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艮“人欲”思想的初步探讨

2012-01-27 23:39张树俊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私欲语录泰州

张树俊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江苏 泰州 225300)

王艮(1483~1541),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人,我国明代泰州学派创始人,著名的平民思想家、教育家。“人欲”问题是王艮谈论得较多的话题,也是我们研究王艮思想的一个难题,因为王艮在论述“人欲”问题时,内涵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对于王艮既谈人欲合理,又谈去私欲这一近乎“对立”的现象难以理解。本文试从王艮的自然观和心乐观出发,对王艮的人欲思想作一初步的分析,求教于方家。

一、王艮的“人欲”体现为中和性

中和性体现为欲的合理性。在对待“人欲”问题上,传统儒家的观点是要人人抑制感性欲求。孟子认为,人欲是恶的,欲望多的人,就难于存养他的善心,所以养心的最好办法就是“寡欲”。他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下》。)南宋朱熹在讲到如何体现“仁”时说:“‘克己复礼为仁’,言能克去己私,复乎天理,则此心之体无不在,而此心之用无不明也。”(朱熹《仁说》)“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得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朱熹《论语集注·颜渊问仁章》)在这些传统的儒家看来,只有克去私欲,“复乎天理”,才能体现“仁”的最高境界。而王艮则不同,他提出了“人欲合理”的主张。王艮认为,人欲是天地万物所赋予的禀性,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人欲就是天理。人的感性生存需要是“本”,是第一性的。人的生命欲求,生命的冲动,是自然所赋予的。人要吃饱穿暖,能够生活下去。如果吃不饱穿不暖,生活都难以维持,还谈什么“尊身尊道”、“安身立本”。他把满足人的基本生活也看着“学不厌”的前提,他说:“人有困于贫而冻馁其身者,则亦失其本而非学也。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王道论》)[1]他甚至认为,“良知之学”就是为了实现“优游厌饫。”(《勉仁方》)[2]

中和性体现为欲的适宜性。王艮主张欲的合理性,但他不是倡欲主义者。事实上,并不是什么欲都合理,所以在讲人欲合理的同时,又讲欲的适宜性。什么是适宜?王艮认为,适宜就是“中”,讲人欲也要讲“中”。比如人的吃饭穿衣等生存需要,这种就符合“中”的要求,就应该肯定。王艮提出的遂人欲的主张,也是针对这种“中”欲而言的。当然,遂人欲也要适宜。他认为,人是有个性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所以遂人欲也要符合人的个性要求。比如就满足人的愿望而言,他非常赞同孔子的做法,一方面孔子对愚蒙来学,不弃一人,这是遂了每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愿望;另一方面孔子“兼收并蓄”,然后区别对待,使他们各自的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犹如自然界的万物生生不息、欣欣向荣一样。[3]210这是遂了各个人的个性需要。这种“遂”就是适宜,就是“中”。此外,在遂人欲的方法上也要讲“中”。王艮所讲的“动静不失时宜,其道光明。”(《答问补遗》)[2]“当行而行,当止而止。”《答刘子中》[1]都是讲“中”的,阐述的是人在实现愿望时的行为艺术。比如说人有了某种欲望,不要冒进实现,有时需要“静观”等待,但也不能只靠“静观”等待,因为“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语录》)[2]所以还要作主观努力。再如,在人的修养等问题上,王艮也是这种观点,他认为要成圣成贤必须“心悟”、“静思”、“反已”,但一味地“心悟”、“静思”、“反已”,又会“息交绝游”,“此又是丧心失志。”(《与薛中离》)[1]所以,人的修养应该把静思与走出去学习结合起来,如果“行不著,习不察”,深坐山中,喜静厌动”(《与俞纯夫》)[1]那就难以实现自己的欲望了。再如在出处问题上,王艮是十分注重“出处大节”的。王艮倡导积极用世,但何时出何时处则有讲究。他认为,出处要合“中”道。这个“中”道就是要处理好安身、保身与行道的关系。他说:“知安身而不知行道,知行道而不知安身,俱失一偏。”“失一偏”便是不“中”。那么出而行道,如何保“中”?这就要把握三点。一是要看天下有道无道。有道就可出,无道只能处。二要看能否保身。他说:“危其身于天地万物者,谓之失本,洁其身于天地万物者,谓之遗末”。(《语录》)[2]即,只讲“洁其身”不对,但“危其身”更不对。三是看是否尊身。如果“君相求之,百执事荐之”就可出,反之,则不出。(《答林子仁》)1

