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式原理在改良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

2012-01-13 03:47张玲玲顾晓琴朱云芳
微创医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韧带框架膀胱

于 克 张玲玲 顾晓琴 朱云芳

(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扬州市 225012)

框架式原理在改良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

于 克 张玲玲 顾晓琴 朱云芳

(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扬州市 225012)

目的探讨框架式原理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TLH)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因子宫良性病变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的112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常规手术组68例,改良手术组(框架式原理)44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情况、住院天数以及手术并发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情况、住院天数无明显差异(P>0.05),但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框架式原理进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框架式原理;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并发症

目前,腹腔镜手术因创伤小、切口美观、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在妇科领域应用广泛。其中,难度相对较大的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total laparoscopic hysterectomy,TLH)亦逐步全面开展,如何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尤其泌尿系损伤,是妇科医生非常重视的问题。将子宫、宫颈的周围韧带比作框架,当杯状举宫器上推时,子宫与韧带的关系,就像框架结构的建筑。而子宫周围重要的血管、神经、脏器均与之密切相关。掌握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增加手术的成功率,减少重要脏器的损伤。笔者运用框架式原理改良腹腔镜全子宫切除的手术步骤,使并发症明显减少。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01月至2012年04月我院妇科收治的因子宫良性疾病须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112例。常规手术组68例,改良手术组(框架式原理)44例。疾病种类:子宫肌瘤75例,子宫腺肌病22例,功能性失调性子宫出血或子宫内膜良性病变6例,宫颈疾病9例。有下腹部手术史33例,其中常规手术步骤组18例,改良手术步骤组15例。术前排除子宫恶性肿瘤,子宫体积均小于孕14周大小,术前控制内外科并发症。两组患者年龄、疾病种类、子宫大小、手术史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1.2 方法

1.2.1 麻醉方法与手术准备 全部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后取头低臀高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腹部皮肤、外阴及阴道,留置导尿管,阴道放置杯状举宫器。

1.2.2 手术方法 采用4孔法,于脐上缘做10 mm切口,建立二氧化碳气腹,压力12 mmHg,置入相应直径的穿刺器(trocar),置镜后在腹腔镜监视下避开腹壁血管,于左下腹部髂前上棘连线取两穿刺点,右下腹麦氏点位置取一穿刺点(具体位置依据子宫大小和手术需要稍作调整),置入trocar及操作器械。常规手术组手术步骤如下:①探查盆腔情况;②切断双侧子宫圆韧带、输卵管峡部、卵巢固有韧带或骨盆漏斗韧带;③弧形打开膀胱反折腹膜至两侧圆韧带,

下推膀胱至举宫器杯口沿下2 cm;④电凝、切断左右子宫血管;⑤在举宫杯指引下,凝切离断骶韧带及部分主韧带;⑥单极电凝钩沿举宫杯切开阴道穹窿1周,从阴道夹住宫颈,取出子宫;⑦2-0可吸收线镜下连续缝合阴道残端,并放置阴道T型橡胶引流管。改良手术组手术步骤如下:①探查盆腔情况;②弧形打开膀胱,反折腹膜至两侧圆韧带,下推膀胱至举宫器杯口沿下2 cm;③打开阔韧带后叶达宫骶韧带附着处,下推腹膜;④切断双侧子宫圆韧带、输卵管峡部、卵巢固有韧带或骨盆漏斗韧带;⑤分离宫旁组织,充分暴露子宫血管,电凝、切断左右子宫血管;⑥在举宫杯指引下,凝、断骶韧带及部分主韧带;⑦单极电凝钩沿举宫杯切开阴道穹窿1周,从阴道夹住宫颈,取出子宫;⑧2-0可吸收线镜下连续缝合阴道残端。

1.3 观察内容 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中情况 两组手术全部成功,无1例中转开腹,无1例发生血管撕裂及其他难以控制的出血。改良手术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常规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手术组手术时间稍短于常规手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术后恢复情况 两组均于术后2 d拔除尿管,小便均能自解,无1例发生尿潴留。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s)

