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理学的教学改革探索

2012-01-26 04:14李娟朱深银邱峰张成志赵语杨辉周远大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剂科重庆400016
中国药房 2012年4期
关键词:药理学药学用药

李娟,朱深银,邱峰,张成志,赵语,杨辉,周远大(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剂科,重庆400016)

临床药理学的教学改革探索

李娟*,朱深银,邱峰,张成志,赵语,杨辉,周远大#(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剂科,重庆400016)

目的:为提高临床药理学的教学效果提供参考。方法:从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考核追踪体系等方面,提出临床药理学的教学改革措施。结果与结论:临床药理学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临床专业素质;教学内容应着重讲授药物的临床评价以及合理应用;在教学中应引入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分析判断能力;对考试题型、考试内容和成绩的构成等方面进行重新设置,体现与临床结合的特色,提高学生的合理用药能力。

临床药理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是近几十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以人为对象,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规律以及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以药理学与临床医学为基础,阐述包括药动学、药效学、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是基础与临床、药学与临床联系的桥梁学科[1]。其主要任务为科学评价新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基础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原理,其研究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或病原体。两者研究对象不同,决定了临床药理学区别于基础药理学最大的特征就是其临床性。从调查反馈情况来看,学生们也普遍认为应强化临床药理学的临床特色,这样既可为其后续临床医疗实践提供帮助,又能提高其学习兴趣。因此,应将“紧密联系临床”这一理念贯穿于临床药理学的整个教学体系中。本文就临床药理学的教学工作应如何紧密联系临床,突出临床药理学的教学特色,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措施。

1 提高教师的临床专业素质

临床药理学是一门边缘性学科,要求教师必须要有非常扎实的药学和临床医学知识,还要熟悉临床经常使用的药物,具备丰富的临床药学实践经验。信息时代的今天,临床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要保证临床药理学教学能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质量,真正提高学生的临床用药水平,关键是要提高教师的临床专业素质。教师除通过医学文献、专业杂志、计算机网络等途径收集和掌握信息、更新自身知识外;还应定期到临床科室与各科临床医师交流,收集临床病例及临床用药中遇到的问题,并与医师和专家共同探讨,参与治疗方案的制定;或邀请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到教研室来,讲述临床常见疾病的用药问题,以便及时掌握临床用药的最新动态。例如,在糖尿病的初次治疗中,传统教科书指出一般应先使用口服降糖药,在胰岛功能不良的状况下才使用胰岛素;而临床中对于年轻糖尿病患者,强调的则是胰岛素的早期强化用药,以尽快控制血糖水平。由此表明,教科书上的用药知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教师只有通过参与临床实践,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药物知识,并针对病情掌握最新的药物用法、用量和用药观念,极大的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 突出教学特色,精选教学内容

临床药学也是一门将药学知识与临床相结合的应用型学科,但它是以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患者利益为中心研究药物的应用规律,旨在运用客观的科学指标和方法提高临床用药水平[2]。从其定义来看,临床药理学与临床药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临床药理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药物评价,对象是健康人或/和患者,而临床药学则是通过药物或设计新的制剂和剂型实现用药个体化,以提高用药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主要目的,其对象仅是患者;临床药学的大量临床实践可为临床药理学的共性研究提供动力和实践依据,而临床药理学研究所得到的共性、关键性成果对于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又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针对临床药理学和临床药学两门学科的差异和共性,对于临床药理学课程内容的设置,就应着重讲授药物的临床评价以及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临床药理学的首要任务是对药物的临床评价,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就应详细介绍药物临床评价的相关知识,并介绍我国近年来关于药物临床试验的新规定。例如,在讲解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时,可介绍各期临床试验的目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并以具体实例向学生说明,有条件还可开展实验课,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临床实验的相关知识;同时还可结合循证医学的原理,向学生介绍多中心临床试验的设计,实施并进行专题讨论,提高其专业兴趣。

由于教材编写相比临床实际用药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临床广泛应用的许多药物都未编进教材;而学生很快就要接触临床,迫切需要了解当前临床用药的新情况。因此,对于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方面,笔者结合临床所需,精选了如下课堂教学内容:在总论中着重讲解临床药动学与治疗药物监测、临床疗效评价、药物不良反应及监测、药物相互作用以及特殊人群用药等方面的知识。对各论则选择临床使用频率较多且较复杂的药物,如心血管疾病药物、抗菌药、降糖药、呼吸系统用药、糖皮质激素以及消化性溃疡用药等,以疾病为中心进行重点讲授,侧重于各类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及临床药效学和安全性评价。并对药物相互作用、药源性疾病、药物使用方法和剂量以及学科的新进展等内容进行介绍,真正起到联系临床医学与基础药物学的桥梁作用,弥补两者的教学空白区域;同时还介绍了有关药物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并结合循证医学证据,提高学生临床合理用药的水平。

当然,对于部分未能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可在业余时间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互动。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收集资料,与学生共享、交流,从而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充其知识面。

