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在临床药害事件中应用药品检验技术的案例分析

2012-01-25 14:32宋新文陈瑜军张华年武汉市儿童医院武汉
中国药房 2012年33期
关键词:药害药师输液

彭 静,李 浩,宋新文,汪 洋,陈瑜军,张华年,徐 华(武汉市儿童医院,武汉 4 3 0 0 1 6)

药师在临床药害事件中应用药品检验技术的案例分析

彭 静*,李 浩,宋新文,汪 洋,陈瑜军,张华年,徐 华(武汉市儿童医院,武汉 4 3 0 0 1 6)

目的:为药师处理临床药害事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我院2 0 0 6-2 0 1 1年药师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pH值测定法、化学分析法等药品检验技术参与处理临床药害事件的案例,分析药品检验技术在处理各种临床药害事件中的运用情况。结果与结论:我院药师参与临床药害事件8 4例,通过药品检验技术进行处理的有5 6例,其中有3 4例采用了高效液相色谱仪和紫外分光光度仪进行检验。各项药品检验技术在协助药师处理临床药害事件、判定事件责任时提供了有力依据。药品检验技术的灵活运用,为今后处理类似的临床药害事件提供了借鉴。

药品检验技术;临床药害事件;实例;应用

药品通过招标、购进、验收进入医院后,在医院与临床患者发生直接关系,如果药品(包括医院制剂)在医院储存、临床使用过程中出现潜在和非预期的药品不良事件,则会对患者身心造成不良影响。笔者借鉴《药剂师指南》中对“药害事件”的定义[1]将此类事件称为“临床药害事件”。虽然医院极力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但是往往无法避免,甚至导致严重的医疗纠纷。目前,造成我国临床药害事件频发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药品质量缺陷(假药、劣药)所带来的药品损害事件;二是合格药品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由单纯的药品不良反应导致的药害事件;三是合格药品由于用药错误产生的药害事件[1]。在《医院制剂管理办法》中第1 8条明确规定,医院药检室职责范围不仅包括自制制剂的检验工作,还要监督临床使用的所有药品,定期抽查,发现问题,查明原因,追赔损失,杜绝假药、劣药用于临床。因此,发生临床药害事件后,药品检验技术成为临床寻找事件发生原因的重要手段。

2 0 0 6年以前,我院大多数临床药害事件发生后,医师和护士无法找出原因,并且作为当事人得不到患者信任,最终往往直接按照医疗纠纷处理。因此,本院近年来努力探讨应用药品检验技术作为寻找临床药害事件发生原因的重要手段。为此,笔者统计了我院2 0 0 6-2 0 1 1年药师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pH值测定法、化学分析法等药品检验技术学与处理临床药害事件的案例,并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了分析,以介绍药品检验技术在临床药害事件中的应用情况,为药师处理临床药害事件提供参考。

1 我院药检室的设备条件

我院药检室设有化学室、仪器室、高效液相色谱室、无菌及微生物检查室、留样观察室等,配备有与所配制制剂相适应的普通检测仪器,如分析天平、酸度计、旋光仪、超净工作台、微粒检测仪等,还有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等精密仪器,这些仪器都定期由计量测试检定(研究)所进行校验,以保证使用的准确性。

2 我院药师分析临床药害事件方法简介

发生临床药害事件后,由于患者及其家属往往情绪激动,需要药师迅速给出分析结果。我院采用的常规分析临床药害事件方法主要包括:(1)向患者及医师、护士追溯事件发生时的现场,分析可能出现问题的原因。(2)观察药品外观、患者情况及现场环境,判断事件发生的原因。(3)简单地运用药品管理及使用知识判断可能存在问题的地方。上述方法虽然能迅速给出结果,但是比较主观。近年来,我院运用药品检验技术,建立多种常见临床药害事件的监测方法,在常规运用化学检定法、微生物检查法的基础上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仪和酸度计等仪器成功分析了临床药害事件,为临床提供寻找原因的思路、切入点以及检验技术上客观、准确的信息支持。

3 我院药师应用药品检验技术在临床药害事件中的案例分析

(1)案例1:2 0 0 6年8月,由于患儿使用一输液后腹泻症状未改善、血钾水平仍处于低位,医师希望药检室协助检测输液中是否含有氯化钾。该输液处方为5%葡萄糖注射液+1 0%氯化钾注射液+5%碳酸氢钠注射液。由于所剩输液量有限,药师选择了2 0 0 5年版《中国药典》中钾盐与氯化物的鉴别方法[2],对该输液检测后发现钾盐与氯化物的鉴别反应均呈阳性,因此认为该输液中已经加入氯化钾注射液,为临床医师后期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氯化钾注射液无色无味,用其他仪器也没有办法检测出来,只有化学分析法能够快速地检测出此类药品的存在,对于无法用仪器检测的药品能够起到补充作用。为证实临床护士配制输液时并没有出现漏配、错配提供了客观依据。

