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红利枯竭及应对措施

2012-01-26 01:44张馨予
当代经济 2012年23期
关键词:红利老龄化劳动力

○张馨予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28)

我国人口红利枯竭及应对措施

○张馨予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28)

人口红利是我国经济近几十年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出生人口数量的不断下降和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导致的人口红利枯竭危机将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本文从抚养比、老龄化和劳动人口年龄结构三个方面对我国人口红利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应对我国人口红利枯竭的对策建议。

人口红利 老龄化社会 劳动力质量 经济增长方式

一、引言

在人口生育率迅速下降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在该时期内,应充分就业,提高劳动收入,进行财富积累。这样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促进中国经济增长。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上世纪60年代中期出生的人口成为社会劳动主力,为我国带来了极大的人口红利。然而,在80后独生子女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后,我国的人口红利已在渐行渐远。统计局数据表明,我国少儿抚养比由1999年的47.7%下降到2010年的36.9%,老年赡养比从1999年的10.2%上升到2010年的11.3%。0—14岁的少年占总人口的比例下降幅度较大,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却出现加速上升的趋势。中国社会正向老龄化方向发展,到2030年前后,人口负担系数将逐步停止下降转而开始上升,劳动力不再廉价,中青阶层面对着上有老、下有小的赡养及抚养负担,而人均GDP仍然在较低水平,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成,成为典型的国未富而民先老的社会,人口机会窗口开始关闭。

根据中国人口结构变动,预计中国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将在本世纪中叶前消失,劳动力资源将很快转变成对经济增长产生遏制作用的老年人口负担。据国内外专家估计,在生育政策以及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下,中国可享受的人口红利将在2020年前结束。人口红利消失后,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会受到严重打击,日益沉重的养老压力将造成令人忧心的长期影响。因此,在中国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负担轻的优势在逐渐消失的形势下,我们必须积极应对,抓住有利时机,最大限度地挖掘人口红利的巨大效应,让人口红利在不可回避的老龄化社会中得到延续。

二、中国人口红利枯竭表现

根据瑞银研究,中国劳动人口增速将在2015年后进入下降通道,直接的人口红利由此开始下降。上世纪70年代和上世纪80年代,劳动人口增加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在2.5%以上。但自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后,劳动人口增长比例明显放缓,对经济的贡献由此也不断下滑。1995—2005年,人口数量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只有1.1%,到2020年后,就剩下不到0.1%。

1、中国总抚养比下降,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

2011年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34735万人,比上年年末增加64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0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1.93‰,比上年增加0.03个千分点;死亡人口960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4‰,比上年增加0.03个千分点。据预测,中国人口总量将在2030年到达最高点14.06亿;劳动人口则在2020年左右达到顶点9.23亿;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劳动人口仅以0.4%的速度增长,低于发达国家1.1%的平均增长率。到2050年,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将接近倒金字塔形。中国会成为典型的未富先老社会,而且会越来越明显。

随着出生率的下降,中国劳动人口数量将在2013年由增长到稳定再到逐渐下降,社会中上有老而下无小的家庭数量增多就是人口红利即将枯竭的重要标志。《中国当前生育水平与未来人口展望》一文指出,2030年开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开始进入一个下行通道,从2020年的9.66亿下降到2050年的7.61亿,平均每十年减少一亿。总抚养比在2015年遭遇拐点后逐步上升,在2030年左右重回50%。这说明无论是老龄化的严重程度还是后备劳动力的紧缺程度,实际情况都远比预测的更严重。

表1 全国人口基本情况变化表

图1 人口及其增长变化率趋势

表2 人口年龄结构和抚养比

2、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在向老年型靠近,但是老龄化的进程已经显现出比发达国家速度快、势头猛的特点。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伴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65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9.1%。2006年以来,0—14岁人口比重持续下降,15—64岁与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持续上升。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提高速度加快,2005—2010年的5年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24个百分点。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联合国则预测,1950—2000年期间世界老年人口增长176%,中国增长217%;2000—2025年期间,世界老年人口增长90%,中国增长111%。另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和预测,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从7%上升到14%经历的时间大约只要25年。

3、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出现首次下降

图2 各年龄段人口比重变化情况

2011年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8499万人,占总人口的13.7%,比上年年末增加0.4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2288万人,占总人口的9.1%,增加0.25个百分点。由于生育持续保持较低水平和老龄化速度加快,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2011年为74.4%,比上年微降0.10个百分点。最新预测表明,15—64岁年龄段人口数量还会持续增加到2014年,而15—60岁年龄段的人口增长将在近期就会停止,之后,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将不再增长。到2050年我国15—60岁人口将比2010年减少将近2000万人,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则明显增加,以60—64岁这一年龄阶段最甚,且总人口年龄结构趋向于高龄化。此外,除了适龄劳动力供给总量的减少之外,劳动力有效供给严重不足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减少,劳动力素质水平低下的情形下,劳动力市场上呈现出需求与供给极不平衡的状态。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适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下降,我国人口红利必将受到相当大的消极影响,且趋向枯竭。

