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舌脉体征辨证验案三则

2012-01-23 19:04阎兆君
中医药通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脉象哮喘患儿

●阎兆君

有形证明,无形意。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诊察疾病显现于外的各种症状和体征,据此了解内脏的病变,推测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从而对疾病做出诊断,并为论治提供依据,这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但把证的确立基础主要建立在症状之上,尤其在儿科临床,其准确性、可靠性、客观性难以保障,因此证候诊断疗效标准的规范便难以实现。因此,应该把证的辨识和研究重心向脉诊、舌诊等体征方面转移。

舌象外在显象,相对稳定固态,即时变化性差,空间性强,具有随意支配适合气质志意诊断,又有不随意支配也适合体质病证诊断,特异性高于敏感性。而脉象内在,不随意支配,呈即时自然态,时序性强,更适合病证及心理状态诊断,且敏感性高;儿科脉诊应从时空、维度、形状、态势,全面诊察志意脉象、体质脉象、病证脉象。验之与舌征症质,证之与生命精神魂魄志意,指脉互感,左右对应,诸诊合参,知直综合。

1 志意脉诊

志意脉诊诊法原理,以轻清重浊为的论。重在诊脉象的统合、行动、态势、应变。通过对整体脉象来去出入止至、形状态势、散敛紧松、清浊兼独、对指压刺激反应的综合对照,判断其形气的统合,气血多少,动态应变,当位顺时与否。诊察精、神、志、意、魂、魄证型,包括精或者神、志、意、魂、魄本身的有余、不足、异常的本证,精、神、志、意、魂、魄之间的失和谐的合证,藏舍、华显路径、显象形骸器官异常的兼证。

案例 任某某,8岁,男。反复不自主眨眼,张嘴3年余,偶点头,耸肩,频繁清嗓6个月,入睡后症状消失。查体:咽充血,心肺(-)。舌征:舌质红,形散,软小,苔白边薄。脉征:脉左尺尺侧形小势弱,右关桡侧散浮。辨病:多发性抽动症。辨证:志不足、意任证。治法:强志定意。方药:自拟强志定意散。清半夏9g,巴戟天12g,生白术24g,茯神24g,天冬12g,桔梗9g。水煎服,日1剂。14剂。

按 左尺候肾志,结合来去以诊动作行为状况,出入以诊言语举止状况,止至以诊动作行为节度果敢。小脉有不能充实增大之势,在势而不拘于形小气力不及。弱脉有不能强旺之状。脉左尺尺侧形小,辨证肾志禀赋不足,该患儿动作行为目的性,指向性差,能力差,做事常无功而终;控制力弱;自觉能动性差。脉势止至怯弱,家长述孩子恐惧、畏缩、不果敢、胆小怕暗。右关候脾意,桡侧散浮,辨证脾意控制不足,任意,注意力指向性、选择性不确定、不保持;注意、记忆、臆度推测的广度、强度的维持与分配不稳定、不持久。验之与舌征,综合观察舌的感觉、伸缩、收放、至止、应变、动态、势能、形态顺应性、相称性。通过气质舌诊辨识个体的志意、精神、魂魄。舌质红,形散,软小,苔白,边薄,舌象显示肾志不足,胆小眠差。

综合分析,辨证为志不足、意任证。确立治法,强志定意,处方强志定意散。配合生活指导,即顺从式教育,增强孩子自信,避免含色素、添加剂、农药残留量高的食品。先后用药14剂后,眨眼、张嘴、点头,耸肩症状缓解,偶清嗓,胆小眠差症状明显改善。

2 体质脉诊

重在诊脉象的形状、气血比重。通过时间脉象与纵相、横相空间脉象结合,“各以其诊定质”。

案例 肖 ××,男,7岁,学生。初诊:以咳喘4天于2007年3月17日就诊。4天前患儿被母亲批评后,外出受凉,随即出现咳嗽喘憋胸闷鼻塞,喉间哮鸣,于市中心医院静滴病毒唑及头孢类抗生素1天,口服氨茶碱,病情未见减轻。今日来我院门诊就诊,仍咳喘,憋闷、喉中哮鸣、鼻塞、呼气困难、气出稍舒。烦躁,易激惹。PE:T 36.5℃ P102 次/分 R39次/分W 24KG。咽红,扁桃体无肿大,心音有力,律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呼吸急促,三凹征(+),双肺呼吸音粗,满布哮鸣音。既往患儿有湿疹病史,素有“支气管哮喘“病史,5岁起咳嗽喘憋反复发作每月1次,常因情绪激动紧张诱发。舌征:舌淡红苔白厚腻边剥脱。脉征:脉弦有力而涩。辨病:中医,哮喘;西医,支气管哮喘。辨证:肺失肃降,气壅痰击。脾虚肝郁体质,发作时,肝气上逆,贲郁壅塞于肺。治法:降气平肝,宣肺祛痰。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15g,元参12g,白芍 12g,天冬 9g,桂枝 6g,桔梗 6g,枳实 6g,全瓜蒌 9g,石菖蒲6g,清半夏 6g,炙麻黄 3g。水煎服日1剂,4剂。医嘱:避免过敏原接触,注意情志调畅、起居有节。

