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语利窍”针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

2012-01-22 13:31甄世锐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年12期
关键词:风池针法中风

甄世锐,李 蕾,韦 玲

吞咽障碍是中风患者最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发生率可达30%~80%。吞咽障碍常导致多种严重并发症,如吸入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支气管痉挛、窒息,甚至危及生命以及出现社会隔绝、抑郁等负性社会心理,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存质量[1,2]。中医学将其归为“中风”“喑痱”“喉痹”范围。

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是因控制口、咽、喉、食道的神经功能紊乱所造成的,中风后异常吞咽过程主要表现为双唇不完全闭合、面颊肌张力降低、舌各方向活动范围缩小、吞咽反射延迟或不能启动,其中吞咽启动延迟、吞咽时间延长、喉头上抬不良发生频率最高。现代研究表明,吞咽中枢位于双侧大脑皮层运动区和运动前区,具有双侧不对称性分布特点。当主侧大脑半球受损后另一侧可以代偿,这使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恢复成为可能[3]。因此,早期解决吞咽障碍对于中风病人的康复至关重要,笔者采用“解语利窍”针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疗效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0例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均系我院脑病科2010年8月—2012年7月住院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75岁,平均61岁±3岁;病程最短7 d,最长10个月;脑出血3例,脑梗死27例。对照组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75岁,平均60岁±3岁;病程最短6 d,最长10个月;脑出血5例,脑梗死2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种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参照1996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4],所有患者经头颅CT或MRI诊断为脑梗死或脑出血,意识清楚,且伴有吞咽障碍。

1.2.2 病例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18岁~75岁之间的住院患者;无神志昏迷并能配合临床观察者。

1.2.3 病例排除标准 意识障碍、缺血性真性球麻痹、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进行性延髓麻痹、鼻咽癌术后球麻痹、食道及咽喉部病变导致的吞咽障碍。

1.3 方法

1.3.1 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中国脑血管病病防治指南》2005版进行治疗,常规输液治疗,所用药物包括舒血宁注射液20 m L、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120 mg静脉输注,每日1次,连续2周。治疗组:除采用以上药物治疗以外,均采用我院脑病科首创的“解语利窍”针法。取穴:风府、哑门、百会、印堂、风池(双)、天柱(双)、舌尖(部位)、廉泉、金津、玉液、通里、合谷。操作:毫针平刺百会、印堂0.5寸~0.8寸,廉泉透金津、玉液,强刺激滞针手法,速刺不留针,以患者自觉舌根部酸、麻、胀、痛为宜,通里、合谷施捻转泻法;风池、天柱刺入1寸~1.5寸,针刺方向为刺向喉结方向,行滞针手法,留针30 min。舌尖毫针散刺出血,嘱患者进行吮吸,舌体少量出血为宜。风府、哑门直刺1寸~1.5寸,行滞针手法,速刺不留针;在针刺过程中指导患者发音或者做吞咽动作。每日1次,1周为一疗程。

1.3.2 观察方法 采用日本洼田俊夫的饮水测试,让患者喝下两三口一茶匙水,如无问题,以药杯盛30 m L温水递给坐着的患者,让其向平常一样喝下,观察患者饮水经过。1级一次喝完,无噎呛;2级分两次以上喝完,无噎呛;3级一次喝完,但有噎呛;4级分两次以上喝完,且有噎呛;5级常常呛噎,难以全部喝完[5]。

1.3.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吞咽困难消失,饮水试验评定为1级;显效:吞咽困难明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为2级;有效:吞咽困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为3级;无效:吞咽困难改善不显著,饮水试验评定为4级以上。

2 结 果

治疗组30例中,痊愈17例,显效6例,有效6例,无效1例,痊愈率为56.7%,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30例中,痊愈2例,显效8例,有效14例,无效6例,痊愈率为6.7%,总有效率为80.0%。治疗组和对照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 论