三、应对人口红利枯竭的对策措施

1、大力发展教育,增加劳动力质量投资,提高劳动生产率

当前,我国劳动力的数量增长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在不断削弱,未来人力资本的积累将成为维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越来越重要的动力。如果企业职工的学历由初中以下水平提高到高中水平,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将提高24%。低成本劳动力的创造能力也较低。因此,我们必须结束原来用人口数量提高经济发展的模式,用质量代替数量,优化我国劳动力结构。

(1)依靠财政支出,提高偏远地区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地实现。加大义务教育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实现农村地区的九年义务教育。缩小农村和城市的教学成果的差别,提高资金转移过程中的效率,保证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划拨到地方的资金渠道畅通。加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发挥引导作用,将一部分中东部人才转移到这些地区,丰富这些地区的教育资源,并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2)依靠社会,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事业,促进技术水平的提升。如今“知识失业”加剧,普通高等教育发展快速,而职业技术教育却无人问津,这是我国教育发展背离“金字塔”规律的结果。因此要广泛发动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提高城乡劳动者的各方面工作能力。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开展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专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使我国农业劳动力在进入非农产业就业之前就获得必要的职业技术训练。这对我国人口红利效应最大化的实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图3 201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205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

(3)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提高人口健康素质。首先,强化政府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责任,进一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加大政府卫生投入。其次,实施全民健康工程,建立公共卫生体系,通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制度化建设,积极推动医疗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最后,各级政府要加大医疗卫生经费投入,规定医疗卫生投入的最低限度,以确保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正常卫生活动资金来源。

2、通过制度创新、产业优化和管理技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通过市场、政府和企业的制度创新带动经济增长的转型。发挥市场基础性调节作用,推进生产要素价格体制改革,形成客观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强化市场竞争机制,形成多元化的竞争主体,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切实发挥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等职能,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制度环境。完善法律体系,以法律法规规范经济活动,为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提供保障。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各方权责利益关系,降低交易成本。完善企业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通过奖金、员工持股计划、股票期权等方式,将企业人员的利益与企业的优质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以自主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以产业升级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往的“以八亿件衬衫换一架空客飞机”已不再是我国可靠的优势了。无论是人口红利期的限制,还是资源环境的限制,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都将无法长久地持续下去。因此要创造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创新型企业和投融资机制的环境条件;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产权交易体系;转换技术引进模式,形成自主创新与消化吸收、集成创新相结合,在合作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良性局面;开展对外合作,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快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发展朝阳产业,提高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所占比例,形成开发和集成能力较强的产业集团。

(3)以科技和管理技术提高效率,优化经济结构。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和科学技术的引进,实现科学管理,用机械化、自动化来替代人工生产,提高劳动者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和科学生产技术的使用,优化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配置,以成本最低、利益最大为原则,提高经济效率,要靠科学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不是靠单纯的劳动者的体力劳动来进行生产活动。另外,企业要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包括对管理对象客观规律、管理工具的利用和管理手段的科学认识进行系统地管理,使得各方面资源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3、实现健康老龄化,发挥老年人群“余热”作用

发挥离退休人员的“余热”,使老年人口不再是社会的负担,从而扩大人力资源的供给,也可延长人口红利。一是落实老年人才资源开发,严格贯彻党和国家科学发展观,制定老龄人才资源开发的政策措施,为老年人才资源的开发铺路架桥。二是通过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创新服务、组织安排,凝聚老年人才力量,挖掘其潜在能力,发挥老年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三是结合全民创业活动,利用离退休人员丰富的经验,大力发展老年产业。四是通过技能开发和培训学习提高人们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能力,适当延长退休年龄。五是将老年人才资源的开发纳入到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中,完善老年人再就业劳动保障政策,保护老年人的劳动权益。

[1]吴学安:老龄化、人口红利期与人群年龄结构[N].中国教育报,2006-03-27.

[2]蔡昉:第二次人口红利可支撑中国经济长期发展[N].中国财经报,2009-02-03.

[3]佟新著:人口社会学(第三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蔡昉:未来的人口红利——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开拓[J].中国人口科学,2009(1).

[5]蔡昉主编:2001年中国人口问题报告——教育、健康与经济增长[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6]汪小勤、李金良:教育投资与农业发展关系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4(5).

[7]王岳平:“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调整战略与思路[J].中国经贸导刊,2008(21).

[8]卫兴华、侯为民: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转换途径[J].经济研究,2007(7).

[9]李荣山:人口红利的经济社会代价与可持续发展[J].西北人口,2010(4).

张琼芳)

猜你喜欢
红利老龄化劳动力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富硒红利一触即发
健康红利
让民营医院共享政策红利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
科技体改:“创新红利”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