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娇异蝽生物学特性及无公害防治

2012-01-25 21:55朱朝华
浙江林业科技 2012年3期
关键词:卵块武义武义县

朱朝华

(浙江省武义县森防站,浙江 武义 321200)

淡娇异蝽生物学特性及无公害防治

朱朝华

(浙江省武义县森防站,浙江 武义 321200)

对武义县板栗林中为害较为严重的淡娇异蝽30多年的观察和防治试验表明,淡娇异蝽1年1代,以卵越冬,越冬卵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孵化,4月上中旬若虫开始为害嫩梢,5月中旬至6月上旬陆续进入成虫期,10月底或11月初开始产卵越冬;若虫发育历期34 ~ 61 d,3龄若虫对板栗危害最严重;成虫历期145 ~ 213 d;卵期102 ~ 135 d;无公害防治采取刮除卵块,石硫合剂喷雾,2.5%的溴氰菊酯、10%吡虫啉防治淡娇异蝽药效最好。

淡娇异蝽;生物学特性;无公害防治;板栗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是我国特有的优良干果树种,适应性强,容易栽培管理,栗果营养丰富,是传统的出口商品,发展板栗生产,对活跃山区经济,提高农民经济收益有很大意义。浙江省武义县现有板栗2 466.7 hm2,1982年以来,部分乡镇淡娇异蝽(Urostylis yangi)爆发成灾,严重阻碍板栗的生产发展。据调查,1980年武义县壶山街道车里村的王公里自然村板栗林中开始发生此虫,1982年成灾,减产96.3%,随后又扩展到熟溪、王宅、新宅、三港、西联等乡镇的板栗林中,发生面积达66.7 hm2,直至目前断断续续时有发生。1984年,兰溪市大塘乡应村也发生为害。1998年3月开始,武义县开展了四期板栗病虫害工程治理项目的实施,2003年开始建立了武义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板栗病虫监测点。本文探讨了淡娇异蝽生物学特性及无公害防治方法,现总结如下。

1 分布与危害

淡娇异蝽为半翅目异蝽科娇异蝽属昆虫,分布于我国云南、江西、福建、安徽、河南、四川和浙江省的少数地方。在浙江、河南部分县发生并成灾。1983年出版的《浙江森林病虫名录》和2001年出版的《浙江昆虫名录》中记载,浙江分布地点为平湖、浦江、武义、临安(天目山)(2001年新增),1979-1987年浙江武义、仙居、建德、兰溪、金华等地都有较严重为害发生。2002年2月,在遂昌县金竹镇回龙寨板栗基地中首次发现该虫虫卵,并且数量极多,2月底开始孵化,4月爆发成灾,平均每株树上有虫上千至数千,栗树受害严重。该虫吸取嫩芽、新梢的汁液,影响新梢生长和花芽形成,被害处最初出现褐色小点,随后变黄,顶芽皱缩、枯萎。展叶后被害叶皱缩变黄,严重时焦枯。受害重的枝梢于7月枯死,树冠呈现焦枯,幼树当年死亡,造成板栗大幅度减产。据在武义林间调查表明,此虫只为害板栗。

2 生物学特性

2.1 形态特性

2.1.1 成虫 体为长椭圆形,略扁平,栗黄色或黄棕色,并略带淡绿色金属光泽。雌虫体长10.5 ~ 12.3 mm,宽3.5 ~ 4.5 mm。头小、中叶略长于侧叶,单眼淡褐色,复眼黑色突出。触角5节,第2节最长,第3节最短,约为第2节的1/3;第3、第4、第5节端部黑色。喙4节,伸过前足基部。前胸背板前喙、侧喙稍向上卷;前角、侧角不突出,两侧角附近各有一个较明显的黑点;小盾片呈倒等腰三角形,被两爪片包围,但两爪片不形成完整的爪片接合缝;前胸背板中央和小盾片上有栗褐色小刻点和微细皱纹;前翅革片黄棕色,革片靠前喙的一半颜色较深,并有稀疏明显的黑色刻点;革片与膜片相接处有一条斜形宽黑带。足栗黄色,腿节、胫节上有稀疏短毛,跗节3节,第2节较小,跗节末端具爪一对。雌虫前翅与腹末近乎等长,生殖节凹陷;雄虫前翅明显长于腹末,生殖节凸出。

2.1.2 卵 淡绿色或玉绿色,瓜子形,长0.7 ~ 0.8 mm,宽0.4 ~ 0.5 mm。在放大镜下观察,卵小头的一端有三个具柄的呼吸精孔突(起呼吸和精子入孔作用)。卵按“人”字形排成单层卵块,卵块上有一层约1 mm的灰白色(后期变红棕色)蜡状覆盖物。卵块长10 ~ 25 mm,宽1.5 ~ 2.0 mm。每一卵块有卵14 ~ 36粒,最多可达47粒。

