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绿肥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2012-01-22 20:15谢成俊
中国麻业科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绿肥面积生产

谢成俊,陈 娟

(1.兰州市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甘肃兰州730010;2.庆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甘肃庆阳745000)

绿肥(green manure)是指所有能翻耕到土里作为肥料用的绿色植物,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作物。绿肥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肥料,在减少化肥用量、提高作物产量、培肥土壤地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是解决饲草来源、促进畜牧业产业发展的有力保证[1]。我省历来重视绿肥种植,曾对农业生产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绿肥种植面积在经过大幅下滑之后却一直徘徊不前,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恢复速度慢,相关研究较少,生产利用技术滞后。本文结合甘肃绿肥实际发展情况,回顾了我省绿肥的发展历程,并对如何抓好绿肥生产工作提出诎见,以唤起对绿肥生产的关注。

1 甘肃省发展绿肥的必要性

甘肃是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大部分地区都有“十年九旱”的情况发生,全年降雨量偏少,年均降水量300mm左右,降水量各地差异很大,在42~760mm之间,主要集中在7~9月份。光热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为1700~3300h。水土流失面积约1280万公顷,有86多万公顷适宜兴修的坡耕地和80多万公顷低标准梯田需要治理,有10万公顷左右的耕地为盐碱地,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灌区与沿黄灌区。复种多是一茬有余二茬不足,中低产田、冬闲田普遍存在,大量宜草土地没有利用,土壤肥力不足、水土流失严重。农作物种植过程中施肥不合理,过分依赖化肥,造成养分富集流失,污染地下水,破坏土壤结构。有机肥投入不足和培肥不力直接影响了土壤肥力提高。而解决这一问题非常简单且适用的方法就是种植绿肥。绿肥作为重要的有机肥源,管理方便,肥效快而持久,保肥保水能力强[2]。绿肥种植延长了地面覆盖时间,有效地利用了丰富的光热资源,控制了水、土、肥的流失,既可以减少地表水分的蒸发、防止土壤表面积盐,又可以降低地下水位和盐份,改良土壤的物理性状,增加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降低土壤pH值,从而彻底改善周围的生态环境,达到了用地养地的目的。

2 甘肃省绿肥种植生产回顾

甘肃是北方地区种植绿肥饲草较早的省(区)之一。据史实资科考证,古老的苜蓿在陇东、陇中地区种植已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本世纪四十年代初,草木樨始于天水种植,在渭河上游南北山区最早形成“草田轮作”。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我省绿肥种植面积为8.73万公顷,以苜蓿为主,是我省绿肥发展的起步。五十年代是我省绿肥缓慢发展阶段,主要是以引种观察试验为主。这一时期草木樨用作水士保持先锋引入至陇东、陇中山旱沟壑地带种植,其后于河西走廊、泾河川、洮河等川水地种植。1955年绿肥种植面积发展为12.87万公顷。五十至六十年代中期绿肥种植迅速的发展,推广的箭舌豌豆、山厘豆在河西、河东、河中种植。七十年代中期绿肥种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种植模式上也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与研究,实行多途径种植方式,在河西灌区采用套、复种的箭舌豌豆、毛苕子,解决了绿肥与粮争地的矛盾,此外对绿肥的腐解、改土机制、固氮效能、育种技术等基础性工作也给予了重视。1975年绿肥作物种植面积达58.9万公顷,创历史之最。八十年代是绿肥种植的深化阶段,提高种植绿肥的效益,稳定面积成为科研的主攻方向。在中部黄土丘陵沟壑区种植的红豆草,陇东、陇中荒山荒坡及洮、岷高寒山区种植的沙打旺,陇南山区示范推广的小冠花等。箭舌豌豆、毛苕子这些优良的绿肥在这一时期鲜草一般可达22.5-30吨/公顷,种子产量1800-3000公斤/公顷。进入80年代以后,农业需求的化肥用量急剧增加,无机肥提供的养分远远超过有机肥料,以有机肥料为主的提法日渐减少。随着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重无机化肥轻有机肥的现象种绿肥的观念发生了变化,群众种草的积极性也随之下降,绿肥种植面积开始呈下降趋势。1984年全省绿肥作物种植面积下降为35万公顷。1985年至1987年底,省内三年累计种植多年生草类68.67万公顷,其中仅苜蓿留床面积达36.5万公顷,种植一年生绿肥饲料草16.8万公顷。

20世纪90年代,由于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提出了“三压三扩”的种植思路,绿肥作物种植面积直线下滑。1991年甘肃绿肥面积为12.4万公顷,至1999年甘肃省绿肥种植面积下降为2.76万公顷。其中武威1995年耕地种植绿肥饲草面积已减少到0.80万公顷,比1984年最高绿肥种植面积减少了2.41万公顷。

