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T40—2011 舞台灯光系统工艺设计导则(一)

2011-12-30 07:52
演艺科技 2011年11期
关键词:面光灯杆舞台灯光

说明:WH/T 40—2011《舞台灯光系统工艺设计导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由文化部于2011年3月23日发布,2011年6月1日起实施。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剧场中舞台灯光系统的工艺设计。

本标准主要适用于镜框式舞台,其他形式的舞台可根据具体情况参照使用。

本标准以满足舞台灯光艺术功能为前提,提出舞台灯光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本标准主要为舞台工艺设计单位在设计舞台灯光系统时提供指导。舞台灯光工程施工单位在制定施工工艺、剧场建设方在项目立项和制定舞台灯光招标文件时也可参照使用;建筑设计单位在设计剧场时也可参考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7000.217 灯具 第2-17部分:特殊要求 舞台灯光、电视、电影及摄影场所(室内外)用灯具

GB/T 12357-2004 通信用多模光纤系列

GB 17743 电气照明和类似设备的无线电骚扰特性的限值和测量方法

GB/T 18883-2002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 50174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

GB 50217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WH/T 32-2008 DMX-512A灯光控制数据传输协议

YD/T 926.2-2009 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 第2部分:电缆、光缆技术要求

YD/T 926.3-2009 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 第3部分:连接硬件和接插软线技术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镜框式舞台 proscenium stage

在观众厅和主舞台之间设有镜框式台口分隔的舞台。

注:改写JGJ 57-2000,术语2.0.9。

3.2 灯位 light position

安装舞台灯具的位置。平行于舞台面的灯位称水平灯位,垂直于舞台面的灯位称为垂直灯位。

注:改写WH 31/T-2008,术语5.1。

3.3 台口线 line of proscenium opening

建筑台口构造内侧在舞台面上的投影线。舞台灯光以此线区分舞台内外。

3.4 中轴线 center line

与台口线垂直的舞台中心线。舞台灯光以此线区分舞台的左右。

注:演员面对观众席时其右侧俗称上场门,左侧俗称下场门。

3.5 面光 FOH/ceiling light

位于观众席上方,面向舞台进行投光的灯位。

注:改写WH 31/T-2008,术语5.2。

3.6 侧光 side light

从侧面向表演区投光灯位的总称,包括台外侧光、台口侧光和台内侧光。

注:改写WH 31/T-2008,术语5.3。

3.7 台外侧光 FOH side light

从观众席两侧向表演区投光的灯位。

注:改写WH 31/T-2008,术语5.4。

3.8 台口侧光 proscenium side light

从台口两侧向表演区投光的灯位,包括紧靠建筑台框的灯位。

注:改写WH 31/T-2008,术语5.5。

3.9 台内侧光 onstage side light

从舞台两侧向表演区投光的灯位。

3.10 顶光 top light

从表演区上方向下投光的灯位。

注:引用WH 31/T-2008,术语5.6。

3.11 脚光 foot light

从舞台地面投光的灯位。位于舞台前沿的脚光称为台口脚光。

注:改写WH 31/T-2008,术语5.7。

3.12 灯光吊杆 lighting bar

安装灯光照明设备的横杆或桁架装置。

注:改写WH 31/T-2008,术语5.10。

3.13 灯光渡桥 lighting bridge

用于安装灯光设备的可上人桥式装置。

注:改写WH 31/T-2008,术语5.11。

3.14 调光器 dimmer

在控制信号作用下,实现灯光亮度渐变的装置。

注:改写WH 31/T-2008,术语4.1。

3.15 调光柜 dimmer rack

调光器的柜式组合。

注:引用WH 31/T-2008,术语4.5。

3.16 调光柜室 dimmer room

调光器室。

安置调光柜 (器)等设备的专用机房。

注:改写WH 31/T-2008,术语5.15。

3.17 灯光控制室 lighting control room

放置灯光控制设备进行演出灯光操作的控制用房。

注:改写WH 31/T-2008,术语5.16。

3.18 追光室 followspot booth

安置和操控追光灯的专业用房。

注:改写WH 31/T-2008,术语5.17。

3.19 流动调光设备 portable dimmer pack

便于移动使用的调光设备。

3.20 直通回路 direct circuit

直接提供单相交流电源的电路。通常由自动空气开关或接触器等控制供电。

3.21 直通柜 direct circuit rack

直通控制装置的柜式组合。

3.22 灯光控制台 lighting console

向灯光设备输出控制信号,实现灯光控制的操作台。

3.23 天幕区 area before cyc

位于主舞台后部背景前的区域,主要供安装投射天幕的灯具使用。

3.24 投光口 opening for lighting project

封闭灯位中光束的出口。

4 舞台灯位系统

4.1 设计原则

舞台灯位系统设计应为舞台演出的灯光设计提供最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在传统灯位的基础上可以有所拓展。本章所述灯位,均为镜框式舞台常用灯位,设计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当表演空间不限于镜框舞台时,也可参考本章内容。

