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长袍君主”站回中东中心

2012-01-19 10:30
环球时报 2012-01-19
关键词:海湾卡塔尔阿拉伯

●本报驻外记者 石清风 黄培昭 纪双城 青木 陶短房●本报记者 徐盼●罗山爱 陈一

“如果有人要寻找世界的圆心,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说,它就在海湾。”美国前副国务卿曾这样公开定位海湾在美国人心中的地位,而这个海湾指的当然是世界油库——波斯湾。这次伊朗危机,沙特等海湾国家成为世界寻求稳定石油来源的香饽饽,多国领导人纷纷前往访问。卡塔尔有关支持向叙利亚派遣阿拉伯部队的言论近日也成为中东各大媒体的主要话题。在一年多的中东政治动荡中,海湾君主制国家总体上都很稳定,而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世俗国家政局最动荡,有人称之为“穿长袍的笑了,穿西服的哭了”。许多分析认为,这是由于海湾国家有油、有钱,还有美国的靠山,越来越掌握整个中东的政治话语权。欧洲有中东问题专家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海湾是诸多大国的利益和矛盾交汇点,海湾国家影响力扩大,势必成为未来中东力量版图的中心。

海湾国家频频向两边插手

“海湾国家越来越重要,这不仅因为它拥有令世界其他国家羡慕的丰富油气资源,也不光是它举足轻重的地缘战略位置,还由于它们在席卷阿拉伯多国的革命中显现出的独特重要作用。在去年席卷整个中东的‘阿拉伯之春中,台前幕后总能看到一些海湾国家的影子”。中东阿拉伯语“穆海德”网站日前这样评论近来日益成为国际焦点的海湾阿拉伯国家。

德国《明镜》周刊17日称,尽管伊朗的威胁声音加大,但欧盟将提前扩大对伊朗的制裁。原定30日举行的欧盟外长会议将提前于23日举行,将就中止从伊朗进口石油做出决定。该刊分析说,对欧盟来说,石油关系到“生命线”,欧盟腰杆这么直,主要是找到了保障原油供应的补偿渠道——海湾国家。伊朗显然也注意到这个变化,伊朗驻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代表日前警告,如果海湾国家弥补对伊禁运造成的石油供应短缺,将导致“难以预料的后果”。

“面对伊朗的严厉警告,海湾国家领导人眼睛几乎眨都不眨”。美国《波士顿环球报》称,海湾国家用更强硬的策略来表现自己的自信,因为以什叶派穆斯林为主的伊朗任何所得都被认为是以沙特为首的逊尼派的损失。阿联酋日前表示,伊朗将会把整个世界的利益置于危险的境地。《波士顿环球报》认为,对海湾国家的君主和酋长们来说,这种强硬反映出“阿拉伯之春”后中东发生的深刻变化:去年沙特部队及时援助了巴林君主政权;海湾六国发表的反对伊朗的声明也越来越严厉;对伊朗的主要伙伴叙利亚,卡塔尔埃米尔哈马德还发出要派遣阿拉伯部队的言论。

1月14日,卡塔尔埃米尔哈马德称,阿盟应向叙利亚出兵,以“阻止大马士革政权对平民的杀戮”。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尔解放报》16日称,这是首次有一名阿拉伯国家元首说出“对叙利亚实施军事干预”的话。尽管出兵未必能够成为现实,但卡塔尔等海湾国家在叙利亚事件中的跃跃欲试却溢于言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18日称,对这种言论,叙利亚外交部严厉指责卡塔尔和其他海合会君主国试图影响叙利亚政治进程, 并表示“坚决反对一切外来军事干预”。

“有油没水”胜过“有水没油”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称,“海湾的重要战略意义集中于两个因素:它的石油和位置,这个事实使海湾成为全球风暴的风眼。”从地图上看,海湾是介于阿拉伯半岛和伊朗之间的一片狭长的海面,全长约1000公里,宽度约180—320公里之间,它周边坐落着8个国家,除了伊拉克和伊朗外,最重要的是海合会6个成员国(沙特、科威特、阿联酋、阿曼、卡塔尔、巴林,即通常说的海湾国家)。

根据联合国有关数据,波斯湾海底和周围陆地的石油储藏量约占世界58%,该地区石油输出量占世界60%。2011年,海合会6个成员国的石油总收入达3050亿美元。根据国际能源机构估算,沙特石油产出占世界的11.6%,整个欧佩克闲置产能是每天470万桶,其中沙特的闲置产能是300万桶,占整个欧佩克闲置产能的60%左右,完全有能力补充伊朗石油被禁的差额。有分析称,伊朗石油被禁可能让世界油价升到200美元,那么海湾国家就能使油价恢复到每桶100美元。某海湾国家领导人曾自负地说,他只要一扳开关,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