通过查阅《甘肃农村年鉴》显示,2000年甘肃绿肥种植面积为2.46万公顷;2001年绿肥种植面积为2.18万公顷;2002年绿肥种植面积为1.88万公顷;截止2003年甘肃省绿肥种植面积降至1.21万公顷。2004年以后,随着国家对绿肥的重视,绿肥面积开始稳中有升。2005年为4.8万公顷。其中:2009年,凉州区绿肥面积扩大至0.84万公顷[3];2010年仅张掖市绿肥面积达到1.91万公顷,占全市播种面积的8.98%[4]。在种植结构上丰富多样,由过去的单种、间、套种发展到在旱作区利用休闲地单种豌豆、蚕豆等豆类作物,于农作物行间大面积推广间作、套种、混种技术。绿肥品种类别多种多样,在川水区有井灌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麦后复种绿肥与小油菜、荞麦、谷子等多种种植模式。实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改赤地休闲为草田轮作。

3 甘肃绿肥种植现状

2005年甘肃绿肥资源量达202×105t,占有机肥总量的4%,利用量达420×104t,绿肥利用率达20.6%,农田绿肥养分再循环总养分量136.8×104t,其中绿肥对N贡献17.3%,对P贡献10.7%,对钾贡献17.7%[5],截止目前绿肥资源量逐年回升。研究发现种植1公顷的绿肥,每年的养分生产能力相当于330kg尿素、273 kg硫酸钾[6],因此种植绿肥将大大减少化肥的施入量。2003年统计发现绿肥主要集中在平凉地区、庆阳地区、张掖地区、天水地区、武威等地[7]。其中平凉地区占甘肃省绿肥面积的50%以上、其次是武威地区15%、天水地区13%、张掖地区11%、庆阳地区8%。我省的绿肥主要种植品种有苜蓿、箭舌豌豆、毛苕子、田菁、草木樨、香豆子、红豆草及沙打旺等,主要种植品种约占绿肥作物种植面积的96%以上。

近年来,由于化肥的过度使用,造成一系列环境、生态、污染等问题。过度使用化肥出现的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屡有发生。值得注意和强调的是这已经引起了政府的足够重视。2004~2012年中央连续下发了9个聚焦三农的中央1号文件,都强调要注重培育耕地土壤地力水平,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2007年中央l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实施沃土工程,重点支持有机肥积造和水肥一体化建设,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2010年启动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支持农民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可见国家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也呼唤着传统精华农业的回归,以推动绿肥作物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促进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绿肥种植停留在培肥增产单一用途上的作法已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发展绿肥综合利用,提高绿肥综合利用率,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就成为绿肥生产发展的必然选择。“十一五”以来,甘肃省顺应现代农业的需求结合二季不足、一季有余的气候特点利用麦后空闲期套、复种短期豆科作物等多种种植模式。

4 甘肃绿肥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农村劳力欠缺,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

农村强壮劳力外出打工多,在家务农的多为中年妇女或老人,农业生产已由原来农户主要收入来源的主业变成副业,对土壤掠夺式利用的现象越来越多。2005年底,甘肃省农村人口2063.56万人,农村劳动力1057.89万人,占农村人口的51.27%。其中外出打工农民工人数达300万,以青壮年为主,40岁以下的占外出人员的78.7%,占农村劳动力资源的30%。近几年随着农民务工人员的工资提高,农村年轻劳力大部分进城务工,加剧了务农劳力的不足,特别是城郊地带与人均土地使用面积小的地区更是出现了撂荒的现象。绿肥利用的大量闲置土地一般是小麦收获之后的秋冬,而在这一时期农民不愿增加投入种子、机械、人工等。现在农村大部分地区摆脱了“二牛抬杠”的种植模式,农村养牲口的数量减少,因此绿肥用作饲料种植的面积也缩小了。另外种植绿肥农民经济见效慢,相比较以前成本也加大了。

再者,政府政策性投入扶持和引导力度不足,农民种植利用绿肥的积极性不高。绿肥生产的公益性强,与土地的持续利用,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密不可分。一家一户的农民不可能注意到这点。政府的支持和宣传、引导,科研投入和必要技术指导也是关键。

4.2 可供选择种植的品种较少

绿肥作为一种作物,其品种资源是最根本的问题。绿肥研究及种植利用中断多年,原有的品种退化、损失严重,产草量严重下降。随着畜牧业的发展优质速生的绿肥饲草将会得到快速的发展[8],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各区域的优势绿肥品种,兼顾肥用、食用与饲用功效,提高绿肥作物的直接经济效益。目前绿肥品种较少,农民意识到绿肥的重要性想种植优良品种也无处购买。绿肥的种植仍是单一的养地肥田,没能把种、采收、养等链条有机的结合。难以恢复绿肥大面积生产。

4.3 旱坡地多,绿肥播种、翻压机械化程度低

甘肃现有耕地面积461.4万公顷,人均耕地0.176公顷。其中旱地360万公顷,占总耕地的77.8%,坡耕地309万公顷,占旱地面积的86%。甘肃气候干旱,山旱地占全省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中山旱地中坡地占很大面积。旱坡地客观上影响了机械化作业,农用小三轮、四轮无法进行正常的机械化操作,多选用传统的耕作方式耕翻绿肥,效率低且劳动强度大。