4.2 常用灯位的位置与功能

4.2.1 正面光(面光)

4.2.1.1 概述

正面光中与台口距离最近的称为第一道面光,以此类推为第二道面光、第三道面光等。

4.2.1.2 第一道正面光(一面光)

设在观众厅上部,灯具的光轴延伸至台口线时与舞台面的夹角应为45°±5°。

调整灯具仰角后,其光束应能在距舞台台面高1.8 m处覆盖至主舞台总深度的1/3。

4.2.1.3 第二道正面光(二面光)

设在观众厅上部,位于第一道面光之后,灯具的光轴延伸至乐池升降台前沿线(无升降乐池的舞台为台唇边沿)时与台面的夹角应为45°±5°。

调整灯具仰角后,其光束应能在距舞台台面高1.8 m处覆盖至台口线以内,并与第一道面光衔接。

根据表演活动的范围或舞台是否向观众厅延伸等因素,确定设置后续面光。

也可在位于二层或三层观众厅楼座前沿设挑台面光。

4.2.2 台外侧光

4.2.2.1 基本要求

台外侧光投射主舞台表演前区,光束应能水平覆盖舞台深度1/3处台口宽的3/5以上。其最高灯位应不低于建筑台口。

4.2.2.2 第一道台外侧光

位于靠近台口的观众厅两侧上部,一般为多层布置,其位置应不妨碍观众通行且不遮挡边座观众视线。

灯具光轴经台框边沿延伸至表演区的水平投影与舞台中轴线所形成的水平夹角应不大于45°。

4.2.2.3 第二道台外侧光

第二道台外侧光的投射范围应与第一道台外侧光衔接。

根据表演活动的范围或舞台是否向观众厅延伸等因素,确定增设后续台口外侧光。也可设立位于二层或三层观众厅两侧楼座(包厢或叠落式挑台)前沿的挑台侧光。

4.2.3 台框、台唇、乐池区域的灯位

4.2.3.1 台口侧光及台口顶光

设于建筑台框及邻近区域。

应能覆盖建筑台口的整个区域,并能与乐池区灯位及面光和台内灯位的布光相衔接。

4.2.3.2 乐池区顶光

位于建筑台口外乐池上部。

应能覆盖乐池升降台表演区及观众厅内的表演区。

4.2.3.3 乐池区侧光

位于乐池两侧上部。

应能从侧上方对乐池区域照明,其最高灯位应不低于建筑台口。

4.2.3.4 台口脚光

位于主舞台台唇前沿地面专设的灯位。

4.2.4 台内顶部灯位

台内顶部灯位分为主舞台顶光和后舞台顶光,根据舞台深度可设置多道顶光,覆盖整个舞台空间。

主要有吊杆安装和渡桥安装等形式。

4.2.5 台内侧光

台内侧光位于主舞台两侧,根据舞台的深度及演区的设置进行配置。应能从侧面投射演区。

主要有天桥安装、吊杆安装和吊笼安装等形式。

4.2.6 舞台台面上的灯位

4.2.6.1 流动灯位

按演出需要临时安放。通常采用流动灯架安装。

4.2.6.2 背景灯位

位于天幕前、后的舞台面上,向天幕或背景投光。

4.3 灯位的形式及空间构成

4.3.1 封闭型面光桥

桥体宽度从挂灯杆至后墙的距离应不小于1.5 m,桥体净高应不低于2.0 m,地面应经绝缘和降噪处理。如设置追光灯,应相应增加空间。

投光口宜前倾30°~40°,总长度应不小于建筑台口宽度。投光口垂直高度:装一排灯时应不小于0.8 m;装两排灯时为1.2 m~1.5 m。

面光桥前沿支撑(或悬吊)构件间距宜不小于3.0 m。桥体中心部位不得设支撑(或悬吊)点。

挂灯杆高度:距防护挡板不小于1.0 m,应保证光束不被遮挡且能投射到预定部位。

桥体两端入口处必须有宽度大于1.0 m、高度大于2.0 m、地面平整的通道,遇有高差时,应设宽度大于0.8 m、斜度不大于60°的扶梯。

4.3.2 封闭型台外侧光室

空间构成:投光口净宽度应不小于1.2 m。平面布置中除灯具所占用的空间外,工作空间的深度应不小于1.5 m,如设置追光灯,还需相应增加空间。

台外侧光室应分层,每层净高2.2 m~2.5 m。挂灯杆高度:下部第一道杆应不小于1.2 m,其他灯杆宜做成活动形式,杆距不小于0.9 m。

层间不应使用爬梯,而应设宽度大于0.8 m的扶梯。

4.3.3 敞开式灯位

4.3.3.1 横杆式

杆体可采用单层杆、双层(多层)杆及各种桁架。

