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别处

2012-01-16 07:13刘筱
关键词:假想能动性萨特

刘筱

哲人说“生活在别处”,那幸福也在别处吗?

不懂得爱与胸怀的人,不幸福。有人一辈子为得不到幸福而仰天长叹,有人消极地否认幸福的价值并默默忍受人世无涯的苦难。你感受不到充盈的“幸福感”,你看不见听不见,但幸福真的是一种真实充盈、亘古绵延的情感。一些狭隘者不能因为自身不幸便否认幸福存在的意义,你不能因为暂时的不幸就放弃了追求一生幸福的自由。正如《夏至未至》里的点睛之笔:“我们听长风吹过峡谷,才知道那就是风;我们要看到白云浮过山脉,才知道那就是云;我们也要爱了,才知道这就是爱;也只有恨了,才知道恨也是因为爱。”我逐渐明了,升华了的痛苦其实是博大的幸福。站在云端俯仰人世,你会发现世界这么大,每天上演悲欢离合无数,和这些生离死别比起来,人在学生时代经历的苦痛真的不算什么。人生不过匆匆数十年,并且生命无法重来。何不感性地相信一切爱都值得我们虔诚相待,理性地包容生命里伤害过你的人与事呢?博爱者,最是幸福者。世界本是不缺少幸福的,只是缺少感受幸福的净洁心灵;世上也并非人情薄凉,只是缺少包容伤害的博大心灵。

眼界太低的人总觉得不幸福。怀才不遇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一个人要是自恃有才就目下无尘,才华没有得以施展就一味怨天尤人,那这本质上不叫“有才”,至少有的不是“对社会有用的才华。”在这个官二代、房二代、富二代满街跑的年代,我们可以凭努力让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富一代、官一代;在这个“拼爹”的时代,我们理应堂堂正正不靠天不靠地,拼才学、拼志气、拼刻苦。世界上本就没有任何一种人生来注定是幸福的,所谓“幸福在别处”,只不过是我们厌倦当下生活的一种乌托邦式的假想罷了。一味地寄托于“幸福在别处”的想法不过是懦弱者的盲目逃避,他们需要假想一个并不存在的理想环境来宽慰一下病弱的心灵:“非我没有力量,而是生不逢时,落脚错地。”事实却是——越强调越觉得世界对不起自己,越会陷在不幸的泥潭中难以自拔。与其在既定发生的不幸里苦苦挣扎,反复纠结,不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观上自发地创造、追求悬而未决的有幸。正如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萨特所言:“人的未来由自己造就,人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周围世界是人们无法逃避的东西,人注定要遇到这个世界和这个环境。自由的职责就是对自己的创造和对世界的改革。因此世上不存在上帝,而人是主动的、行动的、自由的。人的唯一希望就是他的主观能动性”。当萨特在起初的一片质疑声中声嘶力竭地喊着一句“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时,我这颗神往自由的心不禁追随他颤栗不已。在我心目中萨特长久以来就是一个猎袍迎风飒飒的圣斗士,他英勇无畏的“自由论”给当今太多畏首畏尾、瞻前顾后的人迎头一棒!

真正的、博大的幸福,应当是一个可以安放心灵的归宿。这个归宿没有玉砌雕栏,亭台楼阁,有的只是良辰美景,乘兴独径;没有帘外海棠,锦屏鸳鸯,有的是庭院斜草,咫尺画堂。哪怕渔舟晚唱,烟雨彷徨,却也是厮岸灯火。心之所往,在这个心灵的归宿中,无论行进在怎样一种生活状态下,我们依然能从劳顿的奋斗生活中“偷得浮生半日”:欣赏一眼街边的绿树,仰望一下碧蓝的天空,为忙碌而向上的生灵万物露出一丝浅浅的笑!因为这种幸福不在别处,它栖息在我们的心灵,这种幸福一旦真正拥有便不会轻易失去。外部世界给予的幸福大抵只是物质上的丰盛,物质幸福来得浅薄不值得依靠,并且它仅仅是幸福的其中一个层面,如果你长久地只能停留在这一层面,那么你的幸福便如同归不了根的落叶。你越富足越手持重权,越觉得无法踏实,无法在声色犬马、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击破纷扰,越是无法做到洞察世事,谢绝繁华,回归简朴,走不到“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人生境界。

指导老师 黄务海

猜你喜欢
假想能动性萨特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英语教师负向能动性及其应对策略
假想
别怕,那是孩子的“假想朋友”
论"假想防卫"
假想防卫过当的法律适用
你自己选择
项目教学法在《微机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
冯契对毛泽东的主体能动性思想的解读和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