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选择下隐匿的自卑:打工妹回嫁农村的原因和情感体验

2012-01-27 23:49谢燃岸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打工妹农村

谢燃岸

(南京大学 社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一、引言

打工妹,一直是从事社会研究的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尽管研究角度各异,但是从研究者们对其人生境遇的态度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在消极意义上,认为打工妹在城市中受到全球化、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社会性别、资本主义等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多种压迫(“外来女劳工”研究课题组,1995;唐灿,1996;潘毅,1999)。另一种从积极态度上来看,认为打工妹在城市这个新的场域中生活,通过与城市以及城市里的资源、符号的互动,能够建构起新的社会身份、社会地位、认同和思想。(谭深,2000;杰华,2006;朱虹,2008)。

对打工妹在城市生存状态的研究可以说是相当深入了,但是在打工妹婚姻问题上的研究成果却相对薄弱。首先,研究者们将研究的焦点集中于择偶标准、婚姻观念的变化,通婚圈变化的原因,以及婚姻迁移的类型,婚后的家庭和生活状况等等(谭琳等,2003;风笑天,2006;贺飞,2007;刘淑华,2008;魏晓娟,2008;吴新慧,2011)。但是关注的主体是整个青年农民工,并未完全聚焦到女性身上。其次,研究者们大多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已经发生婚姻迁移的打工妹群体上(邓智平,2004;谭琳等,2003),似乎仍然在原户籍地婚嫁的情况是理所当然的。这样的研究往往忽略了接触城市文化长大同时又在城市继续社会化的大多数打工妹选择回乡婚嫁时的心理处境和情感体验。

本文通过厘清打工妹在城市生活多年却最终回嫁农村的原因,探寻和分析打工妹回家婚嫁的心理处境和情感体验,弥补对打工妹群体婚姻研究在这一研究点上的缺位。并试图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更广泛的结构性和文化性的意义。

本研究主要于2009年1月至3月以及2010年1月至2月在湖北省中部的一个总人口约为3105人的村庄进行。该村庄大部分年轻人都在外务工。尽管该村庄的打工妹不足以代表所有的打工妹群体,但是笔者认为,不同的打工妹群体所负载的社会制度性、结构性以及文化性的因素常常具有“共通性”。因此,采用这样一种个案考察来了解婚姻选择的原因和个人的独特体验并因此探询隐秘的结构性因素是具备合理性的。

其中进行深度访谈的人数为7位,年龄分布在20岁至24之间。交谈的内容涉及到打工妹们农村和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有助了解她们对城市和农村的看法和认同,再将谈话的内容引至婚姻问题上来。笔者以为这是一种最为贴近真实状态的方式,打工妹们是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流露出她们的情感和她们最真实的想法。至于参与观察式部分,人数在10位左右。至访谈结束,有4人已经于2010年底结婚。

二、理性的抉择:回嫁农村的原因分析

回自己的家乡结婚,实际上意味着不嫁入城市和不嫁入其它的省份和地区的两种可能性。嫁入城市,意味着不同于出身地的一种生活空间的变化。而远嫁入别的地区,则是在工厂中与外省的打工男性交往后,嫁入对方的家乡。

(一)嫁入城市的阻隔

无法嫁入城市,户籍制度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种原因。户籍制度意味着农村人与城市人从出生起的一种永久性的分隔制度。这种分隔制度阻碍着农村人进入城市,享受城市居民应有的种种待遇和福利情况。打工妹虽然在城市中生活,但却不是城市居民,因此想要嫁给城市居民,户籍制度无疑成为最严重的一种阻碍。

青年农民工恋爱婚姻的途径是相对狭窄的,他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等等决定了他们的婚恋受到很大因素的制约 (风笑天,2006)。在工厂里工作的打工妹一般是在加工制造的生产线车间里面,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和交往的都是与自己处于相同地位的社会群体,很难结交城市居民。因此,没有可供选择的拥有城市户口的对象。在深圳打工八年的阿玲①这样描述她在工厂里的情况:

一天到晚都在干,人都快累死了。休息的时间特别少,有时候还要加班。(周围)都是像我这样的,平常就几个朋友聚一下而已。多数都是老乡。认识的人中(只有)那个主管是城里人,都有女朋友啦。你都见不到城里人,到市区逛街玩的地方有很多,你都不认识。