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时间(min) 术后排气时间(d) 住院天数(d)常规手术组68 116.6 ±46.6 58.2 ±12.3 2.1 ±0.11 8.3 ±1.5改良手术组 44 60.9 ±33.0 71.1 ±22.7 2.3 ±0.32 7.8 ±0.9 P值0.001 0.188 0.481 0.039

2.3 随访情况 术后两月门诊复诊,常规手术组发生膀胱阴道瘘3例,输尿管阴道瘘1例,均行经腹瘘道修补术,术后均恢复良好,无复发。改良手术组无相关并发症,无复发。

3 讨论

目前,全子宫切除术是子宫良性疾病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微创、切口美观、术后疼痛轻、术后恢复快、腹腔干扰小以及手术视野清晰等优点[1],受到广大患者及医生的亲睐。与腹腔镜附件手术以及子宫肌瘤剔除术相比,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风险较高,据报道腹腔镜全子宫并发症发生率为5.8% ~16%[2]。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避免泌尿系损伤是妇科医生非常重视的问题。泌尿系损伤常见为膀胱及输尿管的损伤,且近年来手术所致尿瘘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3]。Siow等[4]指出输尿管易受损的3个部位为:①骨盆边缘,输尿管位于骨盆漏斗韧带下和髂血管分叉处;②输尿管走行于子宫动脉下方靠近宫颈处;③输尿管靠近阴道穹窿快进入膀胱处。腹腔镜下切除子宫更容易损伤后两个部位[5]。常规的腹腔镜全子宫手术,是按照传统开腹手术的步骤,大把电凝、切割,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周围组织、器官电损伤的几率。而本文所述的框架原理,是利用举宫器,使子宫各韧带保持一定张力,逐步打开各韧带间的间隙,细化解剖步骤,从而避免脏器的损伤。

腹腔镜手术本身具有暴露清晰的优势。如何保证术中适当的张力,是值得妇科医生思考的问题。此时不必按照常规步骤处理韧带,而是先打开阔韧带前叶和膀胱反折腹膜,下推膀胱;打开阔韧带后叶达宫骶韧带附着处,分离宫旁组织,充分暴露子宫血管。以上过程正是利用“框架”的张力将膀胱下推并充分暴露子宫血管,而不是先处理子宫韧带失去张力后再下推膀胱、暴露子宫血管。本研究根据框架式原理对常规手术步骤进行改进,发现泌尿系损伤明显减少。

决定子宫切除术式的原则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创伤小、有利于患者恢复的手术,同时兼顾术者对各种手术的掌握程度综合而定[6]。本文所述的手术方式,依据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特点,充分发挥了腹腔镜的优势,有效避免了重要脏器的损伤,保证了手术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郎景和.妇科手术笔记[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 刘 彦,张惜阴.上海市14所医院近10年妇科内镜手术并发症的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8):2598 -2599.

[3] 乐 杰.妇产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48.

[4] Siow A,Nikam YA,Ng C,et al.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of laparoscopic hysterectomy:a four-year review at KK Women's and Children's Hospital,Singapore[J].Singapore Med J,2007,48(3):217-221.

[5] Fareesa K,Kim K.Intraoperative injury in reconstructive pelvic surgery[J].J Pelvic Med Surg,2006,12(6):241 -256.

[6] 夏恩兰.子宫切除术的术式选择[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5,32(5):269 -270,277.

R 713.42

B

1673-6575(2012)06-0613-02

于克(1978~),男,主治医师,研究方向 :妇科微创及妇科肿瘤。

2012-08-21

2012-10-13)

猜你喜欢
韧带框架膀胱
框架
三角韧带损伤合并副舟骨疼痛1例
注意这几点可避免前交叉韧带受损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膀胱镜的功与过
优质护理在预防全膀胱切除术回肠代膀胱术后并发症中的效果观察
距跟外侧韧带替代法治疗跟腓韧带缺失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
改良式四孔法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加回肠膀胱术
一种基于OpenStack的云应用开发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