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集体行动看“农民工”的困境与出路

2012-01-27 20:43马迪
中国科技信息 2012年14期
关键词:集体行动户籍制度城市居民

马迪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从集体行动看“农民工”的困境与出路

马迪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制度的因素,出现了农民工群体,这是社会发展的标志,是一种过渡阶段特有的现象。但是,“农民工”这个尴尬的群体,他们现在面对艰难的困境,应该寻找怎样的出路来维护自己应该受到保护的合法权益?实行户籍改革、形成有效工会组织不失为一些途径。

农民工;集体决策;户籍改革;工会组织

1、“农民工”的产生

美国经济学家利普顿提出的城市偏向理论,是指国家在经济发展的战略上以城市为中心,集中国家各种资源优先发展城市和工业,并设想在未来以先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带动农业和农村共同发展的模式。

我国的发展模式,即以农业反哺工业,对农业征税来促进工业的发展,就是典型的这种“城市偏向”的战略模式的应用。

因此,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进程,必然使农民由农业转到工业,由农村转到城市,他们背井离乡,外出务工,被称为“农民工”。社会保障专家郑功成认为,“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或非农领域务工的劳动者,是中国传统户籍制度下的一种特殊身份标志,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传统户籍制度严重冲突所产生的客观结果”。“农民工”不仅包括在正规部门里的作为“临时工”的农民工,也包括那些根本就没有任何正式单位,有组织或无组织小规模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工。

尽管农民工数量众多,农村与城市之间存在如此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却没有允许流动人口迁入城市的实际政策,让城市居民和农民工有着明显的区别,这就形成了被称为“农民工”的大集体。

2、农民工面临的困境

回顾历史,1953年后为解决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的问题,中央曾制定了限制农民自由迁徙、在城市获得口粮和工作的政策,人为切断了城乡之间的流通,1957年制定的《关于各单位从农村中招用临时工的暂行规定》中,更明确规定城市各单位不得私自从农村招工和私自录用盲目流入城市的农民。这开创了对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先河。

虽然近年来,形势有所好转,但农民工仍然面临者许多尴尬与困境。他们受到了诸多的社会排斥,处于社会的底层地位,是一个弱势群体。(社会排斥意指某些个人、家庭或社会群体,由于政策法规等制度化原因以及社会意识层面的原因而缺乏机会参与一些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活动,被边缘化或隔离化的机制和过程,被排斥的个人、家庭或社会群体在许多社会资源的获取上总处于不利地位,也就构成了弱势群体)。

从最近社会上颇具影响的许多案件可以明显看到,“农民工”的特殊身份,不仅没有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其合法权益还经常受到不法侵害。农民工维权势在必行,但又是什么阻碍了农民工联合起来,组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集体,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3、“数量悖论”,农民工权益维护的阻碍

本来,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应该有着共同的目标,建设更好的城市,使他们可以成为一种“集体”,然而,要集体行动就免不了搭便车的问题,从而引发了城市居民或农民工是否要花费成本去影响政府政策。农民工比较分散,沟通协调成本高,再加上受教育程度低,对政策的认识少,交易成本过高,作出集体决策很难,对政策的影响力小,所以就产生了西奥多·W·舒尔茨所说的“数量悖论”,导致政府的政策通常和政治影响力大的城市居民的利益保持一致,而忽视了农民工的利益呼声。

农民工的集体行动面临着一种困境,一种集体利益的公共性导致的个体成员之间的“囚徒困境”及搭便车行为。布坎南和塔洛克在《一致性的计算》一书中,提出:集体决策的内在强制性,使得每一个参与者在集体决策规则的选择过程中,面临着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成本,外在成本与决策成本。(外在成本就是指在规则的选择中,由于其他人的行动而使单个参与者预期个人所需承担的成本,决策成本指单个参与者为了使集体决策得到所需的同意人数规模而耗费的时间与精力。)决策成本与做出决策所需赞同人数之间存在着一种增函数关系。外在成本与决策成本构成了社会相互依赖成本,随着决策涵盖人数的增加,外部性成本下降,但决策成本上升,并最终推动相互依赖成本的上升。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978万人,比上年增加1.9%。最近突破了2.5亿。按照布坎南和塔洛克的观点,这么庞大的一个群体,其外在成本虽然很小,但决策成本很大,集团成员普遍的搭便车行为,就会导致集体行动无法作出,使农民工的呼声仍然显的微不足道,对政策的影响微小。相比较而言,城市居民的决策成本较小,集体行动就容易很多,对政策的影响力相对较强。

假定政府中性,政策的取向取决于城市居民与“农民工”谁更具有影响力,将奥尔森对集体行动逻辑的分析用于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两部门影响政策的努力分析上:

定义:C:改变政策取向的成本; T:政府政策的数量与质量;Vg:政府政策的总利益; Sg:集团规模; Vi:每个成员的利益; Fi=Vi/Vg

C=f(T), Vg=TSg; 则 Vi=TSg * Fi

成员的净收益Ai=Vi-C,极大化Ai时得到:dAi/dT = dVi/dT-dC/dT = 0

故dVi/dT = dC/dT

由于dVi/dT = Fi(dVg/dT)