专用灯杆与相邻设备的平行间距不应小于0.5 m。

4.3.3.2 渡桥式灯架

宽度:除灯具所占用的空间外,工作空间应不小于0.6 m。

灯杆位置:渡桥两侧下部或底部均可设灯杆。两侧灯杆距通行面的高度应不小于0.9 m;底部灯杆设在渡桥通道下部的中央和两侧,灯杆距渡桥底部的间距应不小于0.15 m。

地面应绝缘、降噪。

4.3.3.3 柱式灯架

可上人的柱式灯架其装灯面的宽度和深度均应不小于1.0 m。

柱式灯架宜分层,每层净高2.2 m~2.5 m。

层间可用爬梯互通,爬梯宜设在架内,用穿行口沟通,但各层穿行口的平面位置应错开。

根据投光方向的需要可在除爬梯以外的三个面设定灯杆。

不上人操作的柱式灯架的深度可相应减少。

4.3.3.4 流动式灯架

所有流动灯架都应有很好的稳定性,其高度应能调节,并能牢固锁紧。

轻型流动灯架到位后应有固定措施。

4.4 灯位的技术要求

4.4.1 安全要求

4.4.1.1 上部灯位的防坠物挡板

可上人灯位须在其投光口下部设有0.05 m~0.10 m高的挡板。

4.4.1.2 荷载

固定灯杆的荷载应不小于1 kN/m,需上人操作的灯位,其承重面荷载应不小于2.5 kN/m2。

4.4.1.3 灯具安装

安装灯具应使用灯钩或抱卡并加装辅助悬挂装置(保险链),辅助悬挂装置应符合GB 7000.217中的相关规定。

4.4.1.4 护栏

需上人操作的敞开式灯位及天桥上的灯位、通道应设护栏,护栏高度应不小于1.2 m。

4.4.1.5 爬梯

每段爬梯的高度不应超过2.5 m、爬梯宽度不应小于0.6 m。

4.4.1.6 运动机械碰撞保护

移动类灯位应设碰撞保护装置。

4.4.2 灯位的通用技术要求

4.4.2.1 灯杆、灯具的间距设置

各类灯位的灯杆可单层设置亦可多层设置,其设置原则是既要能多装灯具,又能保证灯具(包含附加换色器、遮扉等附件)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均有良好的投射角度和足够的活动空间。

多层灯杆之间的垂直间距应尽量设计成能自由调节的方式。如固定设置,可视灯种和投光需要应采用不小于0.9 m的固定间隔。灯杆上部有挂灯障碍时杆顶部应留有0.1 m~0.15 m间距。

灯架宜能以加装横杆、伸缩杆等方式向两侧扩展灯位。

所有灯位的灯架或灯杆均应采用外直径50 mm~60 mm的圆型金属管。

4.4.2.2 通风与环境温度要求

封闭型灯位应有良好的通风、降温设施,工作时最高环境温度宜控制在35 ˚C以下。

4.4.3 运动灯位的通用技术要求

4.4.3.1 预置定位

凡是需要运动的灯光机械,不论其垂直升降或水平移位,都应有预置定位和重复定位功能。升降类灯位在设定下部限位时,最下部灯杆离舞台台面的距离应在1.0 m~1.5 m范围内。

4.4.3.2 运动速度

运动灯位的运动速度宜可调;定速运动的灯位其运动速度一般控制在0.1 m/s以下,并应有软起动装置。

4.4.3.3 通行接口

需上人的各类运动型渡桥应有与天桥等固定通道相连的通行口或接驳码头及相关的安全措施。

4.5 灯具的选择

应根据各灯位的不同功能、不同射距、不同光斑特性等要求选择不同的灯具。舞台灯具的基本技术参数与主要类型参考附录A。所选灯具应符合GB 7000.217的相关规定。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面光灯杆舞台灯光
低色温摇头染色电脑灯在节目中的应用
鄂州:“智慧灯杆”描绘智慧创文新愿景
戏曲舞台演出中面光位的应用
怎样将舞台灯光的情感色彩融入剧情之中
舞台表演中舞台灯光艺术效果的作用
模块化发展的智慧灯杆技术
浅谈临时新闻演播室灯光设计技巧
物联网LED道路智慧灯杆系统的研究开发
语言类综艺秀《卧谈会有趣》的灯光设计
浅析舞台灯光艺术中的情绪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