一位长期在中东做生意的中国商人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在中东,油和水是最重要的两样东西,中东国家的命运也因此分成四类:“有油有水的国家”(如利比亚、伊拉克)往往摊上自命不凡的掌权者,闹得国无宁日;“没水没油的国家”(如约旦、黎巴嫩)靠着非凡的政治折冲术,在“中东风暴眼”死里求生;“有水没油的国家”(如埃及、叙利亚)现在正千方百计谋求政局稳定;只有那些“有油没水的国家”(海湾六国)靠着无数的财富和强大的靠山逐渐成为中东的新主导者。

公元9世纪中叶后,诞生过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的海湾地区一度淡出世界政治舞台。但自从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以及20世纪初海湾地区发现丰富石油后,这里重新成为世界的中心。二战后,海湾国家相继宣布独立,奉行古典的君主专制制度。这与以1952年埃及自由军官组织夺权为标志的“泛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形成鲜明反差,后者希望在阿拉伯世界推广更加世俗化的政体。因此,海湾君主国与中东世俗政权形成激烈对抗,沙特和埃及支持当时北也门两派展开内战,严重削弱了阿拉伯团结,也间接导致阿拉伯国家在“六日战争”中惨败给以色列。

此后海湾国家通过向埃及、叙利亚等前线国家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缓解了两大阵营的矛盾,但穿长袍的阿拉伯君主们远没有纳赛尔那样的感召力。在1967年苏丹举行的阿拉伯国家峰会上,纳赛尔一到喀土穆就受到万人空巷的欢迎,而沙特国王费萨尔的专机抵达时却遇到冷场,甚至有苏丹群众向费萨尔高呼“赶紧去追随纳赛尔吧”。“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随着埃以单独媾和,世俗派中东国家出现分裂,影响下降,而海湾君主国凭借石油资源,并积极配合美国围堵伊拉克、伊朗,特别是在2011年“阿拉伯之春”爆发后娴熟地利用经济、军事甚至舆论的力量影响多个国家的政局走向,俨然成为中东局势的“裁判所”。

海湾国家能做美国做不到的事

实际上,一场“阿拉伯之春”折腾下来,世界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早先充当阿拉伯改革运动旗手的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国纷纷“城头变换大王旗”,倒是长期被前者斥为“保守主义象征”的海湾六个君主国却基本保持稳定,甚至被后者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乃至舆论影响力所左右。有分析称,在这场席卷中东的街头动荡中,“穿长袍的笑了,而穿西装的哭了”。法国《非洲看板》16日的一篇文章称,在突尼斯“茉莉花革命周年”庆典上,站在主礼嘉宾位置上的不是其他国家领导人,而是卡塔尔埃米尔,实际上已明白无误地告诉世界,卡塔尔及海湾国家才是“阿拉伯之春”最重要的影响力量。

在利比亚问题上,没有海湾国家的力推,联合国1973号决议难以出台;没有卡塔尔、阿联酋两个海湾国家派兵参战,北约对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军事干预便师出无名。在叙利亚问题上,没有海合会的积极活动,阿盟暂停叙利亚会员国资格决议也难出台。由于中东问题的复杂和敏感性,即使西方国家对直接干预也顾虑重重,阿盟给不给“名分”,几乎可以成为外界能否大胆干预的试金石。阿尔及利亚《新东方报》就曾撰文指出,卡塔尔在叙利亚问题上的积极表现有些“莫名其妙”,它似乎是在做美国做不到的事情。

由于海湾国家战略地位大幅提升,美国也越来越重视与其合作。1月6日,美国出台的新军事战略文件清晰地写道:“在中东,美国强调与海合会一道维护海湾安全,防止伊朗获得核武器”。英国《经济学家》称,美国在中东有三件事始终放在外交的首位:稳定的石油供应、以色列的安全以及打击极端势力。在这三个方面,海湾国家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美国对这些国家也始终持不放弃态度,这是中东其他国家难以享受到的“巨大优惠”。

实际上,美国在海湾六国土地上均建立了军事基地,比如在沙特阿拉伯有宰赫兰空军基地等;在阿曼有锡卜空军基地;美国中央司令部前沿总部在卡塔尔;巴林是美国第五舰队的总部及母港。对于海湾国家一度出现的动荡,美国也“网开一面”,如对巴林的“革命”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采取的是与其他阿拉伯国家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标准。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所研究员高祖贵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海湾国家在这场中东变局中作用非常突出,从利比亚到叙利亚再到现在的伊朗问题,海湾国家的作用和地位在快速地增长。首先,海湾国家在这场中东变局中相对稳定,自家的事少,才有精力管别人家的事。这与海湾国家手握石油和美元的雄厚经济实力有关系。高祖贵认为,这场中东变局确实有教派角逐的成分,很多国家内部的斗争有逊尼派和什叶派的教派分歧和较量。他认为,阿盟以前以埃及为主导,现在埃及内部问题很多,很难在中东再发挥以前那样大的作用,海湾国家未来将会在阿盟以及整个中东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海湾卡塔尔阿拉伯
第五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
阿拉伯国家宣布举办男装秀
海湾国家与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
阿拉伯小镇的露天集市
初识海湾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