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航天飞机

2011-12-31 04:40
太空探索 2011年8期
关键词:哈勃航天飞机航天事业

□ 胡 杨

随着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的谢幕演出,在人类航天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航天飞机正式与人们告别。从此,人们再也无法看到它在太空中遨游的雄姿,而只能在博物馆里追忆它往昔的辉煌。

别了,航天飞机;别了,航天飞机时代。

人类的太空探索事业,总是伴随着巨大的挑战和风险,在品味成功甘醇的同时,有时也不得不吞下失败的苦果。航天飞机的发展历程,可谓人类太空探索事业在曲折中前进的生动写照。

人们无法忘记航天飞机在人类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开创性意义。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航天飞机,是人类第一种集运载火箭、人与货物两用飞船、在轨航天器和飞机等多种航天航空技术于一身的可重复使用的天地往返系统,可实现人造地球卫星、货运飞船、载人飞船甚至小型空间站的多种功能,可以释放、维修及回收卫星,创造了特殊的科学、经济价值。即便是在30多年后的今天,航天飞机的主要技术依然保持着国际领先水平。

与哈勃空间望远镜的结缘,是人们对航天飞机的经典记忆之一。1990年4月,发现号航天飞机将哈勃空间望远镜送入太空;1993年到2009年,航天飞机5次执行对哈勃空间望远镜的维护维修任务。从第一次实现精确聚焦的校正升级维护,使其“起死回生”,到第五次提高性能的全方位升级,使其“延年益寿”,航天飞机均出色完成任务,上演了一部部精彩的“太空大片”。哈勃空间望远镜服役20多年来,取得了任何地基望远镜无法企及的革命性突破,拍摄了众多令人称奇的星系照片,使天文学研究收获了极其丰硕的科学成果,成为人类天文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这其中,航天飞机的贡献至关重要。

在国际空间站的建设过程中,航天飞机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航天飞机具有超大舱位和强大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能够胜任其他任何航天器无法完成的任务,如向空间站运送舱段等大型构件、在太空组装大型结构等。2003年2月,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使得整个国际空间站计划一度被束之高阁,非航天飞机无法运送的欧洲“哥伦布”实验舱险些成为地面上的摆设,直到2008年2月才由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送往国际空间站。可以说,没有航天飞机的贡献,就没有今天的国际空间站。

但是,在航天飞机骄人的成绩单背后,也隐藏着挥之不去的阴霾。首先是它在安全性上的缺陷,造成“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共14位航天员魂断太空;其次是它没有能够实现降低发射成本的目的,相反,由于技术难度大、设计复杂、零部件易损等,返回地面后的维护维修工作耗时费力,单次发射成本高达4亿~5亿美元,使得美国航宇局不堪重负。因此,退出历史舞台,成为航天飞机的必然归宿。

航天飞机整整30年的历史,带给太空探索事业许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理想与现实之间有很大的距离,发展路径的选择必须慎之又慎。从事航天事业,不能没有想象,更不能没有理想。但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很大的落差。舍弃飞船而选择研制更先进的航天飞机,本来是因为设想中的航天飞机发射更便宜、功能更强大、安全性更好、乘坐更舒适、发射周期短,但现实中的航天飞机只实现了功能强大和舒适性好,其他几个目的均未达到,甚至与设想完全相反。也正因此,航天事业发展路径的选择必须慎之又慎,免得过程反复甚至走回头路。

其次,航天飞机的历史是太空探索事业的宝贵财富,其经验与教训值得整个人类记取。因为本身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太空探索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这个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进步,甚至是获得的每一个教训,都是宝贵的。没有失败教训的积累,便没有成功经验的获得;没有先驱者,便没有后来者。

正如美国航宇局局长查尔斯·博尔登所言:我们已经为成功打下了基础,对美国航天局来说,没有失败一说;航天飞机执行最后一次任务绝不意味着航天时代的终止,而是为空间探索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

猜你喜欢
哈勃航天飞机航天事业
航天飞机和马屁股
中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的推动者——孙家栋
中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的推动者
——孙家栋
哈勃的“366日”(下)
哈勃的“366日”(上)
让我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奋斗
穿行宇宙的“太空梭”——航天飞机
辉煌六十载业绩耀千秋--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
“哈勃”,25岁生日快乐
永远的哈勃望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