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电影人不想一切“向钱看”

2012-01-19 10:30
环球时报 2012-01-19
关键词:罗奇伊顿电影业

本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纪双城

“只有拍出叫座又叫好的主流电影,才能让英国电影拥有未来。”英国首相卡梅伦日前对电影业提出最新期待,却在英国引起一片争论。许多英国电影人对此都不愿苟同,在他们看来,票房并不是英国电影业的目标。

英国首相卡梅伦11日参观了英国著名的松林电影制片厂,他对投资只有900万英镑、全球票房却高达2.5亿英镑的《国王的演讲》等创下商业佳绩的影片赞赏不已,提出“英国电影人应该贡献更多独立于好莱坞的纯英国产商业大片、票房成功的主流电影”。

卡梅伦的论调立即引来一些英国电影人公开反对。许多人在英国各报刊公开发表评论嘲讽卡梅伦。在《金融时报》上,曾经执导描写爱尔兰独立运动历史影片《风吹麦浪》的导演肯·罗奇毫不客气地将首相的结论说成是“一派荒谬之词”。罗奇的理由很简单:一部好电影在商业上成功很难预料,但对于电影人来说,如果只为赚钱才去创作,那是不可能的。

曾经担任《坚强的心》制片人的安德鲁·伊顿则用比喻的说法反驳说:“这就像是一个大人给了孩子一口袋钱,但你有责任去教导孩子怎么花钱才行,电影不能只是传播物质文明的工具”。

英国电影人不愿“向钱看”的心态是有传统的。英国电影除了“007”谍战片以外,往往几乎都是“叫好不叫座”,将商业票房拱手让给好莱坞影片。不过当年的英国政府和电影人一直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妥,因为双方都认为“艺术往往就是要贴钱”的。最多在经济不好的时候,一年少拍几部罢了。

近年来,伴随《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国王的演讲》等一系列“英国制造”的影片在全球热映,让钱包紧巴的英国政府心态起了变化。根据英国牛津经济研究所的统计,近来多部叫座电影为英国带来42亿英镑收入,其中有12亿英镑以税收的方式被纳入国库。

“英国不拍商业片行吗?”一些英国文化界人士为英国电影的未来提出“第三条道路”——让电影业用赚来的钱完全投入新影片,而政府不应把电影业作为弥补财政亏空的聚宝盆。但英国电影业今后是否能继续赚钱令人怀疑,因为一旦效益稍有好转,英国电影人总会再次走上阳春白雪的道路。前些年,英国电影也曾火过一阵,但好景不长,英国电影立即回到“主流影片”中,包括重拍版《呼啸山庄》、《聊天室》等,但部部都在票房上惨败而回。

英国电影的尴尬处境可能正如电影人安德鲁·伊顿所说,“在这一行,英国人还不能像从事其他生意那样得心应手”。虽然英国电影人不愿“只向钱看”,但仅陷在自家文化圈子里终日琢磨,估计也很难找到出路。▲

猜你喜欢
罗奇伊顿电影业
电影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
去芜存菁
伊顿花园别墅设计
伊顿花园别墅设计
伊顿成功举办伊顿—长城车辆解决方案技术日
伊顿 全能大帝
女厨师的彩绘世界
地下
一钟破案
俄要加强扶持国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