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凝试验需要注意的问题

2012-01-24 11:36宋红宝徐建华孔繁军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17期
关键词:抗凝剂血凝凝血因子

宋红宝 徐建华 孔繁军

(吉林大学第四医院检验科,吉林 长春 130011)

1 患者状态的影响

1.1 年龄

以年龄不同所确定的参考范围解释新生儿和婴儿的止凝血试验结果非常重要,很多学者报道了年龄与性别对血小板功能和凝血活性的影响。

1.2 ABO血型

O型血患者较其他血型患者血浆vWF和因子Ⅷ活性低。

1.3 季节变化

清晨血小板最易激活,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最高;寒冷季节,血凝活性增加,使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发病率增加。

1.4 生活与饮食习惯

吸烟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vWF和其他凝血因子水平增加,并可使凝血酶生成及血小板激活增加;红葡萄酒有抗氧化和抗血栓的作用,中度酒(乙醇)的饮用,可抑制血小板的反应性。

1.5 药物

潘生丁、保泰松、阿司匹林等药物能抑制血小板聚集,这些药物本身有协同抗凝的作用或者是影响凝血机制的功能。

1.6 身体状态,疾病

如肝炎患者,在干细胞受损,严重的为肝实质受损,导致干细胞合成纤维蛋白原(FIB)受阻,这样的结果是FIB减少,与此同时VK的合成不足或者是严重缺乏直接导致了凝血因子的合成,患者因为凝血因子的缺乏而处于低凝状态,有出血倾向的表现,主要表现为患者的PT、APTT大量消耗和产生的FDP拮抗凝血酶的作用,使PT延长。

2 采血的影响

2.1 患者在采血前应处于静息状态或抽血前有15~30min的休息。剧烈活动可激活血小板和凝血系统。

2.2 患者的体位在由仰卧变化至直立时,水分也由血管内转移至血管外,这样血浆容量减少了12%,从而使细胞大分子与蛋白结合的小分子物质浓度相对增加,结果是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的含量增加了,PT与APTT的时间缩短了。

2.3 采血建议使用定量真空采血管。采血后需要立即与抗凝剂混合,为防止产生泡沫、致使凝血蛋白变性应当上下颠倒至少四次至混匀,在此过程中注意不能用力震荡以免产生气泡。

2.4 采血的部位:应避免采血部位外伤、炎症、冻伤、烫伤,选择血管明显、易于穿刺的健康部位。

2.5 采血器具的影响:止凝血试验采血应使用真空采血系统并以特定量的枸橼酸钠作为抗凝。

2.6 抗凝剂选择与浓度的影响: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的血凝实验指南H21-A3推荐血凝试验的抗凝剂为枸橼酸钠,配制浓度为3.13%(105mmol/L)或3.2%(109mmol/L)。血:抗凝剂(9∶1)。

3 标本的运送和处理

标本采集后应减少运送环节并缩短转运时间,标本的传送应有经过培训的专人负责且有制度约束。

3.1 凝血因子中,以因子Ⅴ和Ⅷ在离体后会随时间的延长而变性失活,这种失活可随温度的升高而加速,其可导致标本因从采集到分析时间延长而使PT和APTT时间延长。低温会损伤血小板,活化因子Ⅶ、Ⅺ,使PT、APTT结果缩短。标本采集后应及时检测,NCCLS推荐止凝血试验应在标本采集和离心后4h内完成,PT应在24h内完成。:凝血试验应采用乏血小板血浆,应根据相对离心力、离心机有效离心半径计算离心速度,一般采用1000rpm/20min、2000~2500rpm/30min或3000rpm/15mn。

3.2 标本处理的注意事项

①标本有可见的溶血时不应采用,因为可能激活凝血因子,干扰终点测定。②使用光学原理的检测仪器时,当标本有黄疸、脂血或影响光散射强度的干扰物质时,可能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应使用替代方法。③3每6个月或在离心机维修后,应验证离心力和离心时间,以确保离心后血浆血小板的数量在可接受范围内。

4 选择试剂以及具体应用

4.1 选择试剂

在目前商品化试剂种类繁多的情形下,具体应根据凝血仪性能的要求,选择灵敏度高、重复性佳的三证齐全具备国家批准文号的保准化配套试剂,这样以确保试验的准确性。报告方式易选择INR形式便于根据试验结果比较和估计抗凝剂的疗效或者是进行指导用药。因此选择的试剂应标有ISI值,ISI值的高低决定了INR的精度,在理论上ISI值越接近1.0效果越佳。

4.2 试剂的使用及保存

①试剂:试剂复溶一般用蒸馏水及pH 6.0~7.0去离子水,如复溶剂pH值增高会使凝固时间延长。复溶后的试剂不能反复冻融,试剂在不用的时候应加盖保存在2~8℃环境下,且所有的试剂均应在有效期内使用。②试剂使用中要注意污染的问题,尤其是试剂瓶盖的错盖造成的交叉污染。

5 操作的因素

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对检验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操作过程中检测各种设置是否正常、试剂等是否合格等等。

另外,临床标本的不可预见性,可出现不同类型的黄疸、溶血、凝块、高脂血标本,如不排除干扰将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血凝试验的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只有将影响因素掌握和了解了,才能尽可能将干扰因素和不利因素排除,真正给临床以帮助[1,2]。

[1]常剑峰.大剂量β-内酰胺类抗生素凝血实验的干扰[J].临床检验杂志,2000,18(4):211.

[2]徐淑云.临床用药指南[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7:58.

猜你喜欢
抗凝剂血凝凝血因子
为什么献血过程中不可随意更改献血量?
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制备时长的临床意义
奥美拉唑、血凝酶联合生长抑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
集束化护理干预联合常规护理对产后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泮托拉唑和血凝酶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治疗及对止血时间影响分析
6例蛇毒血凝酶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报道
少见凝血因子缺乏症3例
“抗凝剂皮下注射腹部定位卡”在预防皮下出血中的应用
冷沉淀凝血因子临床应用调查分析
三种蛇毒类血凝酶对患者纤维蛋白原作用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