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对亚健康的认识与防治

2012-01-24 22:14周毛吉索南才让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2年2期
关键词:平息蓄积藏医

周毛吉 多 杰 索南才让

(青海省藏医医院 藏医药研究院,青海 西宁 810000)

1 概述

藏医学是中华民族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手段和科学的养生保健观念。藏医对于“亚健康”早已有认识,其历史可追溯到千年以上。藏医称亚健康为“疾病蓄积期”,成书于公元8世纪的《四部医典》论述部第二十七章总治则中就有详细而明确的阐述“凡隆(风)病等一切疾病,在自己部位蓄积时,就要及时给于治疗,对治方法有平息和排泄两种。在疾病蓄积而未发时应用平息法,发作后应用排除法”。

藏医核心理论“三因学说”以隆、赤巴、培根三因素超出或少于临界值或相互占居存在位置和运行途径,引起量变和功能趋向紊乱来阐述和防治“亚健康”。在生理状态下,隆相当于中医的“气”,但又不尽相同。司理呼吸,主身、语、意,即人体活动、语言、思维。是人体生命功能的动力。赤巴,相当于“火”,有提供机体热能,功能为促进饮食的消化,产生食欲和饥渴感,吸收精微和药物,促进七精化(血、肉、脂肪、骨、骨髓、精液)的成熟和生化。培根有土和水的性质,具有使人体生长、延年益寿、调解和滋生体液的功能。特别是具有专一神情、稳定情绪、不惊慌、增强意志、产生睡眠等功能。三因素有许多属性和特点,主要有寒、热属性即赤巴性热,培根性寒,隆性亦寒。赤巴和培根之间有相克关系,隆具有两重性即遇到赤巴将其鼓得更热,遇到培根将其激得更寒。故形象比喻为“日、月、星辰”之间的关系。藏医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病过程可分蓄积、发生、平息等3个主要阶段,蓄积的实质是在饮食、行为、起居、时令等外因的作用下,隆、赤巴、培根三因各自在原来所依居的部位逐渐蓄积,力量逐渐增强以致机体功能趋向紊乱。也就是说,时令变迁,营养不足与过剩,起居异变、行为不规范,简而言之,自然、社会、人与人关系不协调不和谐等因素,均可造成人体生物周期处于低潮时期,出现躯体疲劳、稍动即累、易感冒、食欲不振、头痛、失眠、焦虑、人际关系不协调、家庭不和睦、性功能障碍等状态。

从以上藏医理论不难看出,藏医所说的蓄积阶段同“亚健康状态”、“未病”涵义殊途同归,完全一致。不仅如此,藏医学的“蓄积期”论也并非现代人所认知的只是许多器质性病变在潜伏期和前发期表现那么简单,藏医的“蓄积”期,这一人体不健康前奏表现,还与人的年龄、体质、禀性、心理及所信仰宗教等有密切关系。因此,藏医学有许多潜在优势,隐含于从理论观念一直到诊治过程,乃至体现于遣方布药、食治外治、心理治疗等各方面。总之,藏医学认为亚健康不但与医学,而且与社会学、心理学、天文历算学、哲学、佛学等学科相关。

现在,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医学拓展其视野,预防、消除亚健康状态,本项目研究可另辟蹊径,从藏医角度拓宽对亚健康的研究,通过探讨研究藏医“蓄病期”这一“亚健康”状态的内涵形成及其导致诱因机制及诊断和防治原则等,挖掘藏医学的潜能,促进整个医学的完整与发展,逐步建立有现代特色的藏医“亚健康”理论体系和多元化防治体系,可大大丰富和完善人类对亚健康的防治手段,这对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对促进人类自身生存质量的提高,降低国家、个人医疗费用具有切实意义。

1.1 藏医对“亚健康”诱因及机理的研究:“疾病蓄积”状态的出现与气候、饮食、行为起居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藏医强调“天人合一”,外界环境、时令、起居、饮食等与人体隆、赤巴、培根的性质相一致,外界的热与寒可引起体内的热与寒,使三因在本位增生而蓄积,呈现亚健康状态。

1.2 季节与亚健康状态出现的研究:《四部医典》曰:“暖、夏、秋三季依次为隆蓄积、发作和平息的季节;夏、秋、上冬三季依次为赤巴蓄积、发作和平息的季节;下冬、春、暖三季依次为培根蓄积、发作和平息的季节”。简言之暖季(藏历二、三月份)为隆蓄积、夏季为赤巴蓄积、下冬(十二月一月)为培根蓄积季节。如夏季时节油腻而凉,使赤巴蓄积,但由于凉只潜伏而不发,至秋季油腻温暖而发作。下冬时节,凉腻而重,致使培根蓄积,但因凉只凝结潜伏而不发,至春季阳光温暖,冰雪融化,即行发作。暖季时节轻而粗糙,如环境、身体、食物、起居等一切与风的本性相同时,致使隆蓄积,但由于温暖只潜伏而不发,至夏季多风雨,因凉而发作,至秋季因油腻而温暖,乃告平息。或者,如果热季不热,寒季不寒,雨季少雨或热季过热、寒季过寒、雨季大雨;热季反寒,寒季反热,雨季干旱等气候发生不及、太过或相反均能引起体内相应三因的蓄积或衰减。

