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似一路小跑的青春岁月
——记在杂志社的这几年

2011-12-30 06:11李会平
创新科技 2011年3期
关键词:录音笔一幕幕杂志社

文/本刊记者 李会平

我那似一路小跑的青春岁月
——记在杂志社的这几年

文/本刊记者 李会平

创新科技杂志社成立10周年了,大家商量着做个怎样的策划来表现这一路的征程,最后决定每个人写下自己内心最深的感受或记忆来展现下最真实的我们,以及杂志这10年来最真实历程的一隅。

忽然,我时间的概念就模糊了。一件件小事儿那么清晰地在脑中放着电影,却已是N年前。

2005年10月,我按照学校的安排到这里实习,这也是我们整个文学院那年第一次安排到省级单位实习,我很荣幸,成为仅有两名中的一名。一颗因为天之骄子名衔而灌满骄傲的心和一张因刚刚涉足社会而拘谨万分的脸,应该是我当时最真实的写照。

因为有暑假在其他媒体实习的经历,我对稿子的领悟比较快。即便如此,仍旧叫我感到受宠若惊的是,在我顺利完成我的第一篇稿件后,我有幸和贾老师、张老师一起去洛阳黎明化工研究院采访李俊贤院士。那时“神六”刚刚上天,举国上下,无不谈论着它的功耀和神奇。“神六”的运载火箭,用的正是“誓把火箭送上天”的李俊贤院士带头研究的推进剂。

更让我想不到的是,采访现场,两位老师让我挨着李院士坐在沙发上提问,他们仅坐在旁边听着,不时给予补充。那时候,我们没有录音笔,没有专业的相机,所有的景象,全靠自己的大脑和手中的笔。幸亏准备充分,也忽然明白了为什么张老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看我的笔记,和我一遍遍讨论所设问题的内容和角度。

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李老满头银发但精神矍铄,态度和蔼但目光犀利。那个接待我们的外宣部主任说,我应该和他在外求学的女儿差不多年龄,说我还上着学就有这么好的锻炼机会不容易,给我拍了好多正在采访的照片叫我留作纪念。也仍旧记得,当我把这些讲给学校的老师,他甚是欣慰,谆谆教导,这样的机会很难得,要我好好珍惜。

2008年9月,“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在郑州举办,十个专题学术论坛同时进行,国内专家学者云集河南。由于人手有限,我们被派到各个分会场单独“作战”。那次我采访的是两院院士王越,地点在郑州大学新校区。第一次单独采访,心中不免紧张。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我穿着白色的运动鞋、蓝色的牛仔裤和蓝白相间的体恤,扎着一个马尾,俨然校园中的一名学生,然而我知道,我的心已有不同。向王越院士介绍过自己,强作淡定地拿出那款经典的NOKIA 5300调到录音状态放在他面前。采访中,或是我虚心讨教或是他侃侃而谈或是我们激烈地讨论。偶然间一瞥,摄影记者冲我笑笑,悄悄地竖了下大拇指。

采访整整超时半个小时,王越院士的助手第二次来催了。“请您给我签个字吧?”我递上自己的本和笔。“写什么呢……”把笔还我的时候,本子上赫然写着“祝工作顺利,王越”。“这样啊,那请您再为我们杂志社题个词吧?”“你看这样行不?”他推过本子。我一个字一个字地看,“创新科技杂志,长足科学发展,王越。”想了一下,“行,谢谢您!”抬头,他正笑呵呵地看着我。顿感太过冒昧,脸上火辣辣的,很不好意思,只一迭声地道谢。

2009年,我已不再惧怕一个人行动。采访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提名奖的许群教授,一个人,踩着我的7寸高跟鞋,挎着一个乳白色的小坤包,坐着公交车在杂志社和郑州大学老校区的路上来来回回跑了N趟。不到40岁的她热情洋溢,像朋友一样给我讲在美国的生活。

去哈尔滨采访王光远院士和李圭白院士,我和宋老师等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院士楼的附近,一遍遍地看表,卡着时间点儿敲门,全然没注意到细雨中正在绽放的桃花。回到宾馆,我们对着录音笔一遍一遍地听,翻着相机一遍一遍地看,生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或者采访中有哪点儿疏漏。

还有……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转眼我在这个团队中已经5年多了,一幕幕如此清晰,让我不敢相信我5年的青春岁月已逝。连接这一幕幕,我忽然觉得,5年多的时光我似一路小跑着来过,一如我们杂志的格调。因为是小跑着,我们没有疾驰的紧慌,不会担心只顾着赶路忘记了出路;因为是小跑着,我们可以纵览左右风光,为大家描绘一个真实的世界;因为是小跑着,我们可以走在大众的前面,为我们科技事业的发展和振兴鼓与呼……

记在杂志社的这几年,我那似一路小跑的青春岁月。

猜你喜欢
录音笔一幕幕杂志社
风从海上来
携现代技术,重启历史名场景
搜狗AI录音笔:首个科技抗疫见证物
《汽车维修与保养》杂志社
《汽车与驾驶维修》杂志社
《汽车电器》杂志社
《汽车电器》杂志社
录音笔
马戏团
图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