复诊:2007年3月21日:咳止喘解,偶感胸闷、喉中无哮鸣、鼻畅。易激惹哭闹,舌红苔白厚腻,苔剥脱范围减轻,脉弦有力。PE:T36.2℃ P90 次/分 R29 次/分 W 32KG。咽红,扁桃体无肿大,心音有力,律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罗音。现患儿气降、壅缓、痰化、肺肃,哮喘平。脾虚肝郁痰伏仍在。故治以培土疏木,理气化痰。方选逍遥散加减。处方:柴 胡 6g,白 芍 15g,生 白术12g,当 归 9g,清 半 夏 6g,茯 苓12g,枳实 6g,白蒺藜 6g,生石斛9g。水煎服,日1剂。6剂。

按 弦脉有失潜之状外显。盈实而长,挺然强直,气势较急,主血气收敛;涩脉有啬象,不能疾不肯徐,有如线涂漆之状。涩则郁塞,涩脉乃往来不甚舒畅也。此阴阳不合,气血不达,外感于风寒,内阻于忧郁,抑塞而不通也,郁而未发之状,六部见此象,具能成病,尤于肝经不宜。验之与舌征,舌淡红苔白厚腻中边剥脱,舌苔剥脱的成因,总有四端,即胃阴不足,阴血亏耗;脾肾虚衰,阳气不振,道路不畅,胃气被郁滞,或土虚木雍,或肝胆湿热,或痰浊内盛,或伤乳食积;舌体受损,或疮或痈,局部损害,苔无所附。该患儿胃气常滞,一时不畅,有所被郁,则苔时有剥脱,大小范围变动。舌淡红舌形不收敛属于脾虚,苔中边剥脱属肝气郁滞,白厚腻素有痰湿。切尺肤腠理,肤松腠紧肉少而坚。辨证该患儿内有壅塞之气、素有痰湿之体是发病的基础,风寒在表,肺失宣发、肃降无权是条件,终致壅塞之气贲郁于上,痰随气升,搏击气道,哮喘发作。该患者,哮喘急性发作前,肝郁气机壅遏,脾虚痰饮蕴伏,发作时,一触新邪,肺失宣发,肃降不力,壅遏之肝气无制,势必疏泄太过,气逆痰泛,搏击于气道发作哮喘。病为肺失肃降,气逆痰击,治以降气平肝,宣肺祛痰,取法张锡纯镇肝息风汤。气降、壅解、痰化、肺肃,哮喘可平。《内经》告诉我们“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好的诊治效果的取得,需要患者及其家长的配合,哮喘患者家长需要掌握患儿的生活调护。

3 病证脉诊

诊法原理,外感病证,重感与应,脉象内外纵相相互作用;内伤病症,重动与静、亢与抑,脉象上下横相彼此均衡;神经功能病症,重在诊脉象势能、形气比重。

案例 王 ××,女,5岁。发作性头晕恶心2个月,时腹痛汗出,纳差,多家医院内儿五官科诊查,颅脑 CT、核磁、脑电图、心电图等检查均无异常发现。查体:咽充血,扁桃体不大,心音有力,律齐,神经系统查体无异常体征。舌征:舌质红星点形大苔白腻剥脱。脉征:脉左寸近关弱小、势敛,脉来初期沉取散在涩搏。嘱查心肌酶谱(CK-MB 52.8U/L)、心肌肌钙蛋白(cTnI0.85ng/ml)、心脏彩超符合心肌炎改变,从而明确心肌炎诊断。辨病:中医,胸痹;西医,病毒性心肌炎。辨证:痰湿痹阻,胸阳不振,心腠壅滞。治法:化痰湿、通痹阻、振胸阳方药:自拟郁檀香贝方。郁金15g,玉竹12g,檀香3g,神曲9g,焦楂6g,浙贝9g,瓜蒌12g,合欢皮9g。水煎服,日1剂。用药6剂,头晕恶心消失,腹痛缓解,汗出减少,纳增,后住院中西医结合治疗4周,痊愈出院。

按 舌红苔白厚腻为素有痰湿,湿遏痰滞,阳气不振,道路不畅,故中根剥脱。舌质红近根1∕3中部舌乳头星点突起形大,舌诊辨病为心肌病征;左寸近关为心脏病变脉象位点,弱小、势敛证属胸阳不振,心腠壅滞,心脏快速射血期脉来初期沉取散在涩搏提示有心肌炎症可能。综合舌脉征,辨病为胸痹,心肌炎;辨证痰湿痹阻,胸阳不振,心腠壅滞;确立治法化痰湿、通痹阻、振胸阳,自拟郁檀香贝方。

猜你喜欢
脉象哮喘患儿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上)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下)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探索脉学的学习方法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暖男”石卓:用怀抱安慰患儿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