5 发展思路及建议

甘肃发展现代农业种植绿肥主要是以减少秋闲旱地、保水固沙,运用多种种植模式来增加绿肥的直接经济效益与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绿肥种植应不与粮棉油争耕地,充分利用主作物生长的时间和空间,因地制宜的利用大量闲置土地,种植优良的绿肥品种,起到用地养地,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根据我省农业实际情况与地理气候特征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5.1 加强宣传,增加科技投入,典型示范,逐步扩大,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绿肥作物是我国的传统农业瑰宝,绿肥作物是协调人与自然、消耗和保护的关键纽带,种植利用绿肥作物是低碳农业的重要环节。绿肥生产经济见效慢,得不到农民的重视。要大造发展绿肥声势,通过电视、广播、网络、黑板报、墙报等媒体,利用农民技能培训、科技下乡等一切有利时机,广泛宣传种植绿肥的好处和作用,宣传适合本地的绿肥品种和配套技术,做到家喻户晓,形成种植绿肥的良好氛围,最终把发展绿肥生产变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为。建立一批规模大、标准高、带动性强的绿肥种植示范样板基地,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选育经济价值较高的绿肥,让农户既能通过绿肥的部分产品获得直接经济效益,又能通过翻压培肥土壤,因此政府要高度重视绿肥的发展,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开展鼓励农民增施种植绿肥作物试点。抓关键技术、措施落实。采用补助绿肥种植面积的办法,奖励完成任务好、管理到位的乡镇,各乡镇要奖励到村、组、户。把绿肥生产纳入经济补偿范围,提高种植积极性。

5.2 绿肥品种的繁育与种植选择

加快优良绿肥品种的繁育工作,建立专门的繁育基地。采用肥菜兼用型绿肥、肥饲兼用型绿肥、冬季覆盖绿肥为主要的绿肥作物。我省季节性闲置土地面积巨大,并且多数作物还可以通过合理的间套轮作等方式插入绿肥作物,因此,绿肥作物的种植利用不仅不会和主要粮棉油作物争地,反而可以通过自身的养地功能进一步提高粮棉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在绿肥的选择上选用肥饲兼用型的如:毛苕子、箭舌豌豆、油菜;可以选用肥粮兼型绿肥,即可以起到种地养地又可以作为粮用,如:针叶豌豆。其特点是分批(或一次性)采摘2/3左右荚果后,余下的嫩荚、茎、叶等压青作肥料;菜肥型绿肥,如蚕豆、豌豆、大豆。其特点分批采摘 3/4~2/3 的鲜果(荚)作蔬菜上市,余下的果(荚)、茎、叶等压青作肥料。

5.3 加强综合利用研究,探索绿肥种植模式

建议省发改委、省(市)科技厅和市农委等有关部门设立专项科研经费,帮助和支持生产单位和科研机构,开展绿肥高产种植与综合开发利用的研究。最大化创造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与一体的综合利用模式。提倡走一肥多能,综合利用的路子,将种植绿肥与蔬菜生产、饲料生产相结合,实行肥菜兼用、肥饲兼用,拓宽渠道,多向开发,着力提高绿肥生产的综合效益。通过学者不断研究与农业生产实践得出适合甘肃种植模式重要有麦后复种、玉米前期间作、马铃薯间作、冬油菜春小麦。麦后复种的利用空间很大,也是最大发展绿肥潜力提高经济效益至关重要的环节。

5.4 建立绿肥生产体系

建立西北干旱区农牧兼顾、用养结合的肥粮作物一体化生产技术体系,提倡走一肥多能,综合利用的路子。将种植绿肥与蔬菜生产、饲料生产相结合,实行肥菜兼用、肥饲兼用,拓宽渠道,多向开发,绿肥繁育-种植-生产一体化。形成如:“绿肥是基础、养殖是关键、沼气是龙头、增效是目的”上联养殖业,下联种植业的循环农业经济。增加绿色覆盖期,减缓西北干旱区风沙压力,有效起到发展农业经济生产与生态保护的作用。

[1]许冬梅.扩种绿肥的重要性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3)54-55.

[2]王国友.种植绿肥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和效果[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3):132-133.

[3]徐喜俊.凉州区地膜玉米问作绿肥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10,26(3):41-42.

[4]侯德明,周俊,薛勇.张掖市绿肥生产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1,(8):265-266.

[5]郭新勇,张树清.甘肃省有机肥资源分布与利用潜力[J].土壤通报,2007,38(4):677-680.

[6]曹卫东,黄鸿翔.关于我国恢复和发展绿肥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土壤与肥,2009(4):1-3.

[7]张树清.甘肃有机肥资源分布与利用潜力[J].西北农业学报,2004,13(3):126-130.

[8]包兴国,舒秋萍,刘生战.河西走廊农区优质绿肥饲草引种栽培试验[J].中国草食动物,2003,23(1):30-31.

猜你喜欢
绿肥面积生产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怎样围面积最大
最大的面积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用旧的生产新的!
绿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培肥土壤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绿肥黄瘦』
知否知否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