中和性体现为自然性。王艮认为,在满足人的欲望的问题上,不仅要符合“中”的要求,而且要符合自然规律,即顺其自然。他说:“天性之体,本自活泼,鸢飞鱼跃,便是此体。”(《答朱思斋明府》)[1]“良知之体,与鸢飞鱼跃同一活泼泼地。”由此王艮得出结论:“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也。才欲安排如何,便是人欲。”(《语录》)[2]因为有了“人的意见”,就会破坏原有的自然活泼之性。他说:“只心有所向便是欲,有所见便是妄,既无所向,又无所见,便是无极而太极。”(《与俞纯夫》)[1]又说:“若智者见之谓之智,仁者见之谓之仁。有所见便是妄,妄则不得谓之中矣。”所以在实现人的需要的问题上也应该“不着意”,“才着意,便是私心。”(《语录》)[2]如此看来,“人欲”还有一种“强加”、“强行”的意思。与前面所讲的“人欲”结合起来进行理解,就是说,人欲的实现不能靠自己的“主观意志”,也就是不能违背客观自然规律。所以讲人欲,也要讲自然。只有顺应规律,才是“中”,才是“和”。他在《勉仁方》中说:“朋之来也,而必欲其成就,是予之本心也,而欲其速成,则不达焉。必也使之明此良知之学,简易快乐。优游厌饫,日就月将,自改自化而后已”。[2]王艮这是从学习者的心理角度来谈遵循教育规律的,他揭示的一个根本规律就是顺自然。人欲的实现也应该这样,只能顺应自然,不能“强力而行”。

二、王艮的“人欲”体现为快乐性

快乐性体现为无私性。王艮继承了孔子的“乐道”思想,把乐看作是人的心之本体。他说:“说是心之本体。”(《语录》)[2]他认为“人心本自乐。”(《乐学歌》)[1]但王艮同时认为,“乐与欲”是统一的。人同此乐,也就是人同此欲。[3]42由于人欲是自然的,合理的,所以王艮进一步揭示了人欲的快乐性。但有一点必需注意,王艮肯定人欲,讲人欲快乐也是有区间的,他不是肯定所有的人欲,也不是说所有的“人欲”都快乐。事实上王艮还借用了传统儒学的“私欲”概念。当然,王艮“私欲”概念的内涵与传统儒学不同,传统儒学将个人的需要、愿望统称为“私欲”,欲就是指个人的欲求,朱熹讲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欲”,就是这个意思。而王艮认为自然合理的需要是“天理”,既然是老天的规定,又符合“中”的要求,那就算不上私欲。所谓“私欲”是那种不“中”的、过度的个人欲望,是一种“非分之想”。如他借用程子的“一刻不存非,中也;一事不为非,中也;一物不该非,中也”说,“知此可与究‘执中’之学。”(《语录》)[2]王艮这里所说的“非”内涵丰富,但就人欲而言,非就是不中,也就是私欲。应该说这方面王艮也继承了老子的一些思想,如老子就十分强调人欲的节制,他认为极端个人主义、贪得无厌是万恶之渊。王艮也认为贪得无厌的人欲违背了天然自有之理,是人不善的根源。其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对“人欲”“着意”,而一“着意”,便是私心”。(《答问补遗》)[2]有了“私心”,便会使人不乐,所以他要求人们消除“一萌时”的有害的私欲干扰,才“得见自家一个真乐”。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日用间毫厘不察便入于功利而不自知,盖功利陷溺人心久矣。”(《语录》)[2]所以人往往是“自将私欲缚”,而要获得“真乐”,就要超越功利欲求,摆脱私欲困扰。只要做到这一点,“人心依旧乐”。(《乐学歌》)[1]