2.1.3 若虫 若虫5龄,各龄特征如下:1龄体淡绿色,长0.9 ~ 1.5 mm,宽0.6 ~ 0.9 mm,形如蚜虫,初孵化时整齐地排列在卵块两侧取食其母体自备食料;2龄体黄棕色,蚜虫形,长1.5 ~ 2.2 mm,宽0.9 ~ 1.5 mm,腹部膨大;3龄体扁平,上嫩梢前呈血红色,半透明,取食嫩芽汁液后,渐变红绿或淡绿色,体长2.1 ~ 4.0 mm,宽1.5 ~ 2.5 mm,触角黑色,腹部两侧有7 ~ 8个黑点,第3、第4、第5节背面各有一个椭圆形环斑;4龄体淡绿色,长4.0 ~ 6.1 mm,宽2.5 ~ 3.5 mm;5龄体淡绿色,长6.0 ~ 10.0 mm,宽3.5 ~ 4.6 mm,体背有明显的翅芽,触角淡绿色端节端部黑色。

2.2 生活史

淡娇异蝽1年1代,越冬卵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孵化,4月上中旬若虫开始为害嫩梢,5月中旬至6月上旬陆续进入成虫期,10月底或11月初开始产卵越冬。3龄若虫对板栗危害最严重。若虫发育历期34 ~ 61 d,1龄若虫历期最短仅1.0 ~ 3.5 h,2龄历期1.0 ~ 4.5 d,3龄8 ~ 33 d,4龄10 ~ 41 d,5龄15 ~ 46 d。成虫历期145 ~ 213 d。卵期102 ~ 135 d。

2.3 生活习性

淡娇异蝽以卵越冬,越冬卵孵化后,初孵若虫和2龄若虫先群居卵壳上取食卵块上的胶状物,不具有危害性。3龄若虫较为活泼,在栗树嫩芽初绽时,群居芽及嫩叶上吸取汁液。成虫多在白天羽化,极为活泼,但飞翔力不强,白天静伏栗叶背面,16:00以后开始活动。多取食叶背面叶脉边缘和1 ~ 2年生枝条皮孔周缘及芽,18:00-22:00活动量渐小,22:00以后又处于静伏状态,但口针仍刺入栗树组织内不动,至次日6:00-7:00。10月初,雌成虫开始孕卵,腹部逐渐膨大。10月底或11月初经过长达5个多月的补充营养后,才交尾产卵,交尾时间1 ~ 2 d。雌雄成虫一生仅交尾1次。交尾结束后,雄虫2 ~ 7 h后即死亡,雌虫当天便可产卵,8 ~ 10 d后死亡。卵多数产在树枝朝下方向的树皮上,少数成虫因爬行或交尾时掉落地上,从而爬到附近的杂灌木上产卵。卵块条状,互不重叠。沿树枝近平行列成卵块群。大发生时,卵块密度很大,直径1 ~ 15 cm的树枝下方树皮,均有卵块连续密布,树桠处最宽的卵块群有15 cm。卵块上覆盖的蜡状混合物,是雌成虫产卵分泌覆盖卵块,这既是保护虫卵安全越冬的护卵物,又是1龄至3龄初期若虫的自备食物。

2月中旬,蜡状混合物开始溶化,逐渐露出卵粒,下旬卵开始孵化,3月上旬基本孵化结束。据室内观察与林间调查,孵化率均在90%以上。3龄后若虫食量显著增加,自备食料迅速减少,这时正逢板栗开始发芽,到4月上中旬,日平均气温回升到15℃以上,若虫很快分散到嫩芽、幼叶上刺吸汁液。据1983年和1984年4月上中旬观察,日平均气温在17.5℃,相对湿度65%左右,在2 d内淡娇异蝽若虫就全部爬迁到新梢。每个新梢有若虫少则3 ~ 4头,多则40 ~ 50头。若虫用刺吸式口器吸取汁液,致使新梢停止生长,嫩叶卷曲或枯萎,受害严重的板栗,不仅新梢和花芽不能形成,而且使枝梢枯死,甚至全树死亡,造成板栗大幅度减产,因此,防治淡娇异蝽的关键时刻应在4月上中旬若虫上梢前进行。

根据室内外观察,上梢前的1、2龄若虫,在同一时期,个体差别不明显,自然死亡率也较低;从室外观察,上梢后该虫在板栗枝叶间分布不均匀,由于营养情况等影响,虫龄越大,个体差异也越大,生长不良的个体出现自然死亡。据1984年套笼观察,自然死亡率高达50%。

淡娇异蝽若虫从3龄开始分泌臭腺。通常成虫在枝叶间停息或爬行,受惊后在林间短距离飞翔。其体色随季节不同而变化。据1982年12月上旬在武义县王公里村淡娇异蝽成灾区调查,雌雄比例1.4:1。由于该虫卵块上被有护卵物,若虫、成虫期又能分泌臭腺,有抗拒敌害作用,因此天敌较少,至今未发现寄生性天敌。从林间调查和采集的标本观察,成虫期有白僵菌和寄生蝇,但寄生率较低。

3 无公害防治方法

板栗是一种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的干果,其栗子国外称之为“健康食品”,属于健胃补肾、延年益寿的上等果品,其病虫害更加要求进行无公害防治。