3 以多种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主动性,积极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而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模式中,药学与医学教育相对分离,医学生不懂得怎样合理用药,药学生不懂得为什么用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克服传统教学法注重理论灌输、忽视实际能力培养的弊端,使医学生学会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临床药理学的教学中应以临床疾病的合理用药为中心,尝试使用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在国内、外医学教学中,“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较好的教学模式之一。它强调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实际情景中,通过自学、小组讨论等形式,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3]。PBL教学法就其实施过程而言,包括“问题设计—自学—小组讨论—集体讨论—总结”等阶段。其中,问题设计和总结阶段的主体都是教师,教师应尽可能根据教学大纲重点要求,将临床实用意义大的历年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作为问题的切入点,提前将设计好的问题告知学生,并在学生讨论总结完后做适宜的总结和补充。这样的教学方法可极大的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更深刻的记忆。落实到具体实施上,在课堂上还可结合开展案例教学和临床用药处方分析,这样可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直观,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由表象到认识,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提高学生分析、判断、综合运用能力。例如,在讲解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时,可以在课前给学生提出几个针对临床实际病例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方案,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资料对抗菌药物的相关知识进行自学;然后在课堂上集中讨论各方案的合理性,并逐一作出自己的判断;最后教师可以对其分析判断做出总结,并介绍临床上针对此类感染病例常用的用药方案。这样可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锻炼其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使其更能适应临床合理用药的需要。

4 学生学习效果的考察与追踪

随着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宗旨的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考试制度的改革逐渐受到教育界人士的关注。考核可为教师提供第一手教学信息,教师可利用考核提供的信息,调整和完善教学工作方法;考核也可督促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其内容和形式直接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和积极性。如何在考核中体现临床药理学“紧密联系临床”这一特色,是提高学生临床用药水平的关键手段之一。

在考试题型方面,应降低客观题的比重,增加主观题的分量。例如,适当加入临床案例分析题,考核学生合理选药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处方分析,指出合理或不合理用药的依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传统的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简答等题型则适当的压缩分量。通过学生的反馈意见,初步确定主观题和客观题的分数权重为40∶60(满分100分)。

在考试内容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希望考试能够有层次、有重点地进行,反对“全、偏、繁”,因此笔者按照教研室集体拟定的教学大纲,根据各知识点“了解、熟悉、掌握”不同层次的要求,以临床常见疾病合理用药为中心,对学生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考察。

另外,在成绩的构成方面,学生对一次考试定胜负的传统考核模式普遍持否定态度,而且出于素质培养的需要,可以通过作业、实践、小论文、随堂讨论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来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成绩,降低期末考试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充分利用平时考核,提高教学效果。经过调查和讨论,初步确定采用“平时成绩考核+随堂讨论测试+封闭式笔试”的模式,分数权重拟定为20∶20∶60。

由于临床药理学的开设一般是在本科生上临床之前的1个学期,所以在学生学习完本课程上临床后,还可以抽取部分学生追踪调查其临床实践应对能力,以及所学内容的临床适用性,及时反馈教学成果,为教学内容及模式的调整提供参考,更好的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综上所述,针对目前临床药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们的反馈意见,紧密联系临床,突出临床特色,是临床药理学势在必行的教学改革方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以基础药理学为基础,一方面加强与临床医学和临床药学的联系;另一方面又突出自己的教学特色,丰富教学内容,探索更灵活、适用的教学模式,加强、加快医药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以满足医药事业发展的需求。

[1] 杨丹莉,龚其海.促进临床药理学教学效果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8,7(9):982.

[2] 蒋学华,李喜西,曾仁杰,等.临床药学学科与学科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药房,2008,19(13):965.

[3] 陈建斌,高丽华,王 利.PBL教学法在内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1):1409.

Exploration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LI Juan,ZHU Shen-yin,QIU Feng,ZHANG Cheng-zhi,ZHAO Yu,YANG Hui,ZHOU Yuan-da(Dept.of Pharmac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16,China)

OBJECTIVE: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ing effect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METHODS:Clinical practice should be closely related to pharmaceutical teaching,and teaching feature should be outstanding.Several conceptions were proposed,such as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 quality and teaching method,the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s,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tracing and examining system.RESULTS&CONCLUSIONS:Teachers should improve the vocational quality of clinical medicine.The teaching contents should be emphasized on the clinical evaluation and reasonable application of drugs.Multiple teaching methods should be introduced in teaching to increase the learning initiatives and the capacities for analysis and judgment of students.The testing types,contents and the composition of exam grades should be set again to embody the clinical feature and improve the students’capacities for the reasonable application of drugs.

Clinical pharmacology;Teaching reform;Teaching method

G642.0;R95

C

1001-0408(2012)04-0379-03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12.04.38

*主管药师,博士。研究方向:新药开发与临床药理学。E-mail:zpfirst@sina.com

#通讯作者: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新药开发与临床药理学。E-mail:zhouyuanda001@163.com

2011-08-12

2011-10-20)

猜你喜欢
药理学药学用药
基于药理学分析的护理创新实践探索
精准用药——打造您自己的用药“身份证”
广西医科大学药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联合用药与单一用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有效性对比
《药学进展》编辑委员会
《药学进展》杂志征稿启事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血府逐瘀汤治疗失眠的作用机制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搜风愈喘方拆方“祛宿痰方”调控儿童哮喘的作用机制
温经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网络药理学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