1.3 起居与“亚健康”关系:房事过度、多次饥饿、睡眠不足、劳身劳心、大量失血、泄泻太甚,寒风侵袭,营养不足、强忍二便或无便意怒责、失望恸哭、悲伤抑郁、思虑过度等均能引起隆邪蓄积。性情暴怒、过度劳累、勉力竞技、外伤等能引发赤巴邪蓄积。吃饱后不活动,养尊处优、白昼睡觉、久卧湿地、春冬季节浸泡冷水、衣着单薄受凉等均能引起培根邪蓄积。总之,身体、语言、思维三者少用、用之过多或过度以及受到惊恐、看见难看的形色与听到刺耳声音等均可引起疾病蓄积。

1.4 饮食与“亚健康”状态出现之间的关系:藏医学认为:世界万物由五元即土、水、火、风、空组成,而作为医学的主体对象——人体也是秉天而成由五元生成。《四部医典》后续部曰:“众生身体由五元形成”如:土元生成和滋养肌肉、骨、鼻和嗅觉等;水元生成和滋养血、舌及味觉和湿润;火元生成和滋养眼睛,体温、肤色及视觉;风元产生和滋养气息和皮肤的触觉;空元生成和滋养耳窍、听觉提供人体发育空间等。所以人体的五元不但是人体功能物质的基础,而且它们的偏盛偏衰又决定着疾病的蓄积和发作,藏医又认为“三因”即隆、赤巴、培根,是由五元生成,隆由风元生,赤巴由火元生、培根由水和土元生。各个五元功能也决定着各个三因功能。人体五元又源自饮食,饮食中的五元增生人体中相应的三因的生理功能。如果进食性重、腻、钝、绵、固、粘等和凉性的饮食、药物,可使培根邪于本位蓄积起来。这是因为重、腻等性质与培根的性质相同,在它的作用下培根邪虽然被蓄积起来,但又食用凉性饮食,培根被抑制,不能发作,只在本位蓄积开来。隆邪和赤巴病邪的蓄积、发作也可以此类推,由此可见,饮食在疾病蓄积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5 “亚健康”的藏医预防保健原则:鉴于亚健康与环境、时令、起居、饮食等有密切关系,与隆、赤巴、培根三因蓄积无不相关,故预防和保健着重于外界条件方面的改善。如冬季天气凉、寒,蓄积在体内的培根邪尚未能发作,为了消除蓄积的培根邪,此时主要进食陈年的青稞炒面、生活在旱地的野生动物肉,饮用蜂蜜、热开水、姜汤等性轻而糙的饮食。在温暖处散步活动,用豌豆粉等干燥面粉搓身,居住在有鲜花树木、气味芳香和荫凉的林园。热季太阳向北运行到达北回归线,气候炎热,蓄积在体内的隆邪尚未发作,为了消除蓄积的隆邪,此时要多食酸、甘、咸味和性轻、热、腻类饮食。比如,多饮旱地产的陈粮食酿制的酒或蜜酒、肉汤、熔酥油等,居住要温暖,不能在顶层楼房或在通风凉爽的地方居住。夏季多风雨,风雨的凉性压抑住赤巴邪之势头,使赤巴邪蓄积起来,为了消除赤巴邪蓄积,这一季节多食用具甘、苦、涩味的饮食,衣服上撒冰片、白檀香、石斛等芳香物,居住在散有芳香药水的地方。总之,夏、冬两季多食性热食物和采用热性的行为起居;春时多食性糙的食物;热时和秋时两个季节多食凉性食物和采用凉性的行为起居。特别是在夏、冬两季食用甘、酸、咸等三味为主的饮食,春秋季饮用甘、辛、涩等三味为主的饮食。

2 治疗

2.1 平息法。所谓平息,就是通过饮食的调理和有关药物的治疗,将蓄积的疾病平息于体内。藏医认为在疾病蓄积阶段,例如,隆邪蓄积要食进与隆的性能相反的腻、重、坚、绵和热性的饮食和药物,使隆邪的蓄积被平息向愈。赤巴邪蓄积要进食钝、涩、重、糙、固、干等性的饮食和药物,将赤巴邪平息下去。培根邪的蓄积食进与培根性能相反的糙、轻、涩、锐、动等性的饮食和药物,将培根邪蓄积平息于本位。

2.2 排除法:秋季时消除赤巴邪蓄积须用泻下法;春季时消除培根邪蓄积须用催吐法,夏季时消除隆邪蓄积须用缓导泻等,不同季节与该季节属性相一致的排出法治疗。但是如果季节出现不足、太过、相反等现象,则排出法要因时制宜,不可拘泥。

3 小结

藏医学对许多疾病的发生机理和治疗机理均有独到的见解,对人类尚未明确病因缺乏针对性治疗等的亚健康状态,藏医学另辟蹊径,从三因学说即隆、赤巴、培根体内生理因素,在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干扰下,发生数量和居位、运行途径的变化,导致机体功能的偏盛或偏衰而发亚健康来揭示亚健康发病机理,行为、心理及药物调理的整体观,多元的预防治疗和消除的治则,丰富了科学防治这一世界疑难病症。研究和发掘藏医学对亚健康机理和预防的成果,不但对现代医学有一定补充意义,而且对藏医学自身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平息蓄积藏医
基于藏医经典古籍《四部医典》的文献传承发展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选穴规律
藏医临床课教师面临的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
灿烂平息
海伦市护林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及特点
藏药佐太中汞在小鼠体内的蓄积
孙吴县沿江林场资源结构及特点
浅谈黑龙江省逊克县新立林场资源现状
泰国示威活动突然平息
略谈清代的暴乱及其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