阿玲的情况与大多数在工厂里打工的年轻农村女性一样,工厂是密集大量劳动力的地方,这些劳动力的背景都是极为相似的,基本属于同一社会阶层,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碰到城里人的可能性并不大,结识那就更不可能了。

由于结交的都是处于同一社会地位的群体,因此打工妹很有可能与同在这儿工作的打工仔们结识并交往。这些打工仔们与她们一样,同样来自于中国各地区的农村。因为各自的出身、背景、价值观、经历等相似,再加上在同样一个地方工作,很容易发生感情。但是谈婚论嫁时,则更加现实的问题便出现了。

(二)远距离婚嫁的困难

阿玲说她有一个交往了两年的男友,是四川人,两人感情很好,最后还是分手了,她回家来这边相亲。

(两家)隔的太远了。他在四川那边,我(嫁)过去后回趟家很不方便。再说,那个地方人生地不熟的,两个人万一吵起来都没个帮手,我妈就说给人家欺负了都没人帮,想我了也见不着。再说了,我又不是没人要,嫁那么远做什么,不怕人家说闲话。

阿玲的话有着两层含义。一是距离的远近问题,这种距离的远近造成了女性在新的地域的适应性问题和父母对子女情感寄托的问题。在父权制社会,女子出嫁后随夫家居住。嫁人意味着从父母家以及自小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出来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去,只有当女性从“人妻”转入“人母”的角色时,才能算是真正的融入了新的环境。在这里,女性需要依靠娘家的帮助重新建构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谭琳等,2003)。因此,距离的遥远对于女性的再社会化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同时由于中国计划生育的严格实施,农村地区的家庭孩子数量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父母与子女之间情感上的依赖,远嫁对于父母和女儿来说在情感上比较难以接受。

阿玲说“我又不是没人要”“不怕人家说闲话”与农村地区的风俗习惯相关。在农村地区,女性远嫁的原因多是女性犯了乡土观念中的大忌,比如失贞、性格不好等等,临近的村庄对此女子的习性相当了解,因此无男性愿意娶回家,便只能选择嫁到远方。而且,村子里的男性由于身体上缺陷或者经济上的困难,本地女子不愿意嫁给他,也会托媒人从远处“骗”个姑娘回来。因此,阿玲的“怕人家说闲话”实际上原因在此。

此外,选择回乡婚嫁也与择偶范围以及社会支持网络的大小有关。慧芳通过表亲介绍认识了一个自己很满意的男孩子,准备今年春节结婚。她是这样说的:

你在城里能够选到什么人啊?平日里关系好的都是老乡,她们认识的人我也认识,就那么几个。结婚嘛,要多挑挑,找个合得来。在城里你自己一个找也找不到。回家来就不一样了,我妈,姑姑她们都有好多认识的人,她们也找彭叔(村庄的媒人)介绍,选的(范围)就大了。找合适的机会也大些。

婚姻对于女性而言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决定着女性日后的社会地位、生活状态的好坏与幸福,因此在择偶上面,打工妹们相当的理性和谨慎。在城市中,由于交往范围的狭小和群体的同质性强,所供选择的人并不多。而在农村地区,有着密集的社会支持网络,信息在血缘和地缘的圈子里传递,能够找到很多可供挑选的人,因此,对打工妹来说,回乡择偶实际上意味着选择面更大,这样选择一个合适的人的机会也更大。

三、回嫁农村的情感体验

分析原因之后,笔者将重点探讨打工妹对于自身这种回嫁行为的认知和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来源于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结构空间——城市和农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这些女孩子们已经是新一代的农民工,属于21世纪初进城务工的群体,她们的视觉和思维空间,价值观、生活理念都已经不同于前辈了,关系网络、交往方式、社会活动等也更加丰富。但是最终却回到农村去婚嫁,对她们而言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一)进入城市:外在的认同、接受与选择

平常喜欢阅读小说的念念将自己这种往返于城市和农村的打工生活比喻成“如候鸟一般”。不过更多的时间是留在城市里面,回乡下只有春节的那一段时间而已。在谈到嫁到城市还是嫁到农村这样一个问题时,念念这样表述她的想法。

