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业可以更“快”

2012-01-16 02:58吴可人
浙江经济 2012年4期
关键词:浙商义乌浙江

□文/吴可人

快递行业启动了一个好开头,但精准服务才是快递业的下一片蓝海

十年前,浙商在全国率先创办了民营快递企业,奠定浙江快递业的先发优势。而今,浙商创办的“四通一达”和CCES,占据全国规模以上民营快递企业1/3强,更让浙江牢牢占据全国民营快递企业龙头老大地位。这种状况得益于浙江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商品市场不断繁荣、交通区位条件优越等特色优势。

浙江电子商务大省是快递业成长的沃土。截至2010年底,浙江拥有各类电子商务网站近4000家,其中行业电子商务网站约2000家,占全国20%;浙江60%以上的工商企业开始涉足电子商务领域,企业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7000多亿元,占全国16%;浙江拥有各类零售网站2000余家,在第三方平台上经营的网商超过50万个,实现网络零售额500多亿元,占到全国10%左右。

专业市场与电商结合,促进了对快递业需求的增长。近年来,义乌快递业得益于义乌小商品市场出口规模较快增长而呈高速发展态势。截至去年底,义乌市注册登记的规模快递公司达到了85家,包括全球四大快递及国内几大知名快递企业,日业务量约25万件,远远高于全国大多数省会城市。在杭州四季青、杭州电子市场等商品市场或商品集散区域,更是不乏快递企业的身影,专业市场成为了快递企业的兵家必至之地。

浙江网络化的交通格局是物流快递业的重要支撑。对内而言,浙江日趋网络化的交通条件,形成和强化了空间均质化格局,使得网络上各点之间的物流快递成本大大降低、物流快递效率大大提高。对外而言,长三角具有以上海港为中心和以宁波—舟山港为中心的两个港口物流体系,以及以上海浦东机场为中心和以杭州萧山机场为中心的两个空运物流体系,这种竞合关系促成了最优的物流通道,进而促成全球最具竞争力的航班密度和运价体系,成为物流快递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当前快递业的较快发展与“两低一高”因素密切相关,即较低的行业进入门槛、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较高的人居和办公密度。随着小型快递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快递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一是成本上升挤压利润空间。近年来,浙江民营快递业每年用人需求增速达30%以上,用工短缺状况较严重。一线快递配送人员工资2007年以来每年上涨约15%-20%,个别企业达到30%。二是服务质量难以提升。国家邮政局投诉网站显示,2011年全国共受理消费者申诉95929件,其中涉及快递业务问题的88396件,占总申诉量的92.1%;快件延误、丢失及短少、服务态度差占比89.6%。

另辟蹊径,精准服务,才能寻找到快递业的下一片蓝海。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把包含快递服务的现代物流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行业,这为浙江快递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着力打造物流快递总部基地。依托民营快递发祥地的基础优势和人缘优势,抓住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等政策倾斜机遇,不断加大浙商回归工程实施力度。鼓励支持浙商创办的快递公司总部回归、资本回流;鼓励引导阿里巴巴、网盛生意宝、淘宝网等电子商务大鳄在浙江建立超大型快递中转分拨中心。

——着力培育物流快递龙头企业。积极贯彻落实国家邮政局出台的《关于快递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鼓励支持快递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推动快递业与电子商务、制造业联动发展,鼓励支持浙江快递企业与国际快递企业开展“走出去”合作,重点扶持培育4-5家年收入超百亿元的快递企业。

——着力开拓物流快递细分市场。快递行业启动了一个好开头,接下来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挖掘,比如快递业内部业务流程的进一步细化、专业化和规范化,又如第三方物流仓储分拣技术、IT系统研发等。

猜你喜欢
浙商义乌浙江
浙商理念挖掘开发晋商资源
义乌展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从新闻报道看“浙商”——《当代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研究》评读
浙江义乌:凝心聚力 砥砺前行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新时代浙商走向新天地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外部激励因素对浙商政治参与动机的影响及其途径分析——基于五个地区浙商的实证分析
浙江医改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