快乐性体现为去恶性。欲不仅有大小,而且有不同的类型。王艮认为,除了符合然合理的人欲之外,还有一种欲,这就是“不孝、不弟、不睦、不渊、不任、不恤”,“造言乱道”的恶欲。(《王道论》)[2]这种欲,不爱人,人不爱我,所以不快乐。所以王艮虽然讲人欲合理,但有时候,他也讲“去人欲”,他所讲的“去人欲”主要是就不合“中”的欲和恶欲而言的。为此,王艮在肯定人欲的同时,还要求人们做到安处于仁。他说:“仁者安处于仁而不为物所动;智者顺乎仁而不为物所陷。仁且智,——君子所以随约乐而善道矣。”他认为,智者应该爱人爱己,爱人行仁,实现爱己与爱人的统一、爱人与行仁的统一。他说:‘乍见孺子入井而恻隐者’,众人之仁也。‘无求身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贤人之仁也。‘吾未见蹈仁而死者矣’,圣人之仁也。”(《语录》)[2]王艮所作的《勉仁方》既是教导人“仁爱”的,又是启发诸生修仁的。“仁者爱人,信者信人。此合外内之道也。”“爱人者人恒爱之,信人者人恒信之,此感应之道也。”(《年谱》)[4]“故道也者,性也,天德良知也,不可须臾离也。率此良知,乐与人同,便是充拓得开,天地变化草木蕃。所谓易简而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答刘庶泉》)2也就是说,人要要排除感情的影响,防止外部的诱惑客观而全面地认识问题,理智地控制自己的一切行为。

快乐性体现为乐的活动性。“乐”不是只表现在口头上,也不是只表现在心理上。“乐”只有在活动中才能真切地体悟到。比如就学习而言,王艮认为,“学”与“乐”是一体化的,离开“学”就谈不上乐,当然离开乐,也谈不上“学”。他在《乐学歌》中说:“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乐是学,学是乐,于乎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2]王艮的这段“绕口令”,绕来绕去,就是要阐明“乐”与“学”。在学而乐方面,王艮还要一个重要观点。这就是百姓日用之学“有多少快活在”。(《答问补遗》)[2]因为“百姓日用是道”。(《年谱》)[4]这个道就是自然之理,非常活泼,不用安排,不用思索和矫饰刻意,所以学起来非常简易,也非常快乐。王艮在生活实践中也体验到了一种活动的乐趣。比如,王艮四十一岁那年,家乡大饥。为了解决饥民的生活困难,他特地到真州家境富裕又敬重他的王商人那里贷米二千石,赈济饥民。又如,在他五十三岁那年,家乡又出现了饥荒,其族家之子在除夕时揭不开锅,他随即命大儿子把家里的粮食拿出来救济,并动员乡里的富有者帮助赈济。此外,王艮还经常为老百姓治病。可见王艮一边讲学,一边还从事许多实践性活动,这些实践活动一方面满足了王艮修身养性、成圣成贤的欲望,另一方面在助人的活动中,他也体验到了心底的“真乐”。这也就是他在《寻乐歌》中所说的“自家心”,是自家的心体之乐。[1]

三、王艮的“人欲”体现为利他性

利他性体现为精神为主性。王艮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儒学“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思想,他认为,精神需要大于物质需要。人应该不为功利所惑,而保持更高的精神追求。他自己一生保持“布衣学者”的本色,不求科举功名,拒绝做官。他叫他的儿子们也不事举业,一心向学。他的儿子们也遵从父教。比如,他的次子王襞就多次谢绝推荐,坚辞不仕。王艮认为,在人的欲望方面,应当有较高的志向。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应关心天下,即使是草莽之士,也不能忘记国家大事。比如他首次去江西南昌谒见王守仁,言及天下事时。王守仁说:“君子思不出其位。”王艮回答:“某草莽匹夫,而尧舜其君民之心,未能一日而忘。”王守仁是想不到像王艮这样毫无政治地位的布衣之士思考国家大事的,但王艮的回答让他惊叹:“足见所学”。(《年谱》)[4]还有在出处问题上,他是主张积极用世的。他不赞成隐士的生活方式、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逃避现实的独善其身的做法。王艮甚而把隐退避世之人称之为自私自利之人。他说:“‘隐’则如丈人、沮、溺之徒,绝人避世,而与鸟兽同群者是己。”(《语录》)[2]有人曾将他比为商代贤人伊尹、傅说,他明确表示不能接受,他说:“伊、傅之事我不能,伊、傅之学我不由。”因为“伊、傅得君,设其不遇,则终身独善而已。”在他看来,伊、傅两个有隐士倾向,这是他不赞成的。他认为每一个人,都不应该潜而不见,应该树立报效社会、报效国家的志向。他在四十岁时,曾作有《鳅鳝赋》。该《赋》就是借鳅之奋身化龙,救鳝脱牢笼,来表达自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救民于水火的宏大志愿的。事实上,王艮最为我们所敬佩的就是他那种救国救民、安民安天下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

