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斜颈174例病因及转归分析

2012-01-15 01:58沈文治刘川张尚武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2年4期
关键词:斜颈胸锁乳突

沈文治, 刘川, 张尚武

婴儿斜颈174例病因及转归分析

沈文治, 刘川, 张尚武

目的 总结婴儿斜颈病因构成情况及其转归。方法 对174例患斜颈的早期婴儿(0~6个月)进行追踪随访,分析其诊断、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174例患儿中被确诊为肌性斜颈79例(45.4%);神经性斜颈60例(34.5%);代偿性斜颈17例(9.8%);姿势性斜颈16例(9.1%);骨性斜颈1例(0.6%);原因不明1例(0.6%)。其中16例患儿早期有肌性斜颈的症状体征和超声学特征,被初步疑诊肌性斜颈,后期被修正诊断为神经性斜颈。结论 (1)婴儿斜颈最常见的病因分别为肌性斜颈、神经性斜颈和代偿性斜颈;(2)相当一部分在早期被疑诊为肌性斜颈的患儿,因在随后的发育中陆续出现神经系统损伤的症状体征而被修正诊断为神经性斜颈,提示脑损伤。

斜颈/病因学; 斜颈/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 婴儿

斜颈是婴儿期一种常见的症状,笔者查阅文献,并未发现斜颈的确切定义,故简单概括为:“斜颈是指患者头持续倾向一侧,或面持续指向一侧,常常伴有头向一侧转动受限的症状。”婴儿期出现斜颈原因很多,除了常见的先天性肌性斜颈外,还有姿势性斜颈、脑损伤并发症、代偿性斜颈、骨性斜颈等[1]。本研究对174例患有斜颈的婴儿进行追踪,观察其转归和预后,为婴儿期斜颈的诊断和处理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01/2009-06重庆市万州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中心门诊检出有斜颈表现的早期婴儿174例,其中男96例,女78例;年龄0~6个月,平均2.8个月。

1.2 斜颈病因分类诊断标准

1.2.1 肌性斜颈 头向某一侧被动转动受限,查体有一侧胸锁乳突肌紧张、包块;彩超显示同侧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缩短、增粗,经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后斜颈消失[2]。

1.2.2 神经性斜颈 头向某一侧被动转动受限或轻度受限,查体患侧胸锁乳突肌无明显包块,彩超提示一侧胸锁乳突肌缩短或增粗,患儿在发现斜颈时(或在后期随访过程中)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运动异常等运动神经系统异常表现,经干预治疗或康复治疗有效者[3]。

1.2.3 姿势性斜颈 仅有斜颈症状,查体头部双侧转动对称,彩超示双侧胸锁乳突肌未见异常,指导家庭一般处理后症状自动消失且无复发者。

1.2.4 眼性代偿性斜颈 被动转头无确切异常,查体及彩超均提示胸锁乳突肌无确切异常,遮盖单眼后斜颈消失或减轻,或五官科后期随访发现有眼位偏斜、眼球运动异常、视力异常等,经五官科相应治疗后好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者[4]。

1.2.5 骨性斜颈 患者除了可有斜颈症状外,还合并有头部僵硬,活动受限,颈椎X片或CT显示颈椎异常者[5]。

1.3 纳入标准 (1)不能竖头的婴儿,查体发现其头部双侧被动转动幅度差距大于10°者;(2)能稳定竖头婴儿,头颈竖立时,头持续倾向一侧大于10°,或面部持续指向一侧大于10°者,或面部左右转动幅度差大于10°;(3)上述症状持续存在时间超过1个月。

1.4 排除标准 急性全身感染、局部感染和损伤所致斜颈者。

1.5 随访方法 174例患儿由本科经统一培训的医师进行定期(每6个月1次)追踪随访至3岁。初次发现斜颈时均行彩超检查,对颈部活动受限者另行颈椎侧位片和颈椎张口位片。后期随访患儿斜颈症状变化情况、有无出现其他神经系统异常,在6、12、18、24月龄时均由专业儿童五官科医师检查有无视听觉、平衡觉异常。并根据下述标准分类登记。

2 结果

随访结果见表1。

表1 174例患儿随访情况[n(%)]

