和西班牙语移民抗议孩子的高退学率,促使美国国会在1968年被迫通过了“双语教育法”,以解决移民孩子的语言障碍问题。

加拿大的“双语教学”源于1960年的一个计划案,即加拿大沉浸式课程教育。原案的计划是确认母语为英语的儿童在接受这个计划案后能说出其他国家的正式官方语言。

双语的教与学在中国的开展最早可追溯至东晋时期的双语翻译,历经多个历史时期。不同时期对双语教学的理解不同,形式不同,目的也不同。而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现代双语教学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教育部在2001年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文件中明确规定:“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2002年高教司又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将双语教育作为重要指标列入《普通高等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这为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教育部在2005年《关于进—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指出:“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教高[2005]1号:第13条)。这些文件的不断出台,对双语教学的开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全国各高校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大力推进双语教学,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 双语教学的内涵比较

双语(Bilingual)指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同时存在,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历史背景条件下,可能或必须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情景。在两种语言中,其中一种是母语或本族语,另一种是后天习得的第二种语言或外语。因此,双语教学的内涵为能熟练地和恰当地使用两种语言,以便促进那些掌握母语而正在学习另一种语言的学生的学习。

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指在—个国家或地区里用两种语言(一种是学生的母语或本族语,另一种是学生所在地区的通用语)上课,即“在学校里应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知识性科目”。[1]双语教学的目的由于所在国家和地区不同情况而不同。在美国,双语教学是针对非英语移民群体及其后裔,其目的是使他们获得平等的受教育和就业机会;在欧洲,开展双语教学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各国家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和合作。

在中国,双语教学是指利用两种语言(通常是指汉语和英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而进行的学科教学。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通过该种方法,促使学生既掌握专业学科的知识体系,又通晓与本专业学科相关的外语知识,并在今后的科学研究中能阅读与本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以及在从事工程技术或管理工作中能熟练使用外语进行相关方面的工作。简而言之,双语教学使学生既学专业知识技能,又学专业领域的外语。

由此看出,中国的双语教学和国外的双语教学在目的、语言环境和教学对象存在很大差异。首先,加拿大和美国都是多民族国家,其双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民族融合。但同时,在他们的双语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削减性双语现象”(subtractive bilingualism)或“附加性双语现象”(additive bilingualism)。两者在教学过程中都不采用学习者的母语或第一语言作为教学语言,而是采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教学语言,前者的目的是准备替代学习者的母语或第一语言,即学习者放弃母语文化而认同于目的语文化;而后者的目的不是准备替代学习者的母语或第一语言,而是培养学生掌握两门语言,成为双语人才,即接受目的语文化的同时又保持母语及母语文化归属不受威胁。其次,欧洲各国实行双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政治经济一体化,尽量减少交流障碍;而曾经是英国殖民地的新加坡、印度、香港等地实行双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素质和增强国力。中国实行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我国没有像新加坡那样的全民英语基础,也不具备欧盟各国之间的语言和文化姻亲的条件,更不需要像美国和加拿大那样,为了民族融合而实行英汉双语教学。但国内的双语教学具有一定的“生产性双语现象”(productive bilingualism)或“生产性外语学习”的特征。“生产性双语现象”是一种新的外语学习模式。它是指在目的语学习的过程中,目的语与母语水平的提高相得益彰;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鉴赏能力相互促进;学习者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虽然我们的双语教学不直接涉及到两种文化的相互促进,但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学科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成为英汉双语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双语的“生产性”。因此,我们的双语教学概念和国外的双语教学是有区别的。

三 双语教学模式的比较

(一)国外双语教学模式

国外双语教学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且形成了一些较为稳定的教学模式。从国外双语教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大致有以下六种双语教学模式:(1)隔离型(segregated Language Redemption);(2)过渡型(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3)保持型(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4)沉浸型(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5)双向双语型(Two-way Bilingual Education);(6)“新殖民式”模式。这些模式各自拥有不同的特点(见表1),不同的国家和区域各自根据本国和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采用不同的模式。如“沉浸式”教学。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每年接受很多来自不同国度的移民,这些移民的孩子直接进入用英语授课的普通中小学,使他们在英语的大熔炉中被同化。而过渡式双语教育适用于少数民族中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开始时使用他们的母语,然后逐步减少,直至停止使用母语。

表1 国外双语教学模式

(二)中国的双语教学模式

不同的外语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的双语教学模式(见表2)。晋建秀、陈艳峰根据评估方案(2002)中对双语教学的界定(用双语授课课程指采用了外文教材,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课时的50%及以上的课程),按照两种语言组合结构的不同,将其大致分为两类:串联式和并联式。[2]串联式指教学过程中同一内容只采用一种语言进行描述。根据外语应用程度与方式的不同又分三种情况:(1)纯粹的外语教学。包括授课、作业、考试等所有环节都采用第二语言完成;(2)内容间断式的双语教学。部分内容采用第二语言,部分内容采用母语;(3)环节穿插式的双语教学。部分教学环节采用第二语言,其它环节采用母语。并联式指同时使用两种语言(母语和第二外语),对同一知识进行描述。这种方式对教师水平要求较高,是双语教学试行阶段比较适宜的一种方式。一方面使学生在语言方面得到了一定的训练,完成由单语言教学到双语教学的过渡和思维转换,另一方面不会影响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此法要求教师母语讲授深入浅出、游刃有余,外语表述清楚准确。

表2 中国的双语教学模式

张景祥、丁利娟和曹俊峰从教学层次上将双语教学分为两种:第一层次,穿插式双语教学。即有意识地把第二语言(下面均以英语为例)作为教学语言穿插于课堂教学中,并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第二层次:完全式双语教学。[3]即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以上,并能熟练运用,逐渐扩大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比例,最后达到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目标。