那其实没有多少分别的,还不是一样要去打工。其实你想想,嫁给城里人就名声上好听。难道不用工作了?到农村来,还不是要到城里去打工,还不是住在城市里面,那有多少分别吗?都是要住在城里面的,到哪儿不都一样的,随便了,做人别指望那么多。反正结婚以后,我们也不会留在村子里面种地,一样要到城里去……

嫁给城里人与嫁给农村人的分别显然非常大,不仅仅是声誉上,还有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都不一样。但是念念的这种看法却呈现了另一种问题。中国社会进行改革以来的三十多年,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去找工作,对于第一代、第二代的农民工来说,进城务工或许还只是对务农收入低下的一种补充,人们的观念里仍然对乡土社会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但是对于21世纪后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在城市里面打工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在结婚以后,仍然选择在外继续打工。只是这一时期,女性会选择和自己的丈夫在同一个或者是相邻的城市。村子里年轻的一代仅仅只在户籍身份上是农民而已,他们从来没有像父辈一样在土地上长时间劳作,最多在农忙的时候帮帮忙。对女性来说,结婚后按传统应该呆在家里带孩子,孝敬公婆,帮助做家里的农活。但是年轻一代的打工妹们即使结婚,也不会留在家里种地。在她们心目中,种地是一种生活的倒退,在外打工与种地之间,打工的地位是高于后者的。打工不仅仅能够带来比种地更多的收入,同时也有许多象征性的意义,象征着不同于乡村的现代与时髦。小芬就表示过对种地的厌恶。

我才不会去,你知道那泥有多脏,水里面到处都是蚂蟥。前年夏天被我妈拉去插秧,大热天里顶着太阳在头上,从早到晚,好不容易在外面养得白了,又晒黑了,得花好长的时间复原。天快黑的时候还有好多蚊子,那个蚊子呀,大的吓人,咬死我了……在工厂里面至少不用晒太阳吧,也没那么对蚊子。我是宁愿呆在厂子里面干的,辛苦是辛苦点,怎么说也比种田好呀,又脏又累,反正打死我也不种地……

由于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允许她们留在家里什么都不做,于是她们便和以前一样外出打工,即使生了孩子以后依然如此。对她们来说,在城市里面生活已经成为一种日常的生活状态,反而回到农村来就像放假休息一般。

即使嫁给农村男性青年,同样不会在农村中生活,大部分的时间仍然在城市里面。这样看来,似乎回嫁不会对她们的心理和生活产生太大的影响。和她们呆在一起的时间里,她们常常打闹,喜欢讲述工厂的生活,比较她们常常去逛街去拍照游玩的地方,城市的流行色以及她们烫头发的店的水平。笔者难以见到潘毅所分析的在中国整合进世界经济体系的情况下打工妹被资本主义、现行体制以及当地男性文化势力所撕裂的那种痛苦和抗争。尽管结构性压迫确实存在,不过打工妹们在外在的表现上是一种自然地、积极地融入城市的生活态度。

(二)城市的拒绝:隐秘的自卑感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她们能完全融入城市,乐观积极的生存态度的深处是城市的拒绝之感。在直面嫁入城市的这样一个问题上,这种心灵深处的隐秘之感被揭示了出来。

秀琴个子高挑,皮肤白皙,长得很清秀。她穿长筒皮靴,头发烫染成酒红色的卷发。打扮得时髦漂亮。她不喜欢乡村生活,觉得这里很脏。

他们都不收拾一下,你看看这里脏的。家里(喂养)的鸡也到处拉屎,脏死了。我要快点回去(深圳)……

冬天太冷了,我在那边习惯了,都有点受不了。我妈老说我整天缩在家里。深圳那边天气非常好的,常年跟过夏天似的……在那边,我没事的时候可以去逛逛街,这里又穷又小,连个像样的超市都没有……