中风后吞咽障碍属于祖国医学的中风-喉痹范畴,为祖国医学的疑难病症之一。其病症在咽喉,病根在脑,乃为风火痰瘀闭阻咽关,经气不畅所致,治当开关启闭,通其经络,调其气血。我院首创的“解语利窍”针法具有解语利窍,疏经通络之功。祖国医学认为“穴位所在,主治所及”,哑门、风池、风府、天柱诸穴均位于咽喉四周,风池、天柱刺入约1寸~1.5寸,针刺方向为刺向喉结方向,行滞针手法(即强刺激顺时针捻转手法),针刺上述穴位,可以疏通咽喉部经脉气血,同时具有开窍利咽之功;廉泉透金津、玉液,强刺激滞针手法,速刺不留针,以患者自觉舌根部酸、麻、胀、痛为宜,旨在改善舌根部气血,疏通舌根部经络,直达病所,舌根部经脉通畅,则咽部吞咽顺畅;舌尖毫针散刺出血,嘱患者进行吮吸,舌体少量出血为宜,此乃“刺络放血”之法,具有祛瘀生新、活血通络之功,嘱患者进行吮吸,是对吞咽功能的锻炼。而十四经脉中,任脉、心、肝、脾、胃、肾诸经均与咽、喉、舌有联系。“经络所至,主治所及”,手少阴心经挟咽喉上行,经别系舌本,通里乃心经之络穴,通过络穴直达病所,可调其经气导通经脉。合谷、印堂、百会乃远端取穴,四总歌诀中记载“面口合谷收”,合谷乃阳明经之原穴,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脉,疏通气血,气通血濡,则病自去。而督脉起于胞中,上行入脑达巅,泻之可调督脉,开窍启闭以健脑宁神;印堂穴虽属于经外奇穴,但实位于督脉循行路线之上,结合中风病之病机与“风”关系密切,“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针刺印堂穴,可推动督脉气血的运行,具有活络通窍之功,百会主一身之阳气,联络脑户,针百会具有升阳通络,调养元神之功。“解语利窍”针法是在中风病病机之基础上,采用局部与整体、远端取穴与局部治疗相结合的治疗原则,通过舌尖毫针散刺、针刺咽喉周围穴位及与其相联络经络诸血,起到醒脑活血、疏通经气、通利关窍等作用,使清窍宣达、咽喉通畅,共收解语利窍,疏经通络之功,从而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现代医学认为,针刺起到疏通调达的作用,可诱发脑干部位神经通路的恢复;由于人体的吞咽功能是受大脑两侧神经支配的,针刺风池等双侧穴位可以改变脑局部的供血修复损伤的神经细胞,对大脑皮层的兴奋、抑制异常有较好的调整作用,加速了吞咽反射弧的修复和重建[6]。在针刺同时,通过吞咽训练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可以加强吞咽相关肌肉运动协调性,防止肌肉发生失用性萎缩,同时提高咽反射的灵活性,有助于吞咽功能的恢复[7]。经临床观察发现,“解语利窍”针法能明显改善吞咽障碍功能,如:吞咽呛咳、进食困难等症状,进而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Ickenstein GW,Stein J,Ambrosi D,etal.Predictors of survival after severe dysphagic stroke[J].J Neurol,2005,252:1510.

[2]Martioo R,Foley N,Bhogal S,etal.Dysphagia after stroke:Incidence,diagnosis,and pulmonary complications[J].Stroke,2005,36:2756.

[3]贾海燕.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评估和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2,29(2):119-122.

[4]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5]大西幸子,孙启良.脑卒中患者摄食-吞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12(3):142.

[6]倪莹莹.针刺治疗假性球麻痹所致的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J].针刺研究,2000.25(2):121.

[7]李宏建.急性卒中吞咽困难行为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6,14(1):64.

猜你喜欢
风池针法中风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观察调神针法对慢性失眠症患者过度觉醒状态的影响
数码刺绣针法构成规律研究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神奇T恤助力防止中风
抽动障碍儿童风池气池色泽与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三种经典题型带你玩转勾股定理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基于数据挖掘对郑启仲小儿风池气池诊法经验的规律研究❋
墨风池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