汤东根据授课方式和采用的教材将双语教学模式概况为三种:第一种是全外语型(即浸入式教学)。所开设的双语教学课程,采用原版英文教材,全英文授课和全英文考核。第二种是混合型。这种双语教学方式,采用原版外文教材,中英文授课,其比例视学生接受程度而调整,中英文双语考核。第三种是半外语型。这种方式属于双语教学模式的一种较初级形式,即使用原版外文教材,中文授课和考试。[4]

吕良环和谷志忠依据学生的外语水平,提出了一种非常具体的“循序渐进渗入法”进行双语课堂教学,它们分别是:课堂用语英语化、教学仪器英语化、专业词汇英语化、课堂讲解英语化。这是针对学生外语能力不足的现实提出了“先少后多、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5-6]

许宏晨根据中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现状,按照用外语讲课所占的比例,从宏观层面上将双语教学模式分成两类:偏外语型和偏汉语型。[7]如果一门课程从开始到结束使用外语的比例超过了总课时的二分之一,就是偏外语型,否则就是偏汉语型。

我国双语教学的开展起步较晚,需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但在实施过程中,还要考虑国情和文化背景,不能完全照抄国外模式,也很难照搬他们的模式,因为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与之不同,因此,我们还必须探索我们中国特色的新型双语教学模式。

四 对双语教学的思考

(一)需澄清的概念

在开展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对“外语教学”、“专业外语教学”和“双语教学”的概念还不够明确。“外语教学”指教学大纲中专门设置的一门外语课,以学习外语知识和听说读写译技能为目标;而“专业外语教学”是为提高学生外语应用能力而进行的实用性语言教学,它侧重于语言教学的方法,教学过程以语言知识的讲解和训练为主线;双语教学则是用英语等外语讲授非语言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即系统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不断地接触英语,提高英语水平,采用的是专业教师+英语的课程教学模式。

(二)双语教学的关键

双语教学是专业知识教学和专业外语教学的综合体现。解超迪认为,双语教学具有三个目标:“知识目标、语言目标和思维目标”。[8]知识目标是指完成专业学科的教学;语言目标是指非语言类学科中,运用外语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使学生能读懂本学科的外语文献,并能用外语就本学科的问题进行口头表述和书面交流;思维目标是指能同时使用母语和外语进行思维,并能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自由切换。在这三个目标中,知识目标,即专业课程学习,是首位的;语言目标,即提高学生英语水平,为其次,这是必须要把握的关键。

(三)双语教学的开展

我国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环境和条件都与国外存在很大的差异,它涉及到双语师资、双语教材、双语教学模式、学生外语水平等影响质量和效果的一系列因素。如何有效地开展双语教学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思考。首先,加强双语师资队伍的培训。大力引进人才已是目前国内各大院校的重要任务,这也是为了扩充和加强师资队伍,尤其对于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加强,更应该引起学校重视。不仅启动引进人才机制,还可以经常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与交流,加强双语师资队伍的培训。其次,科学地设置课程和选用合适教材;科学合理设置双语课程,将双语教学和目前大学英语基础教育相结合,推行积极可行的课程设置结构。教材在引进国外原版教材方面,还应加强自编教材的质量,逐步改善完全依赖国外原版教材的状况。第三,创造双语教学环境。语言环境对语言的获得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积极创造双语教学环境,提高语言的认知能力,对学生适应和培养其用英语进行专业思考的能力培养有积极作用。第四,探讨有效的教学模式。目前国内采用的双语教学模式各个学校均有不同,部分学校主要采用以母语教学为主,适当渗透英语的方式。其显著特征为教材为英文原版教材,老师上课为母语教学。还有部分学校则采用全英文教学。这两种教学模式都有其利弊,因此有效地教学模式可以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采用循序渐进型地“渗透、整合、思维”递进式双语模式。第五,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评价机制以促进教师发展为主要目的,明确合理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并体现教师的个体差异。合理的评价机制的建立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升,改进教学实践。只有满足了这些双语教学的必要条件,双语教学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需要具有外语沟通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积极推进双语教学、探索高效优质地培养双语人才的方法的目的也就在于此。虽然开展和推广双语教学在中国的背景下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有师资、学生和整个教育大环境的配合,但通过对国外双语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指导我们的双语教学实践,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双语教学理论的愿望是可以实现的。

[1]Richards,J.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Applied 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晋建秀,陈艳峰.高校双语教学现状与实践探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288-290.

[3]张景祥,丁利娟,曹俊峰.“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24(2):42-43.

[4]汤东.中外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教育,2008(11):69-70.

[5]吕良环.双语教学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1(4):78-82.

[6]谷志忠.简论高校的双语教师[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88-89.

[7]许宏晨.中国高校双语教学七年回顾[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16(4):84-88.

[8]解超迪.高校双语教学的同点思考[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9(3):92-94.

Research and Thinking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Bilingual Teaching

LUO Xiaoyu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Xiangtan Hunan,411104,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ab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bilingual teaching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by 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their background,connotation and teaching model,with the hope of serving China's bilingual teaching better.

bilingual teaching;background of origin;connotation;teaching model

H319

A

1674-117X(2011)04-0121-05

2011-06-02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转型时期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现状调查及对我国外语人才培养政策制定的影响研究”(09BYY027)

罗晓语(1981-),女,湖南湘潭人,湖南工程学院讲师,英国布鲁内尔大学硕士生,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英语教育及国际贸易研究。

责任编辑:李珂

猜你喜欢
母语双语外语
母语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母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