你看我穿的这件衣服,就是在深圳那边的店里面买的,今年很流行的。好多上班族都这样穿。我们这边哪买的到啊,衣服式样太少了,根本不行……

总之,农村和城市在她的心目中,前者是脏、乱、老土,后者是干净、整洁和时尚。

秀琴以对农村生活的种种不满,以及在外在的衣着、言语、体态上竭力模仿城市女性这样一种方式表现了自己对城市的一种认同和向往。尽管如此,她的父母仍在农村帮她寻找对象。笔者问她,那怎么不考虑到深圳那边去找对象?秀琴笑着说,我们上班那儿见不到城里人。在房间里呆了半小时后,秀琴最后这样说:

你看我是不挺象城里姑娘的,我每次都把挣的钱攒起一部分用来买衣服。我都跟着厂里的主管学着穿衣打扮,就是不想土里土气的被人家笑话。你别以为我就想着要嫁城里人,那是做梦的。我们呐,心里都明白,城里人哪会看得起乡下妹子。平常看上去我们没啥区别,说到结婚,那可是一辈子的事,人家哪愿意娶个乡下妹子呢。想都不敢想……

在她讲这段话的时候,苦笑了一下。笔者能感受到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不只秀琴,其他打工妹在谈到嫁入城市这样一个话题时,都会以一种看似惊异的态度来回应,她们奇怪怎么会问这样一个答案已经显而易见的问题。“人家看不起乡下妹子的”“异想天开”“做梦吧”这是她们最常用的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或词语。这样的用语里面表达的是面对城市时自身的一种自卑之感。

在打工妹的心目中,农村和城市之间有深深的隔阂。尽管她们在外在的衣着、体态、语言、神貌、行为上极力的向城市女性形象靠拢。但是在城市中生活,她们心中始终认为自己是农村人,而且为自己的社会出身感到自卑,尤其是在婚姻这个最能反映社会距离的问题上,她们面对城市男性时已经觉得自己是低人一等的了。“打工妹”“农村人”不仅仅只是意味着外在的职业的高低,占有社会资源的多少,同时这样一种带着轻视的称呼也渗透到隐秘的内心深处,构建起一种难以磨灭的自卑感。究竟这样一种对于身为农村人的自我认识和自卑之感是如何而来的呢,笔者尝试深入到社会结构中去探询。

四、城乡二元图示的历史建构及其对婚姻抉择的影响

布迪厄认为,“在社会结构和心智图式之间,在对社会世界的各种客观划分(尤其是不同场域中的被支配者与支配者)和行动者划分世界的关注原则与划分原则之间存在者某种对应关系。”(布迪厄,2005)以此为基础,他探讨了象征系统与社会结构的关系问题,并借鉴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模式,认为符号系统遵循包含与排斥的逻辑把各个因素划分组合进对立的种类,建构了诸如高雅与低俗、男性与女性、内在与外在、精致与粗俗等二元对立,这些二元对立作为一种分类图式制约人们的观念与心理活动,并且体现甚至强化了社会生活中的权力关系。

笔者以为打工妹面对城市人的自卑感,是受观念中城市和农村的对立形象的影响。而认知体系是社会体系的派生物,理解范畴乃集体表象、心智图式由社会结构调整定型。因此这种关于“城市人”和“农村人”的形象是社会结构和文化的长期建构。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在近代遭受到西方国家的侵入和压迫。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阶层在抨击社会政体制度的同时,开始反思以农民构成为主体的国民特质导致了中国的落后。农民就被描述成为愚昧的,因循守旧的,落后于现代文明(杰华,2006)。

毛泽东时代由于政治需求农民被赋予了一个比较高的政治地位。但是为了发展生产和控制社会实行城乡分割制度,这样一种行政上的划分使得农村至少在经济上与城市的距离越来越远,政治地位高的农民在经济和文化上处于社会的底层。邓小平时代将整个国家经济逐渐纳入全球资本主义经济的市场。农民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政治上的地位优势丧失了,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分割导致农村的贫穷,又使得他们在市场经济时代社会地位更加卑微和低下。

同时,全球化的资本主义经济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大量打工妹流入城市,工厂生产体制下的主流话语为了培养更为驯服的工人不断强加给她们农村的落后,农村人行为的落后等各种思想,使她们在内心的深处产生一种对于自己旧有身份的轻视和自卑,并极其渴望获得城市特质的新的形象。