利他性体现为一种公欲性。王艮认为,任何一个人不管出世不出世,都不应当弃天下于不顾。所以在“人欲”问题上不能只打自己的小九九,应当关心社会,关心天下。他自己也是一生不忘天下之仁的。他说:“梦周公,不忘天下之仁也。不复梦见,则叹其衰之甚,此自警之辞耳。”王艮的“仁欲”本质上是一种“公欲”。这种“公欲”,就是一种社会的需要,一种社会理想。具体如,面对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王艮极其渴望有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以使人民生活安定,各得其所。他说:“夫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物不获其所,即己之不获其所也,务使获所而后已。是故‘人人君子,比屋可封’”。(《鳅鳝赋》)[1]从这段论述来看,王艮的视野是“天地万物”,他的思维是“一体”化思维;他在“人欲”问题上考虑的不是个人或少数人的利益能否实现,而是要使每个人都能各获其所;他所追求的社会,是一个人人皆贤,家家都有可受表彰的德行的社会。王艮的这种“公欲”思想成了泰州学派的一大治学特色,后来他的为门徒何心隐、李贽等人将此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何心隐还引《孟子》中《公刘》和《太王》故事,提出了“与百姓同欲”的新主张,这就更加突出了泰州学派“人欲”思想中“仁”的特质,体现了一种“公欲”的要求。

利他性体现为非独善性。王艮认为,人实现自己的愿望不能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求,还应该为他人服务。如就修身而言,他认为修身不是为了“独善其身”,而是为了“修身见世”。他说:“吾修身之本之学,足以起人君敬信,王者之取法,……修身见世而非独善其身也,斯处也不遗末也。”(《答问补遗》)[2]再如就学习而言,学习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增长自己的知识,而是为了学为师,学为长,更好地掌握服务于社会的本领。他所提倡的“以先觉觉后觉”,目的的就是要发挥学者的社会作用。王艮特别重视“为师”,他根据《礼记·学记》“学为人师”的话,要求学者们能为帝者师、为天下万世师。他还从“格物论”出发明确指出,只有“为师”才能做到既不失本,又不遗末。他说:“出则必为帝者师,处则必为天下万世师。出不为帝者师,失其本矣;处不为天下万世师,遗其末矣。进不失本,退不遗末,止至善之道也。”(《语录》)[2]由此可见,学者应当通过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进而通过“为师”来教育引导更多的人。王艮一生除青年时从事盐业劳动与盐产品经营外,一直把讲学看着是“位天地、育万物”的伟大事业。王艮晚年多病,而四方来学的人一天比一天多,他仍扶病就榻讲论,真正体现了“诲人不倦”的精神,也是其“修身见世”的具体体现。

[1]袁承业.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二)[O].东台:明刻清修本,泰州馆藏.

[2]袁承业.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一)[O].东台:明刻清修本,泰州馆藏.

[3]龚杰.王艮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袁承业.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三)[O].东台:明刻清修本,泰州馆藏.

猜你喜欢
私欲语录泰州
幸福水天堂——泰州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
回声
希腊神话的内在文化精神
泰州古韵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语录
语录
泰州出土的两方北宋木地券 栖身之证
泰州举办2011中国 泰州梅兰芳艺术节