根据淡娇异蝽卵块多数集中在树枝朝下方向树皮上越冬的习性,结合板栗整形修剪,冬季刮除卵块,清除枯枝落叶,集中用火烧掉或深埋土中,消灭越冬卵,减轻虫口密度。

入冬后春季板栗萌芽前用杀菌、杀虫和杀螨药石硫合剂喷雾,休眠期喷用3 ~ 5°Be,生长季节用0.3 ~ 0.5°Be。国家中心测报点板栗病虫监测点武义历坦镇石龙头村王姓农户在2006-2008年连续在入冬后春季萌芽前喷雾石硫合剂,不仅淡娇异蝽不见踪影,而且其他病虫害也极少发生。

淡娇异蝽若虫未上梢前抓住若虫群集在卵块周围的时机(3月底或4月初),在若虫群集的树枝上用2.5%的溴氰菊酯乳油5 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 000 ~ 4 000倍液喷雾,防治幼龄若虫效果达94%。

淡娇异蝽若虫上梢后,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 ~ 1 500倍液或2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 ~ 2 000倍液或20%康福多浓可溶剂2 000 ~ 2 500倍液防治,防治效果均可达90%左右。

对高大的板栗或5月后可用30% ~ 40%乙酰甲胺磷乳剂或5%吡虫啉乳剂10 ~ 30倍液在树干胸高部位螺纹状打孔注射防治,每孔间隔10 cm,孔洞的倾斜角为45°,孔洞深到木质1 cm以上,每孔注药2 mL左右。熟溪街道水碓后村2004年发生淡娇异蝽,由于该村板栗多数高大,为提高防治效果用5%吡虫啉乳剂10 ~ 30倍液打孔注射防治,效果达85%以上。

4 小结和讨论

防治淡娇异蝽最好在3月底到4月中旬进行,这时防治一是虫龄小,抗药性弱,二是板栗枝叶少,不会遮挡药液,增加受药机会,提高防治效果。试验和防治实践证明,2.5%的溴氰菊酯、10%吡虫啉防治淡娇异蝽药效最好。板栗多数高大,药械射程不理想是影响防治效果的重要原因,可进行打孔注射防治。

据林间观察,淡娇异蝽天敌种类较少,为了今后利用天敌,开展综合防治,有待继续开展天敌资源的调查和利用探索。

致谢:承南开大学任树芝教授鉴定虫种,谨致谢忱!

[1] 陈忠泽,陈建广. 淡娇异蝽研究初报[J]. 浙江林业科技,1984,4(3):29-30.

[2] 陈忠泽,纪春福,骆东林,等. 淡娇异蝽初步研究[J]. 林业科技通讯,1987(9):13-17.

[3] 侯启昌,杨有乾. 淡娇异蝽发生特点与防治[J]. 昆虫知识,1999,36(3):151-154.

[4] 任树芝. 为害阔叶树木的异蝽种类鉴别[J]. 中国森林病虫,1988(3):45-47.

[5] 赵丰才,舒益众. 淡娇异蝽的发生和防治[J]. 昆虫知识,1989,26(4):221-223.

[6] 胡有财,姜智慧,蔡春燕,等. 淡娇异蝽的形态与生物学特性[J]. 浙江农业科学,2008(3):347-348.

[7] 方泰泉. 淡娇异蝽的初步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 613-4 613, 4 615.

Biological Properties and Non-pollution Control against Urostylis yangi

ZHU Chao-hua
(Wuyi Forest Pest Control Station of Zhejiang, Wuyi 321200, China)

Observations and control tests during 30 years on Urostylis yangi, damaged to Castanea mollissima in Wuyi, Zhejiang province demonstrated that it has one generation a year, overwinters by egg, which hatches by the end of February and early March. Nymph damages new shoot of C. mollissima in early and middle April, and turns to adult in middle May and early June, lays egg and overwinters by the end of October or November. Nymph develops about 34-61 days, with 3-instar damages the most. 145-213 days are for adult and 102-135 days for egg. Control measures included such as removal of eggs in the winter, spraying lime sulfur, 5000-fold of 2.5% Deltamethrin or 2000-4000-fold of 2.5% Cyhalothrin.

Urostylis yangi; biological property; non-pollution control; Castanea mollissima

S763.35

B

1001-3776(2012)03-0039-04

2012-01-05;

2012-04-07

朱朝华(1958-),女,浙江永康人,工程师,从事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工作。

猜你喜欢
卵块武义武义县
浙江省武义第一中学
普通齿蛉和单斑巨齿蛉(广翅目:齿蛉科)卵块及1龄幼虫形态学研究
一种估算草地贪夜蛾卵块中卵粒数量的简易方法
浙江省武义县通联站订户展示之窗
草地贪夜蛾覆毛卵块与绒茧蜂茧块的识别特征
武义供销农贸城赏石文化博览会盛大开幕
武义 山水如画温泉城
武义:力促工业垃圾妥善处置
城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土石方平衡细化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