这样逐渐在人们的认知结构中描述出了城市与农村的两种决然不同的图景。这两种图景可以通过不同的词汇体现出来,与农村联系在一起的是“乡下人”“旧的”“自足”“生存”“孤立”“保守主义”“落后”“体力”“素质差”,而城市的图景则是“城里人”“新的”“市场”“发展”“开放”“进步思想”“文明”“智力”“高素质”(杰华,2006)。

这些对立的词汇所表现出来的含义深深影响了人们的认知和价值判断,确立了农村和城市,农村人和城里人两种对立的形象特质,在主观心理认知上形成了城乡二元对立的图示。打工妹们渴望抛弃原有的身份,确立符合城市和现代化标准的新形象,内在的价值观、行为标准、认同感,以及外在的举止、表情、衣着、行为等都能够城市化,但是这种历史建构起来的自卑感却顽固地严守在她们的意识深处。面对拥有城市身份的男性,她们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深深的自卑感。

五、简短结论

当城市生活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进城务工成为农村年轻女性唯一可供选择的生存方式后,受户籍制度等结构性因素、农村风俗习惯、再社会化问题以及择偶圈大小的制约,打工妹们回嫁农村是一种理性选择,似乎这就是既定的生活方式。然而,在积极乐观的态度背后,是面对嫁入城市时的自卑之感。这种自卑感是由她们心目中城市和农村相互对立的、差异巨大的图景所产生的。而这样一种城乡之间的图式,却是宏观的社会结构、社会文化、各种再生产的机制长期相互作用在人们的心智结构中所形成的。

社会世界对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区别决定了行动者对城市和农村的划分。人们习惯于用相互对立的词语组成的分类体系来进行判断和区分,当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相对差距达到一定的高度后,词语的使用便走上了一条自我固化的道路。从而形成的过程被掩盖,状态成了本性。这种关于中国城市与农村之间,城里人与乡下人之间差距和对立的图式逐步沉淀,便会成为下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成为一种“实在”。这样的一种“实在”对中国城市与农村之间日益增强的互动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不仅仅是打工妹,城乡二元对立的图式同样深深印在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的心理结构中。在城市与农村的触碰中,在大量的农村人涌入城市的过程中,这种图式便会凸显出来。虽然政府注重采取各种措施缩短农村和城市的差距。但是在各种外在的宏观结构和内在的心理机制、认知图式影响下,物质结构上农村与城市的距离或许能缩短,但是农村人和城市人、农村和城市这样一种二元图式是否能够消除,农村人能否真正在城市中获得和感受到平等和尊重,值得怀疑。同时,在城市化,使进入城市的农村人适应城市的生活,融入工业化和全球资本主义的生产体制的过程中,这种分类图式被不断运用。尽管树立了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的高贵形象之后,才有可能使那些“落后”的“粗俗”的农村人积极的改变。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又强化了这种城乡差异,使得农村人和城里人之间有着更深的隔阂。

城乡二元图式导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区隔,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进入城市,大量的拥有城市人形象特质的农村人的出现,城市与农村又发生着不可避免的融合。这样一种区隔和融合在大的社会制度和经济文化背景下不断的进行着生产和再生产,将对农村和城市产生深刻的影响。

[注释]

为了保护受访者,文章中之称谓全系假名。

[1]邓智平.打工妹的婚姻迁移逆研究[J].社会,2004,(7).

[2]风笑天.农村外出打工青年的婚姻与家庭: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J].人口研究,2006,(1).

[3]贺飞.转型期青年农民工婚恋观念和行为的社会学分析[J].青年研究,2007,(4).

[4]杰华.都市里的农家女——性别、流动与社会变迁[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5]刘淑华.家乡的“归根”抑或城市的“扎根”——新生代农民工婚恋取向问题的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8,(1).

[6]谭琳等.“双重外来者”的生活——女性婚姻移民的生活经历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3,(2).

[7]魏晓娟.鲁西南农村外出务工青年的婚恋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8,(6).

[8]吴新慧.传统与现代之间——新生代农民工的恋爱与婚姻[J].中国青年研究,2011,(1).

[9]朱虹.身体资本与打工妹的城市适应[J].社会,2008,(6).

猜你喜欢
打工妹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王来春 从打工妹到千亿富豪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拉黑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
从打工妹到女企业家
从打工妹到女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