故 Fi(dVg/dT) = dC/dT

由上式看出,当集体的获利率大于成本的增加率,且其倍数等于集体获利与个人的获利之比时,集体中的个人的积极性最高。所以要一个农民工为集体利益作出努力的条件是,耗费一元钱能使农民工集体获益22978万以上(2009年)。正因为如此,农民工不会为自己的利益而增大集体的利益。对比而言,城市居民有较低的沟通成本和可以充当领导者角色的人选,合作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更容易作出集体决策,为自己的利益呼喊,影响政策能力强。这就是农民工联合维权失败的原因。

4、农民工权益维护的途径

个人维权的艰难让大家意识到只有通过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农民工要如何才能团结起来,为自己的权益而努力?

集体行动的形成取决于两个重要条件:组成集团的人数足够少,并且存在着某种迫使或诱使个人努力谋取集体利益的激励机制。

理论上,从奥尔森对集体行动逻辑的分析及计算中,看到农民工数量的庞大和力量的分散是制约农民工联合作出决策,从而影响政府决策的主要因素。那如何才能使农民工数量减少,增大集体决策的影响力?户籍制度的改革无疑是最迅速的途径。!!!户籍制度,不仅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社会管理体制,也是一项与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密切相连的制度。它的核心内容就包括将居民分为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二元身份制 。农民工本来就是户籍制度的产物,他们的职业身份与社会身份相错位,这一贯的影响了他们的合法正当权益。户籍制度的改革就包括对身份转换的控制,对城市居民的社会身份产生影响。改革,将使“农民工”不仅工作在城市,而且有着和城市人一样的社会身份。

但户籍改革制度同样有其局限性。

首先,一项制度一旦形成就具有刚性和自我强化机制,户籍制度也是如此,即使农民工有着城市户口,他们的身份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很难改变,各种歧视与不公平仍然会存在,观念的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其次,农民工想拥有城市户口,就是想摆脱自己二等公民的身份,想真正获得和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得到公平的待遇,不再受到排斥。但当给予改变户籍的机会时,他们又面临新的风险与机会成本。转换为城市户籍,意味着放弃了农民的身份,放弃了自己一直依赖的土地,土地是他们的衣食父母,是他们的精神支柱,真的可以割舍下这份依赖与不舍?同时,转换为城市户籍的经济成本也是一个原因,渐涨的房价,子女的教育、生活成本的上升,无疑增加了他们的风险。再加上观念改变,何其容易。根深蒂固的东西,非一朝一夕养成,更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权衡利弊,究竟应该作出如何选择,仍旧是未知之数。

既然户籍制度对农民工数量的影响可能是一个未知数,那还有哪些途径可以实现农民工权益的维护与保障?

既然农民工的数量改变不容易,那只有改变第二个条件了。提供某种“选择性激励”是走出集体困境的有效途径。(选择性激励就是对个人偏好的价值要大于个人承担的集体物品成本的份额)。例如,美国工会强制工人入会并缴纳会费,就可以保证工人能联合起来与资方谈判并游说议会。这是作为对集体行动问题的契约式解决的制度化。在我国,虽然也有一些非政府组织在为农民工的权益而奔走呼吁,但其毕竟是少数,而且自身也还在发展中,所起作用有限。在某些有庞大势力存在的地方,农民工只要缴纳少量的钱就可以得到受保护的承诺,有的地方则以同乡会、农民工工会的形式自我组织,这种自下而上的组织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大大降低了个人维权的风险与成本,但是,这类内生的农民工组织缺乏合法性,如果法律规定可以正确引导并将之合法化,那么它应该是最有效便捷的维护农民工权益的途径了。

[1]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8期

[2]唐钧.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从克服贫困到消除社会排斥[J].江苏社会科学,2002(3):41-47

[3]孙立平.如何看待弱势群体[J].决策咨询,2002

[4]曼库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5]吴瑞财.现代国家构建视角下的户籍改革制度[M]内蒙古:内蒙古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10.3969/j.issn.1001-8972.2012.14.078

DOI:10.3969/j.issn.1001-8972.2012.14.067

归根结底,只有将农民工的权益保护纳入国家的法律化,制度化轨道,给农民工以社会认同感,社会安全感,社会责任感,逐渐影响和改变农民工和城市居民的观念,才能最终建立人人平等,真正公平与和谐的社会,才能让城乡大地不再有阻隔,让这个曾经的理想最终变为现实。

猜你喜欢
集体行动户籍制度城市居民
基于轨迹数据的城市居民出行活动规律提取
基于混合研究方法的我国城市居民体育经历中断行为探因
几百万鲱鱼的集体行动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城市居民行为影响的效果
户籍制度
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公共治理理论
网络风险事件中的集体行动研究
三国吴简中的户籍制度
自发性体育组织参与对城市居民社区信任的影响——基于乌鲁木齐市的调查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