(2)案例2:2 0 0 8年1 1月,门诊输液室一患儿处方为2组药物:①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夫西地酸钠;②氯化钠注射液+维生素B6注射液。在输注第2组药物时输液管中出现结晶,患儿家长发现后立即停止输液,护士长将患儿留院观察。药师将注射用夫西地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和氯化钠注射液取回,再分别配制上述2组输液且均为澄清溶液,测定pH值分别为8.8 2和3.7 2,但将2组输液混合后立即出现白色浑浊,测定pH值为5.8 9。药师查看注射用夫西地酸钠说明书“注意事项”下描述:当溶液的pH低于7.4时,本品会产生沉淀。“用法用量”项下描述:若葡萄糖液酸度过高溶液会呈乳状,出现此种情况即不能使用。因此当偏酸性的维生素B6溶液加入残留有夫西地酸的输液管时,管中便析出结晶。药师及护士长向患儿家长详细解释上述现象并非药物本身有问题,而是配伍禁忌造成;并且当输液管中出现结晶后护士便立即停止输液,患儿留院观察后没有任何不良反应发生,说明输液未进入或极少进入患儿体内。家长得知具体情况之后表示理解,没有追究此事,从而避免了一场医疗纠纷的发生。事后,药师向各临床科室发出《夫西地酸用药提示》,并建议在使用上述2套输液时中间应使用生理盐水冲管过渡以免此类现象的发生。由于很多药物的溶解性及稳定性受到pH值的影响,配制方法与溶媒选择不当都有可能造成输液pH值改变而出现结晶或浑浊。药师结合药品特性,通过pH值测定法及药物配伍试验判断结晶或浑浊的出现是人为使用药品不当造成,而不是药物本身质量问题,从而找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3)案例3:2 0 0 9年1月,新生儿内科3名新生儿黄疸患者同时出现腹泻情况,护士长调查后怀疑是喂服的茵栀黄颗粒出了问题,请求药检室对该药品进行检查。药师到现场后发现由于新生儿服药量少,护士将多名患儿的药量一起倒入同一容器内用开水冲溶,容器没有加盖,3名患儿均服用容器内药液。药师推测该容器内药液被微生物污染,立即取样进行微生物检测,发现药液中细菌含量超标,而其他未开封茵栀黄颗粒微生物检测合格,提示药品在冲溶过程中受到了污染。药师将这一情况反馈给护士长后,护士长立即对配药间进行整顿,在药师指导下将每位患儿的药品单独配制,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对于药品储存不当致霉变、吸潮降解等情况造成的药品质量问题,药师可通过微生物检验及比色法加以检验。

(4)案例4:2 0 1 1年4月,门诊输液室一患儿家长发现输液的颜色由原来的淡黄色变成无色,随即向护士长进行反映。护士长查看医师处方为0.9%氯化钠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调查后认为是护士未将痰热清注射液加入到氯化钠输液袋中。但患儿家长却认为是护士弄错输液,并担心患儿会因此错输入其他药物而造成伤害。于是护士长向药检室咨询能否对该输液进行检测,笔者取回患儿所剩输液及配药护士当时配药台上所有可疑药品,当患儿家长的面使用紫外分光光度仪进行检测:分别取①0.9%氯化钠注射液、②0.9%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头孢替唑钠、③0.9%氯化钠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④患儿所剩输液,均在2 0 0~4 0 0 nm波长范围内进行紫外扫描。结果④溶液的紫外扫描图仅与①溶液相同,与其他2种液体不同。患儿家长遂相信护士长所言。药品的真伪用肉眼往往无法甄别,而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用于药品的检验,速度快、专属性好、结果客观。该方法主要用于鉴别药物的真伪和判断输液中药物的有无,但仅限于有紫外吸收的药物。药师通过药品检验技术,为临床提供客观、合理的证据,从而化解了矛盾,将不良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