随访发现,(1)95例首次疑诊肌性斜颈的早期婴儿中,有16例在后期陆续出现其他神经系统症状而被诊断为神经性斜颈。这16例患儿初次诊断时月龄均小于4个月,均具有颈部被动转动受限,超声均显示患侧胸锁乳突肌较健侧增粗或稍增粗。在后期被确诊为神经性斜颈的60例患儿中有12例同时合并有斜视、弱视等眼科问题。(2)20例首次疑诊姿势性斜颈患儿中,有4例因症状持续存在而修正诊断。(3)8例首诊时发现眼位异常等眼科症状,而被疑诊为代偿性斜颈,在后期随访中均被证实。(4)9例患儿在后期随访中陆续发现视力异常,经纠正后斜颈症状好转或消失而被诊断为代偿性斜颈。(5)1例患儿斜颈症状反复发作,发作时一侧胸锁乳突肌痉挛,可自行好转,间隔数十天出现斜颈症状,如此反复,疑诊“良性阵发性斜颈”。但2岁后失访,失访前症状仍有反复发作。故列入原因不明类。

3 讨论

斜颈是婴儿期的一种常见症状,病因很多,肌性斜颈和神经性斜颈是最常见的病因。但要在早期明确诊断病因往往有一定困难。由于6个月以内(甚至更早期)的婴儿在出现斜颈症状之初,仅有头偏斜的症状,其他重要的鉴别依据如:肌紧张、视听觉、平衡觉异常等要在一定时间后才能被发现,故难以在早期明确诊断病因。而肌性斜颈、神经性斜颈等又迫切需要早期(甚至超早期)识别、早期治疗[6]。因此对于已经明确胸锁乳突肌紧张或挛缩所致斜颈,除了考虑肌性斜颈以外,还应高度警惕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尤其是有脑损伤高危因素的早期婴儿,因为脑损伤的早期婴儿肌张力障碍可能仅表现为紧张性头偏斜[7]。

对于发现有斜颈症状,超声提示胸锁乳突肌增粗或缩短的早期婴儿,笔者的经验是:(1)反复询问有无脑损伤高危因素;(2)对有高危因素的患儿建议行头颅影像检查;(3)对无高危史的斜颈早期婴儿予以斜颈手法治疗;对有高危史、有头颅影像学异常的早期婴儿除了手法治疗斜颈外,同时建议予以脑损伤超早期干预(手法治疗为主);(4)密切随访,反复评估斜颈患儿在发育中有无其他脑损伤表现,并及时修正诊断和治疗方案。

[1] 许丽,魏理珍,陈远青,等.小儿肌性斜颈的鉴别与中医治疗[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3(4):295-296.

[2] 陈志伟,孙武权,金义成,等.“四步法”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53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3(4):291-292.

[3] 姜永庆,刘庆鹏,王岩松,等.痉挛性斜颈矫正方法的比较[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9):4020.

[4] 刘燕,王为农,严宏,等.眼性斜颈的临床误诊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08,17(8):1141-1142.

[5] 涂应兵,李志华,汪波,等.小儿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及治疗[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6):1028.

[6] 马思遥,黄伟,张博,等.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研究现状[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3(4):298-299.

[7] 任世光,王淑哲,张育锦,等.1岁内36项神经运动检查在脑瘫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2,8(11):643-645.

404000重庆,重庆市万州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中心

沈文治(1975-),男,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儿童保健、儿童康复,E-mail:wenzhi.shen@126.com。

10.3969/j.issn.1674-3865.2012.04.037

R746

B

1674-3865(2012)04-0367-02

2012-07-09)

刘颖)

临床研究

猜你喜欢
斜颈胸锁乳突
中耳炎乳突根治术的围术期有效护理干预模式分析
胸锁钩钢板治疗创伤性胸锁关节前脱位
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炎的手术护理配合
以整体观为指导运用推拿联合舒筋消斜膏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观察
婴幼儿肌性斜颈的家庭疗法
两步缓解颈肩痛
针刺治疗急性斜颈1例
宝宝总是歪脖子怎么办
胸锁关节不稳和退行性胸锁关节炎的治疗进展
乳突导静脉管的HRCT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