(5)案例5:2 0 1 1年5月,一癫痫患儿在我院门诊神经科就诊时,其家长描述患儿正在服用2种自称是“民间秘方”的中药,该药在使用初期疗效较好,服用一段时间后效果不佳、病情加重,遂来我院求诊。该患者提供的2种药品分别为中药胶囊剂,没有标明药品成分及批准文号等信息,医师怀疑该中药中含有西药成分,遂将2种药品送至药检室寻求帮助。笔者发现了中药胶囊内的粉末中存在白色细小结晶,根据以往经验对上述中药、患儿服药后血清以及其空白血清进行了分离提取,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在常用的几种抗癫痫药物比较后发现,上述中药制剂和患儿服药后血清中分别存在有类似苯巴比妥色谱行为的物质,而其空白血清中没有该物质,并估算了该物质用量及血中含量,初步确定上述中药中含有西药成分——苯巴比妥(长期大量服用可致眩晕和困倦、精细运动不协调,甚至上瘾)。该检验结果让临床医师更全面、准确地了解了患儿前期用药情况,为患儿后期用药方案的确定提供了有效依据。苯巴比妥本是抗癫痫药物,合理的用法用量可以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然而在中药中非法加入苯巴比妥,让患儿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服用该药物,可造成药品使用不当,实在让人难以预防。我院高效液相色谱法主要用于开展临床治疗药物监测、药品检验甄别及药物中毒筛查等工作,效果较好,特别对于血液中药品的检测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4 讨论与结语

我院2 0 0 6-2 0 1 1年药师参与临床药害事件共8 4起,主要原因有药品使用操作不当(3 6.0%)、药品本身质量缺陷(3 0.0%)、合格药品不良反应(2 1.0%)和其他情况(1 3.0%)。其中通过药品检验技术处理临床药害事件的有5 6例(6 6.7%),有3 4例采用了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仪进行检验。

临床药害事件发生后,尤其是已经对患者造成伤害的事件,患者家属情绪往往比较激动,此时不能仅仅是采用更换药品、作出赔偿的被动方案,还应竭尽力量找出原因。药品检验技术能迅速、准确、客观地弄清楚是药品质量问题、人为因素还是正常情况,给出让人信服的解释。这一方面能够让患者顺利地接受院方的处理方案,另一方面医院可针对性采取措施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同时在每次临床药害事件后,药学部应及时向各病房发出警示,举一反三,防微杜渐。

在处理临床药害事件时,药师应亲临现场充分收集样品和信息,将传统的现场调查与药品检验技术的灵活运用相结合,充分发挥各项药品检验技术的特点。同时由本文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可见,各项药品检验技术在协助药师处理临床药害事件、判定事件责任时提供了有力依据。药品检验技术的灵活运用,为今后处理类似的临床药害事件提供了借鉴。

[1] 曾 智,杨 悦.药害事件中制药企业和医疗机构的民事责任研究[J].中国药房,2 0 1 0,2 1(1 3):1 1 5 6.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S].2 0 1 0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 0 1 0:附录2 1.

Application of Drug Test Technology in Clinical Medication Misadventure by Pharmacists:Case Analysis

PENG Jing,LI Hao,SONG Xin-wen,WANG Yang,CHEN Yu-jun,ZHANG Hua-nian,XU Hua
(Wuhan Children’s Hospital,Wuhan 4 3 0 0 1 6,China)

OBJECTIVE: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pharmacists resolving clinical medication misadventure.METHODS:Pharmacists participated in the disposal of clinical medication misadventure using drug test technology,such as HPLC,UV spectrophotometry,pH determination and chemical analysis,so as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f drug test technology in the disposal of clinical medication misadventure.RESULTS&CONCLUSIONS:Pharmacists participated in 8 4clinical medication misadventure and 5 6 cases were resolved by drug test technology.HPLC and UV spectrophotometry were adopted in 3 4cases.Drug test technologies provide a reasonable explanation when pharmacists dispose clinical medication misadventure.Flexible application of drug test technology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disposal of similar clinical medication misadventure in the future.

Drug test technology;Clinical medication misadventure;Case;Application

R9 5

C

1 0 0 1-0 4 0 8(2 0 1 2)3 3-3 1 6 0-0 2

DOI1 0.6 0 3 9/j.issn.1 0 0 1-0 4 0 8.2 0 1 2.3 3.3 6

*药师,硕士。研究方向:药品检验。电话:0 2 7-8 2 4 3 3 4 6 2

2 0 1 1-0 9-3 0

2 0 1 1-1 1-2 6)

猜你喜欢
药害药师输液
药师“归一”
药师带您揭开华法林的面纱
新颖手性酰胺类的合成、杀虫活性和药害研究
作物遭受药害的补救措施
如何辨别肥害和药害
作物药害如何急救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颈枕输液袋
注射用曲札芪苷与常用输液配伍稳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